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蕎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2020-12-09 03:30閆旭宇李國偉
園藝與種苗 2020年11期
關鍵詞:苦蕎發文資助

任 潘,閆旭宇,李 娟,李國偉,李 玲*

(1.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陜西延安716000;2.沁縣郭村中學,山西長治046400)

苦蕎(Fagopyrum tataricumGaertn.)又名韃靼蕎麥,屬雙子葉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藥食兩用作物??嗍w在我國種植面積廣,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陜西、山西、甘肅和寧夏,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1]?,F代研究表明,苦蕎不僅富含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淀粉、脂肪等營養物質,還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物質,以及黃酮類、酚類、蛋白質與多肽類、糖醇類、甾體類等生物活性物質,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抗氧化、抗腫瘤、抗衰老、改善記憶力以及預防肥胖等功效[2-4]。隨著人們食品營養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加工與開發利用具有獨特營養價值和醫療保健功能的苦蕎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該文分析了1989—2019 年國內苦蕎研究領域被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文獻,闡述了近30 年來苦蕎的研究開發利用情況,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苦蕎提供理論參考[5]。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是目前國內公認內容較為豐富的動態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6]。

1.2 研究方法

檢索詞篇名為“苦蕎”、發表時間“1989 年1 月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的所有文獻,利用Excel 統計相關數據信息,各庫檢索出的研究機構、研究作者、出版刊物等有重復的予以綜合,對年度、研究機構、被引頻次、學科、發表期刊等進行研究分析[6]。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度分布

經去重、篩選,檢出相關文章1 745 篇。從圖1 可以看出,1989—2005 年,發文量在1~34 篇。2006 年后,發表量明顯上升,于2015 年達到最高。2016—2019 年論文發表量略低于2015 年,但明顯高于其他年份。

2.2 研究機構分布

從表1 可以看出,論文發表數量居前10 位的機構都是高校,其中有4 所為211 工程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且10 所高校都位于我國中西部,與苦蕎在國內的種植區域基本吻合,體現了這些機構在我國苦蕎研究領域的優勢。

表1 1999—2019 年苦蕎研究論文發文量排名前10 的研究機構

2.3 基金論文分布

基金論文是指由國家、地方各級科研項目資助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相對較高,可以較好地反映一個研究領域內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6]。經知網查閱可知,1989—2000 年由國家級和各級地方基金資助研究苦蕎在國內發表論文為零。從表2 可以看出,2001—2019 年間由基金資助研究發表論文的數量逐漸增加,這也表明2001年之后,國家和各省都開始重視苦蕎的研究,發表論文也呈現良好態勢,尤其是在2019 年國家級和省級資助發表的論文達到了頂峰,其中國家級項目中,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的論文就高達49 篇。

表2 苦蕎研究論文發文量的基金資助類別分布

2.4 學科分布

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學科分類為基礎,對結果進行排序,列出排名前10 的學科,共計發表論文1 641 篇,占全部發文量的94.04%[6]。從圖2 可以看出,苦蕎發文涉及的學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前2 種學科,最多的學科為作物學,共計613 篇,占學科總數的37.36 % ,其次是食品學,占學科總數的31.87%。論文發表的其他學科基本代表了苦蕎產業發展的方向,同時也體現了其研究動向[7]。

2.5 期刊來源分布

從圖3 可以看出,《食品科學》、《食品工業科技》分別排名第1 位和第2 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食品科技》、《食品研究與開發》分別排名第3、4、5 位,這5 種期刊在苦蕎研究及其論文發表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2.6 論文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發文數量較多,被引頻次較高,在某一研究領域學術水平較高,對該領域貢獻較大的作者[7]。從表3 可以看出,統計方法采用加權處理,先將發文章和被引用頻次進行分別統計,后按發文量∶被引頻次=4∶6 的權重計算總分值[8],具體結果見表3。由于篇幅有限,表中僅列出總分值在排名前20 名的論文核心作者群。

表3 1989—2019 年苦蕎研究論文核心作者

3 結論與討論

3.1 苦蕎文獻研究熱點方向

苦蕎作為我國傳統的小雜糧之一,是中國占有絕對優勢的一種雜糧資源[9]。近年來,苦蕎營養與藥用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和開發潛力。作為藥食同源的作物,國內對苦蕎的研究比較全面和深入,主要集中在優良品種選育、栽培制種、活性成分提取以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研究進展[10]。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苦蕎在遺傳多樣性分析、功能基因分析及組學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為進一步推動其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科學數據和重要參考[10]。

3.2 苦蕎研究發展建議

隨著人們營養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加工與開發利用小雜糧苦蕎已成為趨勢。目前,關于苦蕎的基礎研究較多,而工業化開發苦蕎資源的文獻還相對較少。今后,還需要進一步將高校、科研單位的基礎理論性研究與企業、農民的實際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產業化開發,真正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通過精深發掘苦蕎在藥用、食品、飼料、化工等領域的經濟價值,運用現代食品貯藏與加工技術對其進行深度開發,強化其功能成分的應用,提高苦蕎的經濟價值。同時,采用分子生物學等技術定向提高苦蕎活性物質黃酮含量,充分發揮其藥用價值,促進苦蕎的研究和綜合開發利用。

猜你喜歡
苦蕎發文資助
七部門聯合發文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科學家揭示苦蕎起源傳播馴化路徑
苦蕎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遼寧大連:10年資助4207名農民工上大學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