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意
——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意象

2020-12-03 07:04金鈴兒
奧秘(創新大賽) 2020年11期
關鍵詞:古人意象生命

●金鈴兒 編

青州博物館館藏的一件玉蟬,為清代之物,是一件掛飾,整塊玉料上簡單的幾刀,將蟬的形狀刻畫的惟妙惟肖。在頭部鉆有兩孔,用于系掛之用。

現代人喜歡蟬,可能僅僅由于蟬那穿透苦難的鳴聲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但是,很少有人認為蟬是一種漂亮的昆蟲,它至少無法跟蝴蝶相提并論,甚至也不能跟蜻蜓、金龜子、獨角仙等昆蟲媲美。

然而古人的審美觀念也許跟現代人不同,相貌平平的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審美價值,有著豐富的美學意蘊,被當作神圣的靈物,代表著純潔與清高。

漢代玉蟬

商周青銅器上有與實物相像的蟬紋,也有蟬形幾何圖案作為裝飾,卻沒有蝴蝶、蜻蜓、螢火蟲等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其他昆蟲。

道家給蟬的羽化賦予了重生的含義。先秦到漢代流行將玉蟬作為殉葬品,寓意精神不死。蟬的若蟲從污濁的泥土中脫身而出,蛻皮羽化為潔凈的成蟲,體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更重要的是,古人以為蟬飲露水,是高潔君子的象征。

玉蟬深受文玩收藏愛好者的喜愛,也有人將其作為飾物佩戴。漢晉時代的達官顯貴則喜歡在朝冠上加上蟬形的飾物,稱為“蟬冠”或“蟬冕”,后來“蟬冠”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詞。唐朝劉長卿有詩云:“入并蟬冠影,歸分騎士喧?!?/p>

商代時期的玉蟬佩

商代京鼎,現藏于山東省博物館。該鼎為炊食器,立耳,深腹,圜底,三柱足。其名來自于腹內壁鑄一“京”字銘文,腹部飾有三角蟬紋。

自東漢魏晉時期起,蟬就成為文人最愛謳歌的昆蟲之一。班昭、蔡邕、曹植、傅玄等文史大家都作過《蟬賦》。曹植的《蟬賦》以綺麗的語言、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蟬的生活習性及其備受天敵進攻的處境。蟬品格“清素”,正直清高,與世無爭,以蟬比“貞士”,曹植首開先河。

西晉陸云的《寒蟬賦》將蟬推向神壇,說蟬有文雅、清白、廉潔、儉樸、誠信等美德。風水學鼻祖郭璞也作有《蟬贊》:“蟲之清潔,可貴惟蟬。潛蛻棄穢,飲露恒鮮?!辟潛P蟬擁有出污穢而不染,飲晨露而潔凈的寶貴品質。從此,卑微鄙陋的蟬在文人心目中就更加高潔完美。

唐宋以來,詠蟬的詩歌數不勝數,最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是虞世南的《蟬》。其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廣為人知、千古稱頌的佳句。蟬之所以能聲名遠播,并非借助秋風等外力,而是由于其站位高、品格高。

為什么蟬在古人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呢?

喪葬習俗中的靈物

古人死后口中所含之物,多為玉制。據目前考古資料所知,我國從新石器時代后期,已有在喪葬中用此物的習俗?,F今所見最早的玲蟬古墓,當屬發現于1953年大司空村商墓的第289號、第233號;洛陽中州路816號周墓、洋西張家坡周墓也有珞蟬的現象。西漢玲蟬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打孔,估計是為了葬禮特制的玉蟬,與商周時期顯然不同,也說明西漢死者口中含蟬已成為一種習俗。

商代舉方鼎,出土于濟南長清小屯,現藏于山東省博物館。該鼎為炊食器,體呈長方形,立耳,略束頸,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其腹內壁鑄銘文“舉祖辛禹”銘文。這件器物的足部飾有陰線蟬紋。

古人視死生為同樣重大,現實社會的價值觀往往會延伸到死后的世界氣亡者口中的玲蟬,原始文化的研究者們多視蟬為巫術靈物。實際上,古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一直將蟬作為一個靈異之物來看待,關于它的生成就有兩種說法,晉崔豹《古今注》中主“齊女化成說”,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則主“朽木化成說”。

到漢代,蟬形玉玲的流行,應與古人將蟬的生理習性以及對這種習性所象征的意義附匯于死者有關。蟬的一生從幼蟲到成蟲經歷了蛻變、再生。蟬初為爬蟲,生活于泥淖之中,卻能脫殼生羽,飛身樹端,這在古人看來有著極為神異的一面,更合于古人對于永生、脫胎換骨、羽化成仙的恒久追求。

這便是《淮南子·精神訓》所向往的“蟬蛻蛇解,游于太清”的精神境界。巫術文化無疑是蟬意象中長生夢的最本初的文化源頭。

道家嚴重的仙物

東漢時期是道教的創建時期,從人們對老子、道、道家的態度看,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即將破土而出。東漢早期,人們除繼續推崇黃帝外,更是尊崇老子。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們經過一定修煉可以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以這種修道成仙思想為核心,神化老子及其關于“道”的學說,尊老子為教主,奉為神明,并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對其中的文詞作出宗教性的闡釋。道家思想便成為它的思想淵源之一。

