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研發機構研究現狀述評及發展趨勢分析

2020-11-09 03:14趙軍明張慧堅黃浩倫孫海燕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20年32期
關鍵詞:綜述發展趨勢

趙軍明 張慧堅 黃浩倫 孫海燕

摘 ?要:新型研發機構是聚焦科技創新需求,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服務等的機構,對于破解區域科技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現象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文章首先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概念進行了介紹,再對研發機構的研究內容以及現狀進行了歸納總結,最后對其研究趨勢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綜述;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32-0016-05

Abstract: New R&D institutions are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mand enga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ervice, etc.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phenomenon of "two skins" i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new R&D institutions, summarizes research cont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D institution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Keywords: new R&D institutions; overview; development trend

前言

新型研發機構是近年來在我國新出現的一種研發組織形式,是我國特有的事物,該機構具有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原創性研究、孵化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的功能。目前它成為促進我國成果轉化的新生力量。近年來,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國家及相關省份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2015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辦發(2015)46號)明確指出,“要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制定鼓勵社會化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意見”。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實施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都明確提出要“培育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等發展”。屆時,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引起了學術界和政治界的高度關注。本文通過對該領域的文獻研究進行綜述,并提出研究趨勢,將為全面了解中國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進展和研究方向提供參考。

1 新型研發機構概念及演化過程

新型研發機構是我國特有事物,學術界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國內最早的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該機構是由深圳市政府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的,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由于這類機構屬于新生事物,各學術界稱其為“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新型研發(科研)機構”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直到2012年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上提出新型研發機構正在崛起,此后官方及學術界多以此來稱之“新型研發(科研)機構”。

2013年學術界以新型研發機構的名稱來研究此類科研機構[1]。后來不同的學者分別從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等不同角度對其概念進行解釋。孫偉[2]從產學研主體視角出發,通過分析其功能和特征,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產、學、研相互融合的“綜合創新體”。朱建軍等[3]以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為例,通過分析組建模式及運行機制,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一種市場化運作的科研組織。曾國屏[4]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具有技術創新功能,并研制出新產品的企業。茍尤釗等[5]通過對新型研發機構功能的分析,認為該機構具有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優勢功能,又具有二者各自的功能;周恩德等[6]將新型研發機構定義為以傳統科研機構為基礎,能夠將研究與產業孵化結合于一體的科研組織;張凡[7]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能夠集聚創新資源、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市場化管理運作的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化平臺;龍云鳳等[8]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以創新資源共享為核心功能的新興科技創新平臺??傊?,不同的學者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釋,但總體上都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一種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企業孵化相互貫通,并以商業化模式運營的新型機構。

2 新型研發機構相關研究進展

2.1 新型研發機構功能定位研究方面

雖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定位,但最終結果基本一致,即新型研發機構具有明顯推動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牛振喜等[9]從系統論和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組織,該機構運用新的運行機制,將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轉化系統。吳金希等[10]認為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主要是推動產業創新。冷民等[11]基于全球視野總結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較好的新型研發機構的作用和模式,認為其功能就是加速創新創業,尤其是在技術創新和擴散方面的效果更加明顯。襲著燕等[12]從體制機制視角出發,認為新型科研機構不僅是地方科技創新平臺,也是共性技術研發創新項目的導向型組織。吳衛等[13]認為新型研發機構功能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在合作上采取政產學與社會力量共同建立;目標上兼顧研發和創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工作既有學術性,又面向市場;運作模式投管分離,獨立核算,內部治理采取“企業化運作”和非營利機構管理模式。葉繼術等[14]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是將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品制造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鄭剛[15]等通過對國內外典型新型研發機構分析認為新型研發組織具有政府引導下的多方投入、靈活的組織結構、多功能并存的運作機制以及創新的人才引進四個發展特點。劉艷[16]從環境、主體和行為等三個層面來構建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體系,認為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具有整合創新價值鏈功能、具備優化內部創新環境的配套功能、具備基于創新全過程的動態管理能力。

