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六安市茶產業發展路徑的探討

2020-11-10 11:20蔡童孫東強馮先成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年15期
關鍵詞:龍頭企業新常態

蔡童 孫東強 馮先成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六安市茶產業的發展也在“新常態”環境下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通過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六安茶產業發展現狀的調查,明確了該地區茶產業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明確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六安茶產業的發展要從扶持龍頭企業、調整復合型業態、完善茶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產業制度管理以及提高茶葉品牌精品化程度等方面入手,將六安市茶產業的發展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新常態;六安茶產業;龍頭企業;復合型業態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因素與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的背景疊加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速進入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并體現出與周期性調整不同的新現象和新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考察河南時第一次提及經濟“新常態”的概念,要求領導干部“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并在同年11月,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本文運用經濟學理論,考察六安市茶產業生產區的現狀,通過研究“新常態”的概念,準確找出在經濟“新常態”下六安茶產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對未來的發展路徑提出建議。

1“新常態”背景下六安市茶產業的發展成效

1.1龍頭企業起到引導和帶動作用

龍頭企業是指在某個行業中,對經營同一種行業的其它企業能夠帶來深遠影響,起到帶頭作用,并對該區域或者對整個國家社會能夠帶來杰出貢獻的企業。

在六安市致力于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培育了10余家省級龍頭茶企,如安徽省六安瓜片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華銀茶油有限公司等。這些茶企通過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有機結合以及相互補足的方式,積極拓寬市場,引導個體農戶、中小型企業的合作發展,促進產業創新平臺和專業市場體系的組建,帶動六安茶農和中小茶企共同富裕,引領六安茶企共同發展。

1.2發展復合型業態茶產業以拓寬消費市場

復合型業態,指一個企業對多種商業業態進行管理和經營,通過資源、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共享、產生合力效應的經營方式。六安茶產業鏈是以茶葉生產為主的復合型業態。

目前,六安市在延長茶產業鏈,發展復合業態上,日漸完善。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等基礎環節向上下游延伸,上游現已涉及六安茶文化生態旅游、六安茶葉專用肥料等,下游延伸至六安茶葉精深加工、六安茶食品、茶醫療、茶美容等產品開發。六安茶谷是六安市政府打造的重點茶產業鏈建設地區,經過5年多的規劃建設,該項目已經成長為集產業、生態、旅游、養生、增收的寶地。主產六安瓜片、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等知名茶葉系列產品,為生態增綠、旅游添景、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當地脫貧致富最重要的依靠。

1.3六安茶葉精品品牌產生的影響力

精品品牌是指產品或服務、表象識別、消費者體認和溝通傳播四個方面切實做到位的,在消費者群體中樹立一定良好印象的品牌。

2019年4月,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牽頭,聯合中茶所《中國茶葉》雜志、共同發布的“2019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單出爐 “六安瓜片”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排名10強,品牌價值突破30億元;“霍山黃芽”進入全國排名50強,品牌價值由2010年的6.03億元增長至22.33億元。這對于六安市茶產業的品牌建設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品牌化的提升,對于六安市茶產業鏈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對產業扶貧的支撐力度也具有促進作用。

2“新常態”背景下六安茶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2.1六安市龍頭茶企的規模效應不足

雖然龍頭企業能夠起到帶動作用,但六安市缺乏龍頭茶企的典范,存在難以在全國甚至國際產生影響力的大品牌、大產業的問題,在品牌競爭中喪失優勢。在六安茶企里,中微小企業占絕大部分比例,品牌價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僅有2家,導致龍頭企業的規模效應不足以帶動六安茶產業進一步發展。目前,六安市的茶葉生產呈現出小規?;?、地點分散的特點,個體小茶廠居多。六安市的中小茶企多是由傳統家庭作坊改制而來,目光較為短淺,欠缺對長遠利益的考慮,經營方式多為粗放型,而且部分小茶企之間存在惡性競爭,使得六安茶產業結構相當分散,缺乏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

2.2復合型業態茶產業發展程度低

2.2.1六安茶產業的附加值較低。六安市茶產業產后環節的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尚未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茶產業鏈。缺乏對茶葉功能、茶企業經營理念和模式、茶產品包裝及售后進行探索和革新,且未進行后續產業鏈的延長,導致六安茶產業延伸服務發展滯后,造成未經深加工的茶產品進入消費市場,大多數企業僅僅以初級產品向外出售,附加價值得不到良好的體現,致使成本增加明顯,綜合競爭能力下降。

2.2.2六安茶產業的管理系統不完善。目前大多數六安茶企依舊沒有建立完善的企業運作和管理系統,缺乏專業人士對茶企的管理和運作進行經驗總結,這顯示六安茶產業鏈的管理意識較弱。部分茶園老化情況嚴重,缺乏保護和整治,對茶園區的管理不夠細致。茶葉合作社雖多,但管理較為混亂,規章制度不夠健全。近年來,隨著“六安瓜片”茶葉市場行情較好,部分生產單位和人員出現違法亂紀的欺詐經營行為,嚴重影響了六安茶產業的口碑。

