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器具研究話語文獻考據與語境轉換

2020-12-06 06:53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器具話語中華

本文通過探討“工藝美術”“手工藝”“古代設計”“造物藝術”“器具設計”等詞匯在現代設計文獻的應用狀況,反思與討論中華傳統器具研究中“工”“匠”“器”“形”“道”“用”等詞匯的文化價值,闡釋了從“成器”到“器學”的話語體系構建中所具有的東方意識及其現代意義,為當代器具研究話語的東方性與世界性互建提供文獻依據。

器具;工藝美術;設計;文獻;話語

1.現代器具研究話語的西學意識與詞源辨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設計歷史研究的認知觀念與闡釋話語幾經更迭,先是1985年田自秉先生出版《中國工藝美術史研究》,提出工藝美術史學的研究,后繼1989年張道一先生在《造物的藝術論》一書中提出造物藝術史學的研究,2007年王琥《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提出器具設計史學研究,2010年后,高豐《中國設計史》、趙農《中國藝術設計史》、夏燕靖《中國藝術設計史》等提出“中國古代設計史”。這一過程揭示了國內設計學界在不同歷史階段對于如何定義“中國古代設計歷史”的認識困境與時代反思。

如今來看,“工藝美術”概念下的歷史研究凸顯了傳統精英藝術的思維慣式,忽視了“工藝性”與“美術性”方面更強調實用的民間器具創造領域的研究。而“造物藝術”作為更加廣義的概念,從宏觀的藝術學理論高度將研究范疇擴展至一切具有藝術屬性的人造之物,在具體的器具研究語境中存在概念闡釋的泛化與讀者誤讀問題?!八囆g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概念本是經由歐美,日本,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從英文、日文轉譯至我國的外來詞匯。從它們誕生的歷史語境來看,“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等詞匯特指工業革命后的人類器具創造行為,盡管許多研究者將其應用范疇擴展至了中國古代器具歷史的研究,如使用“中國古代產品設計”“中國古代器具設計”等新組合詞匯,但難免存在概念闡釋的不通之處。

與之相反,通過整理中華古代器作與營造相關文獻發現,“工”“匠”“器”“形”“道”“用”等詞匯出現的頻率遠遠高于“美術”“工藝美術”“造物藝術”“藝術設計”等詞匯,而“工”“匠”“器”“形”“道”“用”等詞匯具有在中華歷史語境中積累數千年的闡釋話語系統。如:《周易·系辭》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薄犊脊び洝份d:“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薄独献印吩唬骸拌彂綦灰詾槭?,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蹦友裕骸坝杏脛t巧,無用則拙?!薄端问贰こ填U列傳》:“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泵鞔螒恰短旃ら_物》:“效用于日用之間?!泵髂┣宄跬醴蛑骸坝行味笥行味??!鼻宕髡穑骸靶沃^已成形質,形而上猶曰形以前,形而下猶曰形以后?!庇纱硕?,在中華傳統話語體系中的器作與營造話語體系不僅在詞匯內容,而且在文化邏輯上都與現代西方設計的話語體系具有差異性,貿然地直接語義接續或替換,容易引發闡釋困境。

2.“六器”話語體系的東方意識與文獻依據

中華傳統器具研究既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邏輯范疇。從中華文化的認知角度,古人習慣以“六”為數,概括某項技藝的品評標準。例如,《周禮·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馭、五曰書、六曰數”, 概括培養學生六種才能。在古文字研究領域,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概括漢字造字法為“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借、轉注”。在詩歌研究領域,《詩·大序》提出:“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痹诿佬g領域,南朝齊謝赫《畫品》提出評判人物畫的六條標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俗稱“六法”。后梁荊浩《筆法記》提出繪景“六要”標準:“氣、韻、思、景、筆、墨”。因此,中華器學話語體系構建是否可以遵循以六要為認知邏輯的闡釋范式,這一想法通過古代器具研究的文獻分析來看是可行的。在古代器具研究中,“工”“匠”“器”“形”“道”“用”等作為獨立的研究范疇,研究對象是十分明確的,對應的文獻與實證史料可以完整支撐相關理論與話語的構建。因此,“工”“匠”“器”“形”“道”“用”可以組成完整的“六器”話語體系。