2.2 新型研發機構在分類研究方面

不同學者對新型研發機構的種類有不同的劃分準則,主要是從功能與職責、運行模式、從事業務等角度對其進行了分類。

劉林青等[17]在總結中國臺灣地區、美國、德國、日本、荷蘭、韓國等產業技術研究院經驗的基礎上,認為國內的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有大學主導的專業性和政府主導的綜合性兩類。林志堅[18]根據運行主體的不同將其分為科研院所主導型、大學主導型和地方政府主導型等;王勇等[19]分析了巴斯德象限和勞登布什分層線性模型,結合廣東省新型科研機構案例,根據機構的核心特征,將其分為科研型和創業新科研機構。何慧芳等[20]根據建設模式,將其分為海外歸國人才創業型、企業研發機構型以及政府引導型等。李棟亮[21]根據依托單位和建設主體,將其分為高校主導的校地共建型、科研機構主導的院或所地共建型、社會法人主導型以及聯盟組織共建型。齊振遠[22]按照主要業務,將新型研發機構分為孵化器型、研發中心型、公共平臺型等。李玉玲等[23]根據功能,將新型研發機構分為公共技術服務類、應用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類以及競爭前技術研究類等。熊文明等[24]根據建設模式將其分為政府主導型、大學主導型、企業主導型等。張珊珊[25]以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為例,總結出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有院校自建、企業自建、院校與企業雙方共建、院校與政府雙方共建和院校、企業和政府三方聯合共建等模式。蘆春凡等[26]則將中國新型科研機構分為產業聯盟創辦的新型科研機構、高校和科研院在地方創辦新型科研機構、由企業創辦的新型科研機構、政府引導的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企業機構。

2.3 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方面

近年來,學者們將研究重點聚焦于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董建中等[27]認為新型研發機構在研發模式上能夠將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形成一個整體。劉彤等[28]認為新型研發機構采取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運行模式企業化。劉貽新等[29]提出新型研發機構通用的組織架構模型,該框架含有決策層、執行層、監督層和操作層在內的職能部門及主要職責設置。周麗[30]認為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不同于傳統的大學、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更好的聚集了各方的優勢。鄭奕等[31]將圍繞“為什么政府要對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動態管理”以及“如何實現動態管理”兩個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分類管理機制、多元化考核、同行評議規則等五個新型研發機構動態管理體系的機制。朱建軍等[32]以江蘇新型研發機構為例,從定位、功能、主體、政府支持手段以及管理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張玉磊等[33]從動力機制、資源聚合機制、風險投資運行機制以及激勵機制等方面探討了開放式創新下高校型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任志寬[34-35]從引發過程、催化過程和阻化過程三個角度,提出新型研發機構創投基金發展模式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二元決策機制、增值服務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投資監管機制、信息傳遞機制的創投基金運營機制等。丁紅燕等[36]認為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發展機制包括新動力機制、要素配置機制、管理協調機制、風險管理機制等四個方面。陳紅喜[37]基于理論模型,構建了符合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特征的新巴斯德象限,并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從“使命-結構-行動”三個維度剖析了該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的經驗。

2.4 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估研究方面

國內對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2014年以后才對其研究方法和評價模型指標進行了研究。

劉彤等[38]比較了新型科研機構與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管理水平、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差別。王守文等[39]通過文獻梳理,從環境、投入、效益等方面構建了新型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蔣海玲等[40]通過總結美、日、韓、德等國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經驗,從載體建設、科技產出、創新領域等方面構建了中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績效評價體系。高航[41]基于協同創新機理提出了國內工業技術研究院評價指標體系。楊博文等[42]從科研投入、產出、成果轉化等六個方面,構建新型研發機構評價體系。周恩德等[43]從理論上分析了研發投入、政府支持、組建性質等三方面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并以廣東省為例,構建不同變量對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績效影響的回歸模型,通過模型分析最后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孟溦等[44]基于新型研發機構組織特點,從資源依賴和社會影響力雙重視角,建構了新型研發機構從資源投入到社會影響力產生全過程的績效分析框架,并以上海微工院為例,針對其不同階段關鍵績效特征建構關鍵績效指標與評估重點。

