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企業對外融資的財務報告虛假問題研究

2020-12-09 05:27胡鈺
審計與理財 2020年3期
關鍵詞:企業融資財務報告

胡鈺

【摘 要】有些企業為了達到融資目的,利用信息不對稱,掩蓋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通過簽訂虛假銷售合同和對當期費用確認為資本性支出等各種隱蔽手段,虛構企業經營業績,對外提供虛假的財務報告。虛假財務報告誤導使用者,給投資者帶來經濟風險,給企業帶來法律風險和經營風險。有效防范企業財務報告虛假,需要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財務報告虛假的處罰力度,引導企業領導者樹立誠信合規和持續經營的理念和意識,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審計及外部審計制度。

【關鍵詞】企業融資;財務報告;虛假

資金不足是中小企業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充足的資金就是企業的強有力的后盾。為了提高競爭能力,擴大經營資本和經營規模,企業都會設法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融資,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紛紛走向資本市場。近幾年,股權托管交易中心E板及Q板掛牌,促進了不少中小企業改制、掛牌、定向轉讓股份,這些融資平臺成為企業獲取融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然而,進入這些融資平臺的門檻相對較低,外部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唯一能夠用來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就是依據企業提供或者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成為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監管者的重要關注點。一些中小企業為了達到融資目的,利用信息不對稱,千方百計掩蓋企業存在的各種經營問題,編造虛假利潤,對外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企業的財務報告虛假問題一直為業界和學界高度關注,分析企業財務報告虛假問題,對促進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將全部心思放在改善企業經營和實現社會資金資源合理配置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財務報告虛假演變現狀

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一定時期經營成果的文件,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會計報表附注及財務情況說明書,這些都是投資者、企業股東和管理者最關注的報表。從理論上來說,財務報告應當是真實的、準確的。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外界很難獲得企業財務報告背后的各項原始數據,難以判斷財務報告數據的真實性,財務報告的虛假問題就會存在。

如今,財務報告虛假表現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財務報告虛假已經從表面作假向隱蔽作假發展,前者是會計人員編制虛假會計報表,源自虛假的會計行為,后者是會計人員依據不真實的業務經營活動編制會計報表,源自虛構或者作假的業務經營活動。財務報告作假已經不再是簡單地篡改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相關數字,對財務數據進行直接作假,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將企業的一系列經營活動進行全面作假,經過“精心謀劃”得出財務報告。對財務數據進行直接作假,投資者只要做盡職調查或者請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通過財務數據核查等方式就能容易發現。通過對經營活動作假所呈現的虛假財務報告,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極強的欺騙性。由于對企業經營活動經過“精心設計”,即使企業的內部財務人員,也未必知道財務報告存在虛假情況。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投資機構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投資機構在逐利的動機驅使下,都以獲取高回報尋求對外投資。那些因急于擴張發展而面臨資金問題的中小企業,往往是投資機構物色投資的主要對象。一些中小企業為了達到圈錢的目的,想通過籌資迅速把企業做大,謀求快速上市,與投資機構合作成為不二之選。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有融資需求,另一方有投資意愿,兩者一拍即合。對投資機構來說,簽訂對賭協議,是約束企業、保護自己利益的一種重要手段,對賭協議成為雙方的契約。

企業為了融資和上市,通常都會應投資機構要求簽訂三年或者五年的對賭協議,以財務凈利潤為核心,企業對經營業績做出承諾。對賭協議通常至少約定三個基本條件。其一,銷售收入每年增長一定比例,比如15%、20%或者25%;其二,凈利潤不低于投資金額的一定比例;其三,承擔違約責任。如果企業每年達到對賭協議要求的目標,企業則按投資比例給投資機構進行分紅,但一旦企業連續三年達不到對賭協議要求的目標,企業將要付給投資方巨大的賠償,包括按倍數返還投資額。為上市而融資的企業,通常將對賭協議的核心定為能否在預期的年限內上市。如果投資的企業上市成功,投資機構將獲取企業一定股份;如果投資的企業上市不成功,將從企業得到高額賠償。

