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獎的由來發展與創新進取

2021-01-03 14:38尹韻公
青年記者 2021年5期
關鍵詞:范長江中國記協新聞獎

● 尹韻公

全國好新聞獎、現場短新聞獎和中國新聞獎

中國新聞獎之前的獎項,一個是全國好新聞獎,一個是現場短新聞獎。

全國好新聞獎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當時,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新聞界一些優秀記者憑著強烈的政治嗅覺和職業敏感,意識到要跟上歷史發展的浩浩潮流,必須盡快而徹底地擺脫“文革”假、大、空文風的惡劣影響,以使黨的新聞事業適應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職責與使命要求。為此,由人民日報《新聞戰線》編輯部和北京新聞學會共同發起,決定開展“全國好新聞獎”評選活動,其目的就是推動新聞改革,寫短新聞,寫好新聞,使新聞報道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服務。經過反復協商、充分議論和認真確定,制訂了好新聞作品的評選標準:題材新穎,新聞性強;用事實說話,實事求是;文字精湛,語言樸實、生動;主題好,有明顯的社會效果。其中,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和社會效果。好新聞獎的評選方法,分為初評、復評、定評等三個不同層級進行,最終達到優中選優的目標。

這個評選活動一經展開,馬上得到了全國新聞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以后,評選類別有所增加,從單純的消息類別,進一步擴容,將通訊、評論、標題和新聞照片等也納入評選范圍;評選等級也從開始簡單的受獎、表揚,進一步細化為一、二、三等獎等不同級別。

“全國好新聞獎”評選活動前后開展了十年時間,影響頗大。后因1989年政治風波,這項活動按下了暫停鍵。雖然“全國好新聞獎”評選活動終止了,但另一個全國性新聞類獎項在偶然中必然地產生了。1989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集的首都主要新聞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上,時任中宣部常委副部長徐惟誠在講話中提出:“要繼續推動新聞改革,必須有實際行動。一個具體的行動比寫幾篇文章更重要。我提議,各家報紙是否可以采寫一些現場新聞,因為現在很少看到現場新聞,會議新聞太多。是不是由中國記協主持,組織首都一些主要新聞單位,搞一次現場短新聞評比,評選優良作品進行獎勵?!盵1]時任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阮觀榮當即表示:要把徐惟誠的意見帶回去匯報給中國記協領導同志,盡快落實到位。果然,一個多月后的1989年11月27日,講究工作效率的中國記協發出了《關于開展“現場短新聞”評選的通知》。自此,歷史莊重地揭開了中國記協新聞獎系列的序幕,開啟了中國記協主辦全國新聞獎的先河。

由于有了新聞界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第一屆現場短新聞獎評選獲得了圓滿成功。1990年6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大會,當時分管全國新聞宣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同志發表了熱情洋溢的50分鐘講話,他有針對性地指出:“我們應當注意,不能由于強調新聞工作的黨性,而影響了新聞宣傳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新聞宣傳要使人感到親切、輕松、喜聞樂見?!彼€特別強調:“新聞宣傳首先要真,第二要新,同時要活,要短。新聞宣傳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就要努力提高新聞工作者在各方面的素質。這次現場短新聞評選,就是一個好形式?!盵2]李瑞環還“希望現場短新聞評選活動的聲勢更大一點,更鄭重一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胡喬木同志在1990年12月14日從廣州返京的列車上,認真翻閱了《人民鐵道報》同年11月14日短新聞獲獎作品專版后,說:“新聞短些是民主的要求,對讀者來說是民主,可以提供更多的消息、事實;對作者來說也是民主,大家書寫新聞,不叫少數人壟斷,尊重讀者也是民主?!焙鷨棠疽哺叨瓤隙爽F場短新聞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一個全國好新聞獎的啟發,一個現場短新聞獎的借鑒,二者的鋪墊催生了中國新聞獎的降臨。事實上,就在現場短新聞評選活動開展一年多以后,中國記協已經著手策劃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了。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新聞獎的誕生有著歷史的必然要求。首先,全國現場短新聞獎的評選時段已不合時宜,它要求的參評作者時段是從頭年的7月1日到當年的6月30日,橫跨兩個年頭。其次,全國現場短新聞獎的容量有限,因為強調“短”,而一些有分量、有價值的長篇通訊便會被無情拋棄,故此體現不了新聞獎評選的作用和功能。最后,更重要的是,新聞界急切需要推出一個大家公認的業界最高獎。于是,中國新聞獎于1991年應運而生,順時而長,就勢而成。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1991年6月30日正式發出《關于開展1990年度“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的通知》,通知開宗明義,特別強調指出:中國新聞獎是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全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這個經典提法,一直沿用許久。

