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價值取向

2021-01-13 00:54何海兵
文化軟實力 2021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提 要]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走向學術自覺是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共識。長期執政條件下人民主體意識的深度覺醒與提升,人民主體地位的堅持,催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現代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何開展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成為一個有待深度掘發的問題。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審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代轉型,重建價值自信、樹立人民主體意識,堅定學術自信是重要選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并非為了學術而學術,而是為了關切人民的利益,堅定人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開始走向自識與自我反思,從以人民為接受客體的解釋方式走向一種以人民為思想主體、學術與政治的統一、情理并茂的闡釋路向,并服務于人民的精神成長,促進人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思想深度直接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際效度、深度和廣度,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自我飛躍和現代發展的學術前提和學術基石。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價值重建;學術自覺;人民主體

[作者簡介]何海兵: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

當代中國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命題兼具政治性和學術性,兩者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生命共同體。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知識結構、深刻闡釋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必然性、必要性,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以原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黨和國家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戰略選擇。新時代,思想理論多樣化浪潮的交匯、人民群眾思想權益訴求的多樣化與深層次化,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認同力、生命力面臨著外來思想、傳統思想、現實思想等多重因素的挑戰,面臨著來自人民日常實踐的追問。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遭遇的局部的“價值危機”和“學術危機”正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與自我超越的時代契機和不竭動力。在當今深度全球化的時代,隨著國家轉型和社會進步,信息社會深度推進,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異常劇烈的變化,中國學術話語主體性訴求的增強,是否能夠重估和重建自身的價值自信和學術自覺,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中開辟新的發展道路和實踐形態。

一 人民主體精神的成長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代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黨和人民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判斷?!包h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雹佟包h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雹佟爸灰覀兪冀K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就永遠不會得逞?!雹谌嗣窳鍪侵袊伯a黨的根本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實現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現代發展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人民主體地位的問題。在憲法和政治制度設計上,人民主體是比較好解釋和理解的。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人民站起來了,人民逐漸掌握了自身的命運。

當我們在思想文化視域討論人民主體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前提性問題,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與人民主體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系。換言之,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視域內,我們如何定位和理解人民主體地位。學界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馬克思主義在引領社會公眾的社會主義認同、文化認同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是“壓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遭遇人民基于生活和現實問題的叩問和反詰。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自然就會引發如下問題:馬克思主義在現實的實踐生活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其實際效果如何?如果成效與預期的設計有出入,是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問題,還是實踐本身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在于,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馬克思主義的實際效度當然應該也必須接受社會公眾的評論、檢驗和判斷。正是這樣的一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人民日常思維邏輯的張力,使我們不得不直視人民主體地位的意蘊。

馬克思主義立足人的現實生活和現實解放,決定了它的思想特質是服務人民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問題在于,人民在代議制的制度設計之外,還有自身的現實生活。這種生活是本真的、直接的、不可替代的。而在中國的歷史文化演化脈絡中,人民既是一個總體性概念,也是一個微觀的個體概念、集體概念、地方概念。盡管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這種人民主體地位的個體知識、地方知識色彩和底蘊并沒有減弱。

馬克思主義在服務人民成長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在歷史經歷轉折之后,在轉折點的延長線上,人民自我追求解放的訴求如泉涌。世界不能滿足人民,人民決心以自己的行動滿足自己。正是在這樣的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傳播需要直面人民群眾對其價值和意義的新質疑和新期待。馬克思主義研究本身也進入自我反思時期。在新生的時代,記憶并沒有消逝,而是沉淀在社會的底層。人民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記憶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人民在現實中認識、理解或誤解、信仰或質疑馬克思主義的不可忽視的思想背景。這樣的一種馬克思主義與人民主體地位之間的張力恰恰需要得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支援、學術支撐、學術關注。因此,馬克思主義“邊緣化”在思想文化演化的規律上是有其內在必然性的?!斑吘壔币环矫嬗衅渖羁痰纳鐣D型根源,另一方面,也凸顯出意識形態轉型的應對不足,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我們過去往往只批判別人,而對自己的不足遮遮掩掩,這不僅使我們的理論喪失了解決問題的穿透力,而且也使我們逐漸失去公信力。只有以自我批判的態度,才能真正重建建設性批判,才能避免破壞性的外在批判?!雹叟惺邱R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特性。只有實現批判與自我批判的辯證統一,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造自我與改造他人的統一。

