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蕎麥病蟲害及防治的研究進展

2020-12-17 20:45孔德章韋啟迪
農技服務 2020年7期
關鍵詞:蕎麥病斑乳油

孔德章,韋啟迪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蕎麥屬于廖科蕎麥屬的藥食兩用保健作物,起源于中國西南地區,在貴州地區種植廣泛,尤其畢節、六盤水等高寒山區更為適宜。蕎麥是貴州極具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之一,是貴州多個縣的扶貧產業[1]。蕎麥產品因其良好的口感和極佳的保健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蕎麥產業隨之發展壯大。同時,蕎麥病蟲害對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也逐漸突顯出來。筆者對蕎麥病蟲害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措施進行闡述,以期為蕎麥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 病害

關于蕎麥病害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早在1892年,KRIEGER[2]發現主要危害蕎麥地上部分的蕎麥輪紋病病原為莖點霉屬(Phoma)的Phomacalorpreferens,而蕎麥病害在我國的報道始見于1966年出版的《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3]。目前已報道的蕎麥病害近20種,主要為真菌病害(多達14種),還包括細菌病害(1種)、病毒病(3種)和線蟲病(1種)[4]。

1.1 蕎麥立枯病

1.1.1 發病癥狀 引起蕎麥立枯病的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主要危害地下種子或幼苗基部。已萌發而尚未出土的種子被感染后,表現為黃色或褐色,甚至會導致腐爛。幼苗感病后初期癥狀為幼苗莖基部出現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感病后期病部組織內陷,嚴重導致幼苗萎蔫甚至死亡[5];而趙江林[6]研究發現,蕎麥染病部位出現水澤狀,隨后逐漸腐爛壞死,最終導致病苗倒伏死亡。

1.1.2 發病原因 蕎麥立枯病病原菌腐生性強,多借助土壤或蕎麥殘體越冬,少數寄居在種子表面或種子組織中。蕎麥病殘體、帶菌種子和土壤等均可成為該病的初侵傳染源。溫度過高或過低、植株密度大、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板結以及連作等易誘發該病害[5-6]。盧文潔等[5]研究發現,蕎麥立枯病病菌可通過水流、氣流、農事操作工具等從幼苗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或直接穿透蕎麥表皮侵入,受侵染病株再次侵染其他植株,經反復侵染導致病害擴散蔓延。

1.2 蕎麥霜霉病

1.2.1 發病癥狀 該病病菌主要在幼苗期、花蕾期以及開花期危害蕎麥。發病初期,葉片出現失綠病斑且邊緣界限明顯,病斑背面有淡白色霜狀霉層,一般葉片發病從下向上,嚴重時會導致葉片卷曲、枯黃,甚至脫落死亡[7]。

1.2.2 發病原因 ZIMMER等[8]首次報道蕎麥霜霉病初侵染是由種子攜帶的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侵入蕎麥幼苗,引起系統侵染,隨后在子葉上形成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隨風、雨、氣流反復侵染,進而擴展到整個植株,其發生和流行與發病時的溫濕度、降水等有關。

1.3 蕎麥白霉病

1.3.1 發病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蕎麥葉片,發病初期在葉面上產生淺綠或黃色的無明顯邊緣的病斑,且病斑的擴展會受葉脈限制,背面會產生白色霉狀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7]。

1.3.2 發病原因 蕎麥白霉病由異形柱隔孢(RamulariaanomalaPeck)引起[9]。該病菌具有較低的營養需求和較強的環境適應性。李瓊等[10]對昭通市蕎麥地出現的白霉病進行室內研究發現,菌落在溫度4~30℃、pH 3~9、所供試的各培養基上均能生長,孢子的致死溫度為65℃,時間為10 min。

1.4 蕎麥輪紋病

1.4.1 發病癥狀 該病主要侵害蕎麥的莖葉。葉片染病后會長出圓形或橢圓形的褐色病斑,有同心輪紋,在后期,病部中央會生出小黑粒點(分生孢子器),導致葉片變為褐色甚至枯萎脫落、死亡。莖稈染病后會產生梭形病斑,由紅褐色變成黑色,上面著生黑褐色小點[7]。