造成財務報告虛假隱蔽的一個主要手段就是簽訂虛假的銷售合同,制造虛假的經營業務假象。對企業來說,無論接受什么樣的對賭,其關鍵點都在財務報告所表現出的經營業績上,財務報告成為投資者的唯一衡量標準。一旦與投資機構簽訂對賭協議后,企業開始進行第一輪融資,銷售業績成為最重要的關注點。如果真實的銷售業績沒有任何起色,企業在對賭協議的壓力下,就會尋找合謀方,比如尋找同行業的經營者或者上下游的經營者,以利益為交換,先是簽訂虛假銷售合同,同時向該經營者掌控的另一個公司簽訂虛假的采購合同,形成虛假的資金流向,從而制造銷售額擴大、采購成本減少、凈利潤增加的假象,最終合謀的雙方各自得到想要的利益。

造成財務報告虛假隱蔽的另一個手段就是對當期費用進行延期確認或者確認為資本性支出。計入資本性支出,會增加資產,利潤不變。近些年,國家不斷出臺政策鼓勵企業研發高科技產品。按照會計準則,當期的研發費用應當計入當期費用。有些企業將當期費用歸集為研發費用,再將研發費用轉為無形資產,將正常的經營現金流出轉為投資性現金流出,將經營費用做資本化處理。有些企業將短期費用轉為長期攤銷,比如裝修費和開辦費,從而延長攤銷期。還有企業在報表披露時,未對相應往來項目計提壞賬準備,未對存貨進行減值測試,從而不進入當期費用。

企業財務報告虛假做法之所以如此隱蔽,甚至瞞過企業內部的部分財務人員,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一是企業沒有按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建立完整的會計體系。有些企業沒有對收入的劃分作出明確的規定,如對跨年度未完工產品的確定存在隨意性,自定義完工比,提前確定收入,在未開工前編制開工時間,支付預付款,以付款比例確定完工比。二是關聯方交易錯綜復雜,存在關聯定價現象。為了虛假提高利潤,一些企業的管理者采用關聯方交易的手法,成立多家關聯公司。企業與一些關聯方簽訂銷售合同,提高銷售價格,又與另外一些關聯方簽訂采購合同,降低采購成本。這樣,所形成的財務報告的使用價值就大打折扣。三是企業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中小型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通常設在會計部門,雖然在職責上進行了區分,但由于未獨立于會計部門,當內部審計發現問題時,出于部門利益需要,往往對內保持一致,對外補齊憑據。另外,企業內部審計通常僅對涉及資金收支活動進行嚴格把關,而不對非財務性的經營活動進行審計。企業的內部審計活動通常對資金的真實性進行把控,比如對付款注重采購的時間及方式,發票是否齊全,但往往忽視非財務性審計,缺乏對業務進行審計,如發生的業務是否真實、合理。

二、企業財務報告虛假的風險

財務報告是企業對外展現經營成果的重要文件。對財務報告弄虛作假本質上是一種主觀上的欺騙行為,將直接誤導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給使用者造成決策上的失誤,帶來決策風險。企業為了對外融資編制的財務報告,無疑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財務報告是投資者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潛力的重要依據,也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主要參考依據。如果企業提供虛假的財務報告,投資者據此決策,必然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給投資者帶來經濟損失。對投資者而言,投資一個不靠譜的企業,投資越大,損失也越大。

財務報告虛假不僅給投資者帶來經濟風險,也給企業自身帶來法律風險。如果財務報告虛假,企業以及相關責任人員將為此承擔法律責任。一個謊言需要用十個謊言去掩蓋。企業對外提供一份虛假的財務報告,必然在多個環節弄虛作假,存在多個虛假的會計行為。一份虛假的合同,必然導致虛開發票。把不屬于研發費用歸集為研發費用,無疑將騙取稅收的優惠。針對財務報告作假行為,我國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條款都有明確的懲罰規定。企業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企業及相關責任人員將為此承擔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

