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彝族人際交往觀

2020-11-18 08:43戴江樂
旅游縱覽·行業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彝族民族

戴江樂

彝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交往觀。他們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以禮為重、長幼有序,同時追求平等、婚戀自由。隨著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深入,彝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我”與“大我”“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的觀念濃厚,并且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引言

彝族主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人口眾多,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此外,彝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字,也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習俗和禮儀。因此,在和彝族人民交往的時候,我們要充分了解他們的禮儀文化、交往觀念。

一、彝族人際交往觀

(一)強烈的集體意識

彝族是一個集體意識特別強烈的民族。在封建社會,這種集體意識表現在保持家支的強大和壯大上。彝族人認為做了讓家支蒙羞的事情是罪大惡極的,這毀壞了家族的名譽;同時,如果家支中有親人被其他家支的人玷污,這是不能忍受的。在彝族生活中,集體意識還表現在集體意識決定個體意識。個體可以有自我意識存在,但是要以集體意識為前提,一旦與集體意識相悖,彝族人便會舍棄個人,為集體服務,他們認為整個家支的利益更重要,要維護家支的團結與發展。

在現代社會,這種集體意識仍然存在。彝族人一直以來都有互幫互助的習慣,彝語中稱作“埃撒”和“埃字”,“埃撒”指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或者不能勞動的人請求有勞動能力的人幫助他們生產勞動?!鞍W帧敝傅謨敋饬?,也就是指換工生產。誰家有困難,其他人就會自動相助,不計出力多少,不計做工日數,但凡碰到哪家婚喪嫁娶、修建房屋的大事,全村人都會相助。

(二)以“禮”為重,長幼有序

說到禮就不得不提到孝,彝族人認為一切善行和善念都是從“孝”開始的。彝族的“孝”分為兩種,一種是對父母的孝敬與敬重,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需要對父母輕聲細語,要給父母讓上座,逢年過節要給父母送雞、送酒,父母如果犯了錯誤子女不能責怪;另外一種孝稱為“死孝”,是對已故父母以及祖先的祭祀之“孝”,主要體現在作祭中。在這種活動中,子女會列舉已故父母、祖先的善行、善舉,標榜他們高尚的品德。

同時,彝族人也特別注重“禮”?!冬斈绿匾馈分?,“世間的人們,禮待朋友者,所往朋友多;禮待茲摩者,茲莫器重你;禮待家族者,家族敬重你;禮待親家者,親家樂聯姻”,這首詩充分說明了彝族重視“禮”、尚“禮”的交往觀?!叭兆訐穸?,高山砍樹枝,搭起棚子來,殺豬又宰羊,酒席辦起來,四方客人都請到,花衣花裙穿出來”,交往的形式熱情大方,表達的情感熱烈而真誠,表現出彝族慷慨為人和尚禮好客的交往觀念。但是彝族的“禮”并不是沒有秩序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上的。這種規則便是長幼有序、親疏有別。比如,長輩入室,晚輩須讓其上座;要去做客,殺牛吃三塊,殺羊殺牛吃兩塊,不能吃光,要有剩余;女子需要掩口而笑,男子忌伸腿而坐。這些在彝族生活中都是需要十分注意的。彝族孩子在長者及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很早就知道這些禮儀,并且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三)追求平等,婚戀自由

彝族是一個父權制家庭,父權至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彝族社會男尊女卑,也不能輕易地認為彝族女性地位“低下”。

(1)彝族女性在戰爭和某些祭祀場合地位較高。1946年之前,由于家支的統治,各個家支之間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如土地、婚配等糾紛,這些沖突導致家支之間兵戈相向,戰爭連綿。但是,只要家支中有一定威望的女性不同意戰爭,就可以帶領其他女性進行阻止。這是因為彝族世代相傳“獵人不能射殺大雁,男人不能把槍口對著女人”,所以戰爭中只要有女性存在,尤其是寡婦的存在,戰爭就會停止,唯恐傷及女性。另外,祭祀活動也體現女性地位之“高”,女性是孕育新生命的載體,具有創造生命的能力,當女性死亡時,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認為其有復活生命的能力,在這樣的觀念下,彝族人們以母親的靈牌為重,更重視供奉女性。同時,在送祖靈儀式中,女性地位更為尊貴,通常女性坐上方,男性坐下方。

