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汲江煎茶》看東坡的茶禪人生

2020-11-17 13:49謝仿賢
中國蘇軾研究 2020年0期
關鍵詞:儋州茶道蘇東坡

◇謝仿賢

茶興于唐,盛于宋。蘇東坡生活的北宋中晚期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極盛時期。宋代文人好茶成風,蘇東坡尤甚,自謂平生飲酒、唱曲、下棋三不如人,卻深得“茶中三昧”。他熟諳種茶、評水、烹茶、品茶之法,對茶史、茶功也頗有研究。他寫過一百多首有關茶的詩詞,其中五十多首是專門詠茶。他居儋州之時,百無聊賴中“嘗中夜而起,挈瓶而東”[1]901,常常親自到釣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烹茶論道,“在沉苦之時保有一腔向上飛揚的胸襟,在仕途失意的貶謫生活中依然保持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2]。正因如此,他的這杯以“靜中無求,虛中不留”為主題的生命之茶散發出詩意的芳香。

《汲江煎茶》是蘇東坡居儋時詠茶的經典之作,歷來被傳誦不衰,后人對此多有評論,如汪師韓評此詩“舒促雅合,若風涌云飛”[3]1851。本文通過分析詩中蘇軾汲水、煎茶與飲茶的過程,解讀蘇東坡在煎茶、品茶的過程中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所追求的“茶禪一味”境界,品味蘇東坡在坎坷失意的逆境中仍然曠達超然、隨緣自適的茶禪人生。

一、清江月影,詩意禪心

“中國歷代文人,多與茶結緣?;蛞圆柚袼记逅?,或以茶寄閑適超脫,或以茶交清談之友,或以茶悟佛道禪理,甚至達到愛茶如命,嗜之如飴,一日不可無此君的地步?!保?]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因官屢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喜歡品茗評水,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了不朽的詩篇。紹圣四年(1097),朝廷對元祐黨人的迫害進一步加劇。六十二歲高齡的蘇東坡被放逐到“南蠻之地”的儋州,生活條件十分清苦,京城的“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5]2258(《聞子由瘦》)已不復見,在這里“飲食百物艱難”[1]643(《與侄孫元老》),“北船不到米如珠”[5]2328(《縱筆三首》其三),他寫信告訴朋友程秀才,“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1]641(《與程秀才》)。生活極為凄慘,再加上政治迫害,精神備受打擊,孤獨寂寞時常伴隨著他。在百無聊賴之時,他將茶視為自己的好友,特別是在夜幕降臨之時,以茶來消解心中不平的塊壘,通過品茶來體悟人生,并努力從中尋求心靈解脫,在逆境中仍然自得其樂、超然灑脫。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一作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5]2362

這首《汲江煎茶》詩寫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是蘇東坡流放至儋州的第三個年頭。此時,他已歷盡風波,心境歸于淡遠。此詩描述的是月夜臨江汲水烹茶的妙趣。在一個月朗風清的夜晚,詩人回首往事,輾轉反側,索性從桄榔庵來到宜倫江邊汲水煎茶,“自臨釣石取深清”。在這空靈悠遠、亦真亦幻的意境之中,詩人大瓢舀水、小杓分江,盛來的不僅是大江的深情,而且把碧空明月貯于其中。以東坡達觀超脫的胸襟、氣度,也汲取來了清靈的禪意、通脫的詩境。歸到家中,燒水煎茶??茨遣杷腥缪┤?,聲如松風,未飲便心神俱蕩。飲時靜聽荒城那邊傳來空曠悠遠的打更聲,更顯得清悠寂靜。這首詩將汲水、煎茶、飲茶的過程及其心境描述得極為細膩,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突出一個“靜”字,可謂“奇茶妙墨俱香”。這是一幅寧靜清遠的月夜臨江烹茶圖。詩中的天上人間,明月清江,茶中雪乳,煎茶沸騰的水聲,荒城悠遠的長短更聲,都在這汲、煎、飲中融為一體了。與其說是詩境,不如說是禪境,詩人是在以詩說禪,以茶參禪,將茶道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描繪得淋漓盡致。詩意、茶情、禪心,彌漫在清江月影、桄榔搖曳的夜色之中,可謂言有盡而禪意無窮。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保?]1616蘇東坡曠達的思想、諧趣的個性及圓通的禪宗美學觀念對他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晚年十分仰慕陶淵明,經常引陶入詩,居儋州時寫下了不少“和陶詩”,效仿陶淵明避世退隱的超脫,詩風也趨向陶詩的“平淡”。他接受了禪宗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意的人生觀、非理性之思維方式、追求清凈解脫的生活情趣,把佛理禪意與山水景物糅合在一起,創作出一篇篇造語精妙且韻味無窮的佳篇,形成融靜、幽、淡、雅于一體的藝術風格,平淡中又饒有雋永之味。

