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流淌龍首渠

2020-11-10 02:59張靜攝影許小海
西部大開發 2020年9期
關鍵詞:隧洞灌溉工程

文/本刊記者 張靜 攝影/許小海

龍首渠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因工程之宏偉險絕,被稱為水工建筑的地下長城。這段穿過商顏山(即今鐵鐮山)的地下渠道長達5公里多,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

“商顏蒼蒼,洛水泱泱……三農樂耕鑿之天,康衢歌太平之美?!边@是元代著名詩人楊維楨在《龍首渠賦》中對龍首渠引洛灌溉這項偉大工程的贊嘆。

這項水利工程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龍首壩

洞穿千年的奇跡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地處秦東平原渭洛河階地,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引洛灌溉歷來是當地擺脫農業困境的重要手段。洛河屬于黃河二級支流,發源于榆林市定邊縣白于山南麓,流經榆林、延安后,穿越渭南市的澄城、白水、蒲城、大荔縣,于三河口注入渭河,全長680千米,是流經陜西境內最長的河流。

說起龍首渠的故事,則要將鏡頭切換到兩千年前。

那是在公元前120年,臨晉(今大荔縣)郡守莊熊羆向皇帝上書,建議開渠引洛水灌田。他說臨晉的百姓愿意開挖一條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萬多頃的鹽堿地得以灌溉,收到畝產十石(一石等于10斗)的效益。漢武帝劉徹采取了莊熊羆建議,在洛河下游澄城縣老狀跌瀑處開渠引水,征調了一萬多人開渠,歷時十余載,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時間最早、難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因施工中挖出了“龍骨”(恐龍化石),故名龍首渠。

在開鑿龍首渠的過程中問題不斷、困難重重,“鐵鐮山”是當時最大的絆腳石。

據資料介紹,當時引洛水灌溉臨晉平原,就必須在臨晉上游(今澄城縣)境內開渠??墒窃谂R晉與征縣間卻橫亙著一座東西狹長的鐵鐮山,如何穿越成為當時最大的難題。

鐵鐮山引水隧洞長3.5千米,最初采用“明挖”的辦法進行施工,但由于山高40余丈,四周都是黃土覆蓋,開挖深渠容易造成塌方,后來經過古人的多方探索,創造出了充滿神奇智慧的“井渠法”。

在龍首渠井渠遺址前,記者被裸露在黃土懸崖上的兩根土柱所吸引,其均呈圓狀,粗細相同,“部分身子”鑲嵌在土墻內。仰視而看,威嚴聳立,渾然天成,這就是“井渠法”的誕生地。

《史記·河渠書》記載當時井渠施工法的技術要領是:“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余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p>

之所以采取“井渠法”,首先是為解決深挖方黃土坍塌問題而發明采用的施工方法,同時具有渣土通道、透氣、增加工作面提高工效的作用。因為該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鐵鐮山,如果只從兩端相向開挖,施工面較少、洞內通風、照明也有困難。若在渠線中途多打幾個豎井,這樣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進度,同時也改善了洞內通風和采光的條件。于是當時的建設者按照這個方法在隧洞施工中均勻布設豎井,把長距離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個分部工程,然后相向開挖,以減少誤差。

井渠遺址

在20多千米的渠道干線施工中,古人采取橫絕技術穿過河溝。在兩端不通視的情況下,準確地確定渠線方位和豎井位置,展示出高超的測量技術,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后來人們如此總結“井渠法”的功勞,它為隧洞施工從理論到實踐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世界科學技術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流芳百代。

直到今天,新疆的坎兒井就是用這種井渠結合的方法在沙漠地區修建灌溉渠道。后來中亞、西南亞乃至更多干旱地帶也采用這種方法灌溉農田,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在世界水利史上有著重大的貢獻。

流淌千年的訴說

經過十余年的施工,龍首渠建成,可惜它的前行之路并未一帆風順。由于當時井渠未加襯砌,井渠通水后,黃土遇水坍塌,渠岸頻頻崩塌,隧洞也因流沙和潛泉影響而淤塞無常,加之戰亂頻繁,致使工程沒有持久發揮效益。

