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時代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再研究

2020-11-30 09:15張丹珂任憶
青年時代 2020年26期
關鍵詞:信息化

張丹珂 任憶

摘 要:應用翻譯主要指各類以信息傳播為其目的的一種非文學文本類翻譯。近年來,應用翻譯得到了極大發展,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如今應用翻譯理論研究依然十分薄弱,這就要求翻譯理論界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特點,強化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相關內容的再研究,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發展。本文將分析信息化時代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主要特點,并探討了基于信息化時代完善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化;應用翻譯;研究體系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國翻譯理論界對應用翻譯研究正在逐步深化。一些研究者已經以應用翻譯為主題發表了相關論文,《上海翻譯》等雜志以及部分學術網站也設置了應用翻譯方面的專欄。部分全國性翻譯理論界會議也逐步將應用翻譯視為專門課題加以探討,其后又出現了應用翻譯專題研討會。在高等院校教育中,部分大學設置了應用翻譯專業課甚至應用翻譯研究方向,如青島大學的外國語言學專業下招收應用翻譯理論方向的研究生。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學界應當積極開展對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再研究工作,從而為應用翻譯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新的貢獻[1]。

二、信息化時代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主要特點

在當前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之下,語言服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為應用翻譯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實踐已經證明,應用翻譯研究不可脫離于語言服務的產業鏈。

(一)翻譯內容更趨復雜化與協作化

信息化時代的迅速發展使得翻譯活動由傳統走向了現代。在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驅動下,翻譯工作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協作性的高效統一。信息時代背景下實現協同翻譯的方法包括:將稿件轉化為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文件;解析所述HTML文件,創建翻譯數據庫文件TransIDB,所述HTML文件放置在所述TransIDB中,將所述TransIDB上傳到服務器,所述TransIDB和所述HTML文件相對應;本地終端下載所述TransIDB,建立本地翻譯數據庫;在所述TransIDB下,本地終端對所述HTML文件進行處理,并將改動的內容同步到服務器[2]。

(二)翻譯對象及題材趨向于多元化

翻譯領域及其業務類型不斷變化,翻譯對象出現了多元化發展趨勢。比如,在本地化翻譯過程之中,不僅有文檔的本地化翻譯,還有軟件、網站、多媒體、影視、課件以及游戲的本地化等項目。其中,網站與多媒體服務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主要需要處理的內容有聲音、圖形、視頻以及數據庫文件等。同時,翻譯題材出現了全新的變化,科技貿易翻譯已經成為主要內容,文學翻譯之比例則在不斷壓縮[3]。

(三)眾包翻譯模式開始出現

眾包翻譯模式得以誕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它是一種網絡社會的社會化生產模式。它不同于外包,強調的是專業化分工。眾包的發包對象是業余愛好者,他們的社會差異大且背景多樣化。2007年,著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發動雙語用戶志愿者為網絡進行翻譯,并一舉成功。實際上,Facebook超過半數的用戶并非以英語為母語,其中75種語言中多達50余種都是由社交網絡的志愿者承擔。Facebook志愿譯者總共有400000人,其中100000人每周都會翻譯。這種過去交由專職譯員執行的任務外包給網絡上的志愿譯員完成,形成了眾包翻譯。眾包翻譯中的種種流程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是多項技術的綜合使用。技術的發展正改變著傳統的翻譯模式,為翻譯這一古老的職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4]。

三、基于信息化時代完善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的策略

(一)不斷推進應用翻譯研究的范圍

根據上述全球化和信息化語言服務的特征,翻譯應用研究的內容和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筆。根據王華數(2013)指出翻譯應用研究的分支可以細化出以產業全局為基礎的相關專題研究:1.語言服務產業鏈;2.產業技術;3.翻譯管理;4.行業角色和職業發展;5.語言服務標準。其中以產業技術翻譯研究為例,雖有不少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工具,但是多局限于CAT技術或工具本身,應用翻譯中的技術研究還應該關注更廣泛、細化的分支研究:(1)推動交互機器翻譯和全自動高質量機器翻譯;(2)通過遠程技術進行語音識別和即時翻譯技術和平臺的推廣;(3)對MTM技術和平臺翻譯實施智能化整合;(4)加強術語庫智能化管理(術語自動識別、提取、編輯、檢查、批量校對等等);(5)推進本地化工程與技術包括軟件、網站、影視字幕、多媒體、游戲、移動應用等的有效鏈接;(6)整合云時代的大規模平行語料庫技術與實時協同翻譯、云翻譯與語聯網;(7)推廣翻譯技術和工具評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二)不斷提升應用翻譯研究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