1.4.2 發病原因 盧文潔等[11-12]對種植基地的蕎麥輪紋病進行調查發現,蕎麥輪紋病病原菌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適宜pH值為4~6,在12 h光暗交替條件下生長快,致死溫度為53℃,時間為10 min,進一步結合形態學和 rDNA-ITS區序列分析,將引起云南蕎麥輪紋病的病原菌鑒定為草莖點霉(Phomaherbarum)。病菌常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待來年經風雨傳播危害。

1.5 蕎麥褐斑病

1.5.1 病害癥狀 蕎麥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患病后葉片會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綠色至褐色,邊緣深褐色,微具輪紋;嚴重時病斑連成一片,呈不規則形,葉片早枯甚至脫落,葉背病斑在潮濕條件下常密生灰褐色或灰白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13]。

1.5.2 發病原因 蕎麥褐斑病由蕎麥尾孢(CercosporafapopyriNakaterer et Takoimato)引起。孟有儒等[13]研究發現,該病菌在pH 4~13、溫度10~35℃以及不同光照下都能生長,但對濕度要求嚴格,在相對濕度75%以下不能萌發。

1.6 蕎麥葉枯病

1.6.1 發病癥狀 蕎麥被感染后,在發病初期,葉尖或葉緣出現不規則紅褐色病斑,病健交界明顯,后期病斑逐漸由邊緣向葉基部擴展,呈倒V形。

1.6.2 發病原因 盧文潔等[14]對云南省蕎麥葉枯病進行調查發現,該病原菌在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5℃)、 pH為6~9(最適pH為7)時均能生長,致死溫度為50℃,時間為10 min;不同光照條件對菌絲生長的影響有顯著差異,連續光照最有利于菌絲生長,結合形態學特征與分子鑒定確定該病原菌為鏈格孢 (A.alternata)。

1.7 蕎麥葉斑病

田小曼等[15]2015年在陜西榆林發現一種與以往報道不同的葉斑病,中間淺褐色,邊緣褐色,外圍有褪綠暈圈,嚴重時葉片枯死,其癥狀與蕎麥輪紋病、蕎麥褐斑病、蕎麥葉斑病相似,將采集到的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形態學觀察,發現差異較大,結合柯赫氏法驗證和rDNA-ITS序列分析,將該病原菌鑒定為蕎麥派倫霉葉斑病菌(Peyronelleacalorpreferensi,又名Didymellaheteroderae)。戴芳瀾[16]報道蕎麥葉斑病病原為蕎麥葉點霉(Phyllostictafagopyri),葉片染病后,現圓形病斑,內為灰色,邊緣褐色,中間有一圈為青灰色。

1.8 蕎麥病毒病

感染病毒病的蕎麥植株明顯矮化,葉片皺縮、卷曲,葉緣不齊,葉片凹凸不平,葉面積縮小近1/3,多發生于天氣干燥、蚜蟲暴發的年份[17]。

1.9 其他病害

何成興等[18]于2014年選取西南10個地區17個鄉鎮秋播苦蕎麥地,對引發根結線蟲病的根結線蟲進行調查發現,危害蕎麥的根結線蟲種類有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和花生根結線蟲,其中以南方根結線蟲為主,患根結線蟲病的蕎麥植株明顯矮小,一般分支和花序會減少、籽粒小而不飽,嚴重時導致蕎麥絕收。此外,蕎麥病害還有根腐病、殼二孢疫病、白粉病等,其相關研究鮮有報道。

2 蟲害

蕎麥生長迅速、花期長,已經成為一些害蟲過渡階段的食源。蕎麥害蟲種類、對蕎麥的危害程度、吸引天敵的種類與所在地區、季節、周圍種植的環境及周圍種植作物的種類有關[19-20]。

