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屬性比較研究

2020-12-08 07:39萬建鵬陳歧燊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8期
關鍵詞:群眾路線馬克思中國共產黨

萬建鵬 陳歧燊

【摘? 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群眾觀點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厘清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屬性的差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群眾觀;群眾路線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屬性

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雹偃藗兿胍獎撛鞖v史,首先要生存下來,要生存下來,就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在《共產黨宣言》里強調,“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雹诳梢?,馬克思恩格斯對群眾的屬性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第一個屬性是階級屬性。群眾最早就是指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群眾。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那,masses這個詞就是指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群眾,所以它的第一個屬性就是階級性。

第二個屬性是道德屬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人民群眾最偉大,后來毛主席強調工人階級老大哥,在計劃經濟年代都強調工人階級老大哥。所以群眾這個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有道德的制高點的地位,講群眾哲學,就是講解放哲學,講群眾哲學,就是講平等哲學,講群眾哲學,就是講歷史主體的哲學,所以群眾具有道德的至高地位。

第三個屬性是國際屬性?!豆伯a黨宣言》最后一句強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話說明了共產主義不歡迎單干戶,一個國家關著門搞共產主義從來不會成功,這是最早的經典共產主義哲學,全世界的無產者共同聯合起來,共同節制資本,才會共同邁入共產主義社會,所以最早的群眾具有國際屬性。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到六大,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共黨員可以來自于國際人士,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到了七大,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外國人不能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國際性論述,在七大上走上了獨立自主。第二次國際性論述是在文革,我們向世界輸出革命,我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歷史,世界革命的中心在北京。但是,1979年,小平同志訪問新馬泰,新馬泰的領導人反映我們的廣播電臺不斷的播放節目,煽動起華人游擊隊起來斗爭,小平同志回國后把這個廣播電臺部分關掉。這就是我們的兩次國際性論述,而兩次又修訂了國際論述。

第四個屬性是組織屬性。無產者如果不經過無產階級政黨組織起來,他就會自發地走上工聯主義,這個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一直強調,所以無產階級要通過政黨組織起來,而且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最高的聯合形式。無產階級的聯合形式有很多,工青婦、工商聯都是無產階級的聯合形式。工青婦,他的第一屬性是政治屬性,他也是無產階級的聯合形式,但它不是最高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無產階級最高的聯合形式,這個思想寫進了十九大大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實際上這是跟經典理論一脈相承的。

二、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屬性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號召開展群眾運動,黨的群眾路線正是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我們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群眾性的政黨。1929年9月,周恩來在《給紅四軍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信中指出:“關于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笨谷諔馉帟r期,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內容逐漸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內涵:“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出了“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到群眾中去考察”等思想,群眾路線的內涵進一步完善。1945年5月,劉少奇在黨的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毛澤東論述的群眾路線作了系統的闡釋和重要的補充。把群眾觀點的內涵概括為四條: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他提出“群眾路線”思想的前提條件是人民的意志可以產生巨大力量的這種信念;二是群眾路線的思想體現在將黨的先鋒性與群眾的廣泛積極參與相結合。黨組織的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并及時向上級報告了解到的相關信息,從而使得黨的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政策喜好有足夠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歷史規律和中國具體實際國情的適當決策部署,同時,在執行的過程當中,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一起貫徹落實,達到群策群力的效果。1956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八大上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新的概括:一是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要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的優勢之一就是既能夠消除官僚主義的弊端,又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到他們自己的真實力量。這就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由來和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群眾的概念最早來自于日本,日本人最早從《共產黨宣言》里邊找到線索,把masses這個英文詞翻譯成群眾,后來被梁啟超等一批人帶回中國,最后變成了一個群眾的詞匯。實際上群眾的詞匯不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最早掌握的,但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最早給他增加了階級性,所以毛主席后來把人民和群眾兩個概念互換,統稱為人民群眾。對于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屬性來說,我們也有四個獨特的理解。

第一個理解,無差異性,或者稱之為統一性。群眾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價值觀,所以具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正是因為群眾的無差異,共產黨才可以在技術上很好的代表,這就是計劃經濟的理論,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并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果人民群眾的利益千差萬別,這個代表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這是干群無差異,群群無差異,黨內一律平等稱同志,所以無差異性,會稱之為統一性。

