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背景的貴州安順屯堡研究綜述*

2020-12-02 04:34
中國名城 2020年5期
關鍵詞:屯堡安順民居

周 紅 任 雯

引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文化發展的指導性綱要。然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腳步的加快,建設性的破壞致使屯堡聚落的風貌受到嚴重的侵害,保護與發展該地區的地域文化遭受著嚴峻的挑戰。千篇一律沒有地域文化的新農村建設案例逐漸遭到各界批判和質疑。貴州安順屯堡是特殊的歷史時期背景下形成的軍事防御聚落文化的典范之一,是貴州黔中地區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歷經600多年的風雨飄搖和歷史沉淀的活化石。在對這一地區的村鎮建設和文化建設工作中,我們必須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深入全面地對該地區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性建設和發展。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從而推動對安順屯堡文化保護的各方面工作。當下安順屯堡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多學科的關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為了便于明確以后的研究方向,本文將對學界對安順屯堡的研究脈絡和相應的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尤其是對建筑和規劃學科背景下的研究做了詳細的整理,以期后期的研究能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找到深入的方向,更加明確該地區迫切需要加強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

1 關于安順屯堡的早期研究

1.1 “屯堡人”走進國外人類學家的關注視野。

安順屯堡首次得到學界的關注,是在二十世紀初日本東京大學著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鳥居龍藏對安順屯堡的研究和關注.他從人類學中的民族學角度對安順屯堡的歷史演變和族群歸屬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詳細研究。1902年,鳥居龍藏出版了《從人類學看中國西南》和《苗族調查報告》兩部著作,論述了貴州民族的歷史發展文化,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并對屯堡人的來源和對屯堡人進行了界定,且判定自稱“鳳頭雞”的屯堡人是漢族移民。1903 年,鳥居龍藏的同事伊東忠太旅行到安平縣和鎮寧州,認定屯堡人為苗族人并稱其為“鳳頭苗”。這兩位日本學者的研究為后來學者對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打下基礎。

1.2 “地戲”引起國內外對屯堡文化的關注。

1984年,安順屯堡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地戲”走出國門,在法國巴黎應邀于秋季藝術節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廣泛關注,自此,“屯堡文化”“屯堡人”逐漸走入國人視野,少數學者開始對軍事政策下催生的“屯堡人”的軍事歷史、民族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展開了探索性的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藝術、人類學和軍事歷史等領域。

國內學者岐從文[1]是最早對安順屯堡進行研究的學者,他主要是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對“地戲”的產生源流、地戲劇目、地戲面具3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范增如對屯堡地戲和儺戲進行對比,突出屯堡地戲的獨特性。此外還有學者針對“對屯堡文化”做出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李業成以云山屯為案例對屯堡文化中的服飾、宗教、建筑、民俗等方面進行探索性研究;吳申玲對屯堡文化的特征及“文化孤島”的形成原因進行了闡述。

在人類學領域,姜永興以屯堡人為研究對象,對其軍事移民的來源、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方面展開研究;陳訓明通過屯堡人特征引出安順屯堡人的始祖中還有元代時期駐守的蒙古人,同時還有楊昌文、帥學劍等對屯堡人做出了研究。1993 年日本人類學家塚田誠之和黃才貴[2]研究員合作了“貴州西部民族在鳥居龍藏時代與現在文化變遷的比較研究”課題,從人類民族學角度對屯軍后裔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的族群動態關系發展展開研究,同時作出了“屯堡人”可能被選擇為在近現代具有人類共同體特征的處于同一性動態過程的漢族下位集團的結論。

在軍事歷史領域,覃遠東以軍事歷史領域為切入點,從軍屯制度對西南地區的積極影響方面闡述了其對漢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并加速了漢人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進程;此外還有范增如(1995)等學者根據史實判斷安順屯堡具有統一戰爭和鎮壓夷民兩重性。

1.3 “屯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標志著安順屯堡的研究進入一個起步階段。

隨著貴州旅游文化的發展,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各界的關注。21世紀初,貴州政府將屯堡文化列為重要的區域文化之一,于2001年5月在安順學院設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獲得了很多珍貴的基礎數據和文獻資料,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旅游開發、藝術表現等方面。另外,安順市文化局編著的《老房子》將最原汁原味的屯堡石頭房子藝術帶入國人視野,留下了寶貴的圖片資料。2002年安順市政協宣教文衛體委員會組織編寫了《安順文史資料》系列叢書也對安順屯堡的文化和歷史進行了整編。這期間有少量學者集中對屯堡文化進行了多方面探討,2004年,呂燕平[3]從文化地理學視野,分析安順屯堡文化中景觀的主要表現特征,以及安順屯堡文化與黔中喀斯特環境的相互關系,此外該學者還對屯堡的服飾、民族族群、文化空間等方面做出研究;鄭朝彬、吳羽、孫兆霞等學者對屯堡文化中的文化走向、困境以及屯堡人的思想、方言、宗族等方面做出研究。

