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優化高校德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020-12-31 22:41謝曉東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0年25期
關鍵詞:德語育人有效性

謝曉東

(廣州商學院,廣東廣州 511363)

1 高校德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提高有效性的價值

(1)思想陳舊。

有些教師在進行德語教學時嚴格按照既定教學規劃面向學生輸出教材內容,雖然能保障德語教學實況與高校專業育人需求相吻合,但卻不能保障學生積極互動、主動思考、有效學習,主要源于教師德語教學思想陳舊,習慣把控德語教學進度,擔心無法在預設周期內完成德語教學任務,影響高校德語教學綜合成效。

(2)模式單一。

“填鴨式”育人模式是高校德語教學較為常用方式,基于教師未能關注學生德語學習實況,師生教學互動存在割裂之處,無法建立聯動性、互動性、系統性德語教學優化機制,使教學效率隨之減弱,阻礙高校德語教育活動科學發展。

(3)體系滯后。

德語教學可借鑒英語教學經驗,建立契合高校專業人才成長需求,能夠充分運用新時代德語教育資源的教學體系,將學生自學、專業發展、市場需求、教育改革結合在一起,確保課程先進、教法合理、思想卓越、評價及時,通過科學發展德語教學體系使教學有效性不斷優化。

立足教改背景,探析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的優化方略具有如下價值:其一,統籌教育資源,以有效教學策略為載體予以輸出,使教學條件得到充分利用,延展德語教學廣度、深度,助推德語教育活動與時俱進;其二,改良教育方法,增強師資力量,為高校德語專業教學實踐指明方向;其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將文化觀念、崗位用人需求、個人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體現高校德語教學有效優化價值。 基于此,為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探析德語教學優化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2 優化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的要點

2.1 教材

傳統教材理論知識比重較大,不僅實踐課程較少,還壓縮德語文化相關知識育人空間,影響高校德語教學成效,為此教師需緊抓“教材”要點加以優化,通過教材資源重組充分利用教學條件,使學生德語學習效率有所提高。例如,教師在根據既有教材展開德語教學活動基礎上,圍繞學況創編校本化德語教材,旨在彌補固有教材德語教學缺陷,追加實踐體驗類課程比率,創設課程集群,將學生全面發展、企業崗位需求、高校教學宗旨、師資力量等要素整合在一起,打造優質教材,使高校德語教學更加有效。

2.2 學情

德語有一定學習難度,主要源于我國德語語境發展滯后,多數教學僅從高等教育階段開始,學生普遍缺乏德語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較弱,為此教師需關注學情,保障德語教學行之有效。 例如,教師可采用英語、德語對比教學模式,指引學生通過知識遷移掌握德語語法、拼讀規律、句式特點等專業知識,使教學共鳴性增強,降低學生德語學習難度,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

2.3 能力

開展德語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助力學生掌握德語學習實踐有關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德語,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學指引學生形成德語思維,樹立文化跨國界交互意識,能夠賞析德語文學名著,了解德國民俗民風,可以根據德語對話情境交流互動,掌握德語自學方法,使學生核心素養隨之增強,符合新時代德語有效教學路徑探索要求[1]。這就需要高校德語教師明晰立德樹人宗旨,針對新時代高校德語教學標準予以探究,明確教學優化目的,以立德樹人為基礎,從宏觀、微觀角度著眼,了解德語核心素養概念。 前者主要是指從學生價值觀念、思想感情、行為習慣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引領學生掌握終身受用技能及知識,如社交能力、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后者從德語聽力、閱讀理解、德語寫作、口語表達等角度出發培育學生,使學生能在德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提高高校德語教學優化有效性。

3 優化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的原則

3.1 自主積累

教材內容有限是客觀事實,僅憑教材育人只能幫助學生邁入德語知識世界大門,無法助力學生養成自學習慣并將知識化為己用,教學與學生個體發展割裂開來,影響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 基于此,教師需踐行“自主積累”教學優化原則,指引學生樹立自學意識,從現實生活、課外閱讀、影視劇觀看、師生互動等途徑出發吸收德語知識,積累德語詞匯,掌握更多句式的應用方法,了解德語語境文化風格,建立自學體系,為學生提高德語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3.2 文化疏導

