?

蒙藥材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對比研究

2020-11-06 07:28楊立國新紅陳香梅達拉胡蘇都那布其王秀蘭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薄層色譜總黃酮

楊立國 新紅 陳香梅 達拉胡 蘇都那布其 王秀蘭

【摘 要】 目的:探討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臨床混用的合理性。方法:文章擬以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為研究對象,從顯微特征、薄層色譜、HPLC特征圖譜和總黃酮含量等方面對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結果: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在化學成分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別。結論:建議臨床醫生謹慎混用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

【關鍵詞】 棘豆屬;顯微特征;薄層色譜;HPLC特征圖譜;總黃酮

【中圖分類號】R28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18-0062-04

Comparative study of Oxytropis myriophylla and Oxytropis hirta

YANG Liguo1,2 XIN Hong2 CHEN Xiangmei1 Dalahu3 Sudunabuqi2 WANG Xiulan1,2

1. College of Mongolian Medicine and Pharmac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China;

2. Mongolian Medic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Inner Mongolia, Tongliao 028000,China;

3.Kulun Mongolian Hospital, Tongliao 02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mixed use of Oxytropis myriophylla and Oxytropis hirta. Methods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TLC, HPLC fingerprints and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between Oxytropis myriophylla and Oxytropis hirta,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ies. Results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between Oxytropis myriophylla and Oxytropis hirta.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clinicians should not replace each other when using Oxytropis myriophylla and Oxytropis hirta.

Keywords:Oxytropis;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TLC; HPLC Fingerprints; Total Flavonoids

棘豆屬植物全世界約300余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我國約150余種,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1]。蒙醫藥中常用的是其中的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二者均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1998年版):多葉棘豆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 DC.的干燥全草,味苦、甘,性涼、鈍、輕、糙,具有殺“粘”、清熱、燥“協日烏素”,愈傷、生肌、鎖脈、止血、消腫、通便的功效;硬毛棘豆為豆科植物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 Bge.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甘,性涼、鈍、輕、糙,具有殺“粘”、清熱、燥“協日烏素”、愈傷、生肌、鎖脈、止血、消腫、通便的功效[2]。據文獻[3]報道,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在臨床上經?;煊茫ㄈ鐖D1所示)。筆者前期已對多葉棘豆化學成分進行了綜述[4],另陳思有等[5]通過DNA條形碼將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進行鑒定,但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顯微特征、薄層色譜和HPLC特征圖譜對比研究,均未見文獻報道。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總黃酮成分含量對比研究,僅有1篇文獻[6]報道。鑒于上述研究現狀,本實驗擬以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為研究對象,從顯微特征、薄層色譜、HPLC特征圖譜和總黃酮含量等方面對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1.1 儀器與材料 Nikon E200電子顯微鏡和DS-U3拍照裝置(北京恒三江儀器有限公司);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和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采自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藥草園,經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吳香杰教授鑒定為正品,標本保存于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標本室;水合氯醛、稀甘油均為分析純試劑。

1 顯微特征對比研究

1.2 方法與結果 根據《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001顯微鑒別法[7]規定,取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粉末適量,水合氯醛、稀甘油制片進行顯微觀察,生物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顯微特征,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藥材粉末的導管均為螺紋導管和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8~45 μm;氣孔為不定式氣孔,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35 μm;纖維多成束,碎斷,壁較厚,直徑8~38 μm;木栓細胞直徑約18~62 μm,二者(根部)均存在。綜上所述,二者粉末顯微特征基本相似,無顯著差異,組織切片顯微特征對比研究待進一步開展。

2 基于薄層色譜的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對比研究

2.1 儀器與材料 硅膠G板(青島海洋化工公司);聚酰胺薄膜(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四甲塑料廠);ZF-02S型紫外分析儀(北京君意東方電泳設限公司);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和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采自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藥草園,經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吳香杰教授鑒定為正品,標本保存于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標本室;槲皮素(117-39-5,上海源葉生物科技公司);異鼠李素(480-19-3,上海源葉生物科技公司);蘆?。?53-18-4,上海源葉生物科技公司);乙酸乙酯、甲醇、甲酸、冰醋酸均為分析純試劑。