“蘇東坡在生活中追求‘禪悅之味’,寓禪于山水之間與飲食玩樂之處,有時簡直觸類旁通,自然而然地把這禪味帶入了他的山水詩篇。他把自然山水同禪結合起來,以尋求自我安慰。這種詩篇成為他生活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在對禪學的研究和實行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與解脫?!保?]《汲江煎茶》正反映了蘇東坡以茶參禪,以禪入詩,以我觀物,超然物外,在流寓生活中淡定自如的精神境界,故其詩富有禪意理趣,蘇東坡煎泡的這杯生命之禪茶因詩而散發出清新淡遠的芬芳,日久彌香。正如金人元好問在《答俊書記學詩》中論詩與禪融合的魅力,所言:“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保?]435可為此詩參照。

該詩頗受后人推崇。南宋詩人楊萬里論,“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曾引此詩為證,并評最后一句曰“山城更漏無定,‘長短’二字有無窮之味”[8]。查慎行則評為“‘儲月’‘分江’,小中見大”[9]。都從不同的角度肯定詩人的神來之筆。

二、道盡烹茶之要,可謂之茶經

中國茶文化作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其核心是茶道。所謂茶道,是飲茶時體現精神品位和藝術修養,即通過飲茶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使生活之具體形式上升為富有哲思的人生境界。茶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的重點在習茶藝術,具體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準備茶具、選擇環境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與茶道結合,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茶文化和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叭遽尩廊叶寂c中國茶文化有甚深的淵源關系,應該說,沒有儒釋道,茶無以形成文化?!保?0]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耙簧鸀槟?,幾世作茶仙”(陸羽《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并能夠融合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茶道的基礎。宋人飲茶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講究茶道。蘇東坡深明茶理,熟諳茶道,煮茶飲茶儼然是位茶藝高手?!都辰宀琛吩娭袦蚀_而生動地摹寫了擇水、取火、擇器、候湯、品茶等茶藝細節,將品茶之后精神得到快慰、心靈得到洗滌刻畫得淋漓盡致。

《汲江煎茶》是茶人解釋茶文化的入門詩,通篇描寫了蘇東坡的習茶技藝,滲透了茶道精神。

(一)擇水

烹茶鑒水也是中國茶道的一大特色。自唐以來,擇水就成為飲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評水一直都是愛茶人士的熱門話題。因為水不僅承載著茶的色香味韻,且蘊含了茶道的精神內涵、文化底蘊,故有“水為茶之母”之說。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保?1]32可見水對茶性的充分發揮是至關重要的。陸羽《茶經》把烹茶之水分為幾類次,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12]83。蘇東坡飲茶很注重擇水,他對人說:“精品厭凡泉?!保?]361凡是好茶,一定得用好泉烹之,否則可惜佳茗。他還提出“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江蘇無錫的惠山泉被譽為“人間第二泉”,蘇東坡為了享用名泉,不辭辛勞攜帶上好的茶葉來到泉邊烹茶品飲,寫下了“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5]532,足以見其對泡茶水質的講究。

