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迎來“補血”潮

2020-12-06 10:35王立峰
證券市場紅周刊 2020年46期
關鍵詞:充足率上市資本

王立峰

·編者按·

政策鼓勵,疊加資本市場回暖,商業銀行正在迎來資本“補血”潮。這也有望糾正中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存在的供需結構不平衡。

四季度以來,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渠道開始回暖。IPO方面,發行節奏有所加快,剛剛過會的上海農商行距離廈門銀行登陸資本市場僅一個月。隨著上海農商行上市,A股將迎來第38家上市商業銀行,年內第2家。上市公司公告也顯示,進入9月份以來,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案例不斷:6只永續債發行獲得監管批準,7只永續債成功發行,發行頻次明顯比前幾個月加快。此外,郵儲銀行本周剛剛公布了300億元的定增方案,長沙銀行也準備定增募集60億元資本金,江蘇銀行配股即將落地。

跡象顯示,監管層正在鼓勵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壯大實力,以服務實體經濟。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案例的增長,源于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11.8%,成為2017年以來最高資產增速。

受到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有關銀行新發貸款利率上升因素的刺激,11月27日,商業銀行股股價大漲。事實上,四季度初以來,商業銀行的整體估值就不斷上升,板塊指數上漲16%,單就漲幅來說,目前已是2014年四季度以來第二大季度漲幅。伴隨市值回升,催生銀行股權融資內在需求,商業銀行有望迎來包括IPO發行節奏加快、定增,次級債券、永續債等資本“補血”大潮。

銀行資本亟需“補血”

公告顯示,當前中國監管機構正在密集批復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方案,支持銀行發展。

11月26日,交通銀行公告,其境外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金成功,募集資金28億美元,這是中國商業銀行首次在境外成功發行永續債。從9月至今,包括交通銀行在內,成都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以及光大銀行六家銀行共計發行7只永續債(交通銀行同期還發行一只境內人民幣永續債),累計募集資金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期間6只永續債發行獲得監管批準,具體發行主體包括了成都銀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等。

股權融資方面,江蘇銀行配股即將落地。郵儲銀行業剛剛公告了300億元的定增方案,郵儲集團全額認購;杭州銀行的可轉債發行正在推進,長沙銀行剛剛公布了60億元定增方案。最近,區域性銀行IPO上市動作也在加快,上海農商行剛剛過會,與廈門銀行上市時隔一個月。

商業銀行緊鑼密鼓的推進各渠道"補血",源于自身亦巨大的資本需求。

一方面,隨著經濟活動加速,商業銀行的資產規??焖僭鲩L。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資產規模262.47萬億元,同比增長11.8%,速度明顯快于去年的9.12%,也是2017年以來最高增速,期間凈利潤負增長8.3%。這樣的數據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意味著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內源性利潤增長滿足資本需求。

規模擴張,催生商業銀行新的資本需求。以A股目前37家上市商業銀行為例,2017年到2019年,全部加權風險資產凈額增加19萬億元,依據這37家銀行2017年的平均資本充足率13.81%測算,意味著其對資本的消耗或者占用至少需要2.6萬億元。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是通過永續債、次級債,以及IPO等方式不斷補充資本滿足資產擴張需求。

另一方面,從銀行資本的實際數據來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這兩年整體下降。其與監管的要求之間的差距正在收窄。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前三季度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44%,相比年初的10.92%下降0.48個百分點。

進入2020年,新冠疫情的發生,實體經濟備受沖擊,進而影響實體經濟,這最終導致商業銀行不良率的上升。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去年末上升10個BP至1.96%,不良貸款余額增加4300億元至2.84萬億元。與此同時,為支持實體經濟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新增貸款大幅增長達7.5萬億元,這些都加速了商業銀行的資本消耗,資本充足率的下降。

銀行資本是商業銀行從事經營活動的本錢,具有損失

緩沖和消除銀行不穩定因素,保護銀行正常經營的功能。商業銀行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本金,維持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從而抵御商業銀行的各類經營風險和其他風險,保證銀行的經營安全。

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中國政府于2013年頒布制定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其對商業銀行應該遵循的資本約束、信息披露等做出詳細規定。辦法規定,中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大型系統性商業銀行不得低于8.5%。

這意味著,如果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能有效滿足上述要求,其業務開展以及經營將受到約束。以地處中原的某城商行為例,其2017年以來資產規模無法有效擴張,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資本不足導致。從2017年以來,這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0.49%快速下降至今年年中的9.91%。過快的資本消耗導致這家銀行對于規模擴張不得不小心翼翼。

從實際來看,目前不少商業銀行存在資本較低的局面。以今年上半年末數據為例,目前A、H股53家上市商業銀行中,資本充足率低于12%的有7家,占比13%;低于13%的有20家,占比37%。此外,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低于9%的有18家,占比33%,其中就包含了前述正在推進股權融資的江蘇銀行、杭州銀行,郵儲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盡管為9.51%,在國有銀行中最低。

近期5個交易日股價暴漲45%的青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8.35%,其通過定增補充資本的可能非常大。從2019年至今,其資產規??焖贁U張,平均資產規模增速約為18%,期間歸母凈利潤增速僅為8%。過快的資產增長快速消耗著這家銀行的資本,由此導致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2019年6月的9.22%下降至今年三季度的8.35%。

