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擦亮塵封的記憶 追溯中國石油根脈
——“延長石油廠”國家工業遺產的背后

2020-11-11 09:10張靜
西部大開發 2020年9期
關鍵詞:石油工業采油廠油井

文/本刊記者 張靜

這里擁有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揭開了中國石油發展的序幕,結束了中國大陸不產石油的歷史,填補了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項空白,是中國石油工業的功臣井;

這里建成中國大陸第一個煉油廠——“七里村煉油廠”,煉出了揮發油、擦槍油、硬性石蠟、軟性石蠟等產品,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代石化技術人才,是中國石油煉化技術的開端;

這里擁有新中國石油地質勘探的標桿——“延深探一井”,是新中國石油勘探史上第一口超深探井,是第一口超過2000米的地質參數井,是后期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各類油井的地質對比標桿;

這里還成立了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的第一個黨支部……

這里就是中國石油百年老廠——延長石油廠,2018年11月15日被國家工信部批準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作為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見證者,中國經濟騰飛、結構轉型、改革進程的親歷者,“延長石油廠”正是記錄了我國石油工業的從無到有,記錄了國家實力的由弱到強。

7月1日,在建黨日這天,記者走進了這座埋藏著厚重歷史的延長石油廠,聆聽他的百年故事,感受他獨具的“埋頭苦干”精神。

從石油的起源說起

說起石油,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它的作用隨處可見,但人們對它具體來源卻知之甚少。在翻閱了大量資料后,記者才知道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早在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寫道:“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書中所稱的“上郡”為秦置,轄區為今陜西省西北部,“高奴”為縣置,轄今陜西延安一帶,這是迄今我國史料中最早有關石油的文字記載。

北魏時期,我國著名文學家、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石油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里說的洧水也是指石油。

左圖:《漢書·地理志》記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即今延長縣一帶

中圖:《水經注》中記載:“高奴縣 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

右圖:《夢溪筆談》記載:“鄜延(今陜西富縣、延安一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第一次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并沿用至今。

到了北宋,杰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給石油命名“鄜延境內有石油”并預言“此物后必大行與世”,從此便有了石油一詞。

明朝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這樣講述:“石油所出不一,出陜之隸州、鄜州、延川、延長及云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石油氣味與雄、硫同,故殺蟲治瘡?!边@表明,延長的石油在明朝就進入李時珍的藥典。

清朝之后,各府州縣注重方志編纂工作,對陜北的記載增多。

無論是漢書記載的高奴,還是《夢溪筆談》里面說的鄜延,指的都是今天的陜北延長縣境內。這也從多個方面印證著我國最早的石油來源于陜北的說法。

中國石油工業的“母親井”——“延一井”

7月的延安,藍天白云色彩分明,空氣格外清新。

記者跟隨車輛,駛向憧憬中的七里村。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郁郁蔥蔥,頓感心曠神怡。駛入鄉村道路時,我的視線被一個個自動轉動的抽油機所吸引,心里想著,這一定距離我要去的七里村采油廠更近了,與我所想尋覓的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更近了……

據資料介紹,清朝末年,中國近代工業非常之少,石油工業1878年在臺灣苗栗打出油井三口,除第一口油井見油外,其余均無見油。當時政府每年都要用1500萬兩白銀從國外進口石油產品。國內很多有識之士就奏請朝廷開采延長石油。

1905年,清政府撥款8.1萬兩白銀在陜北延長縣創辦了延長石油官廠,即中國陸上第一個石油企業——延長石油廠,拉開了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發展的帷幕。

