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盆底”上的舞蹈
——淺析承德寸子舞的特征與發展

2020-12-07 04:52劉爽毛榮遼寧師范大學
黃河之聲 2020年17期
關鍵詞:端莊承德滿族

◎ 劉爽/毛榮 (遼寧師范大學)

承德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古稱“熱河”,被譽為“塞北明珠”,是漢族、滿族、蒙族、回族雜居的地區,各族文化都在發展中融合與滲透,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這里交融,特別是“康乾盛世”的百年輝煌,使承德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隨著社會的發展,承德民間舞蹈的功能不僅僅停留在娛神與祭祀上,而是沉淀為滿漢交融的特色文化形式,在保護與傳承中凸顯了新的內涵。

一、“花盆底”上的舞蹈——寸子舞

(一)“花盆底”——旗鞋

旗鞋起源于古代漢族木屐,木屐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古人穿著的一種木底鞋。旗鞋出現的時間約在清代滿族入住中原后,由于滿族人崇尚“天足”,沒有漢族纏足的社會風俗,在受到漢文化“三寸金蓮”的影響下,滿族貴族婦女改良漢族平底單齒木屐成花盆底鞋,到清代后期發展為宮廷婦女的專用的花盆底鞋。這也體現出滿族婦女用腳踩旗鞋來尋求“天足”與“三寸金蓮”間的平衡。旗鞋多以鞋底的形狀來命名,如馬蹄底、花盆底、厚平底、元寶底等,其中花盆底的旗鞋鞋底較高(大多為四寸或5寸),多見于年輕女子打扮之中,因此花盆底是旗鞋中的一種。留存于現在的寸子舞多以改進了的花盆底與馬蹄鞋底為主。

作為滿族婦女日常生活工具和文化藝術縮影的旗鞋,是寸子舞創作產生的首要條件。穿著旗鞋的滿族婦女在步履形態上更接近儒家倫理對女性舉止的要求,即端莊、沉穩、內斂。與旗鞋相配的旗頭與旗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頭頸與體態步伐的活動,以上幾點便形成了滿族婦女穿上旗鞋后步態婀娜、端莊典雅的風格,隨后發展的寸子舞也正延續了這種體態特征,形成了步伐輕盈穩重、體態直立挺拔的動作風格。通過不斷的改進與創新,旗鞋已成為滿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也豐富了寸子舞的內涵。

(二)寸子舞種類

寸子舞,顧名思義,是以腳踩“寸子”舞蹈得名(各地所踩道具不同,“寸子”有旗鞋、矮蹺、寸蹺等種類)。名為寸子舞的舞蹈有好幾種,比如河北寸子舞、遼河口寸子舞、山東的“踩寸子”等。由于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的不同,各地的寸子舞在道具使用、動作風格、音樂節奏等方面是大有差異的。

就拿遼河口的寸子舞與承德寸子舞比較而言:(承德寸子舞分兩種,下文會仔細介紹,在這里以腳踩旗鞋的寸子舞進行對比)在遼寧盤錦的遼河口寸子舞屬于民間滿族寸子秧歌。從鞋形來看,遼河口當地的寸子舞鞋類似于今天的坡跟高跟鞋,舞者腳掌后半部分踩在竹箝所做的鞋跟上,再將前腳掌伸進小鞋里。而承德寸子舞旗鞋的鞋跟主要是在腳掌中間,且鞋跟與鞋底為一體,因此對于平衡的把控來說,旗鞋的難度要更大一些;從風格特點來看,遼河口地區的寸子舞風趣、活潑、俏皮,承德地區的寸子舞則端莊穩重、嫻靜大方;二者在音樂風格上也有差異,遼河口寸子舞節奏歡快、以嗩吶和鑼鼓演奏為主。而承德地區寸子舞的音樂則溫婉柔和、以古箏、琴簫演奏為主;在人物飾演上,遼河口地區的寸子舞分丑角與旦角,由男女一起表演,通常女性扮演旦角,男性扮演丑角,女人含蓄、俏皮、潑辣,男人風趣、粗狂、詼諧。受歷史與風俗的影響,承德地區乃至全國腳踩旗鞋的寸子舞幾乎都為女性表演,頭戴旗頭身穿旗袍,將古代女人的典雅風韻體現的淋漓盡致。

