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轎子山六種杜鵑花屬植物中氣孔群的發現

2020-12-21 03:47白蕊珠蘇源趙昌佑殷根深
湖北農業科學 2020年20期
關鍵詞:轎子杜鵑花杜鵑

白蕊珠 蘇源 趙昌佑 殷根深

摘要:采用印跡法制取葉表皮印跡裝片,觀察了分布于云南省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6種杜鵑花屬(Rhododendron)植物的葉表皮微形態結構,利用IT 2.00軟件進行葉表皮形態指標的測量。結果表明,在6種杜鵑花屬植物中,氣孔成群分布,形成明顯的氣孔群。在氣孔群內,1個氣孔群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極顯著小于相鄰兩氣孔群之間的平均距離。這是首次在杜鵑花屬植物葉片上發現氣孔群現象,并對氣孔群的生理作用及形成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氣孔群;杜鵑花屬(Rhododendron);轎子山;葉表皮

中圖分類號:S71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 2020) 20-0112-04

DOl: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20.025

氣孔是植物控制氣體交換的門戶…,氣孔通過控制植物的氣體交換來調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因此,其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氣孔通常隨機分布在葉表皮上,其分布類型和氣孔大小都比較單一[3[,但也存在例外。如在多個小型氣孔的中間存在一個大型氣孔,即巨型氣孔,巨型氣孔在芒果(Mangifera indica)[4]、木蘋果(Limo-nia acidissima)[4]、杏樹(Prunus armeniaca)[5]、夾竹桃科植物( Apocynaceae)[6]等多個類群中被觀察到。氣孔群是另外一類特殊的氣孔分布類型,是指氣孔有規律的群狀分布,氣孔群在杏樹(Prunus armenia-cn)[5]、秋海棠(Begonia pettatifolia)[2,7]、虎耳草(Saxi-fraga sarmentosa)[8]、葡萄(Vitis vinifera)[9]等植物中被報道。目前,研究者認為氣孔群可能對植物的抗性生理,尤其是抗旱和抗鹽具有重要作用[10]。本研究對云南省轎子山分布的6種杜鵑花屬(Rhododen-dron)植物的葉表皮微形態結構進行觀察,采用印跡法制取葉表皮印跡裝片,利用IT 2.00軟件進行了葉表皮形態指標的測量,以期為氣孔群的研究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均采自于云南省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用常規方法將6種杜鵑花屬植物葉片壓制成臘葉標本后,保存在昆明學院農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室。試驗材料的名稱、采集地等信息如表1所示。

1.2 試驗方法

1.2.1 制片和氣孔數據測量試驗材料取自臘葉標本。根據劉明智等[11]的方法,采用印跡法制作葉片下表皮裝片,并略有改進。由于部分杜鵑花屬植物下表皮具有豐富的毛被(如銹紅毛杜鵑),因此需要先去除毛被。具體方法:先用指甲油涂抹于葉片下表皮上,待指甲油完全干燥后,用鑷子撕下,此時撕下的指甲油于膜含有大量表皮毛及灰塵,舍棄,重復幾次,直至表皮毛去除干凈,最后再用指甲油制作印跡干膜,并制成臨時裝片。在奧林巴斯BX60F-3型光學顯微鏡下進行鏡檢,分別在4倍和10倍物鏡下拍照。利用IT 2.00軟件,對氣孔大小、氣孔之間的距離等數據進行測量,具體的測量對象為:①氣孔的長度和寬度;②氣孔群單位內氣孔間的距離,即同一個氣孔群內,相鄰兩氣孔之間的距離;③氣孔群間氣孔間的距離,即相鄰的2個氣孔群之間距離最近的2個氣孔之間的距離。每個品種各測量5片葉,每個葉片隨機測量10個氣孔群的數據。

1.2.2 與其他科植物的氣孔數據比較為了判斷這6種杜鵑屬植物氣孔群存在的典型性,從文獻中選取了其他科10個種進行比較。這10個種涵蓋了維管植物的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包括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只有圖片清晰,并標有準確標尺的文獻才用于本研究的比較。

1.3 數據分析

用Excel 201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后,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測得的各項指標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Paired-samples t-test);用OriginPro.v 9.0軟件進行統計圖繪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孔形態特征