當時任命候補知縣洪寅為總辦。由于當時國內技術缺乏,洪寅聘任了日本人佐藤彌市郎等7人為技師和工匠,并從日本訂購了鉆機和煉油設備。為了運送設備他們不得不克服萬難修筑道路,尤其是從銅川至延長的馬車道更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據資料介紹,當時受地形所限,這條路整個溝道狹窄崎嶇,互不相通,所行道路單人徒步,一人一馬都不暢通,更不用說大型設備。當時的巡撫曹鴻勛深諳開通這條路需要各級官府的財力和人力方能完成,便聯合陜甘總督升允奏請皇帝御準后,組織人員著手銅川至延長的馬車道的勘察設計。據介紹,當時修筑這條馬車路,需要新修的有十分之三,在舊路基礎上進行擴修的有十分之二,還有一些保留路段,當時曹鴻勛組織的筑路大軍有“民夫”(老百姓)也有“防軍”,浩浩蕩蕩,綿延數百里。暑去寒來,耗用了3.3萬名石工,5.3萬名土工,歷時一年,才修通了這條長達517華里的馬車道。

道路通了,才能更好的運輸設備。在設備運到后,經過艱苦的勘探和鉆前準備,于1907年的9月10日成功打成了井深為81米的“延一井”,初日產量為2000斤。同年的10月,煉油房也竣工投產了,加工的產品很快銷往西安等地試用,試用后,一點也不比國外的油遜色,一時間,享譽國內外,極大地振奮了國人。

“延一井”的投產,煉油房的投運,使延長石油得以立足發展,同時也填補了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項空白,中國陸上石油工業從此正式起步。

延長石油七里村采油廠寇明靈在采訪中說,“延一井”從1907年出油,日產原油1至1.5噸,10年后日產油仍然保持在1250公斤,上世紀80年代油井加深壓裂后直至今天仍可產出油流。

延長石油官廠舊址(1907年)

1997年,“延一井”因保護舊址需要而停止生產。1985年建礦80周年時,國務院原副總理、原石油部部長康世恩親筆為之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國務院公布“延一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為“中華之最”。

派駐源于監督。我國的紀檢監察派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堯舜禹時期即已產生監督雛形,發展到夏時,已經出現專門懲治官吏的貪墨之法。及至西周,監察機制漸趨成熟,雖然尚未形成行使檢察權的專門機構,但是以監察為職掌的職官已有法定,譬如穆王時期制定的《呂刑》中關于“五過之疵”的規定,已經具有職官監察法的性質[1](P2)??傊?,我國的紀檢監察派駐制度是在監督基礎上,經由“派出——派駐——派駐監察——紀檢監察派駐”發展演變,最終成型。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紀檢監察派駐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的重大創新。

2005年,在中國陸上石油工業發展百年之際,延長縣人民政府和延長油礦管理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延一井”舊址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成為了人們了解中國石油發展的一個窗口,也是中國石油人尋根問祖的圣地。

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七里村采油廠

要說“延一井”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母親井”,那七里村就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根,中國石油工業黨建的脈。

作為延長石油的發端,七里村采油廠擁“延一井”而生,依延河水而息,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是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被形象地稱為延長石油的長子。

1935年5月30日,劉志丹率領的陜北工農紅軍解放了延長縣和延長石油廠。從此延長石油廠回到了黨和人民的懷抱,同年5月,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第一個黨組織在這里誕生,星星之火得以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燎原。

作為百年延長的長子,七里村采油廠從誕生之日起,紅色基因、血脈相傳。引領延長石油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20世紀30年代,中國地質學家排除“貧油論”的干擾,經多次來延長實地考察,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有力指導了延長石油乃至中國石油工業的后續開發,從此七里村采油廠也成為“中國陸相生油理論之源”。

1936年1月28日,毛澤東率領東征主力部隊到達延長縣城,視察了延長石油廠。毛澤東要求時任延長石油廠黨支部書記高登榜:“你們要抓好石油廠的工作,根據地只有這一個石油廠,這是敵人送給我們的最好禮物?!?/p>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七里村油田煉油廠

1943年,七里村打出旺油井,為解決石油運輸急需,朱德總司令將自己乘坐的道奇卡車調派給延長石油廠,有力地支持和鼓舞了石油生產和職工士氣。為支援抗戰多打井多出油。在得知延長石油廠鉆井缺少封水套管的消息后,三五九旅旅長王震將八路軍繳獲的日軍山炮送給石油廠用炮筒制作成封水套管,解決了鉆井封水的急需。