蘇東坡深知茶非活水則不能發揮其固有品質,《汲江煎茶》首聯開宗明義直接點出煎茶須取“活水”。他身處偏僻的海南,不可能尋來天下名泉或文人極為推崇的雪水,儋州“百井皆咸”,而宜倫江水質較好。宜倫江是儋州的母親河,她從沙帽嶺穿山緩緩流來,像一條彩帶纏繞在儋州城邊,水質甘甜清澈。蘇東坡素稔“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發香”[13]之理,為了喝上好茶,詩人就地取材,親自到江邊取用活水。垂釣處的水既不湍急,亦非深潭,水質鮮活且較潔凈?!扒濉笔秋嫴栌盟罨镜囊?,只有水質清澈純凈,才能正確發揮茶葉的色香味?!盎钏北戎厮?、塘水更加自由不羈,也更契合詩人渴望在飲茶中得到心靈解脫的意愿。

南宋詩人楊萬里贊這首詩:“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笃百A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狀水之清美極矣?!保?]用活水煎的茶,至清至潔,是天地涵育的靈物,可以讓蘇東坡神思飛揚,又可以使他靜心養氣,忘掉一切凡塵雜念。

(二)火候

古人煎茶是很講究火候的,因為火候決定了“水候”?;罨?,即燒炭的旺火。古代煎茶一般是用泥制作風爐,白居易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詩(《問劉十九》)為證。煎茶也頗有講究,陸羽在《茶經》中曰:“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保?2]85在蘇東坡看來,即便是用上好的泉水烹茶,也必須掌握好燒煮的溫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水初沸時最佳?!把┤橐逊逄幠_,松風忽作瀉時聲”,道出烹茶把握火候的重要性。水因熱度釋放出氣泡,溫度愈高,氣泡愈大,最初像蟹眼,慢慢地便像魚眼。古人認為,沏茶的水若是滾過了頭,就“老”了,用這樣的水煎出來的茶,在口味上就要略差一點。蘇東坡的另一首詩《試院煎茶》也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F從活火發新泉?!保?]370“蟹眼”和“魚眼”指的是沸水中氣泡的形態,“松風”是水微微沸的聲音。從水沸的氣泡和水鳴的聲音判斷出煮水的程度,形象地描述了烹茶用水的溫度,與“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異曲同工,描述的是茶、火、水三者之間的關系,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高超的煎茶技巧。

宋人之飲茶以建茶為主,以色白為貴。煎茶經過煮開三沸后,雪白的茶乳(白沫)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飄了上來。翻“雪乳”,說明蘇東坡沏的是好茶。

(三)器具

古人煎茶貯水也很有講究,“養水須置石子于甕底”[14],“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桶貯水,其害滋甚,潔瓶為佳耳”[15]。蘇東坡對煮水的器具也有研究,他認為用銅壺有腥味,用鐵壺有澀味,惟用定窯燒制的兔花瓷盞煮茶,才可保證茶味的純正與地道,滿足品茶要求。蘇東坡有詩為證:“銅腥鐵澀不宜泉”[5]1265,“定州花瓷琢紅玉”[5]371。據說蘇東坡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在海南時,蘇東坡窮困潦倒,被迫將隨身攜帶的酒器都賣掉,唯獨留下一只心愛的茶盂,“磚爐石銚行相隨”[5]371,以之品茗,滌蕩心靈,撫慰他度過孤苦的歲月。當蘇東坡獲釋北歸時,便把心愛的茶盂贈送給曾經幫助他渡過難關、和他一起品茶的許鈺,說:“無以為清風明月之贈,盂聊見意耳?!保?6]一只茶盂伴隨著東坡的漂泊生涯,足以窺見蘇東坡的嗜茶情懷。正如后人所評價:“讀蘇軾詩文,染茶味清香?!?/p>

深通茶道、茶理的蘇東坡對“茶、水、器”三美的追求很有研究。他在《元翰少卿寵惠谷簾水一器、龍團二枚,仍以新詩為祝,嘆味不已,次韻奉和》寫道:“巖垂匹練千絲落,雷起雙龍萬物春。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色鑒中人?!保?]512將茶、水、器之美稱為三色,并認為自己是善于品鑒之人。