二、承德寸子舞之鉤沉

所謂“寸子”是在蹺的底部制一小腳用以著地的矮蹺,以表現纏足婦女行走時婀娜動態,最早出現在迎送火神的祭祀活動中,流傳于承德市灤平縣張百灣村。寸子舞是清道光年間的漢族民工所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寸子舞流傳到張百灣村后,因表演者都是滿族人,其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為寸子舞抹上了濃厚的滿族舞蹈色彩。滿族婦女腳踩花盆鞋顯現出的挺胸提氣、上身穩而不晃、雙臂自然下垂悠動、雙腳小步平行前進、腰部微微擰動、膝部微顫的動態特征等都被巧妙的溶于寸子舞中。因此使寸子舞具有鮮明的滿族舞蹈風格特征,成為河北省唯一滿族化了的漢族傳統舞蹈,這便是寸子舞的由來。因后來跳寸子舞的都是滿族人,寸子舞又被稱之為滿族寸子舞。承德地區的寸子舞由清朝時期帶有滿族色彩的漢族舞蹈演變為現今的滿族寸子舞。

此外,我認為寸子舞的動作與風格特征吸取了宮廷元素,清朝宮中貴族婦女以端莊典雅、禮儀至上著稱,入關后的滿族人民便吸取了其中的特性,加以修改,形成了具有宮廷特色風格的滿族舞蹈。也或許在清朝及后期的宮廷中有貴族婦女穿著旗鞋舞蹈,只不過記錄不詳,隨后流傳到民間,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

在承德地區流傳至今的寸子舞分為兩種,一是腳踩旗鞋,沿襲了宮廷典雅風韻的寸子舞;二是腳踩矮蹺,在祭祀活動中的娛人表演,分為“壓街”與“打場”兩種形式。雖然在風格和道具上存在些許差異,但其最主要的動作元素基本都是相同的。寸子舞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民間群眾祭祀、娛神的生活舞蹈部分轉變為舞臺表演的藝術舞蹈。本文主要對腳踩旗鞋的寸子舞進行分析。

三、承德寸子舞之特性

(一)服飾

如意頭(也稱旗頭),雙鬢帶紅絨花,雙耳戴耳環。上身穿旗袍,下穿長褲,以露出旗鞋為宜。

(二)道具

旗鞋,紗巾或八角巾,團扇等(通常右手“捏扇”,左手“夾巾”)。

(三)寸子舞的動態特征

1、頭部特征

在舞蹈表演中演員頭戴旗頭,頭部動作較少、幅度較小,以含蓄內斂為主。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旗頭本身有一定重量,大幅度的頭部動作會影響演員的重心,可能會導致演員重心不穩而摔倒;二是頭頂的旗頭穗也大有講究,滿族女性的旗頭穗必須垂于臉頰的兩側,但又不允許觸碰到臉頰,否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端莊優雅的表現。因此在舞蹈過程中,演員的頭部動作幅度相對較小,也正體現出寸子舞端莊典雅的風格特色。

2、手臂特征

演員手拿紗巾或團扇,兩臂隨身體律動前后自然擺動,強調有風擺柳的感覺,溫婉大方。寸子舞中典型的動作有“扶鬢式”,即單手或雙手橫扶于眉梢處,表現出女子的靈巧之美。隨著舞蹈的發展,演員的手臂動作幅度也越來越大。

3、腰部特征

演員身穿旗袍,挺胸抬頭,腰部呈直立狀態時表現出女子的端莊美;呈傾扭狀態時則體現出女人的曲線美。

4、步伐特征

寸子舞以“吉祥步”為典型步伐?!凹椴健庇址Q“寸子步”,是因滿族婦女穿的“寸子鞋”而得名。走“吉祥步”要求身體挺直,腰、肩、胯四點平行,雙臂前后悠擺,腰隨臂膀左右輕擺,膝蓋隨行進的步伐有任性地快伸慢屈,腳走直線,穩健大方?!凹椴健笔秦灤┱麄€舞蹈的動作要素,也是滿族舞蹈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步法。除此之外它還是清代政策“優養滿人”的真實寫照,也體現出女子端莊文雅的形象。

(四)寸子舞的風格特征

1、典雅端莊,一擺一扭

寸子舞在滿族“莽式”之中也有體現(“莽式”是滿族民間音樂舞蹈),滿族“莽式”在結構上相傳有“九折十八式”,是對不同段落和動作的總稱?!熬耪邸?,即(一)起式,“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兩手上下擺動,走步……突出了滿族生活習俗風格特點。(二)拍水,是滿族生產習尚中“漁撈”動作的提煉、升華。(三)穿針,是對滿族婦女刺繡、剪紙藝術傳統動作的概括。(四)吉祥步,左右腳一前一后,兩手隨腳擺動,如果腳再穿上“花盆底”鞋,頭上梳“京頭”,一扭一擺的姿態,就更能表現出滿族婦女優雅端莊的氣質風度,充滿了陰柔之美……所謂“十八式”,包括“手勢”、“腳勢”、“腰勢”各三個,“肩勢”、“轉勢”、“走勢”各兩個,“鼓勢”三個。