資本不足影響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為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緩解商業銀行資本約束,從2018年開始,金融委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銀行資本補充問題,并公開表示支持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創新。此后,2019年,國常會等也多次強調要多渠道增強商業銀行資本實力。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2019年商業銀行迎來上市小高潮。Wind統計顯示,2019年,10家商業銀行登陸A、H資本市場,其中,A股8家,港股2家,是2016年以來的第二次小高峰。但是考慮募集資金額就不一樣了,僅從A股來看,郵儲銀行的上市,單家募集資金327億元,將2019年的中國商業銀行A股IPO募集資金額推高至2010年以來的第二高位,全年募集資金654億元(圖1)。

圖1 A股商業銀行歷史IPO募集資金額-億元

不良貸款也是導致商業銀行資本壓力來源之一。疫情中斷了商業銀行正常的不良資產修復路徑,銀行不良率重拾升勢,這意味著銀行再次面臨處置不良資產的壓力,預提撥備必然會消耗資本。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2020年面臨著3.4萬億元不良資產的處置壓力。銀保監會數據也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呈現明顯的逐季度抬升趨勢。

事實上,部分商業銀行之所以這兩年躑躅不前,部分原因也在于資本捉襟見肘的背景下,不良率高企,無法有效處置不良資產,從而導致發展的緩慢。典型的是《紅周刊》記者此前報道過的交通銀行、江西銀行等,前者1.67%,后者高達2.87%,大幅攀升(中報數據)。

大型商業銀行同樣面臨的資本壓力極大。大行的資本壓力更多來自今年央行、銀保監會的最新規定。據9月30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實施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監管要求。

基于前述規定,全球知名評級機構惠譽測算,到2025年,中國四大系統性銀行(工、農、中、建)將面臨4.6萬億人民幣的新增資本需求,到2028年或將達到9.6萬億人民幣。興業證券的測算也顯示,到2025年,四大行或存在2.5-3.8萬億資本缺口。

中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但是銀行股的長期低迷,打擊投資人信心,并導致上市銀行融資通道的阻塞。

恰在這個時候,中國經濟克服了新冠疫情的沖擊,率先全球復蘇。今年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9%,并將成為2020年度全球惟一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11月份PMI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恢復超出預期,財新制造業PMI指數54.9%,攀升至十年來高位。經濟數據的利好,對于典型的順周期銀行股來說,是最大的利好。

供給側改革下中小商業銀行“補血”需求在破局

總體來看,目前商業銀行,尤其中小型商業銀行面臨更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如錦州銀行、青島銀行、江蘇銀行、九江銀行等。部分股份制銀行未來也面臨較為急迫的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壓力,如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等。

未上市的中小規模的區域性商業銀行面臨的資本壓力更大。以此前剛剛在香港完成上市的渤海銀行為例,上市之前的資本充足率已經低于8%,如不補充資本業務將很難開展;再比如2016年上市的江蘇銀行,上市之前的資本充足率僅為8.52%,處于監管紅線邊緣,只有融資補充資本才能獲得發展空間,如今又一次面臨資本補充的壓力,最近正在推進配股方式募集資本金。

再比如,目前還在排隊中的廣發銀行為例,其三季度末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7.65%,正好處于監管紅線邊緣。由于資本下降過快,廣發銀行三季度風險資產規模僅增長3.6%,這遠遠不及全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平均11.8%的增長速度。

造成這一局面,是因為中國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發展中,存在供給方面的結構性矛盾,典型表現是獲得資本支持力度最大的大銀行在服務中小微方面能力有所不足;有能力服務中小微的中小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渠道不足。

從資源的流向來看,過去很多年,商業銀行將更多的信貸資源投向了大型重工業企業、房地產、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培育出了工、農、中、建這樣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銀保監會2020年的數據也顯示,規模居前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股份銀行總資產規模占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的58.6%,數量眾多的城商行以及農村金融機構合計占比25.8%。

回看上市銀行的發展,過去也一直較為偏重大中型銀行。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426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彼時A股上市的商業銀行僅為16家,盡管機構數量不及全國商業機構數量的0.4%,但是這16家銀行的總資產占據了中國全部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的76%。反觀那些深耕中小微、渠道下沉的商業銀行盡管數量眾多,約占99.6%,資產規模占比僅為24%。

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發展主要以消費、創新為動力,以中小微企業為載體,具有輕資產、高風險等特點。只有那些風險偏好相對更高的中小銀行才能在支持銀行機構的長尾客戶——小微、民營企業方面具備更大的優勢,他們更擅長深更地方,并具備渠道下沉的優勢。

而大型商業銀行不愿意深耕小微,渠道下沉,也與成本費用相關。這些貸款對象具有單筆金額低、不良率較高的特點,由此帶來的成本較大。以2016年上市的常熟銀行為例,盡管其不良率不高,低于1%,但是其反映在股東回報上,其2019年ROE僅為11.52%,國有大行的建設銀行ROE高達13.18%,實際上建設銀行的不良率要高出常熟銀行大約50個BP。

猜你喜歡
充足率上市資本
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饑餓”蔓延
民營書業的資本盛夏
興業銀行:定增260億元補充資本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ylistic Features in the English of Advertising and News Reporting
5月上市
意林成長Q計劃隆重上市
真實資本與虛擬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