但這些困難并沒有阻擋歷朝歷代的人們對于龍首渠的探索。

公元233年,三國時期的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區,在龍首渠下游興建臨晉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糧草,使這里成為曹魏政權統一中原的根據地;公元562年,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開鑿龍首渠,國力大增;公元719年,唐玄宗時期,同州刺史姜師度在通靈陂引洛灌溉、壓堿淤地,收獲萬計,水利工程強有力地支撐了開元盛世;元、明、清時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鑿井引泉灌溉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再到清代的《池泉分水碑》《水利章程碑》記載了灌溉次序、組織結構、糾紛處理等管理制度。

左圖:1934年,時任陜西省主席楊虎城(右)與洛惠渠工程的倡導者、規劃者李儀祉在工地考察

中圖:水利工程負責人李奎順與專家合影留念

右圖:國聯水利專家1935年在洛惠渠考察

直到1929年,關中發生年饉,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興修水利再次被提上日程。1934年,時任陜西省主席的楊虎城邀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回陜,主持興辦涇、洛、渭、梅、灃、黑、泔、澇“關中八惠”渠工程,1934年3月,洛惠渠工程開工建設。

從那時開始,洛惠渠將歷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續建擴灌。最終歷時十四年才得以將此重大灌溉工程建成,其渠線布設、灌區控制科學合理,和龍首渠不謀而合,足見古人匠心獨運,高瞻遠矚。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肇始于漢,筑陂于三國,重開于北周,顯效于唐,不絕于宋元,泉溉于明清。

在驚嘆古人何以鑄就如此輝煌工程之時,我們更為當時建設者們的獨具匠心豎起大拇指,在這項重大水利工程背后,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平之洞

據了解,在陜西這片黃土地上,先后有以李冰、史祿、鄭國、蕭何、隋煬帝、唐玄宗、李儀祉為代表的治水先賢,開創了秦代以來興建的鄭國渠,隋代興建的南北大運河,唐代的三白渠,還有“關中八惠”水利工程等工程。

而龍首渠古灌區更是凝聚了許多先賢水利工作者的辛勞。

李儀祉是洛惠渠工程的倡導者和規劃者。1930年,開始主持興建洛惠渠,規劃“關中八惠”(即涇、洛、渭、梅、黑、落、灃、泔);1932年涇惠渠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李儀祉生了一場大病,于是他辭去原建設廳廳長職務,專任陜西省水利局長。在病中,他依然不忘籌劃著洛惠渠工程,并派專員組成測量隊,實地測定渠線及灌溉地區地形圖,還親往荒山野嶺,蹚河翻山、察勘渠線;1934年3月,洛惠渠破土動工,在工程進行期間,他曾多次到工地檢查指導工作,解決重大疑難問題,使得洛惠渠員工深受感動和鼓舞;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李儀祉一面投入到抗日運動中,倡導救亡,一面還關心著洛惠渠工程建設,直到病逝。

李儀祉

李奎順

此外,我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水利專家——李奎順。1933年2月,他在陜西省引洛工程處成立時負責主持設計工作。1939年任涇洛工程局副總工程師,全面負責興建洛惠渠的技術工作,親自設計了渠首滾水壩,曲里、奪村渡槽和隧洞工程,特別是第五號隧洞(平之洞)耗費了他十余年的心血。

在五號隧洞開工時,由于地質復雜、流沙潛泉相繼出現,洞土塌落、泥沙外涌。當時在技術設備十分落后的情況下,李奎順克服萬難,以驚人的毅力,廣博的學識,先后采用了洞室壓氣工作法、鋼板洞殼推進法、改線挖渠法、工作井工作洞法,大改線、大開挖,于1946年11月終將此隧洞鑿通,為總干渠工程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還有楊虎城、張平之、蔚長茂、傅健、李瑞宣等先輩們對于洛惠渠的貢獻,他們的事跡在《洛惠渠志》等書中均有記載,其豐功偉績永遠留在人間。

洛西倒虹

三河口

奪村跌水

老義井

薪火相傳的蝶變

如今來到龍首渠,在走訪了龍首壩、曲里渡槽、龍首渠井渠遺址、五洞、義井閘樓、藏銀樓等遺產景點后,記者被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灌溉工程的宏偉壯觀所震撼,并沉浸其中,欣賞著其獨有的灌溉文化。