2.5 新型研發機構經驗總結研究方面

2.5.1 國外新型研發經驗總結方面

國內學者對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發中心(FFRDCs)、美國制造業創新中心(IMIs)、能源前沿和能源創新中心(EFRCs)、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FHG)、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以及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等機構的定位、管理模式、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總結。

周建中[45]介紹了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績效評價方式與模型,總結了同行評議與內部項目的實踐經驗。丁明磊等[46]對美國聯邦財政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舉措進行了分析,指出FFRDCs批準的研發機構,可以是大學、企業、非營利機構,甚至是聯合體,該機構的運行由機構內合作單位管理,聯邦政府不會插手,受資助的研發機構必須保障獨立性和客觀性,并向資助部門公開其運行事務。陳喜樂等[47]總結出EFRCs和EIHs都是受EFRCs資助的研發機構,但定位和目標不同。IMIs是非營利機構,目標是促進基礎、應用研究和商業化的結合。IMIs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具有研發團隊、工程團隊和制造業集團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EFRCs目的是加快新能源、儲能、材料科學、碳捕獲與封存等重大基礎科學的研究。陳偉等[48]對美國能源部創新布局進行了評述,總結出EIHs的研究特點是打破專業壁壘,將多學科專家集合在一個實體機構中,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融合,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唐朝永[49]認為,美國新型研發組織的建設具有成功的經驗和特色,即具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明確的功能定位、穩定的財政支持、有效的組織管理模式、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和科學的評價體系等。

[9]牛振喜,安會剛,郭鵬.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6(4):40-44.

[10]吳金希,李憲振.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產業創新的機理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3(3):108-111.

[11]冷民,ULRIKET,徐秋慧.公共產業技術研究院促進區域創新發展[J].科技潮,2011(4):36-39.

[12]襲著燕,王磊.地方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再認識[J].科技和產業,2015,15(8):77-83.

[13]吳衛,銀路.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與新型研發機構功能定位[J].技術經濟,2015(8):38-43.

[14]葉繼術.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模式與路徑——如何做“老母雞式”新型研發機構[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9(5):16-21.

[15]鄭剛,原誠寅,劉存福,等.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特點分析與對策建議[J].科技和產業,2020,20(2):28-33.

[16]劉艷.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與組織模式研究——基于開放式創新平臺的思考[J].科技與經濟,2019,32(1):11-15.

[17]劉林青,甘錦鋒.建設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初步思考[J].中國科技產業,2014(2):38-41.

[18]林志堅.政府主導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運作模式的創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7-40.

[19]王勇,王蒲生.新型科研機構模型兼與巴斯德象限比較[J].科學管理研究,2014,32(6):29-32.

[20]何慧芳,龍云鳳.國內新型科研機構發展模式研究及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3):16-19.

[21]李棟亮.廣東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模式與特征探解[J].廣東科技,2014,23(23):77-80.

[22]齊振遠.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起源和發展探析[J].中國科技產業,2014(6):77-78.

[23]李玉玲,曾繁榮,卿燕,等.國內產業技術研究院典型發展模式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6,16(3):19-23.

[24]熊文明,顧新,趙長軼.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模式與途徑研究[J].決策咨詢,2015(3):75-78,84.

[25]張珊珊.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模式及其機制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2016.

[26]蘆春凡.我國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現狀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19):160-161.

[27]董建中,林祥.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創新[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2(6):28-32.

[28]劉彤,郭魯剛,時艷琴.以新型科研機構為導向的科研院所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91-95.

[29]劉貽新,張光宇,楊詩煒.基于理事會制度的新型研發機構治理結構研究[J].廣東科技,2016,25(8):21-24.

[30]周麗.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四不像”運行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7):39-43.

[31]鄭奕,劉貽新,張光宇.新型研發機構動態管理的組成機制及提升策略研究:政府視角[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20,37(2);30-38.

