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伸:筆觸傾聽民間疾苦聲

2020-11-07 02:51王新民
西部大開發 2020年10期
關鍵詞:作家

文/特約撰稿 王新民

久聞莫伸大名,相見卻是不久前。他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天之道》參閱了我寫的《渭河大水災》,這使我們有了面對面的機緣,相識,相交。

疑是民間疾苦聲

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與其經歷息息相關,莫伸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道路決定著他的“三觀”。莫伸出生在一個鐵路職工的家庭,1968年到寶雞縣天王鎮十二盤村插隊當知青,之后招工到鐵路貨場當搬運工。時至今日,他依然經?;氐讲尻爼r的村子去看望房東和村民們,和他們拉拉家常,話話桑麻。這種最底層的人生經歷和藕斷絲連的基層關系使他即使離開農村和鐵路系統,仍然在關注著三農,關注著鐵路和工業。因此,他在西安電影制片廠做了多年的編劇和導演并創作拍攝出《東方潮》《郭秀明》《支書和他的媳婦》《古路壩燈火》等多部獲獎且受到廣泛好評的影視劇后,又毅然走出書齋,走出明星圈,來到了陜南貧困山區,來到了關中東府、西府,來到了廣袤的陜北高原,深入到田間地頭、麥場村頭,和農民們拉家常、問收成,了解農村和農民的歷史和現狀。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陜西是農村題材文學的沃土,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秦腔》……都曾是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文學作品。然而,以紀實手法反映中國農村偉大改革變遷的文學作品卻罕見。

太白文藝出版社策劃了《一號文件》選題,擬以長篇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改革開放前后農村、農業、農民的變化和發展;剖析農村、農業、農民繼續前進的問題和難題。幾經遴選作者,最終該社副總編黨曉絨將目光聚焦到了莫伸身上。她問莫伸有沒有興趣寫一部農村題材的報告文學,莫伸毫不猶豫地回答:有!

《一號文件》的創作由此啟動。

他推掉了幾家帶著定金前來求寫劇本、求拍影視劇的邀約,很快投入到這部報告文學的收集資料和采訪創作中。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一部報告文學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訪和創作的深入程度。莫伸列出了一系列既重大宏觀又鮮活具體的問題,去現實中求證。兩年間,他沒有休過一個節假日,只要是書中寫到的村莊,不管有多偏僻、交通有多不便,他都要想方設法去把問題弄明白。

黨曉絨是一位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職業編輯,她協助莫伸查找資料、尋找線索、購買圖書、打印素材、聯系采訪對象,也跟著莫伸一同學習,還經常與莫伸溝通、交流,討論書稿的主旨和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她用音頻、圖片和文字記錄并見證了一位具有良知,善于調查研究,能夠吃苦耐勞,珍惜時間,具有百姓情懷和高度責任感的作家的艱辛創作過程。

黨曉絨難以忘記2012年初在陜北的那次采訪。那些天,陜北的天氣還是嚴寒雨雪天,他們連續在榆林市榆陽區、米脂縣、靖邊縣、神木市,延安市吳起縣、志丹縣等區縣的鄉村采訪,幾乎每天都是早晨7點半出發,趕到采訪地,聽取匯報、參觀現場、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常常工作到很晚。莫伸深入群眾中,不在乎苦、臟、累。每天回到賓館,他便立即開始整理一天的采訪記錄,甚至抓緊時間寫作。由于高度興奮而無法入眠,他便靠安眠藥強迫自己睡上幾個小時……所見所聞,使黨曉絨更加了解了一位敬業的作家、一位可以下沉到最基層的作家,一位把文學當成神圣事業的作家。

采訪歸來,為了配合出版社結項出版的時間,莫伸又夜以繼日地趕寫書稿……幾個月后,他完成了70萬字的《一號文件》初稿,其后三易其稿,按期向出版社交稿。

在出版社精心編校精細打磨下,《一號文件》出版后,好評如潮。2013年,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榮獲“第十五屆北方省、市文藝圖書評獎一等獎”和“第二屆陜西圖書獎”; 同年7月3日和次年4月25日,兩次規格較高、規模盛大的研討會分別在西安和北京成功舉辦,百余位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農村基層代表等參加熱議?!兑惶栁募返乃枷雰r值、藝術水準、認知意義以及作者、出版社等均被高度肯定和褒揚。此后,《一號文件》改編成電視連續劇《黃土高天》,在全國熱映。

