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語法銜接手段在《南方史詩論》英譯中的應用

2020-12-04 09:57楊艷華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史詩省略代詞

楊艷華

(大連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南方史詩論》是2017年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經典著作翻譯文庫》中的著作之一。由大連民族大學的幾位英語教師承擔《南方史詩論》的漢譯英任務。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劉亞虎研究員撰寫。書中論述了南方彝、苗、壯、傣等30多個民族的原始性史詩、英雄史詩、遷徙史詩的各種傳播形態、源流、文本、類型、藝術特點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等。本文以《南方史詩論》英譯為例,在簡述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的英語語法銜接手段基礎上,重點研究這些語法銜接手段在該書英譯中的應用,分析研究英漢語法銜接手段的主要差異,旨在提高中國少數民族史詩論著的翻譯質量,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交流。

一、英語語篇語法銜接手段

“銜接”作為語篇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是1962由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銜接(cohesion)是“存在于語篇內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系” (Halliday & Hasan,1976)[1],“一個成分的解釋取決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2]4。銜接的實現部分通過語法手段,部分通過詞匯手段[3]。依據韓禮德和哈森的看法,銜接手段可分為五大類: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與連接(conjunction)或稱為邏輯聯系語(黃國文,1998)以及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1]。照應、替代、省略與連接為語法銜接手段。重復(reiteration)、同義(synonymy)、反義(antonymy)、上下義(superordinate/hyponym)和搭配(collocation)為詞匯銜接手段。這些手段在語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讀者抓住作者的思維脈路及意義重心所在。下文主要分析英語語篇語法銜接手段。

1. 照應

照應是一種語義關系,它指的是語篇中一個成分做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也就是說,語篇中一個語言成分與另一個可以與之相互解釋的成分之間的關系[2]15。從語用功能角度,照應可以分為外指(exophoric)和內指 (endophoric)。外指指的是語篇中某個成分的參照點不在語篇本身內部,而在語境這個“外部”環境之中。內指指的是語篇中某個成分的參照點存在于語篇中[4]158。內指可以進一步被分為回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a)?;刂甘侵钢甘境煞值乃笇ο笤谡Z篇的上文,而下指是指指示成分的參照點在語篇的下文中。

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認為,英語的照應包括人稱照應(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應(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較照應(comparative reference)。

人稱照應是通過人稱代詞(he, she, they, him等)、所屬限定詞(your, his, their等)、所屬代詞(his, hers, mine等)得以實現。例如,

[1]John always does what he promises to do.

在句[1]中,人稱代詞he所指對象為上文中出現的John。John和he在句中可以相互解釋,形成語義的銜接。

指示照應是用指示代詞或相應的限定詞以及冠詞等所表示的照應關系。如this, these, that ,those, the, here等。例如,

[2] This is the book Mary borrowed yesterday.

在句[2]中,指示代詞This指下文中的the book,This和the book構成語義銜接。

比較照應指的是用比較事物異同的形容詞或副詞,及其比較級所表示的照應關系。由于任何比較至少涉及兩個實體或事態,所以,當語篇中出現表達比較的詞語時,受話者就會在上下文中尋找比較關系的其他詞語[2]25。如,better,more,same, such,identical, similar, different, differently等。例如,

[3]The pattern on your bag is beautiful. Mine is similar. But Jenny’s is different.[5]111

在句[3]中,The pattern on your bag和Mine具有相似性。Similar的具體意義是以上文中出現的The pattern on your bag為參照點,similar與上文之間形成了比較照應關系。因此,照應在語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使句子和語篇更加簡潔,避免重復。

2. 替代

替代就是用替代詞去取代某一個成分,因此替代詞只是形式,它的語義要從所替代的成分去尋找。替代有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種[4]160。常用的名詞性替代詞有one, ones, the same;動詞性替代詞有do、does等。小句性替代詞有so 和not。替代詞具體意義的理解需要結合語篇的上下文。例如,

[4]If you want an English dictionary, I can provide you with one.