第二個理解,無距離感。哪里強調群眾哲學,哪里強調平等哲學。列寧指出,群眾是天生的平等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哲學界強調,干群無距離、群干無距離、群群無距離,連干干都無距離,干部與干部都沒有距離,黨內一律稱同志。下級服從上級,小平同志在818講話中說,下級服從上級,只是下級服從上級的命令和指示,不是服從上級這個人。所以干群之間,群干之間,群群之間,干干之間都是無距離,這是我們的基本理論。黨內一律稱同志,在黨內關系里邊,上下級是平等的,是同志關系。

第三個理解,運動屬性。過去我們發現群眾在運動中才有生命力,離開了運動,群眾就變成無生命無組織的個體,所以長期以來,我們用群眾運動的方式來開展群眾工作。群眾的動力來自于運動。所以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對群眾運動屢試不爽,一直用這個辦法。

第四個理解,組織屬性。群眾只有組織起來才有力量,否則就是一盤散沙,1938年,毛主席發表了一篇文章,叫《論持久戰》,指出為什么日本人可以侵略中國,是因為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如果把中國人組織起來,日本就像一頭牛,沖進了火牛陣,我們只要大吼一聲,也會把日本人給燒死。所以舊中國一盤散沙,中山先生和蔣介石都強調過類似的觀點。所以,毛主席1943年在延安勞動英雄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們的口號只有四個字,組織起來?!卑讶嗣窠M織起來,把黨員組織起來,這就是十九大報告基層組織的努力方向,提升組織力增強政治功能。政治功能就是把跟黨走的人搞得多多的,這就意味著政治功能跟組織力是首尾呼應的,沒有組織力就沒有政治功能,沒有政治功能就沒有組織力。所以組織群眾歷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基本哲學,也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們用人民公社制、單位制、戶籍制、檔案制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這就是我們過去組織群眾的方式。

三、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屬性的新變化

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四個屬性的理解,今天這四個屬性全部發生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走好群眾路線這么難的原因。

第一個無差異性。過去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大家利益無差異,今天人民利益有差異,因為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的差異一定會導致思想的差異。所以今天中國人利益的分化或價值觀的多元化已經出現。中國共產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形成多元當中有一元,一元當中包含多元這樣一個格局來引領,正是因為已經出現了利益多元化、思想和價值觀多樣化的特點。

第二個無距離感。過去干群之間無距離,群群之間無距離,但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以后,這個距離感產生了。在江西革命老區,老百姓有這樣一段歌謠,“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政府就在家門口,工作做進群眾中?!苯髋d國的蘇區干部好作風陳列館是全國惟一以蘇區干部好作風為主題的陳列館,展館共有關心群眾篇、依靠群眾篇等八個主體內容,全面展現了蘇區干部好作風的偉大精神內涵。共產黨要做到永遠不脫離群眾,但實際上客觀存在的是,隨時都有可能脫離群眾,這就是我們的矛盾、我們的辯證法,無距離感打破了。領導革命的黨走向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和挑戰,1956年小平同志預見性地強調,“脫離群眾的危險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p>

第三個運動屬性。1982年胡耀邦宣布不在社會上搞大規模群眾運動,1987年趙紫陽宣布不在黨內搞運動事件,要用改革和制度的方式,這就意味著黨的十二大十三大我們分別告別了群眾運動。今后我們再也不搞運動,而是搞活動,這就意味著第三個屬性運動屬性終止了。

第四個組織屬性。過去用人民公社制、單位制、戶籍制、檔案制來組織群眾,改革開放以后,這四大制度,除了檔案制度還在保存之外,其他制度紛紛坍塌,而且全球化到來,中國社會正在個體化社會的趨勢上一路狂奔。這就是我們今天黨的群眾工作、群眾路線這么難的理論根源,四個屬性都被打破了。

而現實要求的是,走好群眾路線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要充分認識到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基于黨的政治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就是要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關心,同人民群眾是舟水的關系,并且鞏固和加強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必定是與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密切相關的。將“執政為民”的具體實踐凝練升華為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充分認識到一個政黨能否奪取政權,關鍵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能否鞏固執政地位,關鍵也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能否做到長期執政,打破歷史周期律,關鍵還是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興亡周期律。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蓖瑯?,習近平總書記稱延安窯洞對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只有用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才能打破這一規律,把“以人民為中心”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聯系起來,形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話語表達。走好群眾路線,能夠增進對群眾的感情,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3.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20年度鎮江市黨校系統(鎮江市情研究中心)課題項目:“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黨的群眾路線研究”(編號ZJDX2004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萬建鵬,男,講師,(1992.1-),江蘇大豐人,哲學碩士,中共鎮江市委黨校經濟與管理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猜你喜歡
群眾路線馬克思中國共產黨
最有思想的句子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別開生面的描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