《黃土高天》創作研討會

憂國憂民憂天下

縱觀莫伸的作品,始終灌注著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早年的《人民的歌手》《窗口》就滲透著作者對人民父母般的深情,因為《窗口》這篇小說,使“窗口”從此成為面向廣大民眾的、服務行業的代名詞。而在《一號文件》中,作者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則進一步得到了體現。

如今出版行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多,為了銷售發行,大多數的封底都是名人政要的推薦語。而在《一號文件》的封底,卻印著任志萍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多情的土地》的歌詞:“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過的路徑上,陣陣花香鳥語;我耕耘過的田野上,一層層金黃翠綠……”這首歌詞恰切地表達出作者和編輯對這部書以及它所包含的內容所傾注的情感。中國農村改革波瀾壯闊,40年描繪了壯麗畫卷;進入新時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全面振興目標這一新的歷史奇跡正在不斷創造。電視連續劇《黃土高天》的熱播,再次帶動了《一號文件》銷售,到目前《一號文件》已經再版重印了6次。

《一號文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作者本應高興或自豪,起碼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但莫伸卻并不如此,他在后記中一開始就寫道:“匆匆寫完《一號文件》書稿,我心里充滿的竟不是輕松,而是遺憾?!?/p>

遺憾什么呢?

他在后記中所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想說的話太多,想反映的事件和內容太多,而時間和書稿的篇幅則是有限的……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部書稿中反映的問題太重大了。面對這些問題,個人的榮辱和得失早已經不是我所要面對的。我必須小心翼翼,慎而又慎,客觀全面地表達和描寫事件;必須懷揣公正,多方求證,認真負責地闡述自己的觀點?!?/p>

莫伸常說:作家對社會和百姓應有一種責任和承擔。

如果說《一號文件》主要是憂國憂民的話,那么,《東歐紀實》則擴大到憂天下?!稏|歐紀實》是20世紀90年代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不久,莫伸兩次去東歐和蘇聯考察后的見聞思考錄。橫觀東歐和蘇聯解體后國家分裂、經濟衰退、物價飛漲、腐敗加劇的種種社會現象,莫伸認為:中國只能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改革開放之路,而絕不能閉著眼睛對其他任何國家機械地模仿和照搬。他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比,熱情地謳歌中國的改革開放。他在書中撰寫的《多虧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中國強大,從自信開始》《中國道路,實踐中的選擇》等文章,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進行了深入的回顧和思考,在不少事關重大的問題上,都做出了預言般的闡述和論證。這些闡述和論證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回頭去看,不僅中肯,而且是準確的。

莫伸在《西安鐵道報》編輯部工作

左圖:莫伸(前排持草帽者)在寶雞鐵路東站貨場當裝卸工右圖:莫伸在鐵路售票窗口采訪

立心立命立言

莫伸是寫小說成名的,調入西影從事編劇和導演,很快就名利雙收。突然轉頭從事紀實文學創作,令許多人大惑不解:已經花甲之年,去從事東奔西跑大量采訪而弄不好還有風險的紀實文學,往往出力不討好,甚至會闖禍,何苦呢?對此,筆者同樣不甚理解。

面對同行和讀者的疑惑,莫伸坦言:當前作家的生存狀態確實不容樂觀,極大地影響了作家們健康的創作積極性。而日益嚴重的文學商業化和庸俗化,使作品魚龍混雜的情況日趨嚴重。一些作家過分地強調和重視自我,嚴重地忽略和漠視了民眾。

莫伸認為,包括作家在內的知識分子應該繼承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讀萬卷書,要行萬里路,要接觸社會,融入生活;要腳踏實地研讀和考察社會,表現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立心立命立言,給老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健康美好的精神食糧。

在《一號文件》一書的結尾,莫伸引用阿拉伯詩人紀伯倫的詩句:

我們不能因為走的太遠,

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我們需要回溯,

就像那古老的印第安人,

等待著靈魂一起上路……

這不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萬眾一心,砥礪前行嗎?!

猜你喜歡
作家
作家的畫
作家現在時·朱山坡
作家的畫
作家現在時·徐小雅
作家手稿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作家的使命與擔當
作家潞潞
作家風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