2.2 方法與結果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取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1 g,加65%乙醇10 mL,加熱回流2 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用1 mL甲醇溶解,備用。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分別取槲皮素、異鼠李素、蘆丁0.5 mg,用1 mL甲醇溶解,作為對照品溶液,備用。

展開與檢視:分別取多葉棘豆、硬毛棘豆、槲皮素、異鼠李素、蘆丁溶液各3 μL,點于聚酰胺薄膜上,用甲醇-水-冰醋酸=12∶3∶3展開,取出,晾干,365 nm紫外燈下檢視,結果如圖3所示;分別吸取多葉棘豆、硬毛棘豆溶液各3 μL,點于硅膠G板上,用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展開,取出,晾干,10%硫酸-乙醇顯色,電吹風加熱至斑點清晰,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化學成分均很復雜,二者化學成分存在較大差異。

3 基于HPLC特征圖譜的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對比研究

3.1 儀器與材料 Ultimate 3000高效液相色譜儀(LC-20AT四元泵、SIL-20A自動進樣器、CTO-20A柱溫箱、SPD-M20A紫外檢測器);超聲波清洗器SK8200 HP(上??茖С晝x器公司);METTLER-TOLEDO AG-285型電子分析天平(METTLER-TOLEDO有限公司);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和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采自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藥草園,經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吳香杰教授鑒定為正品,標本保存于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標本室;乙腈為色譜純;乙酸為分析純;蒸餾水自制。

3.2 方法與結果 色譜條件:色譜柱為Waters Xterra MS C18(250 mm×4.6 mm,5 μm)色譜柱;流動相為乙腈-0.4%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脫程序見表1;檢測波長為260 nm;柱溫30℃;流速1 mL/min;進樣量10 μL。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取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0.5 g,加65%乙醇10 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40 min,取出,放冷,再稱定重量,65%乙醇補足減失重量,搖勻,濾過。濾液經0.22 μm微孔濾膜濾過,即得。

HPLC特征圖譜建立:分別吸取多葉棘豆、硬毛棘豆供試品溶液各10 μL,進樣,按表1程序進行梯度洗脫,得到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HPLC特征圖譜,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化學成分均很復雜,二者化學成分存在較大差異。

4 總黃酮含量對比研究

4.1 儀器與材料? FW-177高速萬能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公司);752-PC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HW-526數顯恒溫水浴鍋(上海恒科學儀器公司);BS224 S分析天平(北京賽多利斯儀器有限公司);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和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采自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藥草園,經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吳香杰教授鑒定為正品,標本保存于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標本室;蘆?。?53-18-4,上海源葉生物科技公司);亞硝酸鈉(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公司);硝酸鋁(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公司);氫氧化鈉(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公司);95%乙醇(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4.2 方法[8]與結果

4.2.1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取粉碎過40目的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藥材粉末各5 g,加入50 mL 65%乙醇,稱定重量,加熱回流2 h,放冷,再稱定重量,65%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過濾,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

4.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定10.08 mg蘆丁標準品,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稀釋至刻度,配制成0.2 mg/mL對照品溶液,冷藏備用。

4.2.3 標準曲線的繪制 從不同濃度(0.02 mg/mL、0.04 mg/mL、0.06 mg/mL、0.08 mg/mL、0.1 mg/mL、0.12 mg/mL)蘆丁標準品溶液中精密量取1 mL,分別置于10 mL量瓶中,加入5%亞硝酸鈉溶液0.3 mL,靜置6 min后,再加入10%硝酸鋁0.3 mL,再靜置6 min,最后加入4%氫氧化鈉試液4 mL,加入65%乙醇至刻度,搖勻,靜置15 min。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以65%乙醇為參比溶液,在510 nm處測吸光度,以標準溶液濃度(X)為橫坐標,吸光度(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Y=11.49X+0.0179,r2 = 0.9990。結果表明,蘆丁對照品在0.02~0.12 mg/mL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如圖5所示。