細細觀察,《汲江煎茶》詩每一句都描繪一個情景,都有一個畫面,可謂“句句皆奇”。第一句交代煎茶必須采用“活水”和“活火”。第二句寫自己到江邊汲取清澈之“活水”。第三、四句寫汲水的情景,清江月影,空寂悠遠。第五句寫筑爐燒水煎茶。第六句寫水沸,聲響像風吹過松林所發出的松濤聲。第七句寫喝茶的樂趣,茶清澈醇美,放任神思,難以以三碗為限。第八句寫喝茶后難以入眠,靜靜坐著聽荒城那邊傳來悠揚的打更聲?!扒?、靜、和、美”是中國茶道的精神。蘇軾把自己融進清江明月的佳景之中,在詩中營造了恬淡閑潔、韻高致靜的氛圍,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和精神升華。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云:“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要。且茶水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鮮馥。東坡深知此理矣?!保?7]可見胡仔嘆賞的是東坡準確而生動地摹寫了烹茶要訣。清代的吳喬在《圍爐詩話》中干脆說:“子瞻煎茶詩‘活水還須活火烹’,可謂之茶經,非詩也?!保?8]對此詩推崇備至。

禪宗的美學精神在于超越具體表象,達到空且靜的悟境,這種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茶的文化境界。蘇東坡是烹茶的行家里手,《汲江煎茶》“句句皆奇,字字皆奇”,那不僅是簡單的用詞造句之奇,更展示了一種引人入勝的茶藝之美,以及在靜靜的月夜汲江水、生火、煮茶、品茗,何等超凡脫俗的美。實際上此詩之奇更在于境界之奇,一種能引人入禪的境界,讓人在淡淡的感傷中回味人生的境界,讓人走向通達、看淡一切的境界。

三、隨緣自適,恬淡超然

茶是大自然的靈品,具有平和、恬淡、質樸、高潔的品性。它清高而獨具靈性,能助文人超脫世俗羈絆,尋求自由的精神家園。宋代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士大夫之間黨爭激烈,互相傾軋,身心疲憊,希望尋找心中的寄托。禪宗給苦悶的士人指出一條尋求解除苦惱的辦法,不必舉行什么宗教儀式,憑其自在心參禪悟道,文人墨客因此也推崇起禪宗來。佛與茶終于找到了相通之處,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蘇東坡的思想向來比較復雜,包容儒、釋、道三家思想,對百家雜說也旁采博收。他政治上積極入世,以儒家的民本思想為主導,當政治上遭到打擊、處于人生低谷時,佛老思想則成為自我排解的精神支柱?!盀跖_詩案”以后,蘇東坡屢遭貶謫,經歷千般困苦之后,佛家思想成了他解脫痛苦、撫平創傷的一貼良藥。他心靈更加靠向禪旨,從苦境中尋找樂趣,在逆境中求得解脫,秉持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思想,坦然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

蘇東坡所處的北宋,禪宗思想盛行,文人以談禪為高雅之風。同時,蘇東坡深受家庭影響,父蘇洵系云門四世圓通居訥的弟子,其母程夫人亦系優婆夷,蘇家佛教氣氛十分濃厚,早年蘇東坡便已結禪緣、步禪境。蘇東坡之于佛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少年時期至“烏臺詩案”前,種禪果,結禪緣,以僧為友,但并不信佛,以儒家為立身之本。第二階段是“烏臺詩案”之后至被貶嶺南之前,以儒家思想立言立行,以禪道為精神調節。第三階段被貶嶺南之后,其精神已經達到履險如夷、寵辱不驚的境界,以禪治心與治身,始終秉持隨緣自適、曠放豁達的人生態度。蘇東坡居儋期間,禪學思想更加成熟,正如參寥讀了東坡流放海南所作的詩后評價道:“往來慣酌曹谿水,一滴還應契祖師”[19]201(釋道潛《讀東坡居士南遷詩》)。蘇東坡從具體的政治得失中擺脫出來,秉承“空靜圓通”的禪學思想,借助佛教思想進行心理撫慰,并克服常人難以逾越的身心磨難,實現精神上的超越,重新闡釋人生的意義。其作品中的禪意和空靈的美學正源于此。