(1)“工”,即對造器的材料與工藝研究。通過對“形而下”的造器工藝文化研究,總結中華作器工藝的歷史發展與成就,分析中華作器工藝與制度的發展規律與基本邏輯,提煉中華傳統器具工藝智慧及其制度話語。一方面,提煉中華傳統器作的工藝智慧,形成能夠回應現代科學精神的優秀器作工藝話語體系,如《考工記》《天工開物》《淮南子》《髹飾錄》等。另一方面,挖掘國家器作的制度管理文獻,提煉中華傳統器作的設計管理智慧: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頒行《大明律》,將唐、宋律中有關手工業生產管理的條款加以集中和擴充,并專設“工律”一篇;清代的《大清律例》延續《大明律》,完成了中國古代器具工藝生產的官方制度建設。

(2)“匠”,即對工匠的思想、組織、教育、制度研究。中華工匠是指“從事器物發明、設計、創造、制造、勞動、傳播、銷售等領域的行業共同體?!盵1]在古代器學文獻中,對于“百工”的最早記載見于《尚書·堯典》:“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睂そ车纳鐣殬I界定的文獻,如《周禮·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睂そ车姆諆热萁忉尩奈墨I,如《管子·立政》:“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上完利,監壹五鄉,以時均修焉,使刻鏤文采,毋敢造于鄉,工師之事也?!睂そ辰逃涊d的文獻,如《國語·齊語》:“令夫工,……以傷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為工?!薄渡髯印ね隆?“百工之子,不學而能者,非生而巧也,言有常事?!睂そ晨己酥贫扔涊d的文獻,如《呂氏春秋·孟冬紀》:“是月也,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盵2]對工匠管理記載的文獻,如《太平御覽》:“士卒百工,不得著假髻?!?、“士卒百工,不得服犀玳瑁?!庇纱藖砜?,古代工匠文化擁有一套成熟的、系統化的話語體系。

(3)“器”,即對器具的設計、類型與存佚研究。文獻代表成果有《考工記》《天工開物》《洞天清錄》《遠西奇器圖說》《新制諸器圖說》《格古要論》《宣德鼎彝譜》《文具雅編》《清秘藏》等?!犊脊び洝酚浭隽四竟?、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器名、類型與工藝?!抖Y記·王制》記述了器作類型的規范:“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車,不粥于市。宗廟之器,不粥于市?!闷鞑恢卸?,不粥于市?!?、“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蓖踽纭缎轮浦T器圖說》: “天球自轉,地塹自收,……水輪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轟、風輪轉重、風車行遠、云梯直上、云梯斜飛、氣足發矢……自轉常磨、自行兵車、活臺架炮、活鉗擒鐘……”以上文獻所載器名、器類及存佚狀況展示了中華古代造器系統的完備性與豐富性,能夠為現代東方生活方式的探索提供智慧支撐。

(4)“形”,即對器具的造型、色彩、裝飾與風格的研究?!吨芤住は缔o》載:“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毙纬闪恕坝^象制器”的器形創造觀念?!抖Y記·郊特牲》載:“郊之祭也,掃地而祭,與其質也;器用陶匏,以像天地之性也?!薄堕L物志》載:“隨方制象,各有所宜,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儉無俗,至于蕭疏雅潔,又本性非強作解事者所得輕義矣?!碧岢隽恕俺缪欧此住钡钠餍舞b賞思想。明代王士性《廣志繹》述:“姑蘇人聰慧好古,亦善仿古法為之……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其賞識品第本精,故物莫能違。又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尚古樸不尚雕鏤,即物有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盵3]揭示了明人尚古的器形審美觀。此類文獻所記載的器形、原理與話語構成了中華器具美學文化的基礎。今人通過對《硯史》《閑情偶寄》《陽羨茗壺系》《瓶史》《長物志》《制器尚象賦》等文獻的搜集與整理,能夠總結中華傳統器具藝術形態的歷史流變與規律,提煉具有中華器具藝術語言的美學精神與話語體系。