張曉娜等[20]于2017—2018年對貴州省4個蕎麥主產區蕎麥地上節肢動物進行調查發現,蕎麥地上害蟲種類多達48種,天敵有20種。其中危害嚴重的害蟲有黑唇十脈葉蜂、西花薊馬、桃蚜、紅邊黃小灰蝶、二斑葉螨,優勢天敵為異色瓢蟲、三突伊氏蛛、印度細腹食蚜蠅、尼氏真綏螨。

2.1 蕎麥害螨

張曉娜等[21]研究發現,為害蕎麥的螨蟲主要為葉螨科的二斑葉螨、皮氏葉蟎和截形葉螨,其中二斑葉螨是優勢種,二斑葉螨的發生與蕎麥的生育階段、可再生性及海拔有關,而與蕎麥品種無關,春播蕎麥6月份和秋播蕎麥9月份、多年生蕎麥、低海拔條件下發生數量多。

二斑葉螨主要取食葉背,先從基部老葉開始,后逐漸向上遷移直至頂部新葉和花,蕎麥受害初期,葉面出現不規則白色小斑塊,后期斑塊擴大,顏色為白色、黃色或褐色,最后直至整葉干枯脫落甚至植株枯死[21]。

2.2 蕎麥蚜蟲

蚜蟲也是蕎麥主要害蟲之一,在不同地區,危害蕎麥的蚜蟲種類會有差異。郭榮華等[22]報道甜菜蚜是四川涼山州的重要蕎麥害蟲之一,甜菜蚜適溫性強,在5~30℃均能生長繁殖,在蕎麥幼苗期即可遷入危害幼莖和子葉,若真葉被吸食,葉片沿葉背中脈卷縮,嚴重時會枯死;成株期主要危害枝、葉,葉片卷縮,顏色濃綠,一般不致枯黃和死亡[22]。甜菜蚜若遇氣溫驟變易死亡。張曉娜等[23]認為蕎麥蚜蟲的種類有桃蚜、棉蚜和豆蚜3種,其中桃蚜為最重要的蚜蟲蟲害。桃蚜的發生與蕎麥類型、生育階段及海拔有關。桃蚜對蕎麥的危害性甜蕎最大,苦蕎和米苦蕎次之,最小的是多年生蕎麥;蟲口數量的變化隨生育階段的推移先增加后減少,在開花期達最大;蟲口數與海拔成負相關[23]。

2.3 蕎麥鉤蛾

蕎麥鉤蛾為鱗翅目鉤蛾科的一種黃色蛾類,主要分布在云南、陜西、寧夏和甘肅等地。蕎麥鉤蛾屬單食性,寄生范圍窄,僅危害蕎麥,喜食甜蕎,苦蕎次之,對野蕎也取食[24]。陳家龍[24]對蕎麥鉤蛾經多年觀察發現,其晝息夜出,尤以晚上8:00—10:00活動最頻繁,在蕎麥生育階段前期,主要危害葉片,當蕎麥進入開花結實期,轉而危害花序和灌漿籽粒,受害葉片殘缺不全甚至全葉食光,被害籽粒僅留下空殼。

2.4 西伯利亞龜象

西伯利亞龜象以成蟲在土壤表層越冬,次年5月下旬開始出土危害,全年危害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蟲蛀食根莖,成蟲取食葉、莖,尤其喜食嫩葉和花蕾。蕎麥被西伯利亞龜象危害后,易被根腐病等病菌浸染而引起腐爛、萎蔫及死亡[25-26]。

2.5 其他害蟲

近年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對我國作物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但鮮有草地貪夜蛾危害蕎麥的報道,僅李定銀等[27]報道草地貪夜蛾在蕎麥寄主植物上能實現生長發育種群繁殖。