[32]朱建軍,蔡靜雯,劉思峰,等.江蘇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機制及建設策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4):36-39.

[33]張玉磊,鄧曉峰,劉艷,等.高校型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研究——基于開放式創新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12):11-19.

[34]任志寬.新型研發機構產學研合作模式及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9(10):16-23.

[35]任志寬.新型研發機構創投基金的發展模式與運營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3):115-122.

[36]丁紅燕,李冰玉,宋姣.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機制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9(3):125-130.

[37]陳紅喜,姜春,袁瑜,等.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研究——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11):36-45.

[38]劉彤,郭魯剛,楊冠燦,等.面向新型科研機構的科研院所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4):99-103.

[39]王守文,徐頑強,顏鵬.產業技術研究院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17):120-125.

[40]蔣海玲,王磊,王冀寧,等.產業技術研究院績效評價的國際比較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1):109-114.

[41]高航.工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平臺評價體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2):313-320.

[42]楊博文,涂平.北京新型研發機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3):81-86.

[43]周恩德,劉國新.我國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9):42-47.

[44]孟溦,宋嬌嬌.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估研究——基于資源依賴和社會影響力的雙重視角[J].科研管理,2019,40(8):20-31.

[45]周建中.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績效評估的實踐、方法及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9(1):135-139.

[46]丁明磊,陳寶明.美國聯邦財政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舉措及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5,33(2):109-112.

[47]陳喜樂,曾海燕.新型科研機構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

[48]陳偉,鄭元煜.美國能源部創新布局評述[J].科學研究動態監測快報,2011(16):12.

[49]唐朝永.美國新型研發組織的經驗及其對山西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1):66-72.

[50]周小丁,羅駿,黃群.德國高校與國立研究機構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5):145-151.

[51]林曉霞.基于弗勞恩霍夫創新模式對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4):19.

[52]顧建平,李建強,陳鵬.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的發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高??萍?,2013(11):38-40.

[53]吳金希,李憲振.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與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產業創新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3(10):130-137.

[54]劉強.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案例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3(1):42-46.

[55]陳舒.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學會,2008(12):24-28.

[56]陳宇山.新型研發機構在廣東快速發展的動因分析[J].廣東科技,2014,23(23):72-76.

[57]廖穎寧.我國新型研發機構探析:以廣東為例[J].中國科技產業,2016(8):70-76.

[58]曾國屏,林菲.走向創業型科研機構:深圳新型科研機構初探[J].中國軟科學,2013(11):49-57.

[59]沈超,鄭霞.新型研發機構助力廣東創新驅動發展[J].廣東科技,2015,24(10):24-27.

[60]張豪,丁云龍.產學研合作中技術與資本的結合過程探析:以北京科技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J].軟科學,2012,26(10):5-9,34.

[61]陳建安,武雪朦.湖北省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2):61-66.

[62]楊明海,荊揚,王艷潔,等.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建設機制探究:以天津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4):92-94,103.

[63]劉輝,楊忠泰.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運行模式與功能定位:基于陜西省的實踐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7(14):166-169.

[64]孫正心,顧光青,陶紀明.上海新型研發機構案例調研分析[J].科學發展,2015(1):98-106.

[65]章熙春,江海,章文,等.國內外新型研發機構的比較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9):103-109.

[66]張玉華,張丹丹.北京、廣東等地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經驗及其啟示[J].上海商業,2019(5):13-17.

[67]龔瑞.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特征與經驗研究[N].合肥晚報,2020-4-29(A02).

[68]張玉磊,李潤宜,劉貽新,等.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現狀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3):124-132.

[69]毛義華,水悅瑤,方燕翎,等.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脈絡及發展趨勢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經營與管理,2020(5):10-17.

[70]李江華.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協同治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9.

猜你喜歡
綜述發展趨勢
SAPHO綜合征1例報道并文獻綜述
基于遷移學習模型的小樣本學習綜述
知識追蹤綜述
共指消解技術綜述
面向自動問答的機器閱讀理解綜述
施工機群配置優化研究綜述
施工機群配置優化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