2.2.3六安茶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部分從事山區家庭式作坊的勞動者,其文化素質程度不高,生產主要依靠勞力,抗風險能力低,在茶園管護、除草、滅蟲、修剪、茶葉儲存、天氣預警、高效采摘和農藥檢測方面的科技水平較低,機械化使用程度不夠,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針對這一情況,急需建立茶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一整套服務技術標準,這需要政府、茶葉協會和社會服務團隊的協助。

2.2.4綠色貿易壁壘阻礙六安茶葉出口。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購買產品的過程中越來越追求“綠色、環保、無毒”,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我國茶葉制定了嚴格的環保和技術限定,通過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茶葉進入市場。由于有機種植的匱乏,六安茶葉的質量難以大幅度提高,與國內外知名茶葉相比,農藥殘留物含量較高,在應對病蟲害和極端天氣的影響上措施不到位,茶葉檢測質量不高,使得六安茶葉在出口上受到了歐盟國家的限制。

2.3六安茶產業品牌的精品化程度不高

2019年,六安市茶企的數量超過200家,但企業品牌化比例并不高,將六安茶葉作為精品品牌打造的企業屈指可數。

如表1所示,2019年,六安市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排行榜百強的茶企只有4家,其中第1家只排名第9,第4家卻排在了第87名。不僅僅名次有78名之差,品牌價值更是差了26.08億元??梢?,無論是品牌化與茶企總數之比還是從高端精品品牌中的差距來看,六安市大多茶企的品牌化與精細化程度不夠。

3“新常態”背景下六安市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針對構建龍頭企業的發展路徑

3.1.1積極兼并重組,擴張企業規模。六安市茶產業應大力開展兼并重組,要把握全省雄厚的資本和民間資金等優勢,長期推進資本與產業的整合,鼓勵六安茶葉龍頭企業開始轉型、重組、股份化、租賃等,實現多種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和合理分配。打造集科技開發、市場開拓、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經濟實體,使龍頭企業具有強大的品牌整合功能,朝著開發和引導市場的方向發展。

3.1.2政府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六安市政府應該在土地、投融資、財稅等方面,制定和落實對茶企的優惠政策。發揮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茶農的優勢,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走出本市,在省內外建立基地,搶占市場,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還要對龍頭企業作進一步要求,每年進行嚴格的審核和監測,使其生產技術達到無公害標準。同時還要扶持新增的生產經營力量,對其進行管理培訓和技術指導,鼓勵企業在外地擴大營銷網絡。

3.1.3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連結機制。首先,鼓勵“加工型”和“市場型”龍頭企業,通過承包一定的土地,招募有生產經驗的農戶,建立茶產品生產基地。在規劃方面,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方略。同時,為了能較好地保護農民的權益,應該盡全力帶領龍頭企業推進訂單農業,設立專門的機構以應對市場風險,盡可能主動承擔損失,采取保護性收購,利潤回報等形式,盡可能幫助農民,逐步培養茶農對企業的信賴,提高忠誠度。

其次是在分享利益和分擔風險的前提下,探索合理的、科學的利潤分配模式,引導產業化企業與農戶建立貼息貸款、購買價格保障、合同訂貨、貸款擔保等,使農民進入專業市場,實現企業和茶農的互利共贏。同時,要努力探索股份合作、利潤回籠、股權、信托、租賃等新型管理方式,努力消除農民對合作風險的擔憂,在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通過有效的契約和監管的利益相關機制而實現更加緊密的合作。

3.2針對發展復合業態茶產業的路徑

3.2.1加大投入,推進茶葉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應加強對茶飲料、藥物、茶食品、保健品等的研究和開發。例如,舒城縣開發的茶多酚和蜂蜜姜茶等產品,實現了出口創匯。要依據不同市場和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來規劃產業鏈,研究開發適銷對路的茶產品。目前六安市的各大商業街奶茶店,幾乎都是“1黠黠”、“CoCo”等臺灣奶茶,六安市茶產業可根據市場行情,推出奶茶系列品牌(如天福茶葉集團創立的放牛斑奶茶)。在茶食品方面,可通過“茶葉+金寨黑毛豬肉”,生產茶香豬肉干、茶香豬肉松等肉制零食,延長產業鏈。

3.2.2科學規劃,建立保護區。要加大對茶葉種植保護區的建設力度,保證種植資源規劃區內生態平衡,達到茶林相間,物種豐富。如2011年,杭州市加大了對西湖龍井主產區的保護力度,對龍井茶一級保護區實行景區責任制,逐步提高管理和維護的水平。六安市各級茶園的規劃和建設方面要符合環保標準,對違規開墾土地,破壞山林植被的現象進行整治。此外,政府和茶葉協會要加強對茶園保護區的監管力度,尤其是土壤質量、水質監測等方面。