3 防治措施

3.1 病蟲害預報

關于蕎麥病蟲害預防的研究鮮有報道,謝成君等[28]根據寧南山區20余年蕎麥鉤翅蛾發生程度和當地氣象資料,構建了蕎麥鉤翅蛾發生程度預測的3因子(分別為7月、8月上中旬和上年9月上中旬的降雨量)模型和2因子(分別為7月和上年9月上中旬的降雨量)模型,并進行1年預報和22年回測驗證表明,3因子模型中短期預報歷史擬合率和精確率分別為82.6%、95.7%,2因子模型長期預報歷史符合率和精確率分別為73.9%、93.9%。其驗證結果顯示出運用該模型預測蕎麥鉤翅蛾的發生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3.2 生物防治

蕎麥病蟲害的生物防治研究鮮有報道,更多的是關于利用蕎麥提取物對其他作物病蟲害影響的研究。有研究表明,部分香料和柑橘類果皮提取物對蕎麥立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香料中生姜、花椒提取物的抑制效果較好,柑橘果皮提取物中沙糖橘抑制效果較好[29-30]。

馮黎莎等[31]研究發現,金蕎麥提取物對松赤枯病菌(Pestalotiafunereal)、玉米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玉米彎胞桿菌[CurvulariaLunata(walk) Boed]、小麥赤霉病菌[Gibberellezeae(schw)]、綠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陳榮林[32]從金蕎和苦蕎中分離到了內生真菌并進行抑菌試驗表明,對黃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棉腐病菌(P.aphanidermatum)有較強的抑制活性。阮景軍[33]利用從苦蕎麥中提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進行抗病蟲害研究,發現能強烈地抑制南瓜蔓枯病、佛手瓜葉枯病、番茄早疫病和辣椒炭疽病等病原真菌菌絲的生長,對甘藍夜蛾也具有較強毒殺作用。

3.3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在作物病蟲害防治上與生物防治一樣具有諸多優點且應用價值極大,目前在蕎麥病蟲害農業防治方面的理論研究尚少。

盧文潔等[5]認為蕎麥立枯病的發生與蕎麥品種的抗病性密切相關,蕎麥種植上可選用抗病蟲害強的品種,在播種前采用溫湯浸種法用35℃溫水對種子浸泡15 min,以減少病害發生。有研究報道在蕎麥地施用生物有機肥可以有效降低蕎麥褐斑病發病率[34]。

此外,農家肥雖具有肥效長、可改良土壤等優點,但未腐熟的農家肥往往會攜帶病菌、蟲卵而不宜使用。蕎麥種植密度過小會增加雜草生長和降低蕎麥產量,種植過密導致植株瘦弱而降低抗逆性。長期耕作蕎麥會產生連作障礙,加劇蕎麥病蟲害的發生。田間的雜草、殘枝、病株等往往是病菌、害蟲在特定時期的暫居場所,不及時清除殘枝、病株及清潔田間,會加大蕎麥患病蟲害的風險。因此,種植蕎麥時除了選用良種和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還要注意合理施肥和密植、休耕或輪作及加強田間管理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3.4 化學防治

3.4.1 病害

1) 蕎麥立枯病??稍诓シN前用種子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藥劑拌種或用0.1%~0.5%硼酸溶液浸泡種子預防蕎麥立枯病[5]。盧文潔等[35]對比7種殺菌劑對蕎麥立枯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得出,在發病初期用99%惡霉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的防效最佳。此外,在苗期或發病初期,可交替選用代森鋅可濕性粉劑、乙蒜素乳油、井岡霉素(有效霉素)水劑、甲基立枯磷(立枯磷)乳油、多抗霉素(科生霉素)水劑、嘧菌酯(阿米西達)懸浮劑、福美雙·甲霜靈·稻瘟凈(立枯凈)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每隔7 d噴1次,連續施用2~3次[7,36]。

2) 蕎麥霜霉病??稍诓シN前,可用種子量0.5%的70%敵克松粉劑拌種進行預防[37]。在發病初期,可交替選用烯酰嗎啉·錳鋅(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代森鋅可濕性粉劑、噻霉酮(立殺菌)水乳劑、甲霜靈(瑞毒霉)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36]。