通知還指出:開展這項評選活動的目的,在于檢閱我國新聞工作的年度實績,推動新聞改革,促進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促進新聞隊伍的思想建設和業務建設,更好地堅持新聞事業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從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通知還規定:一是,評選范圍時間是199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刊播的新聞作品。二是,參評媒體類型為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電視臺。三是,確認設13個評獎項目;共設150個獎,其中一等獎20個,二等獎50個,三等獎80個;獲獎作品中,報紙、通訊社作品占55%,廣播、電視作品占45%。四是,評選要求:文字消息在600字以內;通訊作品在2000字以內;文字評論在800字以內;廣播、電視消息在3分鐘以內;廣播、電視評論在5分鐘以內;廣播、電視新聞性專題節目在15分鐘以內,新聞性節目編排在30分鐘以內。評獎委員會成員主要由中央主流媒體負責人和少數學界專家組成。評獎委員會負責參評作品的各省區、各部門數額分配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一些評委的建議和中國記協的決定,全國現場短新聞獎于1992年9月第三屆評選完成后,被整體納入中國新聞獎范圍而光榮地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中國新聞獎的發展變化

誕生于1991年的中國新聞獎,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件大事,填補了中國行業最高獎的空白。它的權威性和美譽度,是過去的全國短新聞獎和現場短新聞獎所無法比擬的。前者比后兩者的影響力更大、引導力更強。

任何一件玉器,必須經過精心打磨和雕琢才會成為真正的珍品。中國新聞獎必然也要經歷這樣的磨煉過程。

我們注意到,第二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宗旨的提法上,略有重要變化:“開展這項評選活動的目的在于,檢閱我國新聞工作的年度實績,推動新聞改革,促進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促進新聞隊伍的思想建設、業務建設和作風建設,更好地堅持新聞事業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使新聞宣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边@里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增強了“作風建設”,二是增加了“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兩個提法,都是當時的國內外輿論形勢所決定必須突出強調的。第三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宗旨,在最后一句話里出現了新變化:“使新聞宣傳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边@是因為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后,中央特別強調了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指向。以后“中國新聞獎”的評選宗旨,每年都有提法差異,這些細微之處的變化,實際上顯示了當時的政治關切和時代呼應在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的反映痕跡,同時也體現在中國新聞獎的具體結果上。

從第二屆開始,“中國新聞獎”一直設14個評獎項目,比上屆增加了新聞漫畫獎項;評獎數量仍是150個不變。但在評獎作品的字數和時間上,出現了松綁:文字消息在1000字以內,文字言論在2000字以內,文字通訊在3000字以內;廣播消息在4分鐘以內,電視消息在3分鐘以內;廣播、電視評論在7分鐘以內;廣播、電視新聞性專題節目在15分鐘以內;廣播、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在30分鐘以內。

到了1997年后,中國新聞獎的評獎活動出現了較大變化。一是評獎項目,從過去的14個增加到17個,即報紙和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各增加一項系列報道,包括連續報道和組合報道。二是評獎數量,從過去的150個增加到160個,即一等獎20個、二等獎55個、三等獎85個,強調特別情況下可設個別榮譽獎。新聞論文獎也從1992年起納入中國新聞獎評選范圍,規定每兩年評選一次。1998年,評獎活動再次出現微小變化。一是評獎項目從頭年17個增加到18個,即從第八屆起,將報紙副刊優秀作品納入中國新聞獎評選范圍。二是評選數量,從頭年的160個增加到180個,即一等獎22個、二等獎57個、三等獎101個;一、二等獎略有增加,三等獎增加較多。1999年,評獎活動又出現微調。中國新聞獎評選項目從頭年的18個增加到20個,即增加廣播、電視系統的“新聞現場直播”項目;其評獎數量雖無變化,但等級數量有消長,即一等獎24個、二等獎57個、三等獎99個。到2002年,評選活動大體無變化,但評獎數量增加較多,從前幾年的180個一下增加到210個,即一等獎33個、二等獎72個、三等獎105個。

2004年的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出現新的調整。雖然評獎項目仍是20個,但從這一屆開始,中國國際新聞獎納入中國新聞獎評選范圍,而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編排和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等4個獎項,則被“踢”出中國新聞獎。同時,中國新聞獎評獎數量有了較大增加,達到248個,即一等獎33個,其中國際新聞獎作品一等獎6個。誰知,第二年的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又決定恢復廣播新聞現場直播和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兩個獎項,這樣評獎項目已是22個,但評獎數量不變,仍是248個。鑒于網絡的社會影響日益增大,根據中央的新要求,中國記協決定從第十六屆起,增設網絡新聞評論、網絡新聞專題等兩個中國新聞獎項目,而網絡新聞專欄則參加新聞名專欄項目的評選。同時,中國新聞獎評選數量進一步升高,達到270個。