6種杜鵑花屬植物的下表皮微形態如圖l所示。這6種杜鵑花屬植物的氣孔都只存在于下表皮,上表皮未見氣孔分布;此外,它們的氣孔都呈規律的群狀分布,即氣孔群均分布在葉脈所組成的網格中,每個網格中只有1個氣孔群,每個氣孔群相鄰排列(圖1)。

2.2 氣孔數量特征的差異性分析

2.2.1 氣孔數量特征6種杜鵑花屬植物的氣孔數量特征如表2所示,從氣孔群內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來看,這6個種的葉片氣孔群內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為(6.72+1.75)μm,其中,露珠杜鵑的最小,為(5.95±0.52) μm,銹紅毛杜鵑的最大,為(7.14±0.45)μm(表2);從相鄰兩氣孔群間氣孔之間的距離來看,平均值為(25.51+9.39) μm,其中,乳黃杜鵑的最小,為(21.02+13.29) μm,毛脈杜鵑的最大,為(34.90+17.86)μm;從氣孔長度、寬度來看,6種杜鵑花屬植物葉片氣孔群內氣孔長度平均值為(5.27±0.35) μm,露珠杜鵑的最小,為(4.92+0.10) μm,馬纓花的最大,為(5.60+0.35)μm;氣孔寬度平均值為(3.76+0.38) μm,乳黃杜鵑的最小,為(3.38+0.04)μm,毛脈杜鵑的最大,為(3.98+1.09) μm(表2)。2.2.2 6種杜鵑花屬植物與其他10種植物葉片氣孔數量特征的比較由圖2、表3可知,來自文獻的10種植物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最小為29.56μm,而本研究測量到的杜鵑花屬植物氣孔群內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最大僅為7.14μm,遠小于其他種植物氣孔之間的距離。這一現象有力地說明杜鵑花屬植2.2.3 6種杜鵑花屬植物葉片氣孔數量特征的差異性分析對轎子山6種杜鵑花屬植物葉片氣孔群內氣孔之間的距離和相鄰氣孔群間氣孔之間的距離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6種植物葉片的氣孔群內氣孔之間的距離和相鄰氣孔群間氣孔之間的距離均具有極顯著差異(P<0.01)。3小結和討論3.1 氣孔群的確定

6種杜鵑花屬植物葉片氣孔群內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差距都不大(5.95-7.14 μm),而遠小于其他種植物葉片氣孔之間的距離(29.56-114.70 μm),充分說明杜鵑花屬植物葉片氣孔排列非常緊密,且氣孔群內與相鄰氣孔群間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差距較大。每一個種氣孔群內與氣孔群間氣孔之間的距離都具有極顯著差異。以上分析表明,6種杜鵑花屬植物葉片氣孔確實是以氣孔群形式排列的。3.2氣孔群可能的生理作用

氣孔是植物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重要結構,可調節控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等生理過程,有利于植物保存水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氣孔群作為一種特殊的氣孔排列方式,一般認為可能和植物的抗逆性有關,如在秋海棠屬植物中,可能和抗澇性有關[22],在澤米蘇鐵科植物中,可能和抗旱性有關[23]。本研究的6種杜鵑花屬植物,分布于轎子山南坡的3 050-3 800 m的海拔范圍內,年降水量為1 104.2 mm,降水豐富[24],但又不受澇害的影響。其主要的逆境可能是高山氣候,即受到低溫和射線的影響。

3.3 氣孔群可能的形成機制

氣孔群現象并不常見。杜鵑花屬植物氣孔群現象的形成可能和海拔有關,在以往對杜鵑花屬植物的研究中,并沒有明確提出氣孔群的現象。因此,本研究還觀察測量了幾種低海拔杜鵑花屬植物的葉表皮氣孔形態,分別是爆仗杜鵑(R spinuliferum)、睫毛萼杜鵑(R ciliicalyx、錦繡杜鵑(R.putchrum)和映山紅(R.szrnsrr)。測量數據表明,這4種低海拔杜鵑葉片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分別為38.55、14.35、31.37、38.86 μm,均大于本研究中來自較高海拔的6種杜鵑花屬植物氣孔之間的平均距離,且并沒有出現氣孔群現象。因此,海拔可能影響氣孔群的形成。