(5)“道”,即對造器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與社會制度研究。中華傳統思想中儒釋道思想、意境說、陰陽五行學說、宗法和禮制文化等對于中華傳統造器思想的形成影響是深遠的。所謂“圣人制事必有法度”,塑造了中華器具研究話語體系獨特的東方思維?!吨芤住は缔o》載:“備物致用”,孔子曰:“文質彬彬”,孟子曰:“天人合一”,墨子曰:“節用”,老子曰:“大器晚成”,王艮曰:“百姓日用即道”等,形成了對古代造器的本質、形式、取材等方面的系統認知與智慧話語。

(6)“用”,即對器具的需求、欲望、消費、市場及其服務問題研究。不同于“工”“匠”“器”“形”“道”等專責器具的生產問題研究,器用的研究主要是挖掘古代器具的個體消費、體驗品鑒與社會服務等現象的分析。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載:“寓節儉于制度之中,黜奢靡于繩墨之外,富有天下者可行,貧無卓錐者亦可行?!泵耖g開蒙讀物《幼學瓊林·器用》載:“一人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然奇技似無益于人,而百藝則有濟于用?!币陨险故玖斯湃巳绾慰刂七^度的工藝需求與消費欲望,如何平衡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矛盾,為研究中華古代器用智慧提供了史料依據。

3.從“成器”到“器學”的學科邊界與語境轉換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器,皿也?!睂ⅰ捌鳌倍x為盛放食物的皿?!犊脊び洝份d:“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睆牟牧铣霭l,將器定義為凝土而成的陶(引申義為以陶做皿),此處仍為食器。除了只是作為食器的理解,古代文獻中更多見的是將器作為“凡器”的廣義解釋。如《易·系辭》:“形乃謂之器?!薄吨軙毜洹罚骸拔镏転槠??!睉饑す伦印蹲硬亍て鹘洝罚骸捌髡?,物也;物者,器之?!薄捌髡?,具也?!薄捌髂朔财鹘y稱?!狈褐附涍^人制造的、實用性的用具、器械。器具研究能夠成為一門學問,決定了它的研究范疇不應僅指食之皿,當取泛義的“凡器”的范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關于“器”的注解中表述了這種從窄義到泛義的話語轉化過程。其記載:“器,皿也。皿部曰;皿,飯食之用器也。然則皿專謂食器,器乃凡器統稱。器下云皿也者,散文則不別也。木部曰:有所盛曰器,無所盛曰械?!?/p>

中華傳統器具研究的學科邊界超越了藝術設計或工程學的研究范疇,在更廣泛的學科維度上,建立了以“工”“匠”“器”“形”“道”“用”為要素的器學研究視角與知識系統。如《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睆脑煨?、材料、使用三個方面研究器與人相互關系的方法體系;“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碧岢鰪臅r、氣、材、工四個方面研究“器”的方法體系。1627年德國傳教士鄧玉函口譯、王徵撰的《奇器圖說》最后一卷為“新制諸器圖說”,它記載了九類器具,包括虹吸、自行磨、自行車、代耕、連弩等。學科交叉突出了力學知識和原理、簡單機械原理及其應用方面的器學研究價值。

從近現代歷史來看,對于中國社會而言,自20世紀持續輸入的西學設計藝術話語體系,并未能與傳統民族器具研究話語體系產生接續,此已成業界共識?!肮に嚸佬g”“設計藝術”“設計”“工具設計”等海外設計學研究詞匯構成了中國近現代器學研究的話語主體,揭示了我國器學研究領域的西學意識與話語困境。

正如羅蘭·巴特所言:“人們很多時候消費的是產品背后的意義?!焙蠊I社會語境下的器具創新路徑轉向“器作”與“器用”的平衡研究,力圖構建一種調和人的欲望與社會需求,平衡造器能力與器用智慧的專業倫理文化。這一文化的話語體系構建不是空穴來風,也不能盲目實踐西方話語,需要在創造性的發掘與傳承東方器學智慧的基礎上,實現中華傳統話語體系的現代性轉化與世界文化認同。

注釋:

[1]鄒其昌:《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一》,《藝術探索》2016 年第5期。

[2]劉成紀:《百工、工官及中國社會早期的匠作制度》,《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

[3]葛芳:《從〈長物志〉到〈閑情偶寄〉——論明清更迭之際文人視角下傳統造物觀的嬗變》,《美術學報》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歡
器具話語中華
畫與理
電力建設行業班組安全生產工器具共享系統的設計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雷人話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古代器具灌農田
計量器具管理質量提升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