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研究

2020-12-23 04:16邵帥
山西農經 2020年16期
關鍵詞:大中城市

邵帥

摘 要:目前我國城市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人才引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果,但想要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體系。著眼于新時代大中城市人才政策支撐體系,分析當前人才引進政策的優勢,提出了構建全方位人才支撐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人才政策;大中城市;人才支撐體系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6-012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532;F299.2? ? ? ? 文獻標志碼:A

1? 城市人才政策相關理論

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21世紀國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贏得人才競爭,我國近年陸續出臺了引進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千人計劃”及“萬人計劃”,并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城市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過去大中城市依靠人口紅利實現了高速發展,隨著這種紅利逐漸衰退,我國大中城市陸續出現了人口結構問題。2017年我國各大主要城市出現了“人才爭奪戰”,以一線城市及各省會城市為主,大中城市積極出臺補貼求賢,吸引人才流入。

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積極出臺人才政策取得卓越成效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大中城市人才政策過多關注于人才的引進而非完整的城市人才支撐體系建設。人才數量“繁榮”并不代表人才引進成功,精準引進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人才,合理利用好本土人力資源,同時做好人才專項培養,才是一套良好的人才政策體系[1]。著眼于新時代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研究當下大中城市人才政策,依據科學理論提出今后人才政策的完善意見。

2? 我國主要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現狀

2.1? 我國主要大中城市人才政策

我國主要大中城市為應對人才引進競爭,積極依照城市發展規劃與現有人力資源狀況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其中,最先發力的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及深圳市在人才引進競爭中占有絕對優勢,隨后蘇州市、廈門市在人才效能競爭等方面也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競爭力。

我國主要大中城市人才政策各有特色。上海市關注“高、新、尖”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同時為應對日益增加的人口壓力問題,從2018年開始參與“人才爭奪戰”。武漢市作為高校集中的城市,人才引進政策主要依托高校畢業生的龐大資源,出臺了大學生留武漢的相關優惠政策。長沙市出臺了“人才新政22條”。成都市提出了“蓉漂”計劃。西安市將實施“城市合伙人”計劃。南京市為了解決城市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發布各類政策,擴充城市人才儲備。

2.2? 二線城市人才政策特點

一線城市常年高速發展與人才缺口,促使它們摸索出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政策體系。但是我國二線城市起步較晚,現在還處在主要依靠招商引資來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擴張的階段。隨著投資拉動城市發展的動力逐漸放緩,如何利用好人才創新,用人才資源實現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成為二線城市的主要思考方向[2]。

二線城市陸續出臺了人才引進優待政策,導致城市間“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這些城市的人才政策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資金補助等方式引進人才。二線城市的人才吸引力遠不如一線城市,所以多個二線城市試圖用專項資金補助、稅收減免政策、工作經費等直接資金補助吸引人才。

第二,出臺住房保障政策。通過購房補貼、提供租房等方式為人才解決住房問題,但住房政策主要針對高層次人才,普及面有限。

第三,戶籍政策吸引人才。在一些相對較發達的二線城市,落戶難也是人才引進面臨的問題之一。濟南市、杭州市等地逐漸放松了戶籍政策,為人才引進提供助力。

2.3? 現行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的弊端

從2017年各大中城市“人才爭奪戰”開始至今,城市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人才引進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果,但是也暴露了人才政策的很多弊端,例如人才政策并沒有統一的統籌規劃、引進的人才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等。因此,各城市在制訂人才引進政策之前,要切實分析自身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防止盲目引進造成人力資源配置失衡[3]。

2.3.1? 沒有全國層面的統一規劃

當前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只是為了爭奪人才而爭奪人才,并沒有關注城市自身需求與市場需要。這必將造成人才全國范圍內的配置失效、人隨政策跑,加劇了人才缺乏地區招納人才的難度。2017年人才引進政策主要集中在東部較發達的一二線城市,西部城市除西安市外很難爭奪到所需要的人才資源。欠發達地區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也沒有良好的城市環境,在激烈人才引進政策的沖擊下,留住人才越發困難。這種缺乏統一規劃的冒進式人才引進政策,會造成人才配置失效的惡性循環。