在句(4)中,one替代了上文中提及的an English dictionary,從而避免了語言的重復,使句子顯得緊湊銜接。

3.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語言結構中的某個成分省去。被省略的成分常??梢砸揽空Z境被找到。省略可分為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名詞性省略指的是名詞詞組內的中心詞的省略,中心詞語部分修飾成分的省略,以至整個名詞詞組的省略[2]64。動詞性省略指的是發生在動詞詞組內的動詞的省略或整個動詞詞組的省略[2]65。當主語不同但謂語動詞的操作詞相同,便可省略后一個操作詞[6]。省略可以避免重復,使語言簡潔明了,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原則。根據法國著名語言學家馬丁內的經濟原則,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盡量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語言單位,從而以較少的力量消耗來傳達較大量的信息[2]60。例如,

[5]I had wasted one evening.I might as well waste another(0).

在句[5]中,中心詞evening已在上文中出現,因此,下文再次提及時便可省略。這里的another作為名詞性詞組的成分被升為中心詞,這樣的省略給句子以簡潔明快之感。

4.連接

連接是表示各種邏輯意義的連句手段,連接詞又稱“邏輯聯系語”[7]。連接是通過連接成分體現語篇中各種邏輯關系的手段[5]161。一些過渡性詞語,如,so, therefore, consequently, moreover, in addition, thus, at the same time等常被用來表達語篇中的邏輯關系。例如,

[6]I’m afraid I can not be there on time. However, I’ll try my best.

[7]She died, for she didn’t know the rules.

在句[6]中,However表示轉折關系,構成了兩句的銜接關系,使句子語義連貫。在句[7]中,for表示因果關系,說明前句She died的原因,構成語義銜接。

二.英語語法銜接手段在《南方史詩論》英譯中的運用

漢語和英語在語篇語法銜接手段方面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因此,在英漢互譯中,譯者需根據兩種語言的不同語法銜接手段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實現譯文的語義連貫。為了使《南方史詩論》的英譯本符合英語的語言表達習慣,更好地傳播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化,該書譯者在英譯中運用了一些英語語篇語法銜接手段。

1. 照應銜接手段的運用

在人稱照應系統中,只有第三人稱代詞具有內在的語篇銜接功能,在語篇的銜接和連貫上起著重要的作用[8]147。在提及文中上文所指的人或事物時,漢語常重復使用上文提及的指代對象,而英語則常使用人稱代詞。例如,

[8]各民族原始性史詩一開頭,往往是關于混沌和創業的描寫。史詩借助原始先民天真幼稚的想象,勾勒出一種混沌一片的境況。

[8a]All early-stage epics describe the chaos and the creations of the world. They present a chaotic world according to early humans’imagination.

“史詩”在句[8]開頭被提及,下文再次提及時仍被使用,以符合漢語的銜接手段;而在英譯時,應采用符合英語的銜接手段。在句[8a]中,epics第二次被提及時,使用了代詞They回指前面提及的epics,使語言簡練緊湊。

[9]老虎張著血盆大口奔來,老虎抖著斑斕的身體撲來,造天五弟兄,忙把傘撐開,擋住了老虎,勾住了老虎。

[9a]When a spotted tiger dashed at them with its bloody mouth opened, they opened the umbrella to stop it and captured it.

在句[9]中,“老虎”被重復提及四次,符合漢語的照應手段;而在英譯時,句[9a]中的tiger在下文被提及時,采用了代詞it回指前文提及的tiger,避免了同一個詞的重復使用。一般來說,在英語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多于漢語。

英語在表達漢語語篇的人稱代詞(“他”,“她”,“他(她,它)們”)時,常通過關系代詞who或that來實現照應關系。例如,

[10]每個村社有兩個長老-“卓巴”(寨父)、“卓色”(寨母),他們按傳統習慣處理村社的行政、祭祀和生產等。

[10a] Every village has two elders—the “village father” (zhuoba) and the “village mother” (zhuose)—who handle the administrative, sacrificial, and production affairs in traditional ways.