自延長石油誕生至今,為不同時期的國防建設、社會生產生活和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尤其是在解放后,相繼為玉門、四川、新疆、青海、大慶、勝利、長慶等油田及其他兄弟單位輸送大量技術人員和管理干部,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石油工業之源”。

100多年的薪火相傳,七里村采油廠從期盼中誕生、在戰火中淬煉,并親歷和見證了延長石油的誕生、發展。

一代石油人的風向標——“埋頭苦干”精神

如果說1907年鉆成的“延一井”結束了我國陸上不生產石油的歷史,而后續的“七1井”、“七3井”則是延長石油在陜甘寧邊區政府親切關懷下打成的旺油井,開創了延長石油未來發展的前景,是延長石油的功勛井,更是以陳振夏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埋頭苦干”偉大實踐的見證井。

在黨的領導和培養下,延長石油廠也涌現出一大批以陳振夏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

據資料介紹,陳振夏1904年12月1日出生于上海,盧溝橋事變后,投身到抗日救亡斗爭中,上海淪陷后,輾轉奔赴向往已久的延安。

1938年春,陳振夏正式調到延長石油廠工作,當時延安尚無石油專家,他們就將希望寄托在搞機械出身的陳振夏身上。陳振夏經調查發現,當時延長縣多數油井處于荒蕪狀態,大部分打井器材都散落在方圓百里的農村、山林,有些已被當地老百姓當為農具使用。經向上級領導請示后,他想盡各種辦法才將散落的設備器材一一收集起來。

剛到延長石油工作時,陳振夏任主任工程師,帶領職工到延川永坪去打井。發現汽機年久失修,耗煤耗水量過多,就和同行的胡華欽一起把汽機修配好,每天耗水由40多擔變為20多擔,極大地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就在當年,從永坪新鉆的油井噴出了原油。

1960年,延長煉油工段工人在現場上技術課

1944年5月,毛澤東為石油廠廠長陳振夏親筆題詞“埋頭苦干”。

接下來的幾年里,原油的油井日漸萎縮,陳振夏清醒地意識到,不開新井是沒有出路的,總有一天會徹底枯竭。故而決定另開新井。當時井架的用料是鋼材,邊區鋼材奇缺怎么辦,窮則思變,陳振夏以木代鋼,除井架角柱用鋼管外,其余都是以堅硬木材替代,鉆機底座、傳動裝置的承力立柱和橫梁用的也是硬木。

1940年,延19井開鉆,由于設備落后,速度很慢,一晝夜只能打一公尺左右?!斑@是共產黨政府自己打的第一口油井,只能成功!”陳振夏立下雄心壯志,日夜奮戰在現場,廢寢忘食、風雨無阻,經歷了兩個季度的日日夜夜,盼望已久的一刻終于到來,石油涌了出來,“出油了!勝利了!”陳振夏和工人一起跳啊笑啊,內心的喜悅終于得以釋放。當時19井每天汩汩流出的原油高達1.6噸,石油廠從清末以來打過多口井,從未有過這么高的產量,屬名副其實的“旺油井”,工人們喜稱它為興家立業的“起家井”。這口井生產出的石油不僅滿足了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用油,還從國統區換回許多抗戰緊俏物資,發揮了民族脊梁的作用,石油廠被譽為“功臣油礦”。

1941年至1945年,陳振夏任延長石油廠廠長,期間他撰寫了《延長石油廠目前的改良和今后的發展計劃》。除了從理論角度做好長遠規劃外,工作時他還經常親自動手修理機器,不管刮風下雨,還是深更半夜,只要設備出了問題,他總是一叫就到。他設計制造的打撈工具,排除了許多嚴重的鉆具落井事故。設計的制蠟機和編芯機,大大提高了制蠟的速度和蠟燭點燃的質量。他和職工一道改建的烘蠟窖和冰窖,花錢少、效果好。1943年為了適應制造和修理的需要,專門成立了修理部,并修理了一臺棄置多年的鍋爐和缺少零件的汽機,為打井增加了動力機械。