總體來看,早期對于安順屯堡的研究仍屬于少量的文史研究,尚未構成系統研究,僅少數學者從歷史、文化、藝術領域對屯堡進行了基礎的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層面,對于屯堡的聚落、建筑、景觀,以及如何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甚少涉及。

2 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科背景下的屯堡相關研究

隨著古鎮旅游文化的興起,安順屯堡及其民居特色也逐漸受到建筑、規劃學界的關注,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屯堡民居、軍事防御、聚落空間格局與景觀、保護規劃及旅游開發等方面,從最初的個案基礎性研究到近年來對保護策略和旅游開發的探討??v觀知網上已經發表的學術成果來看,對于安順屯堡的研究呈現出不規律性和間斷性的特點,相對于國內傳統聚落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的江南古鎮和巴渝古鎮而言,安順屯堡的研究仍處于研究不夠連貫,研究成果不成體系的現狀。在此期間僅出現了武漢理工大學耿虹及其團隊,以及單軍、羅建平等少數團隊針對安順屯堡做出了少量系列研究,隨后,該地區的研究一直處于零散的個體研究狀態。梳理這一時期的建筑規劃學科背景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居研究、屯堡軍事防御研究、聚落空間格局和景觀研究、旅游發展與保護研究4個方面。

2.1 對屯堡民居的相關研究

對于屯堡民居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民居文化、形制與布局,營造技藝與裝飾的研究,針對單個、多個屯堡建筑對其特色進行分析。

2.1.1 民居文化、形制與布局研究

建筑學科領域最早關注安順屯堡的學者王江萍[4]首次從建筑的角度分析屯堡民居的形制與布局體現的民族理念與地緣特征;彭麗莉根據屯堡民居“移民文化”特點來闡述屯堡建筑帶有江南風韻、中原儒家文化色彩、徽派裝修風格等特點,此外還有王蕾蕾、吳卉等學者結合文化角度來分析安順屯堡建筑的特征。沈逸菲采取文獻查閱和實證性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對屯堡民居做了深入分析,并留下了大量的民居平面分析圖,以分析總結出屯堡民居的建筑特色;羅建平[5]結合經濟—人口—居住的相互關系,剖析了屯堡民居的發展進程;孫海燕概括了貴州安順地區屯堡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基本形制,分析了各種民居類型的形成演變過程,最后闡明屯堡村落還形成了一種由“小院”到“大院”最終構成“村落”的構成方式。

2.1.2 營造技藝與裝飾研究

王子鵬對營造策劃、工匠的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筑材料以及營造過程中的地方習俗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詳述;郎維宏對屯堡的木石結構及其細部裝飾進行探討;羅秋媛[6]探討并考證安順傳統民居裝飾構件的造型特色與文化內涵;黃丹以貴州中部地區石頭寨、鎮山村、本寨作為調研對象,總結黔中巖石民居在建造中巧妙運用天然巖石回應地理氣候和地域文化;李晨霞與江南民居作對比,分析兩者院落空間的營造特色;陳麗分別從木作結構、石作結構以及石木結構這3個方面對安順屯堡民居細部裝飾藝術進行分析;此外還有潘聞丞、劉龍慶等對屯堡營造技術及營造材料做出研究。

2.2 對屯堡軍事防御的研究

安順屯堡生成于明朝 “調北征南”的軍事背景下,其聚落的軍事防御性因喀斯特地貌的適應性和江南軍事移民文化而區別于其他地區的軍事聚落,因此,對其防御性的研究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分別從建筑的防御特征、地域適應性等方面進行了典型個案和群體的研究,同時,對屯堡聚落的選址、布局、街巷結構等帶有防御性的特點做出研究。魏皎[7]從聚落外部空間、聚落內部結構、建筑單體空間3個層次,對屯堡聚落建筑的防御性進行分析;單軍[8]、羅建平選取了多個屯堡對其防御體系進行深入探討,從防御性角度分析屯堡的防御性與整體布局、聚落形態、民居單體演變的相互關系。唐瑀以云山屯為例對屯堡的防御性做出研究;文逸琪以云山屯為例分析了安順屯堡在選址、聚落空間布局、建筑特征、街巷結構上展現的地域適應性設計手法特征;于斌分析了安順屯堡的地域環境特征并深入挖掘了其地域文化特征,并總結了包括喀斯特文化、軍事防御文化、江南移民文化、傳統漢族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尹伊熔通過對比的研究方法,對單個屯堡的地域性與防御性做出對比研究;此外,駱燕妮、胡雅琪、張大福等學者的碩士論文對屯堡防御性做出了個體案例研究。