在句[10]中,“卓巴(寨父)、卓色(寨母)”和“他們”構成照應關系,而在英譯句[10a]中,village father (zhuoba) and village mother (zhuose)和關系代詞who構成照應關系,who回指village father (zhuoba) and village mother (zhuose),使句子構成語義銜接。

指示照應詞語this和“這”,these和“這些”在語義上相同,但在內指照應方面,兩組詞具有一定的差異。當語篇中提及別人所說的話或事情時,漢語多用指示照應詞“這”和 “這些”,而英語語篇則多使用“that”和“those”。This和these常指現在和將來的時間或事情,而“that”和“those”常用來指過去的較遠的事情。

根據英語語篇語法銜接手段,譯者在該書的翻譯中多將漢語中的“這”和“這些”譯為“that”和“those”。例如,

[11]這些活動也出現在一個人一生中各個階段的起點和終點。

[11a]Those activities are also performed at both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 of one’s life.

句[11]中的“這些”,被英譯為those。句中的Those回指上文提及到的不同民族的活動。正如許余龍(1992:254)所說的那樣,漢語使用者往往能化遠為近,用近指詞“這”來指較遠的事物[8]164。而英語則不同。

此外,在該書的英譯中,有些地方也采用定冠詞the來表示漢語的“這”和“這些”之義。例如,

[12]這些詩歌的主題、內容和篇幅隨不同的民族而呈現不同的特點。

[12a]The theme, content and length of the poem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句[12]中的“這些”,在句[12a]中譯為英語的定冠詞the。The具有指示照應的語篇銜接功能,而漢語中卻沒有定冠詞這樣的語言現象。在指示照應系統中,定冠詞the本身沒有具體的語義內容,而只是用來表示其所指對象是特定的并且是可以識別的。定冠詞the照應功能既可以是內指的,也可以是外指的[2]23。

英漢在比較照應方面差異不大,都可以通過形容詞或副詞表達比較意義。但英語有比較級的詞形變化,而漢語則沒有,只能運用“更”,“比較”等詞語表達比較照應關系。

2. 替代銜接手段的運用

替代是英漢兩種語言中經常使用的銜接手段,可以避免重復文中已提及的某一個語言成分。但漢語中替代出現的頻率少于英語。漢語語篇在提及上文同一個語言成分時多使用原詞,而英語則多使用替代。例如,

[13]……敘述了納西族先民祭天的起因和第一次祭天的情形。

[13a]…narrates the reason why Naxi people worshipped the heaven and how they did it for the first time:

在句[13]中,“祭天”在下文中提及時仍被使用;而在句[13a]中,為了避免重復,使語言凝練,增強語篇的銜接,下文再次提及worship時,英文用動詞do 的一般過去時形式did替代前文提及的worshipped。又如,

[14]如果我(佤族)砍頭,就不讓洪水漲,如果不砍頭,就五年漲一次洪水。

[14a]Sacrifice me with the head, then you will have no flood; but if you don’t do so, you will have flood for every five years.

在句[14]中,“砍頭”被重復使用,而在英譯句[14a]中,Sacrifice me with the head被第二次提及時則以do so來替代。句中的do和so一起搭配使用,屬于復合替代結構。

[15]遇食則動,無食則靜……。

[15a]If there was food available, they would move about. If not, they would remain motionless.

句[15]敘述動物的生活習慣,如有食物可覓,動物便四處覓食;如沒有食物可覓,動物便保持不動;在翻譯[15]句時,譯者沒有將[15a]中下文中再次出現的“無食”直接譯為If there was no food available,而是運用了英語的替代銜接形式If not,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3.省略銜接手段的運用

省略銜接手段存在于英漢語言中,旨在使語言簡潔明了。在《南方史詩論》的英譯中,譯者運用了名詞性省略和動詞性省略語法銜接手段。例如,

[16]古代有個人路過一條河,發現有一只象尾蕨正從河的這邊伸向對岸。

[16a]In the ancient times, when a man was walking along a big river, he found that an elephant tail fern was stretching itself from one bank to the other.

句[16a]屬于英語的名詞性省略。為符合英語的銜接手段,句[16]中的“對岸”未被譯為bank,而是采用了省略的銜接手段。句[16a]的完整形式應是在the other后加bank一詞。

一般來說,漢語很少省略動詞,而英語則多省略動詞。尤其是在動詞意義相同的情況時,英語省略動詞,而僅使用一個動詞。這種省略銜接手段也被運用在該書的英譯中。例如:

[17]他們認為,禾苗谷物也有靈魂,也有感情。

[17a]They believe that seedlings and cereals have spirits and feelings.