3) 蕎麥白霉病??稍诓シN前,用80%乙蒜素乳油5 000倍液浸種24 h后,撈出晾干后播種。在苗期或發病初期,可交替選用代森鋅可濕性粉劑、多·硫懸浮劑(滅病威)、腐霉利可濕性粉劑、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百菌清(霉必清)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7,36]。

4) 蕎麥輪紋病。在播種前,可選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進行拌種預防,用藥量為種子量0.4%。在發病初期,可交替選用腐霉利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懸浮劑、代森鋅(培金)可濕性粉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7,36-37]。

5) 蕎麥葉斑病、蕎麥褐斑病。在播種前,用種子量0.5%的2%戊唑醇干粉種衣劑進行拌種。也可在發病初期,交替選用甲基硫菌靈懸浮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腐霉利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36]。

6) 蕎麥病毒病。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交替選用寧南霉素水劑、鹽酸嗎啉胍·銅(病毒 A)可濕性粉劑、菌毒清(菌必清)水劑、硫酸銅·三十烷醇·十二烷基硫酸鈉(植病靈)水劑、菇類蛋白多糖(抗毒劑 1號)水劑、混合脂肪酸(耐病毒誘導劑)水劑對水噴施葉面,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36]。也可用病毒靈對水進行葉面噴霧,以防在相鄰葉片和植株間的摩擦感染[17]。

3.4.2 蟲害

1) 蕎麥蚜蟲。在蚜蟲發病初期,可交替選用抗蚜威(辟蚜霧)可濕性粉劑、啶蟲脒(莫比朗)乳油、吡蟲啉(蚜虱凈)可濕性粉劑、滅蚜松(滅蚜靈)乳油、樂·氰(蚜青靈)乳油、高滲辛·馬(滅蠅王)乳油對水噴霧[36]。

2) 蕎麥鉤蛾。在幼蟲3齡前,可交替選用晶體敵百蟲、蘇云金桿菌乳劑、甲氰菊酯(滅掃利)乳油、毒死蜱乳油、樂果乳油、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氰戊菊酯(殺滅速丁)乳油對水噴霧防治[36]。

3) 西伯利亞龜象。孟煥文等[25]研究發現,用噻蟲嗪拌種結合葉面噴施高效氯氰菊酯能有效防治西伯利亞龜象對蕎麥的危害。

針對蕎麥葉枯病、根結線蟲病、根腐病、殼二孢疫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蕎麥害螨、黑唇十脈葉蜂、西花薊馬、紅邊黃小灰蝶等蟲害的化學防治研究鮮有報道。

4 展望

目前關于蕎麥病害的研究多集中在蕎麥病害癥狀和病原菌的特征特性方面,其致病機理和防治方法缺乏研究。唐曉慧等[38]發現,立枯絲核菌發酵液中存在對苦蕎種子萌發和根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的物質,后經確認為立枯絲核菌Rs1代謝物[39],但該物質的化學本質及作用機理等尚不清楚。蕎麥病害的防治多為一些經驗性方法,防控措施單一,藥劑篩選及防控技術缺乏研究。在蕎麥蟲害方面,缺乏全國性的蕎麥害蟲調查和系統性的研究,對蕎麥害蟲的防治多采用經驗性的化學防治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抗病蟲害品種的選育,深入開展病害機理、蟲害系統性調查和病蟲害防治理論尤其是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的研究以及大數據病蟲害預測診斷系統的開發,從而助推蕎麥產業的發展。

猜你喜歡
蕎麥病斑乳油
“60%敵畏馬乳油”農藥對家蠶殘毒性調查
紅山蕎麥看木森
我國科學家發現蕎麥屬新種
兩種敵敵畏乳油對家蠶的毒性和殘毒期比較*
基于OTSU算法的蘋果果實病斑圖像分割方法
蕎麥
套袋對檸檬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10%啶蟲脒乳油防治黃瓜蚜蟲效果試驗
輕松治愈花斑癬
輕松治癒花斑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