德國與我國文化存在極大差異,作為文化符號之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本土文化的探究,德語教學亦需如此,教師應確保教學行為以文化為導向,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加深理解,將德語知識應用在現實語境中,達到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目的。 例如,教師可將德國歷史文化、科技文化、藝術文化、政治文化、自然等文化與德語文化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豐富德語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創設若干類型的語境,增強學生德語文化學習體驗,通過文化疏導拉近學生群體與德語距離,使學生能夠更為系統、全面的學習德語知識。

3.3 創新爭優

高校師資力量及教育主旨各異,教師需在突出該校專業人才培育優勢前提下踐行教改思想,加大教育模式創新力度,通過教學創新探索德語教學新出路。 例如,教師可創設文化情境,引導學生在了解德國歷史前提下,以德國貴族生活為依托營造德語交際氛圍,創編德語交流互動話題,使高校德語教學方向更為多元,學生參與性隨之增強,在實踐中強化個人德語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培育學生靈活應變能力及德語知識科學應用等能力,繼而通過教學創新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2]。為挖掘教師德語教學創新實踐潛能,學校需搭建平等、透明、公開德語教學創新評優平臺,旨在關注教師德語教學創新進展,用標準、權威、統一規章制度針對高校德語教學改革加以管理,避免教師教學創新脫離實際且背離高校育人目標,通過頒布教學優化對策,為教師研究及實踐指明方向,使教師德語教學優化與高校教學改革規劃保持同步。

4 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的優化策略

4.1 思想優化

首先,優化德語文化教育思想,引導學生樹立德語文化互鑒意識,通過文明互鑒感受德語魅力,了解德國風土人情,融入德語語境,妥善運用所學知識,使學生德語口語交際能力得以提升;其次,優化德語教學指導思想,踐行立德樹人,從學生德語學習習慣、價值觀念、思想情感、技能知識等角度出發加以引導,繼而提高德語教學綜合效率[3],通過德語教學引領學生全面發展;最后,優化德語教評思想,用教師自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取代教師單方面評價學生的教評思想,主要源于高校學生思想獨立,學習體驗豐富,從學生角度針對教師德語教學情況加以評價能夠指明育人不足之處,使教學有效性的優化更加有的放矢,為新資源、新模式的運用鋪平道路,通過教評思想優化拉近師生距離,營造公正、和諧、穩定德語教育氛圍[4]。 為營造良好的德語教學實踐氛圍,為德國文化的滲透鋪平道路,高校教師需豐富德語文化輸出路徑,摒棄陳舊的德語教育理念,引領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在文明交融下完成德語教學優化任務。例如,利用校內板報、校園網站宣傳德國文化,介紹德國傳統節日,為學生了解德國提供有利條件,在文明碰撞中對德國產生興趣,繼而在興趣指引下參與德語教學活動,確保學生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主動學習過程中了解、學習、掌握、應用德語知識,實現德語教學優化目標。

4.2 方法優化

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關鍵一環,新時代先進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教師一方面需保障教學方法契合育人需求,另一方面需賦予教學方法新穎性,使學生對德語教學充滿期待,能夠提高德語教學有效性。例如,教師在以培養學生德語口語表達能力,增加學生德語詞匯積累量為目標進行教學時可應用“電影教學法”,組織學生給德語原聲電影配音,模擬配音游戲軟件評分機制賦予教學體驗活動競技性、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德語學習樂趣,以電影為載體融入德語語境,增強德語教學感染力,教師通過總結學生電影配音結果明晰德語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方法、育人理念、教學目標同步優化,建立一體化德語教育有效性優化體系,滿足高校學生德語學習需求,達到有效優化德語教學活動目的。

再如,教師在進行德語文化教學時,可鼓勵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通過網絡、 書籍等渠道搜集整合與德語文化相關資料,滿足高校德語文化宣傳教育需求,引導學生樹立文化交互意識,同時培育學生德語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還可借助計算機技術創編微課,根據學生德語基礎學習、能力提升、文化理解等各個方面學習需求優化配置數字化德語教育資源,打造人性化、差異化、多元化德語有效教學課程,作為線下課程的補充,滿足高校學生個性化德語學習及專業發展求知需求,同時根據學況靈活改進微課,確保線上學習、線下教學科學聯動,使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隨之增強。 順延“互聯網+”教育教學優化創新思路,教師還可搭建慕課平臺,突出該校德語教學特色,推行慕課考評機制,將其視為專業教學測評構成要素,通過慕課參與話題互動、隨堂測試,同時能與國內外德語專業學生及學者探討交流,擴展德語學習眼界,激活學生德語思維,使高校學生德語學習效率不斷提升。