進入21世紀后,國內國際形勢變化很大,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又進一步催生了變化。這些情況,反映到中國新聞獎的評選工作中,當然會出現年年調整的變化。2007年的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中國記協作出了幾個重大調整:一是,進一步擴大中國新聞獎的社會參與度,所有參評作品都將在中國記協網、新華網公示一周,接受社會評議和監督;二是,恢復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編排,增設廣播電視新聞訪談節目,適當增加廣播電視作品獲獎數量和中國新聞獎獲獎總數;三是,規范中國新聞獎各項復評活動。[3]這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項目,達到20個;評獎數量達到290個,均創歷史新高。第二年的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評選項目增加2個,即28個;評獎數量減少10個,即280個,其中一等獎46個、二等獎84個、三等獎150個,特殊情況下可增加個別特別獎。

2009年起,重大變化是,自此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開始合并評選,中國記協下達同時評獎的發文通知,中國記協2009年1號文件標題是這樣的:《關于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和第十屆長江韜奮獎評選工作的通知》;當年中國新聞獎評獎數量同上年一樣,仍為280個。

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項目和數量同以往相比均無變化,但是,根據中辦發[2009]24號和中宣發[2009]26號文件精神要求,經中宣部同意,中國記協決定:從第二十屆開始,單設國際傳播獎項,參評作品以對外報道為主、包括有效影響國際輿論的內宣作品和研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新聞論文,不分體裁;評選標準強調原創率、首發率、境外落地率和在境外媒體中的轉載率(采用率)。

從第二十一屆到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的主要指數均相對穩定,都是評獎項目29個;評獎數量300個,即一等獎53個(包括10個新聞名專欄、6個國際傳播獎項獲獎作品)、二等獎91個(包括12個國際傳播獎項獲獎作品)、三等獎156個(包括22個國際傳播獎項獲獎作品)。

到了2018年的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展開時,情況又有較大調整。評獎項目達到35個;評獎數量達到350個,即一等獎不超過63個、二等獎106個左右、三等獎181個左右,獎項和數量的增加,主要是為了適應新的業態發展與變化,例如專門增設了媒體融合大類,包括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新媒體品牌欄目、新媒體報道界面、融合創新等。

中國新聞獎的旁系:長江韜奮獎

中國新聞獎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旁系,這就是長江韜奮獎。長江韜奮獎原先分別為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

范長江新聞獎的起因是這樣的:1985年11月某天晚上,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讀博士的筆者宿舍里,來了兩位事先約定的客人,一位是相識已久的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編輯部編輯朱競若女士(后升任人民日報社北京分社社長),一位是未曾謀面的健康報記者趙京平。因筆者讀碩士期間曾沿著當年范長江采訪西北路線走了一圈,又在經濟日報刊發了連載通訊,引起當時新聞界小小轟動,故剛從甘肅采訪歸來的趙記者與筆者交談甚歡。突然間,趙記者拋出一個想法:“我們可不可以成立范長江中青年新聞獎?”他的理由是:每屆“全國好新聞獎”的獲得者,差不多都是老同志,中青年記者的作品較難得獎。不如另起爐灶,專門為中青年記者設個獎;范長江影響大,以他的名字設獎效果更好。

朱競若和筆者聽后,當即贊同這一大膽提議。筆者隨即提出:筆者與范長江之子范東升系碩士同窗,可直接與范東升聯系此事。趙記者和朱編輯鼓掌稱好,然后三人分工,筆者負責聯絡,趙記者拿出初步方案,三人共同商定。幾天后,筆者告知了范東升事情原委,聞聽以他父親之名創設新聞獎,他自然很高興,這樣的事還沒有人敢想敢干過。后來,筆者把與趙記者和朱編輯三人擬定的“范長江中青年新聞獎”方案設想交給了范東升,他答應力推促成此事。但是80年代后期國內政治生活反復不定,甚至出現大的風波,這件好事就耽擱下來。幾年后的1991年,驟然獲悉即將設立“范長江中青年新聞獎”,朱編輯、趙記者和筆者三人都很高興,慶幸為新聞界出了一個好主意。顯然,至于領導層面后來是如何考慮、決定正式采納“范長江中青年新聞獎”方案的過程,三人是毫不知情的。

韜奮新聞獎的創設主要源于成立于1987年6月25日的中國韜奮基金會。該基金會主動與中國記協聯系,擬共同舉辦韜奮新聞獎。1991年冬季,時任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阮觀榮率國內部領受籌辦任務。當時內部意見不一,譬如有人覺得既然已經設立了“范長江新聞獎”,還有必要再設一個新聞獎嗎?經過充分討論,大家取得了統一認識,認為:范長江新聞獎是評臺前的知名記者,韜奮新聞獎是評幕后的無名英雄;兩者各具特色,各得其所,相互映襯,相互補充。[4]就這樣,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一前一后地誕生了。