[18]我們住上新房不要忘記祖先,不要忘記木依吉。

[18a]When living in the new houses, we should not forget their ancestors and Muyiji.

句[17]中的“有”和句[18]中“忘記”為謂語實義動詞,被重復使用以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然而,在英譯時,當下文再次提及同一個動詞時,則應運用英語的省略銜接手段,即將句[17a]中的have和句[18a]中的forget省略,使語言減少冗余內容,實現譯文的連貫。

[19]他們的《崇搬圖》說:是白雞恩舍恩曼生下九對白蛋,其中一對白蛋變天神,一對白蛋變地神,一對白蛋變成開天的九兄弟,一對白蛋變成辟地的七姊妹……。

[19a]Their epic, calledChongbantu, narrates that a white hen named Enshe Enman produced nine pairs of white eggs. One pair transformed into celestial gods, one pair into earth gods, one pair into nine heaven-opening brothers, and one pair into seven earth-breaking sisters.

句[19]中的動詞“變”在中文中每次提及時都是以動詞“變”的形式出現,但在句[19a]中,句[19]中的動詞“變”僅在第一次提及時被譯為transformed,而在下文三次出現的transformed都以省略的形式出現。

4.連接銜接手段的運用

為了實現語篇銜接,英漢語言都使用連接性詞語,目的是使句子之間或段落之間的各種語義關系和信息邏輯清楚可辨。這些連接性詞語如紐帶一樣使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間聯系起來。但兩種語言在連接語的使用頻率上有所區別。英語使用頻率高于漢語。例如,

[20]中國南方大地,地域何其廣,民族何其多,以各種形態流傳在各地各民族人民中間的這一類詩歌有多少,難以估說。

[20a]Southern China embraces great territory and multiple ethnic groups;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figure out the number of poetic forms circulating among them.

句[20]中沒有使用連接詞,但讀者可以根據文中的語義邏輯,找出“難以估說”前面被省略的連接詞“因此”,而在英譯中,應按照英語語言習慣,增加連接詞therefore,使句子實現語義的銜接。又如,

[21]很早以前,谷子長不好,人死,牲畜也死。

[21a]Long time ago, millet did not grow well, so people and animal died.

句[21]應為因果關系,依據漢語連接習慣,連接詞“因為…所以”被省略,但在英譯句[21a]中,為使讀者抓住作者的思路及重心所在,需使用連接詞so,使語篇富有邏輯性和連貫性。

[22]祭祀儀式、娛神活動等原始宗教性質的活動亦源遠流長,久盛不衰……這一切,又帶來了原始性史詩神奇的格調……。

[22a]Their worshipping ceremonies and god-entertaining activities continue to enjoy a long history, and, consequently, this long history has given these epics magic tones….

句[22]中依據漢語的習慣,沒有使用如“因此”“結果”等表示過渡性的連接詞,而在英譯句[22a]中則增加表示過渡性連接詞consequently表示與語篇中的銜接關系。

三、結 語

綜上所述,英漢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語法銜接手段存在一些差異。在人稱照應方面,英語多使用代詞,回指前文所提及的人或物,而漢語則多重復使用原詞。在指示照應方面,漢語的“這”和 “這些”英語中譯為that, those 或the。在替代用法上,漢語多重復使用上文提及的詞語,而英語則多使用one, ones, so, do等詞語;在省略用法上,英語多省略重復性動詞和名詞。在連接詞的使用上,英語多使用具體的連接詞語,而漢語常常省略連接詞語。因此,《南方史詩論》的英譯不是簡單的詞與詞的對應翻譯,而考慮了英語語篇銜接手段,掌握英語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的特點,使譯文符合英語語篇謀略。

猜你喜歡
史詩省略代詞
“省略”講解與訓練
2013史詩之戰
史詩表演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史詩
英語代詞用法練習
長征 偉大的壯舉 永遠的史詩
中間的省略
省略
省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