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純外資”券商來了!A股再迎“鯰魚效應”

2020-12-14 04:06張俊鳴
證券市場紅周刊 2020年47期
關鍵詞:鯰魚證券市場高盛

張俊鳴

從控股51%到100%的獨資,高盛高華證券即將成為高盛公司全資控股的子公司,“純外資”券商呼之欲出。在美國加大“圍剿”海外中概股的當下,高盛身為華爾街知名投行依然擴大對華投資,顯示了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信心。而除了高盛高華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外資參股、控股的券商出現,未來“純外資”券商有望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一道風景線。這些擁有外資血統的券商,未來有望擔當更多“鯰魚”的角色,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在“三十而立”之后快速成長。

高盛增持:意料之中和預期之外

本周高盛完成對高盛高華股權的全面收購,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各界意料之中的結果。17年前,高盛就已經成立合資券商,隨著政策的松綁,持股比例從最初的33%一路上升,直至完成完全控股,正是中國證券市場不斷對外開放并持續提供獲利機會之后水到渠成的結果。而早在今年9月,就有高盛計劃完全收購股權的消息傳出,最終落實也并不出人意料。不過,在近期美國推動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劍指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之后,外資特別是美資投行是否按計劃加大對華投資,出現了一些不確定性。高盛作為華爾街知名投行,不受政治干擾、延續投資步伐,顯示外資并不會因為短期的政治雜音,而影響對華投資的長遠步驟。這個意料之中又預期之外的股權收購,實際上也反映出外資對中國證券市場長期發展潛力的信心,也是對A股對外開放投下贊成票。

看到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機遇的遠不止高盛一家,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銀行、野村控股等多家外資知名投行,也和高盛一樣早就在中國大陸插旗,不少已經取得51%的控股地位,未來再通過進一步增持讓“純外資”券商出現,也不是太讓人意外的事情。事實上,作為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A股的開放紅利和改革紅利的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外資投行“用腳投票”持續看好,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了投資者信心,有利于進一步引導中外長期資金入市,成為穩定市場的中堅力量。

積極開放和有效管理創造“鯰魚效應”

除了外資券商之外,貝萊德等國際資管巨頭也已經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另外還有數量龐大的境外資金通過QFII、陸港通等方式參與到A股市場來,外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從近年來的經驗看,A股在積極開放的同時也基本實現了有效管理,通過總結過往經驗以及參考境外市場審慎推進制度改革,外資在A股市場總體上發揮了較好的“鯰魚效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陸港通北向資金大比例參與藍籌股、白馬股,帶來的增量資金提升了藍籌股的“流動性溢價”,引發更多境內資金的關注,在相當程度上助推了A股長線投資、價值投資的氛圍,對A股形成健康的投資氛圍有正面的作用。

而對外資券商來說,外資已經擁有完全控股的權限,和國內券商處于同一起跑線。未來這些外資券商如果能夠善用自身優勢,將境外成熟市場的經驗進一步帶入A股市場,并促成國內券商改革跟進,將對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直接融資、助力實體經濟有明顯的作用,形成“鯰魚效應”。

與此同時,金融創新也需要有效管理,特別是一些曾經在境外市場引發滔天巨浪的金融衍生品,更需要監管層進行有效管理,以免讓“鯰魚”變成“鱷魚”。也只有這樣,外資券商的正面效應才能發揮到最大。

直面競爭:中小券商挑戰大

對國內券商來說,在金融市場加快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狼來了”的擔心。但對頭部券商來說,這樣的競爭早就有了,在港股市場上中資券商子公司早就參與其中。相關統計顯示,在2019年107家港股公司上市中,中資券商的參與率接近六成,遠超香港本地和外資券商。即使未來外資券商能分走一部分投行業務的市場份額,但國內頭部券商的“本土化”優勢明顯,而且注冊制改革之下IPO等直接融資的業務規模增加,外資的直接沖擊應當比較有限。而在未來海外中概股回歸A股的進程中,也不排除中外券商合作的可能,二者除了“分蛋糕”之外更有合作“做蛋糕”的空間。

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則面臨更大的挑戰。在投行業務被國內頭部券商和外資券商分食之后,中小券商要發力投行業務的難度更大,甚至可能出現團隊被“挖角”的可能,而經紀業務則存在傭金率逐步下降的不利影響。因此,中小券商的分化不可避免,除了少數通過特色業務在細分領域突圍,以及率先完成整合“抱團取暖”的公司之外,許多中小券商將不斷被市場邊緣化。反映在二級市場上,未來券商股也極有可能出現類似銀行股的明顯分化,齊漲共跌或將成為歷史,其中的變化趨勢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未雨綢繆。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鯰魚證券市場高盛
個人投資者特征對股票投資的影響
高盛權力幫
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讓鯰魚慌起來
陷 阱
數據看股市
陷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