首先蔚為壯觀的便是龍首壩。遠遠望去,只見整個壩體宛如一塊白色巨幕,徐徐重疊再拉開,濺起的水花時而輕柔、時而猛烈,互相激蕩,宛如一幅畫卷,集唯美與壯闊于一身,讓人嘆為觀止。

據介紹,龍首壩始建于1934年,因漢武帝曾在此開鑿龍首渠,故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取名“龍首壩”。壩體由李奎順設計,壩頂長177.7米、壩基寬22.5米、壩高16.2米。在這里您能領略到大壩雄姿、跌瀑奇觀、平湖夜月、龍眼秋波、壩頂踏浪、深潭龍吟、退水流飛、碑亭丹書八景,只有身臨其境,方能感受其之壯美。

“曲里渡槽”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是洛惠渠總干渠跨越奪村、大峪河而修建的大型建筑,是整個灌區輸水的咽喉工程。從遠處看,拱腳排架上,由李儀祉撰文,李奎順手書的“大旱何須望云至,自有長虹帶雨來”巨幅楹聯像一個硬漢支撐著整個工程,這一民國洛惠渠標志性工程于1935年建造,槽身長116米,高24米。渡槽結構精巧,剛柔相濟;凌空飛渡、巍峨壯觀。

龍首渠總干渠最后一個輸水隧洞為“五洞”,因鐵鐮山隧洞共有五座,李儀祉依次取名為澄源洞、甫田洞、大有洞、朝川洞、平之洞,寓意灌溉澄城、蒲城、大荔、朝邑、平民五縣,與西漢龍首渠洞線基本吻合,簡稱五洞,又名平之洞,意在紀念因公殉職的工程師張平之先生。洞身橫穿鐵鐮山,全長3467米,于1946年11月鑿通,該項工程也因工亡52人犧牲之大、十三載建設歷時之長、數百萬銀元花費之巨而冠絕一時、蜚聲中外,其精密之計劃、高遠之目光、堅毅之精神,成為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的精神高地。

雙水競流

而義井閘樓則是洛惠渠水工建筑獨具民國范的寵兒,它是洛東灌區的分水樞紐,東、西、中三條干渠由此調配分水。閘樓為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上層為宮殿式構造,磚雕細膩,古香古色,飛閣流丹,氣勢恢宏;下層無墻,為游亭式走廊,層高2.3米,加之紅柱、綠窗、灰墻,郎闊美觀,獨具風韻。1975年干渠改線后閘樓停用,卻依然保留了中干渠行水功能。

讓大家頗感興趣的還有藏銀樓,這是1933年興建洛惠渠時設立的銀庫,其就是為儲藏銀元而專門修造的碉堡式兩層青石建筑,內有通風口、射擊孔及瞭望臺,防御功能齊全。銀庫置于頂部,隱蔽性強,為整棟樓最安全部位,據說這是國內首創,世界唯一。

千里河西地,秦東米糧川?,F在的洛惠渠已發展成為灌排體系完整的大型灌區。工程由大壩、灌排渠系及配套設施組成,分設洛東、洛西兩大系統,共有干支渠18條,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縣74.3萬畝農田,惠及69萬人口,灌區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而今洛惠渠正向著惠及農業、工業、生態多維的現代化灌區邁進,在延續黃河歷史文脈的同時,造就了更加豐美宜人的渭北大地。

藏銀樓

龍首渠古灌區兩千多年的興廢更替,成為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精神的凝聚和寫照。與陜西的鄭國渠、成都的都江堰等重大水利灌溉工程相同的是,在經過多年的歷史更迭后,龍首渠引洛灌溉工程締造出來的功績不單單是利民利國的千秋業績,更承載的是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世界科學技術寶庫增添了一筆珍貴財富,譜寫了一部興廢更替、薪火相傳的壯麗史詩。

如今,龍首渠引洛古灌溉渠正在申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的同時,我們要將這一重大水利工程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讓中華文明的傳承萬年不息。

猜你喜歡
隧洞灌溉工程
納米比亞著力發展農業灌溉
水利工程隧洞開挖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
小斷面輸水隧洞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點及對策
《計算機輔助工程》征稿啟事
工程資料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型隧洞混凝土襯砌地下水處理方式研究
水工隧洞支護特性研究
Life in 2060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應用
農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