應用翻譯研究中的創新不僅僅是內容的創新、研究對象的新發展,同時從事應用翻譯研究的人員也應該順應時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與時俱進地提升自身素養。根據現代語言服務企業對全職的翻譯要求同過去區別較大,通過分析國內幾大招聘網站對譯員的具體要求如下;(1)熟練的(雙語)跨文化溝通和表達能力;(2)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辦公自動化、搜索技能);(3)熟練掌握翻譯的基本規則和技巧;(4)熟練掌握SDL、Trados等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5)跨專業的知識,并精通某一行業領域的知識;(6)能夠承受工作壓力,按照客戶規定的期限提交譯文;(7)高度的責任心和細心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從以上要求來看,新時代信息化技術下的應用翻譯從業人員必須要面對更多的挑戰:更加細化的崗位分層及分工、翻譯角色定位更加多元化和協作化、職業培訓的體系結構更加完善、職業生存與發展的通道的延伸、職業道德與職業要求的提高[5]。

(三)應用翻譯教育的反思與對策

1.優化專業建設,科學合理設置課程

目前,應用翻譯教育全球化、信息化以及職業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應用翻譯教育的戰略轉變勢在必行。方夢之(2013)指出市場需要翻譯專業學生學習的課程大多數學校開不出來,例如像翻譯技術、翻譯倫理、翻譯管理、術語與術語管理、本地化等。近年來翻譯學院的畢業生市場對口率低,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在于基于全球化視閾的MTI職業化課程設置;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建設;與國際接軌的MTI實習基地的建設。應用翻譯教育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要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設置MTI專業的學校急需突出應用翻譯課程的實踐特色,降低理論及文學賞析課程比重,增加翻譯技術課程和翻譯實踐課程的比重。課程設置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模式、教材編排和教學平臺選用等一系列的問題,翻譯實踐應用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市場信息技術化大背景的時代需求[6]。

2.學校要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翻譯師資隊伍

翻譯的全球化及信息化對翻譯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的師資是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要勇于面對挑戰、開拓創新、全面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學校要盡可能地為教師創造培訓平臺,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出國參加相關會議研討、觀摩國際會議的口譯實踐,幫助教師提高語言基本功,促進自身的職業能力水平。

3.建設口譯實習信息數字化平臺

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計算機應用中的虛擬現實手段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這樣的虛擬平臺不僅能包融傳統的同聲傳譯訓練、師生輔助訓練、學生自主訓練等綜合模式,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口譯回放練習與對比訓練,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未來職業環境[7]。

四、結語

總的來說,信息化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無法逆轉的必然趨勢。網絡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深入現代人生活之中的各個方面,極大地改變了我國應用翻譯研究的面貌。語言服務產業不斷發展,拓寬了應用翻譯研究的范圍,應用翻譯研究人士應當具備宏觀的視野,深入探究信息化時代的應用翻譯研究體系,立足于專業并深入的研究,持續深化對應用翻譯活動的認識,不斷探索應用翻譯的本質要求,健全應用翻譯學科體系,從而幫助當前發展勢頭良好的語言服務業取得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穎波,王華偉,崔啟亮.本地化與翻譯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淑霞.模因論視角下的應用翻譯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18-121.

[3]方夢之.應用翻譯研究的新起點[J].上海翻譯,2013(3):30,72.

[4]方夢之.中觀翻譯研究:宏微之間的探析[J].上海翻譯,2015⑴:8-15.

[5]謝天振.新時代語境期待中國翻譯研究的新突破[J].中國翻譯,2012(1):13-15.

[6]許宏.應用翻譯倫理研究[J].上海翻譯,2016(1):19-24,93.

[7]楊平.拓展翻譯研究的視野與空間推進翻譯專業教育的科學發展[J].中國翻譯,2012(4):9-10.

猜你喜歡
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云會計”在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中的應用分析
論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創新與應用實踐
基于會計信息化下的企業內部審計探討
如何構建交通信息化的防護墻?
法律為信息化護航
醫院會計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