(2)家支的存在,更顯女性身份特殊。彝族婦女受丈夫家支的保護。彝族傳統觀念認為,婦女的地位非常重要,她是主持家事的權威,是處理農務的好手,更是一個家庭人丁興旺的保證。因此,在彝族人看來,婦女受辱是最大的恥辱,必須舉整個家支的力量復仇。彝族婦女還受到父親家支的保護。

(3)“靈魂同一”中的平等。彝族人認為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靈魂都來自同一處,沒有本質區別。既然靈魂相同,那么性別的“外衣”就無足輕重,男女之間的差別也不大。

(4)婚配習俗的演變體現平等自由思想。彝族等級制度森嚴,大多為等級內婚、婚姻包辦,不同等級、不同族群的婚戀會遭受責罰。到了現代,實行一婚一妻制,不同等級、不同族群的人能夠自由平等地進行通婚。不僅如此,男女青年還可以通過公房社交、夜會社交、歌場社交、婚喪祭社交、節日社交等途徑自由交往、自由婚戀。同時,人們也更傾向于自由的交往,一位彝族男性說:現在交通便利了,不管什么民族,不管是和鄉里的,還是和外面的,只要兩個人感情好,雙方家里同意就可以進行婚配。

二、彝族族際交往觀

(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彝族社會有一種普遍觀念,認為彝族與其他民族具有共同的血緣關系,都是相同祖先所生下來的兄弟姊妹,即“一母同胞”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彝族與外族交往的前提,也為彝族友好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彝族先民由于身處高山,面對的是險惡的地理環境,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要想發展就必須與其他民族互通有無?!睹犯稹ぴ煳铩分杏涊d:彝族先民打獵需要麻索,于是就去找會種麻剝麻的傈僳族;想要造蠶絲,就去找會抱蠶揀蠶的漢家姑娘。這里體現了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彝族自身得到了發展。在《查姆》講述白鹽的起源中則提到了民族間的互幫互助、相互合作。從牧羊人發現了泉水,傣族人將泉水煮成白鹽,到聶蘇人(彝族支系)趕馬馱鹽,再到漢族人販鹽,鹽成了各個民族都能使用的物品,這是各個民族通力合作的結果,體現了民族間的不可分割性,也體現了各個民族只有相互合作,才能互利共好。

在當今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體現在跨族通婚當中。美國社會學家辛普森和英格認為,跨族通婚率是衡量民族交往程度的一個敏感指標,也是體現民族認同程度的重要指標。劉正海(2014)研究中得出有13.82%的彝族人有跨族通婚的經歷。滕傳婉(2014)立足跨族婚姻的態度,在調查中發現38.18%的彝族人都“很支持”與外族通婚,14.45%的人表示“理解”,33.36%的人表示“無所謂”,13.64%的人表示“反對”。王曉艷(2012)在其文章中也指出,大多數彝族人對于跨族通婚持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只要當事人愿意,其他人無權干涉。另外,“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為彝族與外族交往提供了必要條件?!按箅s居”加深了彝族族際交往,促進了民族間的相互交融;而“小聚居”剛好相反,它為保留彝族民族特色提供了機會。也正是這種“相互交融”和“民族特色”形成了穩定而持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系。

(二)“小我”與“大我”

彝族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將尊重寬容、團結友善作為交往的基準,彝族人不僅有誠實守信、謙遜有禮的“小我”風范,還有保持民族和睦、維護國家統一的“大我”氣概。

一方面,“小我”在家族內部的運轉中體現了彝族人民的道德主線,彝族人民主張勤勞致富、唾棄懶惰,在彝族史詩《瑪穆特伊》舉了許多“貪睡”的例子,告誡人們貪睡不勞動將帶來嚴重的后果,如“君主若貪睡,政務難做好,政事亂糟糟,斷案昏昏然,大臣莫貪睡,大臣若貪睡,所斷不像臣,議事昏昏然……”。同時《瑪穆特伊·待親篇》中的“莫離家族去,保護靠家族,離開家族了,手指離掌去……”體現了彝族人向往團結、渴求家族和睦的觀念。

