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心理健康與手機行為控制的交叉滯后分析

2020-12-08 08:45郝也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8期

郝也

【摘? 要】伴隨著5G時代來臨,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豐富,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據調查,中國青少年9成以上使用手機上網。手機的普及,猶如一把“雙刃劍”,既給中學生學習帶來了方便,也給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帶來了危害。為了保證中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該引導學生健康使用手機。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手機行為控制;交叉滯后分析

引言

手機作為時代發展的代表產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擁有,占比也是節節攀升。目前,中國青少年手機擁有已經趕超了其他群體,甚至有的學生不止有一部手機。中學生正值青春年少、無憂無慮、在父母精心呵護下成長的時期,自然成了手機的主要擁有群體之一。而由于中學生自制能力差,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不強,往往會出現過度的依賴手機這個新興媒體,同時沒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受到其侵害。中學生的手機依賴狀況日益普遍,它不僅危害中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學生正常的學習以及生活品質。

一、心理健康與手機行為控制的相關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得分與手機行為控制及其自我效能控制、依賴性控制維度得分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說明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其手機行為控制能力越差。進一步來講,個體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對手機的使用信心越高,控制自身產生依賴心理的能力越弱,就會更加頻繁地使用手機;反之亦然,手機控制能力較弱的中學生由于在手機上投入的時間過長,不僅會出現睡眠不足等生理問題,還會因為缺少現實人際交往,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手機行為控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交叉滯后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前測的心理健康后,前測的手機行為控制對后測的心理健康無顯著預測意義,但手機行為控制與心理健康各維度之間的交叉滯后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依賴性控制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都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具體來說,中學生對手機使用的依賴性控制較差,就會出現依賴性手機使用或使用時間過長,從而將大量時間投入到虛擬世界,缺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現實距離感拉大導致交往技能退化,長此以往就會出現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問題,影響其社會化進程。

三、中學生手機行為控制管理辦法

(一)手機合理使用的情感引導策略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感需求有全面的認識。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也有情緒、情感,他們也有最基本的被尊重、被滿足的需求。教師要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問題。手機是當下教育不可回避的話題,完全不使用手機是不現實的。面對學習的壓力,學生想通過手機獲得減壓的方式、想通過手機獲得宣泄的通道,也是無可厚非的。教師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學生,進而更為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使用手機。當然,基于情感教育視域,班主任還可以開展積極的班集體活動,比如開展一次關于手機使用的辯論賽、做一次調查訪問,在此基礎上民主討論手機使用和管理的班級公約等,讓學生表達真實的情感需求;又或者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本活動,如親子郊游、親子籃球賽等,引導家長參與孩子的活動,從而更好地了解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學生傾訴、表達和交往的情感需要??傊?,教師要通過班級活動做學生成長的指引者、陪伴者,通過班級活動構建溫暖的班集體,讓學生在現實的世界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二)規范對違規使用手機的處理制度

在過去學生違規使用手機,學校一般采用粗暴的管理方式,即直接沒收學生的手機,這種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不利于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應該規范手機處理方法。學??梢砸龑W生學習手機使用準則,一旦學生違規使用手機,輕則警告,屢教不改者應該由學校暫時代為保管學生手機,同時再將此次事件告知家長,獲得家長的支持。通過這樣的辦法,能夠尊重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管理。

(三)學校與家長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學生手機使用

學生手機管理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事,還要爭取家長的配合、理解和支持,加強對學生手機使用的監管。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營造一個積極樂觀的家庭環境,同時,還應引導中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多加約束和監督。家長不僅要為學生支付手機使用的相關費用,更要留意關心學生手機用途。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齊心協力,才能使中學生手機管理取得實效。其次,大力開展“千名教師訪萬家”家訪活動,將班主任和老師分學部包聯學生,通過走訪、電話訪、到校訪等多種形式,加強家校合作共同育人。通過家訪活動向家長普及過度使用手機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家校溝通達成共識:不讓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其次要家長理解和支持學校對手機的管理工作。同時,讓家長從自身行動做起,合理使用手機,在家庭生活中樹立榜樣,給孩子更多陪伴。

(四)通過主題教育等各種方式,改變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狀況

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更要時刻關注其心理健康,可以通過將新媒體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多組織團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可以通過網絡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做到及時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防止由于心理健康狀況差導致的依賴性手機使用。①每月一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針對學生的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行相關教育引導。②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對個別學生出現嚴重手機依賴進行摸排、建檔,定期對重點學生進行談話、心理疏導,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③每周一次開展主題教育班會——預防校園欺凌、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等,提高學生安全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④開展主題教育月活動——行為習慣養成月、紀律教育月、安全教育月、法制教育月,每月一個主題。

(五)檢查反饋,形成常態

檢查反饋是提升治理實效的重要手段,能夠讓學校、教師及時了解治理措施的實施情況。漢鐵初級中學委托學校家委會和學校年級督導團隊,對攜帶手機進校同學的電話狀態進行隨機抽查,并將結果反饋到學校。同時通過“學習習慣評比活動”,將班級自查與學校檢查相結合,進一步抽查學生手機攜帶的情況;對于違規攜帶手機的學生,依照《規定》,知會家長,予以處理,以正校規。

(六)社會方面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激起人們積極性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部分商家只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手機的不良影響。學生是社會特殊群體,也是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手機成癮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呼吁社會主流媒體關注學生手機成癮問題,在手機成癮的報道中,應多些人文關懷,對于手機成癮的負面新聞應多些正確引導,不要只為博人眼球,制造負面極端的新聞,而是要傳遞社會正能量,營造恰當使用手機的氛圍。此外,以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群體是各大手機開發商的目標市場,呼吁商家在開發智能手機時,實現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雙贏,完善手機功能,如針對學生群體定制相應的防沉迷手機系統、研發數字健康功能等幫助學生擺脫對手機的依賴,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結束語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使用手機已是不能阻擋的事情。中學老師應該主動與家長和學生溝通,取得學生的信任,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讓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應用到學習上來。讓手機成為交流的工具,而不再是玩物喪志的娛樂工具。盡管中學生使用手機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但只要家庭、學校、社會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就一定能遏制學生沉迷的現象,降低學生使用手機之弊,發揮學生使用手機之利,消除學生使用手機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胡華.學校管理手機應合規合情合理[J].山東教育,2021(10):27.

[2]孫權.管住學生手機利成長[N].大同日報,2021-02-18(005).

[3]黎明.管理學生手機,考驗學校智慧[N].樂山日報,2021-02-08(003).

[4]黃澤嬌.高職學生手機依賴行為表現、成因及對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05):69-70.

[5]李君文.中學生手機管理困境及其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