在王玉國等[25]對中國杜鵑花屬植物葉表皮特征的研究中,采自云南省嵩明的露珠杜鵑的氣孔形態特征與本研究采自轎子山的露珠杜鵑所觀察到的氣孔形態特征一致。同時,對來自轎子山同一生境的急尖長苞冷杉的研究中[13],其氣孔不存在成群現象。因此,氣孔群的形成可能還和植物的遺傳因素有關。氣孔群形成的其他原因和可能存在的其他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HETHERINGTON A M,WOODWARD F I The role of stomata insensing and driv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Jl.NaLure, 2003, 424(6951):901-908

[2] TANC M,HU Y X,LIN J X,eL al.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nddistribution paUem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 pettatifolia[J].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44(4):384-390

[3]王鳳春.氣孔群[J].植物雜志,1984(2):22

[4] SITHOLEY R V,PANDEY Y N Giant stomata[J]. Annals of hotany,1971, 35(141):641-642

[5]滕元文,許明憲.杏樹葉片上的巨型氣孔和氣孔群[J].西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17(3):90-92.

[6] TRIVEDl B S,UPADHYAY N. Giam stomala in the family Apocy-naceae[Jl. Currem science. 1974. 43(1):28-29

[7] RUDALL P J.JULIER A, KIDNER C A.Ult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non-contiguous stomatal clusters and helicocytic patterningin Begonia[J].Annals of botanV, 2017, 122(5): 767-776.

[8]王慧,王鳳春,王代運,等虎耳草(Saxifraga Sarmentosa)氣孔復體和氣孔群的發育形態學觀察[J].哈爾濱師范大學白然科學學報,1990,6(1):100-103.

[9]馬會勤,羅國光.葡萄葉片齒尖上表皮氣孔形態及發育特征[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9,4(5):118-124

[10] GAN Y. ZHOU L,SHEN Z J,et al Stomatal clustering,a newmarker fo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adaptation in terrestrialplants[J]. Botanical studies, 2010. 51(3):325-336.

[11]劉明智,努爾巴衣·阿布都沙力克,潘曉玲.指甲油涂抹撕取法制取植物葉氣孔裝片[J].生物學通報,2005,40( 10):44-45.

[12]馬云路,姚呋昳,尹鑫,等.金星蕨科16種植物葉表皮特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4,34(10):2020-2027.

[13]巖旺,馬玉春,蘇源,等轎子山急尖長苞冷杉葉片和氣孔特征隨海拔梯度變化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8,43(4):25-29 .41.

[14]陳立群,李承森.銀杏(Cinkgo biloba)葉表皮特征及其氣孔的發育[J].植物研究,2004,24(4):417-422.

[15]王虹,張衛紅,魏曉麗,等.新疆12種黃芩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結構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3,33(5):952-962.

[16]曾妮,張建茹,常朝陽.中國薔薇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特征及其系統學意義[J].廣西植物,2017,37(2):169-185

[17]胡選萍,吉成均,安麗華.青藏高原草地雙子葉植物葉片的氣孔特征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5,35(7):1356-1366

[18]張嶸梅,陳文紅,稅玉民,等.中國秋海棠屬植物的葉表皮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08,30(6):665-678

[19]雒宏佳,劉亞斌,常朝陽29種中國野豌豆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特征及其系統學意義[J]西北植物學報,2015,35(1):76- 88.

[20]秦燕,王躍華,孫衛邦,等.百部科植物葉表皮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J].植物科學學報,2018,36(4):487-500

[21]鄭云普,徐明,王建書,等.玉米葉片氣孔特征及氣體交換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J].作物學報,2015,41(4):601-612.

[22] HOOVER W S Stomata and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 Ecologi-cal response in two mexican species [J]. Biotropica. 1986. 18(1):16-21

[23]蘇俊霞,廖芬,黃玉源,等.澤米鐵科三種植物的葉表皮特征[J].云南植物研究,2003(5):596-602.

[24]彭華,劉恩德.云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

[25]王玉國,李光照,張文駒,等,中國杜鵑花屬的葉表皮特征及其系統學意義[J]植物分類學報,2007,45(1):1-20.

作者簡介:白蕊珠(1997-),女,云南曲靖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學研究,(電話)15752243220(電子信箱)3195842079@qq.com;通信作者,殷根深(1985-),男,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植物學研究,(電子信箱)yingenshen@126.com。

猜你喜歡
轎子杜鵑花杜鵑
轎子抬狗,礙著誰了?
杜鵑花開
杜鵑紅
待到杜鵑花開時
杜鵑
杜鵑花
百里杜鵑百里歌
百里杜鵑
哦,杜鵑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