另一方面,“大我”則彰顯了彝族人民在與外族交往時秉持的豪邁氣概和道德態度,這種“大我”氣概可以從彝族交友觀中窺得一二,《瑪穆特伊·交友篇》中,“朋友多為好,敵人少為益;白友不為多,一敵莫為少。小的朋友也要交,大的朋友也要交;小者教化之,愚者教化智;不精者求精,不直者鍛直”,這句話體現彝族人民提倡廣結朋友、少樹敵人的觀念。在國家“大我”面前,彝族人不歧視外族,與外族(尤其是漢族)和睦相處,他們視外族為朋友、手足,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交往。

(三)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共同團結奮斗、共享繁榮發展”是21世紀新階段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彝族人民將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尊重、寬容彼此的民族習俗的基礎上,與其他民族互通有無、融洽相處。但是,彝族人民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的思想絕不是21世紀才出現,《梅葛》中體現“一母同胞”思想的神話故事就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發展才能共享繁榮的思想。學者王曉艷指出,彝族交往文化以其“共在”(他人即是自我)思想敞開了人與人之間的本然聯系,揭示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各少數民族乃至人類生命得以延續的條件和生命本身的意義。

在“共在”及“一母同胞”等思想上,彝族人民積極與外族交往,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思想,包容其他民族風俗習慣,并且還能保持本民族的民族特色。在宗教信仰上,其體現為既發展出融合佛、儒、道、巫的宗教信仰,也形成了本土宗教——畢摩教;在喪葬儀式中,體現為發展出了基于地緣的外族參與,同時又保持著嚴格的喪葬禮數。不難看出,彝族生活不可能與外界隔離,反而應該共同合作、共同發展,才能共享繁榮。

三、彝族人際交往新趨勢

(一)交往愈發理性、開放包容

民族間交往越來越頻繁,彝族人民在交往中也愈發理性,在與外族交往中,不再把“民族身份”放在第一位,而更關心是否與對方志趣相投、對方的品行是否端正。在民族節日方面,彝族人民也許不太了解其他少數民族民族節日的真正內涵,但是并不會妨礙他們參加。他們懷抱開放接納的態度。同時,他們也會邀請其他民族參與本民族的節日,和其他民族分享自己的喜悅。在通婚上,人們也可以看出彝族交往觀念的理性化,自清朝時彝族進入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的近200多年里,無論是歷史記載、家譜傳記,還是民間記憶,都沒有彝族與漢族的通婚記錄。而現在,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的風氣盛行,異族不婚的界限被沖破,彝族的跨族通婚意向越來越明顯,其通婚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彝族人族際交往的深度和廣度都呈積極態勢,交往態度更加開放,并且,當出現沖突、矛盾時,會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去看待這些沖突和矛盾。

(二)交往傾向出現差異

在以往,彝族人一般愿意和“本民族”的人交往,不論是主觀的交往意愿還是實際的交往行為,彝族人首先的交往對象都是“本民族”成員,他們更愿意與本民族成員發展出深厚的友誼,和本民族的人通婚。而現在交往傾向出現了差異。李海峰(2015)研究發現,處于散雜區的彝族人民更傾向于與其他少數民族交往,他們經常參加其他民族的節日,認為與其他少數民族交往時有更多的歸屬感和親切感。從這里不難看出,隨著民族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隨著民族不斷遷移,“散雜區”會越來越多,在散雜區成長的彝族人,會有較高的“他民族認同”。李海峰認為,之所以交往傾向會出現差異,是因為對本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認識與了解的缺少,與此相對應的是對其他民族了解和認識的增多。

(三)族際認同地域化

由于經濟的發展,彝族人民交往的對象更加廣泛,人際關系從血緣到地緣再到業緣進行過渡。并且有研究者指出,彝族人民人際交往更加世俗化,以人情維系的傳統交往減弱,更加注重“人脈”關系,這種人脈關系甚至可以與親屬關系相比,從這里可以看出彝族人民對處于相同環境中人有更高的認同,并且這種關系也很重要。李海峰研究指出,彝族人一般愿意與其有相同成長環境且同一地域的同學交流。在李海峰的研究中,H同學在面對“彝族”(同為彝族)朋友時,會有排斥和逃避感,但是面對“海南老鄉”(相同的成長背景)卻有說不盡的話,有強烈的親切感,這實際上是地域文化認同的表現。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

猜你喜歡
彝族民族
我們的民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彝族說唱 男女生三重唱
民族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