“最能體現宋人安貧樂道人生觀的就是閑居品茗”,“宦海浮沉對于宋人來說,乃是司空見慣之事。他們在仕途受挫時,或以吏為隱,或退居鄉里,然都喜閑飲清茗,以見其安貧樂道之高志?!保?0]東坡被流放到瘴癘之地的儋州時已經六十多歲,他在《到昌化軍謝表》中說,曾與子孫“慟哭于江邊,已為死別”[1]1221。到儋州之后貧病交加,困苦不堪,身邊只有蘇過相隨,生活環境極為惡劣,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連維持基本的生活十分艱難,經??颗笥阉浀牟?、米、藥等生活用品救濟。如在《與程秀才》書信中,他對朋友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紙、茗佳惠,感抃!感抃!丈丈惠藥、米、醬、姜、糖等皆已拜賜矣?!保?]645

茶成了維系真摯友誼的紐帶。人生失意,心靈創傷更需要一杯禪茶來撫慰,他常常約茶以茶會友,有不少茶趣。瓊州學士姜唐佐是蘇東坡在海南精心培養的得意門生。在《與姜唐佐》四封書信中,他寫道:“昨日辱夜話,甚慰孤寂。示字,承起居安勝。奇荈佳惠,感服至意,當同啜也?!保ㄆ涠敖袢沼觎V,尤可喜。食已,當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保?]647(其三)有一次東坡邀姜唐佐喝茶,便箋送出之后,恰逢巡檢有會,東坡便回書云:“適寫此簡,得來示,知巡檢有會,更不敢邀請。會若散早,可來啜茗否?”[1]647(其四)

茶也是精神的慰藉,更是他安放心靈的所在?!拔釃L中夜而起,挈瓶而東。有落月之相隨,無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動,夜氣方歸。鏘瓊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保?]901(《天慶觀乳泉賦》)在儋州的貶謫生活中,他月夜汲江煎茶,品茗思忖,以茶參禪,在裊裊幽香中揣摩世態炎涼,體味人生苦樂,將內心的孤寂之情轉化為一種閑趣。明代馮璧《東坡海南烹茶圖》詩云:“講筵分賜密云龍,春夢分明覺亦空。地惡九鉆黎火洞,天游兩腋玉川風?!保?1]129這首詩寫蘇東坡由朝廷重用、特賜“密龍云”珍品茶,到外放下獄、謫貶儋州,仕途坎坷變化,有如一場春夢,但他仍然像唐代盧仝那樣喜愛品茗,可謂以茶簡要概括了蘇軾一生。

茶成為詩人在困頓中解脫自我、完成超越的憑借,“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飽含著東坡對待人生的淡然超脫。他在《次前韻寄子由》詩云:“老矣復何言,榮辱今兩空。泥洹尚一路,所向余皆窮?!保?]2248“泥洹”即“涅槃”,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謫居儋州,年老體衰的蘇東坡面臨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屋,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1]641的艱難困境,他不但沒有悲觀絕望,而是調整心態,隨遇而安,把人生挫折、個人得失看成一種歷練,很快就融入生活。他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傳播中原文化,送醫治病,著書為樂。他把自己當作一名儋州人,把九死一生的被貶生活當作一次奇絕壯觀的旅游,發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5]2367的感喟,可見詩人超然自得、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有禪家宗風?!缎慕洝吩疲骸盁o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保?2]96東坡借茶淡忘仕途失意所帶來的痛苦,在飲茶中忘卻塵世,在參禪中體悟世事如夢似幻,擺脫了外在環境的役使,看透了世間名利和傾軋,超然自得,物我兩忘,將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的人生觀融入茶中,將淡然的隱逸情懷寄寓于茶,我們從中又可以窺見其淡泊曠達而又剛正不阿的精神品格。

佛禪對蘇東坡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人生信念和處世態度上,還表現在審美情趣上。禪宗追求內心安然、超塵脫俗的精神境界,對蘇東坡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情趣都給予重要啟發。蘇東坡喜好佛禪,以茶參禪,其后的茶詩具有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也促使詩人走向了清新自然、寧靜淡遠之人生境界。