2.3 對空間格局和景觀的研究

對于屯堡空間格局和景觀特色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圍繞聚落的宏觀和微觀格局、空間變化、空間組合以及屯堡的建筑景觀及文化景觀等方面,研究對象從屯堡群體細化到單個屯堡,從聚落宏觀空間布局如山水景觀到街巷尺度等微觀空間的研究。

2.3.1 屯堡空間格局的研究

陳順祥[9]是最早以單個屯堡為例,結合聚落的社會文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進行了重點探討的學者;隨后,唐瑀以云山屯為研究對象,對其聚落的選址、街道布局、空間序列變化、群體建筑空間組合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楊輝[10]分析了屯堡軍事性與空間性的有機結合特征;越劍以一個建筑師的眼光從民族文化和區域旅游的視野出發,論述了屯堡的石材布局構造、山水選址、軍事防御等特征;王念選取多個屯堡為研究對象,分析空間特征及其形成的歷史過程,得出典型屯堡普遍空間特征;鄧晗[11]綜合運用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知識,以40個屯堡村寨為研究案例,對黔中地區屯堡聚落的選址布局、整體形態、空間結構、防御體系、建筑形制等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出黔中地區屯堡聚落空間形態的共性特征。

2.3.2 屯堡景觀特征的研究

耿虹[12]首次對屯堡的建筑景觀展開研究,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以大量的資料為基礎,為屯堡文化完整地保護與合理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依據;陸葉以屯堡的“孤島文化”為切入點,對屯堡的景觀特征進行了分析;侯云鵬以建筑為研究屯堡景觀的側重點對屯堡景觀作出分析;許佳琪首個以屯堡的“水”為研究側重點,并以鮑屯、本寨和山京哨屯為例,分析了安順屯堡聚落選址、屯田安居設施、防御體系構建、特色山水景觀特征;李敬婷從區域、聚落、建筑及公共空間3個層面,分析屯堡聚落在空間、時間、精神3種維度中的演變歷程,總結屯堡聚落的文化景觀特征,點明屯堡“傳承歷史,順應自然”的景觀營造理念;周亞對單個屯堡九溪村的屯堡聚落景觀特色進行了分析[13]。

2.4 屯堡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

隨著古鎮旅游興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關于傳統聚落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研究一直是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這些研究多屬于傳統建筑學和規劃學科的研究體系范疇,通過調研、問卷、實測等傳統的研究技術,針對安順屯堡現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層面的文化遺產展開個案和群體的相關研究。

2.4.1 屯堡保護利用研究

對于安順屯堡的保護與利用研究,學者早期主要以單個屯堡的風貌和建筑藝術等為主要研究內容。陸明浩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山屯為研究對象,提出屯堡應從整體風貌,傳統民居,傳統公建及環境,屯堡空間格局等幾方面進行研究和保護;李萬松分析了屯堡和民居建筑物的布局與特色,探討了云山屯建設與保護措施,并結合實際提出了云山屯建設與發展方案;祝文明以鮑屯為例對屯堡的空間形態進行解析,總結出政策、保護規劃、技術支持、開發與利用、制度及經濟保障5個方面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推進,更多學者則從安順屯堡整體保護的視角,對安順屯堡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張凱從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角度,對屯堡文化區城鎮體系的發展策略進行研究;徐晨慧[14]對屯堡的院落空間特征進行分析,旨在全面把握屯堡院落的主要物質形態和文化內涵特征,保護這種獨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形式和居住文化,并將其適當的運用到當前的建設活動中;汪帆深入屯堡日常生活并結合“云山屯”實例等對屯堡的保護與建設做出探討。陳雨澈提出加大保護力度, 提高文化自覺、進行資源整合, 打造文化產業、完善基礎設施, 開拓旅游市場等措施。