2.3.2? 過多關注人才引進數量

當前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的關注點主要在引進更多數量的人才,而沒有關注當地企業的需求及引進人才的利用方式。這種只看重數量不重視使用的人才政策是一種對人力資源的浪費。城市人才政策的出發點應該是企業與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了解城市的人才需求后制定相關的引進政策。但是目前的人才引進變成了城市之間的較量,政府之間拼資金補助、拼戶籍,唯獨沒有讓企業出現在人才引進政策制定過程中。這樣會導致人才引進的類型與城市真實需求錯位,導致大量人才無法量才適用,無法發揮出人才資源的價值[4]。

2.3.3? 人才認知固化

從發布的城市引才政策中可以發現,一般人才政策都是針對較高學歷的人才。政府不能把人才的定義狹隘化。人才不應只是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各行業的工作杰出者、專業技術工作者都應屬于人才范疇,城市發展應該具備多元化的人才觀念。城市人才政策容易誤導社會對人才的認知,同時也會給普通崗位的勞動者帶來心理落差。

3? 建立大中城市人才支撐體系的建議

3.1? 建立長效的人才支撐體系,注重整體規劃

城市人才支撐體系,不僅是指人才引進政策,而是要構建一個整體的人才體系,實現城市人力資源效能最大化。這種人才支撐體系不應該只關注增加人才數量,而是要貼合城市未來的發展規劃,體現城市人才需求的差異,利用好現有人才,結合政策法規,提高城市人才競爭力,發揮人才帶動城市發展的作用。因此,城市人才支撐體系的建設應該由內而外開發。關注當地各行業的人才需求狀況,放權給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企業去挖掘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政府給予企業政策與資金支持。這種方式貼合城市實際人才需求,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當城市各有偏重、量才而招,才能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人才合理配置,而不是出現資源浪費式的“人才爭奪戰”。

3.2? 建立系統的人才支撐體系,注重培養本地人才

當前人才政策主要引進方向還是“高、精、尖”類高層次人才,這類人才能為城市帶來新鮮血液與專項領域突破性進展。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高層次人才,更需要大量基礎性人才,這種中初級人才是城市經濟發展最龐大的“中間力量”。大量的基礎性人才是城市發展最源源不斷的動力,比起單純靠引進人才,不如將目光轉向培養本地人才。采用企業和政府合作的方式,加強培育本地人才專項技能,同時盡可能滿足基礎性人才的基本生活訴求,在政策上適當滿足其生活保障與提供資金支持。這種本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了當地人才利用的問題,并且更能打造出適合當地城市與行業需求的人力資源體系。

3.3? 建立多方位的人才支撐體系,確立人才政策戰略

城市發展需要人才支撐,但是人才儲備與培養卻往往在城市宏觀政策中沒有得到體現,更多采用戰術性政策而不是戰略規劃。人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單位,做好人才支撐體系也就是做好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大中城市在制定戰略發展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人才支撐體系,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實現城市戰略目標提供依托,進而促進城市發展。

要想確立人才政策戰略地位,必須從全面長遠的視角考慮人才問題,綜合考慮城市發展計劃、戰略規劃、資源投入及政策制度未來走向。積極學習國內外發達城市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與人才支撐體系的相關經驗。讓人才政策與城市科技前沿相銜接,與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程度相適應,與行業企業需求相一致,與城市本土人才培養利用計劃相關聯,使城市人才支撐體系在城市發展戰略中真正起到支持與保障作用。將人才支撐體系通過政策體現出來,建立科學化、制度化的長久人才政策運行機制,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

4? 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大中城市人才政策還處在人才建設的初級階段,城市間的“人才爭奪戰”更多出現了無方向、無計劃性的特點。短期內人才數量提升能夠分擔城市發展的部分壓力,但是這種人才政策必須盡快完善,盡早建立起長效、系統、具有戰略性的城市人才支撐體系。關注人才引進與培養,做好人才需求與利用,從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武洋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人才支撐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2]黎燦輝.城市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D].杭州:浙江大學,2010.

[3]黃婷燕,李遠輝.城市人才引進政策及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6):92-94.

[4]唐果,賀翔.市場化人才服務體系的內涵特點及建設重點[J].經營管理,2012(10):65-67.

猜你喜歡
大中城市
2017年12月70個大中城市二手住宅價格指數
2017年1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9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8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5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6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2016年2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