道教在東漢創建,魏晉是它的“分化和發展”時期,南北朝是其“改造和充實”的階段。漢魏六朝賦中的蟬意象大體與道教的這種發展同步,蟬意象的長生夢也正好與道教信仰的長生之夢相一致,“蟬蛻”被道教用來指得道成真或羽化成仙,使蟬意象從此染上了宗教的色彩,并影響到此后文學作品中的蟬意象。

文人們生命意識的載體

從古至今,蟬的形象似乎充斥著人類生活的點點滴滴,不論是配飾還是用品,我們總能發現蟬的影子。而以蟬的形象構造的物品也是源遠流長,其原型物品最早出現在紅山文化遺址當中的是一枚玉蟬。其體型較大,身體有穿孔,用環形圓圈中的蟬。而且古代文人們這種貴生重生,哀往悼逝的生命觀與古人的時間觀又緊密地聯系起來,因為只有對時間觀念有了充分的認識,才會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而那些被吟詠的蟬便擁有著文人們的生命意識,凝聚著古代士人嘆時傷逝的生命體驗,這些蟬便是他們生命意識的外化。但為什么蟬成為了文人們生命意識的載體呢?

山東博興龍華寺遺址上出土了一尊東魏時期的蟬冠菩薩石雕立像,現存于山東省博物館。

這是因為對于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來說,生命只 有 一次,就如同春秋更迭。到了秋季便有臨近末路的感嘆;而蟬這種動物到了盛夏才變成蟲,到了秋季便要死去,生命是極其短暫。所以,當人們聽到蟬的聲聲高吟,便知道秋天即將到來,因此觸動了生命感慨的那根弦,生出了人生短暫的無限愁苦。古代文人對于蟬生命短暫的感嘆很早就有了,如莊子的“嬉姑不知春秋”是生命短促的象征。西晉傅咸的《鳴蜩賦》中,蟬聲被賦予了惜時嘆逝的感慨。在中國古代詩文中向來就有“傷春悲秋”之說,這主要是由中國文人的特殊情感所決定的。當我們翻閱那些文人的生平會發現,中國古代文人大多是懷才不遇、生活潦倒、心情苦悶的文人士大夫,當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在生活上無以充饑的時候,那種郁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他們不免要寓于他物來抒發自己無處發泄的情感。

春天萬物萌生象征著新的開始,當詩人看到這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碌碌無為,心中的強烈反差必會產生傷春之感;秋天則是收獲的季節,又是將近冬天的時候,看到凋零的落葉,文人們一方面感嘆歲月不饒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一事無成所慨嘆,這樣就會產生悲秋的情緒。

青州市博物館藏的400余尊造像中,有一尊北魏時期的石雕菩薩像,頭冠中央飾以蟬紋。

豐富的蟬意向

頭部寬而短,中央稍微向下凹陷,古人居然會以此來夸贊美女?!膀锥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笔恰对娊洝ばl風·碩人》里的詩句。螓是蟬的一種。詩歌夸贊女子容貌美麗:像螓蟬一樣方正的額頭,蠶蛾觸須一樣彎彎的細眉,微笑的臉龐十分迷人,黑白分明的眼珠顧盼生姿。

也許是出于愛屋及烏的心理,古人由于贊賞蟬的高潔,就連帶著喜歡蟬的額頭,也欣賞蟬的翅膀。古代漢族女子會把鬢發梳理得如縹緲的蟬翼般美好動人。這種發型似蟬身油黑光澤,又薄如蟬翼,若隱若現,稱為“蟬鬢”。

其他青銅器上蟬紋的拓印

隨著時代的發展,蟬不斷地被人們賦予更多新含義,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把蟬形工藝品作為收藏或隨身佩戴的吉祥之物。比如,因為蟬鳴聲洪亮,就有人用玉、紅酸枝、紫檀木雕刻成蟬形掛件佩戴在脖子上,寄意“一鳴驚人”;望子成龍的父母給正在求學的子女佩戴蟬形飾物,借蟬的別名“知了”寄托學習進步,或者用“蟬聯”的含義,象征永奪第一;還有些商人把和田玉制成的蟬形把件佩戴在腰間,寓意“腰纏(蟬)萬貫”。

總之,這個自然界的弱小生命,餐風飲露、溺而不糞、夏生秋死,在蒼茫的宇宙之中顯得是那樣的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這一生物特性受到了中國古人的關注和喜愛,不僅用它的原型制作一些生活用品,一些文人墨客還把它引入到文學作品之中。因此蟬具有了獨特的審美意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實物中的蟬到宗教文化中的蟬;從蟬所體現出的時間生命觀到高潔品質,蟬與我們的文化息息相關,已經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因如此,才有了蟬紋、玉蟬、蟬冠、螓首以及蟬鬢等飾物和稱謂的流行;才有了阮籍“蟋蟀吟戶牖,蟪蛄鳴荊棘”對短暫生命的抗爭;才有了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詩意閑適的生活;才有了蘇軾“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的和諧明麗的鄉村夏日景色……

猜你喜歡
古人意象生命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意象、形神
古人如何睡眠養生?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