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及控制策略

2020-12-04 21:53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小白鶴幼兒園鄭菲菲
青春期健康 2020年24期
關鍵詞:攻擊性嬰兒幼兒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小白鶴幼兒園 鄭菲菲)

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性行為,“侵犯性”是指在身體上進行的打、踢、咬,言語上的大聲叫嚷、叫喊名字、貶低他人等攻擊,也包括行為上侵犯別人的權利,如用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在幼兒園,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常發生。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在表達自己的意愿、想法;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可以宣泄幼兒心中憤怒的情緒;等等。但是,一般而言,攻擊性行為是不被接納的行為,雖然幼兒有攻擊性行為有一定好處,但它對個體的健康不利,且阻礙幼兒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發展,也影響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實施。大量研究表明,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其同伴關系一般較差。而且由于這樣的孩子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故而也不容易受到老師的歡迎,可想而知,孩子在這種消極、否定的環境中成長,久而久之,各方面的發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當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兒在發生攻擊性行為時不及時加以干預、矯治,那么幼兒期攻擊性行為嚴重的孩子將來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研究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采取恰當的手段對攻擊性行為加以引導、預防,有效預防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是擺在廣大家長和教師前面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在生活中,幼兒攻擊性行為時常發生,幼兒在1 歲左右,開始出現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到2 歲左右,他們之間表現出一些明顯的沖突,如打、推、咬、扔東西等,其中絕大多數沖突是為了爭奪物品,如玩具、手巾,甚至是為了爭座位等。從攻擊性行為的具體表現方式來看,多數幼兒常采用身體動作的方式,隨著言語的逐步發展,幼兒從中班開始逐漸增加了言語的攻擊。

幼兒期這種帶有攻擊性的言語反映在人際沖突中表現得越來越多。幼兒攻擊性行為很少抱著“我要故意傷害他人”的目的而做出攻擊性行為。但是,由于幼兒整體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都不成熟,以及受家庭因素的影響,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因為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和伙伴發生矛盾和沖突,并經常采用肢體動作或言語還擊的方式來對付對方。

幼兒攻擊性行為還有一定的年齡發展特點,年齡越小的攻擊性行為越強,特別是2 ~3 歲孩子常采用踢打對手的方式,爭端的起因多為爭奪玩具和其他物品,他們的攻擊性是“工具型”的。而年齡越大則更多表現為以人為中心的攻擊或“敵意型”攻擊。原因是年齡越大的幼兒的角色承擔能力越強,這使得他們能推斷別人的意圖。一旦確信別人是要傷害他們時,便予以報復。因此,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會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而發展。

二、影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近來有科學家研究發現,某些人身上表現出的侵略性,從動作和表現行為的傾向上看,可能是因某種微笑的基因缺陷而引起。但基因并不是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決定性因素。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幼兒遺傳了某種先天性的基因傾向,這種傾向會在后天的環境中得到表現強化。神經類型的差異帶來了幼兒氣質上的不同。有的愛哭鬧,難以照看;有些則易于相處,適應性強。人們發現難帶的嬰兒(即情緒不穩定、難以撫慰的嬰兒)在日后更容易發生攻擊性行為。在一項研究中,有的嬰兒分別在6 個月、13個月、24 個月時被評價為難帶嬰兒,到3 歲時被評價具有更高的焦慮和敵意。這實際上與孩子父母的態度有關。父母對不同氣質的嬰兒會采用不同的方法養育。這反過來可能影響孩子以后攻擊性行為的出現。研究者發現,難帶型嬰兒和易帶型嬰兒的母親相互作用的行為模式是不同的。難帶型嬰兒的母親更多地使用禁令、警告和限制。盡管如此,難帶的嬰兒仍然較少服從,并表現出消極情感。易帶型嬰兒的母親則采用較溫和、寬松的方式育兒。研究者指出,難帶型嬰兒常表現出一種抵抗控制的模式。

(二)社會因素

1.家庭因素。研究發現,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與父母慣于用暴力方式懲罰孩子以及父母雙方在教養方式中出現矛盾都有關。父母是幼兒最早的模仿對象,一個在家里因犯錯受到嚴厲懲罰的孩子,比起受到懲罰不怎么嚴厲的孩子,在外面有更大的侵犯性。幼兒在外面時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為,因而,懲罰不僅是教孩子在家里老老實實,而且還等于告訴他,如果做了壞事被發覺,侵犯行為還是可取的。這樣,不是使幼兒減少了侵犯,而是加劇了這一行為。因此,父母對待幼兒的態度、方式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具有直接影響。

另外,父母使用獎勵和懲罰時的不一致性,也影響到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父母有時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和偏離常規的行為都給予積極的反應,有時又不加理會,有時則作出嚴厲的懲罰,使得攻擊性行為時而得到鼓勵、時而得到抑制。家庭不僅通過管教幼兒直接控制著攻擊性行為的發展,而且以間接的方式影響著幼兒攻擊性行為。父母對幼兒的處所、活動和社會聯系的指導是決定幼兒攻擊性的重要因素。聰明的家長能準確地指導他們的孩子干什么、與什么人在一起、在什么地方等。他們很了解幼兒的活動興趣、了解幼兒容易出現的問題、孩子的長處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培養,這樣,就促進了孩子各方面的健康發展。