4.2.4 方法學考察 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多葉棘豆供試品溶液1 mL,照“4.2.3”項下制備方法顯色并測定吸光度,連續測定6次,RSD為0.3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穩定性試驗:在室溫下,精密吸取多葉棘豆供試品溶液1 mL,照“4.2.3”項下制備方法顯色后,放置0、5、10、15、20、25 min后測定其吸光度,計算RSD為2.29%,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5 min內穩定性良好。

重復性試驗:取同一批多葉棘豆藥材,照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得6份供試品溶液,各取1 mL,照“4.2.3”項下制備方法顯色并測定吸光度,計算所得總黃酮的平均含量為0.332 mg/g,RSD為2.54%。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加樣回收率試驗:精確吸取已知含量的多葉棘豆供試品溶液0.5 mL,共6份,分別加0.2 mg/mL的蘆丁標準品溶液0.5 mL,照“4.2.3”項下制備方法顯色并測定吸光度,計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為94.66%,RSD為2.46%,表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準確度。見表2。

4.2.5 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總黃酮含量測定 分別稱取多葉棘豆5.0228 g和硬毛棘豆5.0218 g,按照前述方法測定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中總黃酮含量。實驗結果表明,多葉棘豆中總黃酮含量為0.552 mg/g,硬毛棘豆中總黃酮含量為0.793 mg/g。

5 討論

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分別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 DC.和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 Bge.的干燥全草,二者均具有殺“粘”、清熱、燥“協日烏素”、愈傷、生肌、鎖脈、止血、消腫、通便的功效,且二者在臨床上經?;煊肹2-3]。本實驗從顯微特征、TLC、HPLC特征圖譜和總黃酮含量四方面對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進行對比研究,發現:①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藥材粉末顯微特征無顯著性差異;②二者的薄層色譜存在顯著差異,硬毛棘豆化學成分更為復雜;③二者的HPLC特征圖譜也存在不小差異,總體上講,硬毛棘豆化學成分更為復雜,這與薄層色譜顯示結果一致;④總黃酮含量方面,硬毛棘豆總黃酮含量(0.793 mg/g)高于多葉棘豆總黃酮含量(0.552 mg/g)。綜上所述,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在化學成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建議臨床醫生謹慎選用。

另外,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在蒙醫臨床中應用廣泛[9],但二者現行標準仍為1998版蒙藥分冊部頒標準,急需完善更新[10-11],本研究可為二者質量標準修訂完善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2,14(5):75-7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4.

[3]新圖亞.蒙藥材硬毛棘豆的概述[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10(10):73-74.

[4]楊立國,明明,武爽,等.蒙藥多葉棘豆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9,36(8):1007-1011.

[5]陳思有,吳亞男,許亮,等.棘豆屬蒙藥材的DNA條形碼鑒定研究[J].中藥材,2016,39(2):284-288.

[6]敖力布,巴根那,陳紅梅,等.蒙藥多葉棘豆和硬毛棘豆總黃酮含量的比較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8(S1):66-67.

[7]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四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200.

[8]賈瑩瑩,趙晉彤,韓香玉,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綿馬貫眾總黃酮含量[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4):48-49.

[9]布日額.蒙醫用達克沙的品種整理與質量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2,8(2):37-40.

[10]李杰,鮑福貴,韓翠玲,等.蒙藥產業所用藥材現狀分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22(10):45-47.

[11]李杰,邢界紅.《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所載蒙藥品種情況評述[J].中國藥品標準,2011,12(5):328-330.

(收稿日期:2020-04-16 編輯:陶希睿)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蒙藥工程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MDK2017073);內蒙古民族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BS464);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9BS08017)。

作者簡介:楊立國(1985-),男,漢族,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蒙藥化學成分研究。E-mail: yangliguo5366@163.com

猜你喜歡
薄層色譜總黃酮
不同提取方法對骨碎補中總黃酮含量的影響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