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洲文化下的西域樂舞遺風淺析

2020-12-08 09:41賈悅揚羅單單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8期
關鍵詞:維吾爾族

賈悅揚 羅單單

【摘? 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根據地域環境的變化和生存環境的需要,在沙漠浩海中開拓出片片沃土加以引水灌溉形成了片片綠洲,并借助于商業往來發展出了集合草原、農耕和商業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產物—綠洲文化。在綠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當中,西域樂舞享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既有著農耕文化的嚴謹、草原文化的奔放,又保留著商業交流文化中的嫵媚動人,舞姿造型豐富,服飾絢麗多彩,對周邊地區的樂舞文化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維吾爾族與塔吉克族民間舞蹈同屬于綠洲文化類型的民間舞蹈,又同為西域樂舞文化的繼承者,在繼承了古西域樂舞文化的同時,隨著后來的生存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又使得它們在風格特征、音樂伴奏以及體態動律上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從而形成了極具本民族風格特色的民間舞蹈,成為我國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創造者的同時,也為古西域樂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鍵詞】綠洲文化;西域樂舞;維吾爾族;塔吉克族

一、綠洲文化的產生條件及其對西域樂舞文化保留發展的重要影響

綠洲是浩瀚無垠的沙漠中,人類智慧文明的重要結晶,開渠引水保證了生產作物的延續,商業往來又提升了精神文明的質量,不同于普通農耕生產方法,又有別于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綠洲文化是集合草原、農耕和商業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產物。

在綠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當中,西域樂舞文化享有著重要的地位,它對周圍地區,尤其是對中原地區的樂舞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據記載,在漢代、隋唐時期,宮廷樂舞都將西域樂舞納為其組成部分。元、明兩代開始,由于海上交通的逐漸興起,西域古道漸漸被廢棄,然而由于山高路險,交通閉塞,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西域的樂舞風格和舞蹈技藝得以被保存,在今日的西北地區中得以繼承和發展。隨著歷史的變遷,原西北地區的古民族發展成為今日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以及后期隨著伊斯蘭教傳入后形成的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古西域的樂舞文化的精髓在這些民族的發展中得到了繼承,逐漸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綠洲文化型民間舞蹈。既有著農耕文化的嚴謹、草原文化的奔放,又保留著商業交流文化中的嫵媚動人,舞姿造型豐富,表情細膩多變,服飾絢麗多彩,是少數民族歌舞中一顆絢爛耀眼的明珠。

二、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舞蹈的風格分析

在這種傳統的綠洲文化當中,以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為代表的民族舞蹈是西域樂舞文化的重要繼承者,二者雖同屬于綠洲文化舞蹈,但其風格特征、體態動律、音樂伴奏以及舞蹈的表演形式上又存在著同工異曲之妙。

在維吾爾族傳統民間舞中,昂首挺胸、立腰拔背是基本的體態特征。舞蹈中,多強調從頭、頸、肩、腕、腰、膝直至腳部的充分使用,使得舞蹈的動態造型多樣優美;表演過程中,配合眼神、“移頸晃頭”、“彈指翻腕”等裝飾性動作,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風格韻味。其特點還會表現在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者是變化動作前一瞬間的微顫,以及舞蹈高潮時的競技性對舞,獨特且絢麗。

塔吉克族民間舞蹈的藝術風格是在傳統西域樂舞的基礎上融合帕米爾高原的生活習慣發展形成的,通過其特有的的節奏、動律、形態得以呈現。山民們由于常年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下,日照強烈、氧氣稀薄、行動過程中需深吸慢呼進行緩沖,且因常年行走山路,從而形成了動作柔韌而富有彈性的行進特征,以及膝部松弛、微屈,腳腕靈活、腳掌平穩的體態形式,所以,在跳舞時,膝關節也是習慣性的保持微屈狀態,從而使得步法沉穩有力,動作柔韌而且富有彈性。

三、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舞蹈伴奏音樂的特點

維吾爾族音樂的鮮明特色多表現為其民族樂器的多樣性,常見的卡龍、都塔爾、多朗諾瓦甫、小手鼓、中胡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樂器結構和演奏方式來看,大致又分為彈弦、吹奏、拉弦、打擊樂器等數十種,而維吾爾族古典歌舞大曲《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又為傳統西域樂舞的豐富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古以來,音樂與舞蹈的關系會被比作“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塔吉克族舞蹈藝術特色的形成,同樣跟其伴奏樂器和特有的演奏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苞椀选笔撬俗宓拇硇悦褡鍢菲?,由鷹的翅膀骨制成,取材困難且工藝復雜,高難度的吹奏技法配合獨具特色的民族樂曲,使其民族音樂充滿了神秘的西域色彩。

對于舞蹈節拍的使用,維吾爾族與塔吉克族民間舞蹈都有西域樂舞中比較典型的復合節拍——5/8與7/8拍。從舞蹈的伴奏曲風來看,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的舞曲都是極大的發揚了本民族的民族樂器,塔吉克族的舞蹈多是笛子和手鼓來伴奏,所包含的農牧業文化成分較多,極具有高原山區的色彩;而維吾爾族舞蹈所用的伴奏樂器種類較多,農耕和商業文化的色彩更濃一些。

總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發展各具特色,同屬于綠洲文化型的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舞蹈,二者的舞蹈風格和特征以及表演形式極大部分的保留了西域樂舞的技藝和風格,在繼承了古代文化精髓的同時,又結合了各自民族的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特點,形成了更具有本民族風韻特色的舞蹈風格,維吾爾族舞蹈是西域樂舞在盆地地區的表現,而塔吉克族舞蹈卻是極具帕米爾高原特色。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每一個民族都是我國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締造者,也為華夏文明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A,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丁曉紅,試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4.

[3]李娜,民族民間舞蹈與道具,J,《北方音樂》,2011.

猜你喜歡
維吾爾族
新疆烏魯木齊維吾爾族中小學生漢字書寫情況調查
淺析新疆維吾爾族舞蹈表演
維吾爾族婚禮當中傳播的維吾爾族禮儀文化
維吾爾族民間達斯坦
維吾爾民間美術對南疆高校美術教育的影響分析
探尋維吾爾族舞蹈服飾文化與課堂訓練的關系
新疆高校教育教學中對維吾爾族女性受教育方面的研究
維吾爾族民俗與文化現代化
論喀什地區語言文學的發展
外媒:中國土耳其都要求泰國遣返偷渡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