家長的素質、觀念以及隔輩帶養影響著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比如: (1)家長溺愛幼兒。對孩子百依百順,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以至于孩子養成獨占、獨霸的習慣,在家里以自我為中心。調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帶大,作為隔輩人,他們更加寵愛孫兒,甚至“遮丑護短”,“隔輩親”演變成了“隔輩溺”,導致了孫輩的自私、任性、懶惰、驕橫等不良行為。(2) 家長對幼兒過分要求。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在許多方面過分限制和束縛幼兒。例如,回家就讓孩子看書、學習,不得隨便說話、做事等,使得孩子心理受到限制,并產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兒園,他們就會像放飛的小鳥,卻因太過自由便會攻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社會交流。(3) 家長過分放任幼兒。這類家長放任孩子自由發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對孩子不關心、不重視;對孩子的任何行為不分時間、場所、性質,都不加控制,而是讓孩子為所欲為。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表現得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規、隨意地攻擊別人、與老師頂撞等。

2.媒介因素。幼兒接觸的主要媒介是電視,電視中的暴力性場面無疑為幼兒提供了攻擊性樣板,使幼兒不知不覺地模仿、學習了攻擊性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實驗室中對電視的影響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觀看了有攻擊性行為影片的幼兒比控制組幼兒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里,我們發現,90%的幼兒都受電視劇的影響非常深,比如,他們都非常崇拜電視劇里面的奧特曼,并把奧特曼作為自己的偶像,模仿其行為、動作,大多數幼兒在發生攻擊性行為時的肢體動作都與奧特曼極其相似。社會學習理論者認為,電視對幼兒攻擊性的影響有以下4 個方面:(1)它教給幼兒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方式。(2)它使幼兒放松了對攻擊性行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3)它降低了幼兒對暴力的敏感性,并習以為常。(4)它使幼兒對現實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動之上,過分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三、攻擊性行為的控制策略

攻擊性行為是不能被接納的行為,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障礙。人們對如何采取恰當的手段對攻擊性行為加以引導、控制,以使幼兒個性向著良好方向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

(一)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幼兒活動室中社會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數量的不足都會增加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此,為幼兒布置和安排活動場地面積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場地面積過大會使幼兒的社會性交往和合作性游戲減少,但場地窄小、擁擠又會增加攻擊性行為。所以,在安排活動場地時應按照幼兒人數以及活動內容需要,進行合理適當的安排。而在注意活動空間以及玩具數量適當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為幼兒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

(二)提高幼兒認知水平

幼兒攻擊性行為多與其認知水平較低有直接的關系,幼兒往往對來自同齡伙伴的信息以自身為中心作出判斷。如果幼兒對別人行為的判斷是敵意的,他的行為就會具有攻擊性;如果他對別人行為的判斷是善意的,就不會產生攻擊性行為。而很多攻擊性行為強的幼兒往往用敵意去判斷別人的動機,這樣他攻擊的次數與被攻擊的次數都在增加。因此,要教育幼兒要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同伴。

1.讓幼兒了解攻擊性行為的后果。讓幼兒多了解他的攻擊給別人帶來的不良后果,如聽到被攻擊者痛苦的聲音、看到被攻擊者痛苦的表情。通過講故事讓幼兒明白人們對待攻擊性行為的態度。培養幼兒的同情心、愛心,使幼兒逐漸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2.教會幼兒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煩惱、攻擊、挫折、憤怒這些侵犯性情感對于控制力弱的幼兒來說是點燃侵犯性行為的導火線。侵犯性情感積聚得越多,其表現侵略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教會那些開始就受到挫折、攻擊、干擾的幼兒宣泄的方法,就可以減少其侵犯性情感的強度。相反,過分壓抑幼兒侵犯性情感,其結果往往會使孩子爆發突然的、猛烈的侵犯行為。所以,應教會幼兒用言語來傾訴內心無法排遣的挫折、憤怒和煩惱,鼓勵參加有趣的游戲等置換活動轉移幼兒的侵犯性情感。

3.給予榜樣示范。有攻擊行為的幼兒之所以在解決沖突或人際交往中更多運用攻擊性行為,不僅是因為其想到的解決沖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的數量少于一般幼兒,而且也因為他們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帶有攻擊性傾向。所以,對于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可以給予示范或直接教其正確方法。因此,成年人一方面要加強自身修養,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或惡意攻擊;另一方面,應及時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正,讓孩子明確宣泄情感的非攻擊性行為和方法。

4.要加強與孩子心靈的溝通。作為父母,加強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使幼兒對父母產生信任并從父母那里學會正確解決問題。父母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盡量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2)孩子講完后,父母對其講的內容做出反應。家長還要注意與教師經常溝通,相互交流經驗,共同制止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5.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大量研究和事實證明,學會內在控制的孩子不太可能使沖動動作化,說理與懲罰更能幫助孩子明白,并承擔非理性行為的責任。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就要讓孩子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設身處地體會受害者的痛苦;引導孩子認識到侵犯性行為帶來的惡果,學會對侵犯性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反省,從而有效抑制侵犯性行為的發生。

幼兒攻擊性行為是不被接受的行為,更是幼兒問題行為中極其重要的表現之一,且對幼兒的健康發展不利,而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等。生物因素是幼兒遺傳了某種先天性的基因傾向,這種傾向能在后天的環境中得到表現和強化。而社會因素是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因素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在育兒過程中對幼兒攻擊性行為加以指導和控制,促進幼兒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

猜你喜歡
攻擊性嬰兒幼兒
藝術家嬰兒推車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及干預策略
二維碼
留守高職生的控制欲、攻擊性和焦慮、抑郁的關系調查研究
“愛”的另類表達,嬰兒的攻擊性行為
嬰兒為何會發笑?
嬰兒的救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