宋人較之唐人,更喜歡閑品茗、靜賞生命快樂的新人生觀。宋代的茶詩集中表現了宋代文人對生命寧靜之樂的追求。借茶解悶,以茶參禪,以禪入詩是蘇東坡的一大特征。蘇東坡認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靜中無求,虛中不留”。他在品茶中講究虛靜的心境,在煮茶、斟茶中體味淡與靜、沉與浮,在煮茶、斟茶中修煉和緩從容、寵辱不驚、看淡得失的心境?!疤K軾把生活中的痛感表現為美感,用他的藝術和非凡的創造能力和浸入骨髓的老莊思想來解脫自己?!保?3]他把對禪的理解、對人生社會的感悟訴諸文學作品,在詩歌中常常表達出對禪宗自由適意、清幽恬淡的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清新自然、平淡無華、樸實真醇、富有禪趣的藝術風格。在《汲江煎茶》這幅月夜汲江煎茶圖中,我們看到的是大瓢貯月、小杓分江的豪邁景致和清遠情思,是雪乳翻煎、松風如瀉的點茶藝術美感,是寂靜月夜坐聽荒城更聲的悠遠空明,情與景、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正反映了詩人超然淡泊的心境?!盎某且箒?,更長漏短,一片孤苦景象,讓人傷感,而作者煮茶、寫詩自娛,使全詩意境凄而不怨,哀而不傷,非坡公誰有此胸襟筆力?!保?4]164

蘇東坡自幼深受儒家傳統思想之教養,少年時抱有“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的理想,少年得志時意氣飛揚,后半生久經風波,看淡生死。他的人生宛如一盞茶,初時濃香,最后清淡,到達超然物化的境界。他的茶詩通過描寫汲水、煎茶與飲茶的過程,借茶喻志,托月抒情,有引人入勝的茶藝、引人入禪的茶境、感人至深的茶思,進入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茶道藝術境界,以哲人之思從品茶中體會到人生的真諦?!疤K東坡的一味禪茶,不是追求優雅的生活,而是散亂中的內心堅守”[25],這一切均彰顯出這位千古英才熠熠光彩的人格魅力。

注 釋

[1]顧之川校點:《蘇軾文集》,岳麓書社2000年版。

[2]周圣弘:《蘇軾茶詩詞述評》,《文化教育》2011年第8期。

[3]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94年版。

[4]劉偉華:《人間有味是清歡》,《農業考古》2011年第5期。

[5]〔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6][韓]樸永煥:《蘇軾自然山水詩表現的禪宗思想》,《佛學研究》1995年第4期。

[7]〔金〕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一百四十一,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叢刊1926年版。

[9]〔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張氏涉園觀樂堂刻本。

[10]賴功歐:《茶哲睿智》(引言),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

[11]〔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國學研究所1936年版。

[12]〔唐〕陸羽著,王麓一編著:《茶經》,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年版。

[13]〔清〕震鈞:《天咫偶聞》卷八,清光緒甘棠精舍刻本。

[14]〔明〕熊明遇:《文直行書詩文》文選卷十七,清順治十七年(1660)熊人霖刻本。

[15]〔明〕許次紓:《茶疏》,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

[16]〔明〕陳于宸:《瓊州府志》卷九下,明萬歷刻本。

[17]〔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一,道光乙酉年海山仙館叢書。

[18]〔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五,道光甲申重雕三槐堂藏版。

[19]〔宋〕道潛:《參寥子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20]陳瑜、杜曉勤:《宋代文人茶的人生之樂》,《文史知識》2007年第12期。

[21]〔唐〕陸羽、〔清〕陸廷燦:《茶經 續茶經》,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22]〔唐〕玄奘譯,陳秋平、尚榮譯注:《心經》,中華書局2007年版。

[23]康震:《走近蘇東坡,一個文學家的思想與命運》,《??谥v壇》2007年7月28日于海南省圖書館。

[24]于欣力、傅泊寒:《中國茶詩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5]林頤:《茶禪一味蘇東坡》,《羊城晚報》2013年10月2日。

猜你喜歡
儋州茶道蘇東坡
節錄蘇東坡《前赤壁賦》
蘇東坡問路
尋跡萬里茶道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蘇東坡與文化儋州”全國專題學術報告會通過
蘇軾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問
茶道不能光說不做
從一次茶會看當今茶道
儋州調聲: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
海南儋州:特色加品牌農業更出彩
千年英雄蘇東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