為使高校德語教學方法優化更為有效,教師還需重視學生學習體悟,在陶行知“六個解放”育人理念指引下打造民主德語教育環境,在學生頭腦、雙眼、雙手、嘴、空間及時間解放前提下,根據學情以3~4 人為依托創建德語自主學習小組,為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通過交流、互動、溝通、討論、練習等方法完成德語自學任務給予支持,期間小組成員可在遇到問題時尋求教師的幫助,使師生德語教學互動更為高效,為教師根據學生德語學習情況調整組內成員提供依據。相較于傳統德語教法,小組合作德語學習教學并不依賴課堂,可與微課、慕課等信息化育人模式結合在一起予以應用,同時組內學生可通過交流互動激活德語思維,創建良好的德語學習生態圈,圍繞組內成員感興趣的德語文化、德語電影、德國經濟等話題進行探究,使學生了解、學習及應用德語思路持續擴展。教師還可以高校為單位組織學生創建“德語俱樂部”“德語社團”等生本性組織,這些擁有相同興趣喜好的學生聚在一起,可渲染良好的德語學習氣氛,使學生自主學習德語效率隨之提高,達到優化教法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目的。

4.3 體系優化

第一,優化課程體系。 以30%為基準優化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實訓課程比率,推行理實一體化德語教學體系,將德語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實訓項目(崗位需求)關聯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在德語理論學習、實踐探究、實訓練習中拔高能力、全面發展、素質提升;第二,優化測評體系。 一方面關注慕課網絡化測評,將其納入線下測評體系范疇,旨在培育學生德語自學能力,豐富測評模式,改進測評標準。 另一方面推行“校政企”一體化測評標準,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頂崗實訓良機,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關系,明晰學生在企業中的表現,整合企業評價結果,同時關注學生是否達成政府要求的社會型、綜合型、全面型優質人才培育目標,加之校方專業考試測評,使高校德語教學評價結果更為充實,能夠指引教師改進教法,達到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目的;第三,優化教研體系。從課程教研、教法教研、學生教研等角度出發展開教研活動,明確德語教研課題,如“新時代外貿經濟對德語文化教育的新要求”“師資力量對德語教學有效性的影響”等,為高校指明德語教學有效性優化方向,在推行教研結果前提下彌補高校德語教學缺陷,使高校德語教學與時俱進更富成效[5]。 以優化課程體系為例,高??砷_發德語選修課及必修課,前者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及個性喜好可靈活予以選擇,后者是學生必須學習并掌握的德語知識,同時運用“互聯網+”技術針對課程予以優化,如創編“聲源課程”,以培育學生德語聽力能力為導向整合線上音頻資源,為學生德語聽力訓練給予支持。教師還可針對德語微課體系予以細分,保障課程體系優化更具全面性、科學性,從語法知識講授、基礎知識問答(啟發)、德語議題討論、PPT 演示、德語對話(閱讀理解、作文、完形填空)練習等角度出發統籌育人內容并創編微課,使微課體系更為健全,同時根據學情不斷更新相關課程,繼而達到優化德語課程體系,提高德語教學有效性目的[6]。

5 結語

綜上所述,為使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不斷優化教師需了解學況、企業用人標準、國家教育政策,在提升自身德語專業教育能力前提下優化教育思想、方法及體系,旨在統籌德語教育資源,指引學生學習實踐,將德語文化與學生思想、行為習慣、專業發展、價值情感關聯在一起,使學生能夠樹立德語文化互鑒意識,同時提升德語知識及技能綜合應用能力,繼而提高高校德語教學有效性。

猜你喜歡
德語育人有效性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制造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
提高家庭作業有效性的理論思考
德語學習中英語的干擾性問題及其在德語基礎教學中的意義
德國1/5小學生不會德語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丹麥小店流行取“難聽的”德語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