3.2.3充分發揮政府在茶產業管理體系中的主導作用。茶產業管理體系的完善不僅僅是一個市場行為,還帶有明顯的公共管理特征。六安市政府一方面要對茶葉協會的組成和評選提高標準,另一方面加強對茶產業鏈從種植、采收,到加工、銷售這一整套環節的監管力度,建立章制,完善制度體系,對于茶企之間打價格戰,欺詐經營的行為進行嚴格治理,減少茶企內部的消耗。在管理體系的執行中,圍繞當前茶產業食品安全的焦點問題貫徹落實諸如“生產經營者第一責任人責任”機制和“加工過程”機制。

3.2.4建立和完善茶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相連接。六安市財政、農業和產茶區的鄉鎮部門,應組成實施小組,鼓勵龍頭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的聯合體和農業推廣人才成立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茶葉耕作、植保、修剪、加工等環節,與茶農簽訂合同,制定利潤分成,進行經營性社會服務,帶動農戶發展。此外,鼓勵社會服務團隊與麥、稻收割隊相互合作,共享資源。并吸引知識青年、返鄉創業人員加入社會服務隊伍,提高茶產業社會服務組織的創新能力。

3.2.5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要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必須使茶產業鏈從種植到加工出口這一整套環節上達到綠色標準,在茶葉的種植上要推廣使用有機肥,降低農藥的使用率,發展生態茶葉種植,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加強對茶葉中農藥、重金屬等殘留物質的檢測力度,提高茶產品的出口標準。此外,在加工過程中,還要提高車間、流水線的清潔程度,采用環保材質的包裝原料,避免茶葉受到二次污染,這要求廣大茶企提高加工技術,在追求產量的同時保證環保指標合格。除此之外,各大茶企在茶葉質量達到國際標準后再開展有關出口創匯的活動,避免資金浪費。

3.3針對打造六安茶產業精品品牌的發展路徑

3.3.1強化六安茶葉技術創新與推廣,走科技提升之路。首先,六安市政府應大力推進對茶葉的相關研究和發展創新,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等多個科研院所在茶葉種植、深加工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研究并開發相關產品,如農藥、有機肥等,為六安茶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其次有關部門要注重人才培育,努力培養高水平茶葉科技人才,提升茶產業整體科技水平。抓住機遇,與全國各省市的茶葉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進行交流合作。最后,鼓勵建立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等單位,加大組織力度。

3.3.2弘揚六安茶葉歷史文化,走文化渲染之路。六安市的龍頭茶企應積極聯合省內高校,舉辦各類活動賽事和培訓項目。通過舉辦比賽,讓高校學生們形成對茶葉知識的探討。通過聯合培訓,提高當代學生對六安茶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六安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潛移默化地促進六安茶葉品牌、文化優勢和地域效應的融合。如2019年5月,“齊源杯”中國(安徽)大學生茶文化創新大賽順利舉行,一大批優秀學子和指導老師從全省各地前來,相聚在此,通過茶藝表演、茶文化知識考核和創新作品展示等環節開展交流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到茶葉品牌的內涵以及茶葉加工的相關技術,體驗到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3.3.3實體銷售與電銷雙拳出擊,提高品牌知名度。如今已跨入電商時代,在茶葉的銷售上,除去淘寶、京東等簡易的網絡銷售之外,還可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小視頻等自媒體模式進行產品宣傳,具有針對群體明顯、涉及范圍廣等優勢。通過此類經營模式,可有效地解決實體營銷中地域及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消費者可隨時隨地進行購買選擇,且客戶范圍及數量得到有效提高,有效增加產品銷量。

3.4其它對策建議

臺灣茶葉源自大陸福建省,近年來,以臺灣烏龍茶、阿里山紅茶為代表的臺商茶葉已經走進大陸市場。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各個茶產業國家和地區應該主動與外界溝通,相互借鑒。六安市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六安茶企開展與臺灣等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在諸如品種、技術、設備、機械、管理等方面,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互利共贏。

4小結

六安市茶產業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發展不僅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還需要整個茶企業、茶協會、茶農的協同建設與推進,才能更好的提升茶產業的競爭力,為當地脫貧致富尋求道路,這是一個長期不能松懈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兆清.六安市茶產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0):3-7.

[2]劉興月,朱娟,“一帶一路”下的六安瓜片營銷策略分析[J].經營之道,2019,20(7):66-67.

[3]陳加土,毛小偉,祝志偉,等.江山市茶產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實踐與思考[J].中國茶葉,2019(5):57-58.

[4]行懷勇,陳曉明,李明艷.安徽省茶葉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J].產業發展,2016(10):54-57.

[收稿日期]2020-05-18

[作者簡介]蔡童(1994-),男,安徽淮南人,在讀碩士生;孫東強(1994-),男,安徽合肥人,在讀碩士生;馮先成(1993-),男,湖北黃石人,在讀碩士生。

猜你喜歡
龍頭企業新常態
興寧19家企業獲評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
南昌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從龍頭企業“消亡”與“重生”看濟南市產業規劃
海南橡膠被認定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