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癥肝炎和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30例臨床分析

2020-11-11 10:44王娜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肝硬化

王娜

【摘 要】目的:分析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特點、病原菌及治療轉歸情況。方法:選取30例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分別統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與治療轉歸等情況。結果:本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包括腹脹(96.7%)、腹水短期增多22例(73.3%)、腹部壓痛與反跳痛14例(46.7%)、發熱12例(40.0%)、腹痛10例(33.3%)、肝性腦病6例(20.0%)、肝腎綜合征5例(16.7%)與上消化道出血3例(10.0%)。其中,血常規檢查表現白細胞計數>10×109/L者5例(16.7%),多形核白細胞比值>70%者16例(53.3%);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后常規檢查表現白細胞計數>0.5×109/L者19例(63.3%),多形核白細胞比值>50%者26例(86.7%);5例患者細菌培養呈陽性,分別為4例大腸埃希菌與1例克雷伯桿菌。通過治療后本組患者的治愈率為36.7%(11/30),10例(33.3%)患者發生死亡,其中因肝腎綜合征致死4例,因肝性腦病致死3例,因上消化道出血致死2例,因感染中毒休克致死1例。結論: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癥狀較多且預后較差,血液與腹水檢查均有良好的診斷評估作用,需采取積極的治療手段以避免發生死亡情況。

【關鍵詞】重癥肝炎;肝硬化;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2

近年來,臨床發現慢性肝病患者容易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1],該并發癥主要由于肝病進展所引發,會嚴重危害到患者的預后轉歸情況[2]。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0例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與治療轉歸等情況來進一步促進臨床對疾病的認識?,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癥肝炎與肝硬化的相關診斷標準,并且符合1988年全國腹水學術討論會提出的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診斷標準。本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25~76歲,平均(48.3±6.2)歲,其中,4例患者為慢性重癥肝炎,4例患者為亞急性重癥肝炎,22例肝炎后肝硬化。

實驗室檢查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mL,常規性血常規檢查,記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與多形核白細胞比值。同時,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穿刺,經穿刺抽取腹水后開展實驗室檢查,檢測患者腹水檢查中的白細胞計數與多形核白細胞比值,再以采集腹水標本進行細菌培養,記錄其陽性致病菌。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并根據細菌培養試驗使用抗菌藥物。常規治療時首先加強患者的個體免疫抵抗力,常規靜滴白蛋白與血漿等,但靜滴過程中保持緩慢的輸注速度以避免出現門靜脈壓力增多等不良事件。同時,調整其酸堿平衡與水電解質平衡,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使用保肝護肝藥物,適當采取利尿治療措施,給予胃腸黏膜保護處理,并根據其他癥狀開展對癥治療。通過抽取腹水行細菌培養表現陽性者應用相對應的抗菌藥物,通常使用喹諾酮類藥物與頭孢三代藥物,連續服用藥物2周左右,在抗菌治療過程中也需防范真菌感染情況。

1.4 療效標準

通過治療后各項癥狀及體征均顯著改善,肝功能指標明顯好轉,細菌檢驗陽性者轉陰,且腹水消退者為治愈;治療后多數癥狀及體征均改善,肝功能有所好轉,細菌檢驗陽性者轉陰,腹水減少或無增加為有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改善,肝功能無變化或加重,腹水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2 結果

2.1 30例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

本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如表1所示,其中,腹脹、腹水短期增多、腹部壓痛與反跳痛及發熱最為常見,并且所有患者均伴有程度不一的肝病癥狀與肝功能變化。

2.2 30例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

本組患者的血常規檢查表現:白細胞計數>10×109/L者5例(16.7%),多形核白細胞比值>70%者16例(53.3%)。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后行常規檢查表現:白細胞計數>0.5×109/L者19例(63.3%),多形核白細胞比值>50%者26例(86.7%)。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后行細菌培養表現:5例患者呈陽性表現,其中包括4例大腸埃希菌與1例克雷伯桿菌。

2.3 30例患者的治療轉歸情況

本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2,治愈率為36.7%(11/30),10例患者發生死亡,其中因肝腎綜合征致死4例,因肝性腦病致死3例,因上消化道出血致死2例,因感染中毒休克致死1例。

3 討論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肝病患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3],現階段臨床研究發現腸道條件致病菌是引發并發癥的主要原因[4]。在正常情況下腸道條件致病菌并不會導致相關病變,而肝炎與肝硬化患者自身營養狀況較差,受到免疫抵抗能力下降、解毒功能降低與胃腸系統功能紊亂等情況影響下促使致病菌自腸道移位至腹腔中,進而形成了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5-6]。本項研究共選取了30例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腹脹、腹水短期增多、腹部壓痛與反跳痛及發熱為最常見癥狀表現,16.7%患者的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0×109/L,53.3%患者的多形核白細胞比值>70%,63.3%患者的腹水白細胞計數>0.5×109/L,86.7%患者的多形核白細胞比值>50%,5例患者細菌培養呈陽性,分別為4例大腸埃希菌與1例克雷伯桿菌。再接受治療后11例患者治愈,治愈率為36.7%,10例患者發生死亡,死亡率為33.3%,致死原因分別為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及感染中毒休克。

綜上所述,重癥肝炎與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具有較多的癥狀表現,開展腹腔穿刺抽取腹水測定白細胞計數與多形核白細胞對疾病有良好的診斷評估作用,其實驗室細菌培養陽性率較低,但預后往往較差,需采取積極的治療手段以避免發生死亡情況。

參考文獻

閆麗娜,原芳.降鈣素原和淀粉樣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中的診斷價值[J].安徽醫藥,2019,23(4):771-774.

康信通,胡蓉,曾義嵐,等.重型乙型肝炎并發自發性腹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臨床特征[J].中華實驗與臨床感染病雜志,2019,13(1):19-22.

陳竹,曾義嵐,王麗,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學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8,12(6):553-558.

王黎黎,楊淑君,趙瑞紅,等.影響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6,26(3):158-161.

邢麗,鄭翠玲,馬風妹,等.重癥肝炎患者發生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臨床特征與病原學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6):1271-1273.

吳學朕,王永良,羅浩元,等.利用ROC曲線分析PCT對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4):1928-1929.

猜你喜歡
肝硬化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臨床觀察
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療效分析
生化檢驗指標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
肝硬化患者健康生活要點
超聲造影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價值分析
奧曲肽聯合雷貝拉唑治療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
奧美拉唑聯合奧曲肽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應用研究
早期肝硬化
肝硬化的中醫辨證用藥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