在“九折”的起勢與吉祥步中就包含著寸子舞的動作元素與風格特征。舞者穿著旗鞋舞蹈時,既要兼顧旗頭的重量與旗袍的活動限制,又要考慮舞蹈體態的曲線美,手臂一前一后自然擺動、腰部跨部隨著身體左右扭動,因而形成了寸子舞端莊典雅、一扭一擺的姿態風格,體現出女性的嫵媚與婀娜多姿。起式和吉祥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奠定了滿族舞蹈的韻律風格,形成了滿族舞蹈獨具特色的基本語匯。

2、平平穩穩,行云流水

寸子舞平平穩穩,行云流水的風格特征是以“吉祥步”為基礎的。在滿族舞蹈“東海莽式”中的歌訣對“吉祥步”做了這樣的描述:“吉祥穩步是關鍵,每折之間用此連,吉祥步法有五功,甩擺進退穩又平。左右吉祥腰擺動,似水流云見真功?!痹诖缱游枧c“莽式”中每折都用“吉祥步”相連接,由此可見“吉祥步”在的重要性,只有走好“吉祥步”,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更多的舞蹈動作。穿著旗鞋跳舞首先要掌握平衡,其次在掌握平衡的前提下步伐要穩重大方,不可漂浮不定。在前面兩個的基礎上,還要做到步伐的快速移動與重心的保持,不能磕磕絆絆、一上一下,這樣才能在行進過程中表現的行云流水。

四、議承德寸子舞復興之機制

(一)寸子舞的發展現狀

在舞蹈作品創作方面,承德地區80年代有滿族舞蹈《滿鄉春》、《宮妃淚》、《清宮宴樂舞》等。近年來相繼推出了大型滿族歌舞劇《四海普寧》、《紫塞風華》、《帝苑夢華》等,其中都有寸子舞的元素;在旅游產業方面,2018年河北省旅發大會中有寸子舞的表演。旅游景區開設滿族風情歌舞展示,向世人展示滿族舞蹈文化。政府及民眾舉辦的文藝晚會中也多有寸子舞的身影。另外,在高校文化傳承方面,承德地區的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多年來對承德地區滿族音樂與舞蹈進行挖掘與整理工作。開設《承德滿族舞蹈》特色課程。

但針對于承德地區的寸子舞還缺乏一套相對完整、有體系的整理,寸子舞的歷史材料也很匱乏,保護與傳承我們的民族舞蹈文化是迫在眉睫的。

(二)寸子舞的發展提議

1、加大多媒體的宣傳

我們所處的云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很快,若將承德寸子舞在網絡或電視上進行宣傳與發揚,可擴大其傳播面、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學習我們的民族舞蹈文化。

2、整理系統的理論與資料

當前針對寸子舞方面的資料少之又少,沒有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背景資料與文字記錄。因此作為研究者,更要主動積極的收集材料、整合與歸納,為日后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研究提供資料素材。

3、舉辦滿族特色舞蹈活動,促進文化發展與繁榮

舉辦滿族舞蹈節、滿族舞蹈展演、滿族舞蹈史簡介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寸子舞的舞蹈文化底蘊及特征,提高民眾的舞蹈藝術欣賞能力,促進寸子舞的發展,保護與傳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舞蹈文化。

4、取其精華,推陳出新

在保留寸子舞風格特征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要既有濃厚的滿族舞蹈文化底蘊,又能體現出現代的作品編創方式,推動寸子舞的發展。

結 語

承德地區的舞蹈種類繁多、底蘊深厚,是漢滿民族文化藝術交織的結晶,需要研究者們進一步的挖掘與探究。希望可以在日后學習中再接再厲,更深入的研究與發揚我國優秀的舞蹈文化。

猜你喜歡
端莊承德滿族
喻安居
《承德醫學院學報》征稿細則
簡潔實用,大氣端莊 北京影視導演影音娛樂室
淺談呼和浩特市滿族文化
回憶
閱讀承德
首次春節詩詞晚會由承德電視臺播出
滿族風俗圖譜(民間信仰)
“尼山學”的出現與展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