范長江新聞獎創立于1991年,是由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中青年記者的最高榮譽獎,是經中宣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項。起初,其評選對象是限于有正式刊號、公開發行的報紙,國家通訊社,經正式批準的廣播電臺(臺)、電視臺和其它新聞機構從事記者工作連續10年以上,年齡不超過50周歲,人品、文品俱佳的現專職中青年記者(含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開始是每三年評選一次,1998年后改為每兩年評選一次。范長江新聞獎前三屆每屆評選獲獎者10名,提名獎10名;從第四屆起,不再設提名獎。

韜奮新聞獎創立于1993年,由韜奮基金會委托中國記協主辦,是獎勵我國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員、新聞性節目制片人、通聯、校對等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是經中宣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項。如同范長江新聞獎一樣,韜奮新聞獎也是采取由組織推選參評者的辦法。起初,其評選對象范圍也是限制如同范長江新聞獎一樣的媒體單位及其上述五種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同樣要求連續工作10年以上。韜奮新聞獎規定每兩年評一次,每屆評選獲獎者10名,提名獎30名。從第四屆開始,不再設立提名獎。

2005年,根據中央關于《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的精神,中國記協決定將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合并為長江韜奮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獲獎者共20名,長江系列與韜奮系列各10名。

兩獎合并后,經過多年磨合和形勢變化要求,長江韜奮獎的參評人員申報條件日趨規范,最新表述是這樣的:在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報社(報業集團)、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和新聞單位主辦的具有登載新聞業務資質的新聞網站、新媒體中心(傳媒中心)等新聞機構,從事記者、編輯、評論員、校對檢查工作人員以及新聞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制片人工作的專職新聞工作者;參評者必須持有國家新聞出版署所發新聞記者證;長江系列要求參評者從事新聞工作5年以上,韜奮系列要求參評者從事新聞工作10年以上;曾獲長江韜奮獎者不再參評,新聞單位副部級(含)以上負責人不參評,上一年度12月31日前已辦理退休手續人員不參評。另外,還規定:上一年度履行社會責任評價等級為不合格的新聞媒體,其主要責任人、直接當事人不得參評當屆長江韜奮獎;近5年內有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不良記錄的新聞工作者,不予評選。

小結:主干與強枝

如果說中國新聞獎是作品獎,那么范長江新聞獎則是記者獎,韜奮新聞獎則是編輯獎;如果說中國新聞獎是一個完整而成熟的體系,那么中國新聞獎則是這個體系的主干,長江韜奮獎則是這個體系的強枝。這三個獎相互支撐,互為表里,耀眼奪目,構成了新聞界一道靚麗風景。

中國新聞獎及其長江韜奮獎是歷史的產物。它是在歷史中誕生,又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自己、不斷豐滿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創新自己,成長為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作品最高獎和優秀新聞從業者最高獎。

從1991年到2020年,中國新聞獎走過了一條歷經30年的不平凡道路。它起初先后將“全國新聞攝影年賽”“新聞名專欄獎”等全國評比活動合并入中國新聞獎評選范圍;隨后,按著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不斷擴大評獎項目和評獎類別,如1997年增加報紙、廣播、電視系列報道項目,1999年增加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項目,2006年增設網絡新聞獎,2007年增加廣播電視新聞訪談項目,2010年增設國際傳播獎項,2018年增設媒體融合獎項等等;評選項目和評選數量也由首屆的13個項目、150個獎,逐步增加為2018年的35個項目、350個獎,2020年又優化為29個項目、350個獎。

截至2020年,中國新聞獎共舉辦30屆,評選出新聞作品7300多件;長江韜奮獎共舉辦16屆,評選出長江韜奮獎310人。這些獲獎新聞作品,是優秀中的優秀;這些獲獎新聞從業者,是榜樣中的榜樣。他們既是旗幟,又是標桿,是導向中的導向。

中國新聞獎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關注時代風云,反映時代關切,引領時代方向,無愧于時代的歷史書寫者、忠實記錄者、真誠參與者、風險警示者、奮進吶喊者。

中國新聞獎是濃縮的精華,是透視歷史的最佳窗口。翻閱30年優秀新聞作品,猶如展示一幅宏偉壯闊的歷史畫卷,既往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大走向、重大趨勢,一一顯示出來,一覽無余,毫無遺落,是審看歷史的最好捷徑。

猜你喜歡
范長江中國記協新聞獎
如何秀出美麗新農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賀信的體會
范長江生平紀念展在渝啟幕
河南10件作品獲第27屆中國人大新聞獎
內江市東興區:挖掘“范長江家風”故事
凝心聚力書寫偉大時代
——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專題
河北省第二十五屆人大新聞獎獲獎篇目
范長江“范兒”
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增設審核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