2.4.2 屯堡旅游發展研究

早期涉及安順屯堡旅游開發研究的學者,多以黔中地區旅游規劃視角,對黔中地區的整體旅游資源和屯堡旅游景觀資源做出分析,陳志永對安順旅游做出述評,指出其目標為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并進一步提出原則和目標;高琳娜[15]以貴州省安順市屯堡旅游景觀設計研究為例,通過對黔中地區旅游資源分析、屯堡旅游現狀研究,提出屯堡旅游景觀設計的構想與創新;雷薇在運用各種方法后得出構建文化遺產體系、規劃生態保護區、文化旅游共開發這三個開發策略。后期學者,則多從貴州旅游發展全局出發,針對多個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從多角度對安順屯堡進行了深入探討,尤其關注政府介入和引導、法制保障等旅游發展環境的深入探討。段超基于西部欠發達地區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從空間、組織和市場3個角度構建安順旅游文化產業集群方案;陳倩[16]以貴州遺產型旅游村寨社區參與為選題進行研究,以安順市平壩縣云峰屯堡景區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其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保障機制,解決社區參與旅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張永亮[17]以就地小城鎮化的經濟增長效應為背景,推進安順地區就地小城鎮化建設,要求培育小城鎮特色產業,提高城鎮吸引力。此外,劉青梅、黃瑾以文化旅游為背景,關注屯堡人的族群認同傳遞和變遷的過程;唐曉嵐認為安順屯堡文化旅游開發應打造區域旅游、強化軍事主題、開發長距離模式,打造出一個特色鮮明的明軍事文化遺跡品牌;梁潔概念性地提出安順屯堡文化遺產廊道的整體空間格局及各組成要素的空間控制條件;肖正廣以屯堡茶文化為切入點提出了推動安順屯堡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3 其他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

其他學科對安順屯堡的研究相對于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科而言,起步早且關注的內容廣泛,取得的研究成果豐富,主要集中在人類民族學、歷史文化學、藝術美學等領域。本文對此僅做簡單梳理。

3.1 在人類民族學領域

各學者對屯堡人的族群心理傳承、族群習俗特征等方面做出研究,陳訓明、李有顯、萬明、耿國彪、宇克莉等學者對屯堡人、民族族群、信仰習俗等方面追蹤溯源;鄭朝彬主要從族群心理的角度研究貴州屯堡文化產生及傳承的原因,并以此為個案推出了文化主體的文化心態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顏建華研究了屯堡人的祭祀活動,并指出祭祀活動是維系屯堡人情感的精神紐帶,聶作平等對屯堡的社會行為及族群做出研究。

3.2 在歷史文化學領域

各學者在語言、歷史傳承和變遷等各種文化方面做出研究,《大山深處的屯堡》作為早期研究屯堡的著作,詳細的介紹了屯堡的服裝、習俗、地戲、裝飾、語言等方面,同時在文章的最后對民族的融合發展以及屯堡在現代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看法及見解。隨后,還有《屯堡鄉民社會》《屯堡重塑》等相關書籍出版。

3.3 在藝術美學領域

地戲作為屯堡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此外還有學者對屯堡的石頭藝術、裝飾藝術、服飾、音樂等方面做出探討。陳斌、何小英、張明莉等學者對屯堡的服飾、音樂、刺繡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慕笛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看待新農村建設下地戲的生存情況,旨在弘揚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實現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目標。陳忠孫闡述屯堡文化是中土文化這一基本條件與黔中各種偶然條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此外,于蕾、劉立立、董武誠)、劉媛、黃福佳等對地戲的藝術特點做出研究。何謙、陳登文等對屯堡的石木等裝飾美學方面做出研究。

4 結論與展望

縱觀學界對于安順屯堡的研究成果,由于貴州地處偏遠,屬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其歷史文化資源考察與保護研究都處于邊緣地帶的薄弱研究范疇,很難與同處西部的巴渝古鎮、云南傳統聚落相提并論。在對當前的研究成果梳理之后發現,雖然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安順屯堡展開了研究,但其研究存在偶然性和不連貫性。

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主要集中在幾個保存較好的屯堡上,有些珍貴的基礎數據沒有及時被保存下來就已經遭受破壞,這對于整體把握屯堡屯堡聚落特征以及內在聯系的研究十分不利。

在研究內容上,對于物質空間形態層面的研究較為豐富,如街巷空間、聚落形態、建筑營造等,但對于結合非物質文化特征的空間形態的研究存在不足,如人的行為和需求對應的聚落空間、屯堡建筑裝飾在當下生活的應用、適應新環境下的傳承與發展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大多采用測量、問卷、訪談等傳統的建筑學傳統聚落的研究模式,缺少多學科間相互交叉研究、對比性研究、宏觀資源分布層面的區域性分析研究、信息技術平臺(GIS等)的大數據的使用與應用研究。

因此,對于該地區的屯堡及其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策略的研究,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時間上的緊迫性,在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對屯堡的原真性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對一手文化資源數據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和收集;其次,應加強多學科之間的合作性研究,發揮各學科的優勢,集中展現屯堡文化資源特色,尤其是在技術和方法上要突破原有陳舊的技術手段,加強數據的描述與處理研究,深化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屯堡安順民居
屯堡印象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安順學院獲批新增兩個本科專業
鄉村振興·安順宣言
民居智庫
情定安順的“白衣天使”
尋味貴州——安順
屯堡人的春節
奇趣民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