延長石油廠漸成規模,汽油、煤油、柴油、蠟油等石油產品源源不斷地出廠,運往前線、后方,運往黨中央、中央軍委、邊區政府,運往部隊、學校、機關、團體,保證了軍車的行駛,機器的轉動,槍機的潤滑,點亮了無以計數的馬燈、油燈。曾有文章記載,1935年12月至1936年2月的三個月中,石油產量超過國民黨任何時期的平均生產額,并附屬生產了大批油墨、石蠟、凡士林。除充分供給了紅軍與機關需用外,還大批運輸出口,3個月盈余2000余元,這是當時全中國僅有的石油礦。

1944年,因延長石油廠的巨大貢獻和時任廠長陳振夏的卓著成績,毛澤東親筆給他題詞:“埋頭苦干”,表彰他為石油供應所作的貢獻。這既是毛澤東對石油行業的第一次題詞,也是對石油職工的最高褒獎。從此“埋頭苦干”代表著延長石油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成為延長石油的企業精神和堅守發展的動力源泉。

“埋頭苦干”是一代代延長石油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是一代代延長石油人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是一代代延長石油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更是一代代延長石油人愛企如家、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它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延長石油成長的根、發展的魂。

除陳振夏外,還有張仁、徐昌裕(顧光)、佟誠、徐文杰、汪鵬等諸多在百年延長歷史上涌現出的杰出人物,一代一代的石油人為這個百年老廠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事跡也將永遠鐫刻在百年民族石油工業的豐碑上,“埋頭苦干”的精神也成為了這個百年老廠的企業精神,將代代相傳。

煉油廠舊址(1975-2003)

擦亮工業遺產,為百年油田筑夢新時代凝心聚力

上圖:員工創新工作室

下圖: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宣教工作室

黨建工作室

有人說延長石油的歷史是一部中國石油發展史,是一部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奮斗史,是一部埋頭苦干、開拓創新的創業史。

的確,擁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延長石油廠,經歷了百年滄桑,砥礪前行?!奥耦^苦干”精神是他的魂,七里村采油廠是他的根。如今躋身世界五百強的他,仍然在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今天我國石油工業的蓬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如今,百年老廠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挑戰。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好百年老廠,并將延長石油工業遺址“擦亮”“保護”和“發揚”,從2017年開始,七里村采油廠就開始實施“321”石油文化工程,即:建成黨建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室、職工文體協會工作室三個石油文化陣地;打造中國石油科普知識教育基地和延長石油傳統精神教育基地兩個基地;編撰七里村采油廠百年史。全面展示延長石油百年滄桑歲月和輝煌發展歷程。在推進工業制造強國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文化,踐行和塑造新時代中國工業新形象。

工業遺產承載歷史,保護利用延續文明。在見證工業文明的同時,每一個工業遺產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延長石油廠’核心物項共包括延一井、七里村煉油廠、七1井和七3井、延深探一井、延長石油三大石油地質教育教學實踐點、延長石油廠工人何延年的窯洞、蘇聯專家招待所共七處,充分體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每個核心物項的打造,就是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石油工業的艱難發展史,學習115年前發源于陜西延長石油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石油工業精神,為百年油田筑夢新時代凝心聚力?!毖娱L石油廠七里村采油廠廠長寇明靈在采訪中如是說。

在走訪延長石油、了解國家工業遺產及其背后故事的過程中,一個個核心物項、一張張歷史照片深深地觸動著我,在見證屬于那個時代記憶的同時,它更讓我感知到了這里厚重的歷史積淀,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等還有許多值得慢慢挖掘,期待大家也能走進中國石油百年老廠——七里村采油廠,去探究這個有根、有魂、有夢、有故事的地方……

猜你喜歡
石油工業采油廠油井
采油廠數據運行一體化平臺的研發與應用
撈油井撈油周期優化與撈油管理研究
反復見水井的治理措施
催化裂化技術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采油廠適應新形勢跨越極寒期實現提質增效發展的認識與思考
淺談采油廠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伊拉克工程技術服務市場分析
石油工業出版社
資本去向決定投資回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