虛假財務報告還會給企業帶來經營上的風險。虛假的財務報告,使企業的財務狀況真實信息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水平。企業不能有效利用財務報表發現企業經營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導致企業存在經營風險。企業為了達到對外融資目的,財務報告通??浯箐N售收入及凈利潤,導致企業多交稅、虛增存貨、虛增應收賬款,看似漂亮的財務報表,實際上企業資金已嚴重短缺,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比如,某企業變更為股份制企業后,在股交中心掛牌,企業經營業績一般。為了盡快實現上市,該企業在粉飾財務報告后,獲得某PE投資,與PE簽訂了三年對賭協議,完成了第一輪融資。對賭協議要求企業第一年銷售比上年增長25%,凈利潤增長20%。由于沒有達到對賭協議規定的銷售增長率和凈利潤,企業就虛增銷售合同和虛增利潤,導致第一年多繳納增值稅及所得稅近千萬元。第二年和第三年,企業經營始終不見好轉,企業最終因資金鏈斷裂倒閉。企業對外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無真實性的銷售業績,融來的資金相當一部分用于繳納稅收,損失慘重,給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經營風險。

三、防范企業財務報告虛假的對策

中小企業為了達到融資目的,對外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究其根源,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社會大環境下,企業受上市圈錢引誘采取機會主義行為。有效防范企業財務報告虛假問題,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1.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財務報告虛假的處罰力度。企業之所以對財務報告弄虛作假,無疑是受利益驅使。對外提供一份虛假財務報告,企業會理性權衡作假風險和作假收益。當作假收益期望值大于作假損失時,企業就會選擇作假。為了有效遏制企業對財務報告的作假行為,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提高懲處力度,增大企業財務作假的損失,讓企業責任人員在面臨財務作假選擇時,自主選擇不作假。我國法律法規對上市公司披露財務信息的規定日趨嚴格,而對那些還沒有上市的中小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重視不夠。如何確保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研究制定具體的管理細則,從企業經營、政策優惠和責任人員的個人信用等多方面加大財務報告虛假的處罰力度。

2.企業領導者樹立誠信合規和持續經營的理念和意識。企業財務報告作假,大都離不開企業領導者的指使和授意。防范企業財務報告虛假,要從企業領導者的錯誤思想根源入手。各級政府部門要大力整頓規范資本市場,嚴厲打擊非法投資和融資行為,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引導企業領導者對企業發展進行合理定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和守法規講誠信的意識。企業領導者要清楚認識到,融資只是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的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企業融資需要付出成本。企業領導者應當審視,為了融資而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是否合法合規,是否給企業經營帶來風險,是否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領導者要樹立企業經營的使命感,擯棄一夜暴富的投機心理,這樣,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3.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審計及外部審計制度。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不獨立于會計部門,無疑是財務管理制度上的一個漏洞。企業沒有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制度,會為財務報告作假提供可乘之機。相關政府部門要通過檢查手段,督促企業按國家會計準則建立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實施獨立的內部審計制度,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適當擴展,不僅檢查會計上是否合規,也要檢查經營上是否守法,從而避免虛假經營。對投資者和企業小股東而言,要利用獨立的第三方外部審計力量,定期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進行審計,通過審計發現和抑制企業的財務作假和舞弊行為。

四、結束語

虛假的財務報告掩蓋了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不僅欺騙投資者和社會民眾,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造成社會資金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損害了社會整體利益。企業財務報告真實和完整披露,能給企業管理者帶來正確的決策和判斷,給企業經營指引正確的方向;而虛假的財務報告,將誤導企業管理者,造成企業錯誤決策,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失控的嚴重后果。要解決企業財務報告虛假問題,需要不斷凈化資本市場,營造持續經營的商業氛圍,加大法規懲處力度,提高企業領導者的合規意識。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2]霍華德 M. 施利特,杰里米·皮勒著.財務詭計:揭秘財務史上13大騙術44種手段[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3]孔晨.風險偏好、決策情緒與CEO財務報告舞弊行為[J].經濟與管理,2020,(1):86-92.

(作者單位:上海賽邇福電力技術有限公司)

猜你喜歡
企業融資財務報告
企業內部財務報告體系設計與應用
論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審計本質
論政府部門財務報告審計本質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發布2017袖珍指南
淺析中小企業財務壓力及策略
淺析企業融資風險的成因及防范
遼寧省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化解途徑
企業并購中的財務問題及對策
關于企業財務管理與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內控評價問題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