隨著時代發展變遷,人民自然會基于自身的生活境遇,在新的階段和基礎上重新提出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意義的問題。而此時的人民,已經是獨立自主主宰自身命運的主體,已經是一個活生生的、具有現代視野的思想者。正如有學者指出,倡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再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權威傳播者”的“化大眾”階段,而是要勇于超越舊階段、擺脫舊形式,創造一切條件讓新時代的大眾真正出場。④人民在尋求改變自我和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在尋求解釋世界和解釋自我。人民自我通過自身的社會條件成為思想創生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代轉型中人民主體地位的真正意蘊。只有在人民作為實踐主體、價值評價主體和思想創造主體的身份被得到確認、尊重的時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代轉型才真正來臨,這才是現代中國際遇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真諦。這樣的一種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定位,開啟的是一種理論對理論的范式,也是一種思想面對面、一種理論與實踐的交融。而那種片面的硬性灌輸、僵化的理論思維必將在人民的理性思維和價值思維螺旋式上升成長的過程中接受人民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面的、持續不斷的追問、拷問和評判。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球化時代,人民主體精神的成長在加快,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安全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隨著人民社會心智的成熟度的提升、社會心態的成熟、社會心理的積淀,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人民主體地位視域中人民的精神成長,如何展開與人民的對話和溝通,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不可回避的情景和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畢竟不是一種對人民生活直觀的新聞報道式反映,需要創造者反復追問、反復構思、反復沉淀,只有用這樣的方式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新形象才具有與人民主體展開思想對話的資格和可能。

二 價值重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意義追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樣寫道:“對人類生活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雹亳R克思主義在中國一百多年的大眾化歷程,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成就,是中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赝麣v史,這是一種“從事后開始的”思索,鑒往知來,也是一種對當下的直視,一種對未來的展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雹凇叭嗣衩裰魇巧鐣髁x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廴嗣袷且粋€歷史本體論范疇,也是一個方法論范疇?!拔覀凕h的宏偉奮斗目標,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如果自詡高明、脫離了人民,或者凌駕于人民之上,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任何政黨都是如此,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雹?/p>

以獨立自主的戰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的基本經驗,也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習近平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雹蓠R克思主義大眾化過去的成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這種經驗無法代替今天的思考,我們不能直接照搬歷史經驗,要結合時代的變化,結合社會的發展實際與趨勢展開深入的分析,由此洞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規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度推進把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理論界面前: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價值立足點何在,馬克思主義之于中國的發展還有何種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實現何種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定位與具體策略究竟何在。這些問題對于深化對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認識、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其最核心的關切在于,馬克思主義還有什么價值。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如何再出發,如何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價值指引。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自識與反思,意味著要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主流意識形態命題。

從政治自覺的角度上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總體服務于執政黨的執政戰略的、服務于人民的發展需要的?!拔覀凕h來自于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雹亳R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革命和建設年代形成、積淀了鮮明的個性風格,其實踐成效已經為歷史所證明?!榜R克思主義學術大眾化,首先是解決我們學術研究的目的何為的問題,即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是為了人民大眾豐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還是為了少數人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文字堆砌和智力游戲?”②隨著人民精神的成長,人民對經濟、政治、文化權益的重視程度提高,我們需要探索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信仰、方法、本領,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對接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學習與建黨、建軍、建國密切結合起來,告別對立思維、反抗思維,形成一種解放思維和創造思維。如此,服務人民的精神成長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代轉型的時代責任。

依靠誰,是檢驗一個政黨性質的試金石?!包h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雹墼谥袊伯a黨成為執政黨、人民成為社會和國家主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現代中國條件下,我們需要站在整體的角度和高度,以長遠的眼光和視野分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當代境遇、定位與走勢?!拔覀凕h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雹堋皻v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反之,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走向衰敗?!雹輷Q言之,我們需要在人民主體的視閾下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度考察。

自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命題提出以來,無論是從政治進步還是從思想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已經成為學界共識。但是,如何從價值取向上把握學術自覺卻成為一個尚待深度掘發的問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實現與時俱進,實現轉型,必須置身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總體進程中進行新的定位。這就必然要求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現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展開辨析:思維方式上要從對立思維走向和諧思維、從概念思維走向經驗思維、從征服思維走向保護思維;價值立足點上要從壓制思想、馴化思想、鉗制思想走向寬容思想、激活思想、發展思想;在總任務上,要從壓服思維走向服務思維,要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力量組合上,要從單打思維走向合力思維、從排斥思維走向融合思維,要立足融聚國家精神力量,有效融入人民文化元素。

這樣的一種現代轉型視域必然要求對現有的研究視角展開反思。毋庸諱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者有一種比較深沉的“完美主義情結”。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必然也必須大眾化本土化,中國人民的價值體系才會完整,人民的精神世界才會有燈塔,有精神支柱。這里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承認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關切人民生活方面要有實現目標的責任,防止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虛化”,要洞察和遵循社會思想文化演化、發展、成型的規律,堅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精神。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意識形態命題直接把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與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境遇和發展形態勾連起來,并直面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方位所面臨的解釋多元、歧見迭出、立場交鋒、價值觀較量等日趨激烈的現實境遇,由此彰顯出黨和國家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現實意蘊、戰略視野和政治定力。但也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對自身的定位保持科學清晰的厘定。社會存在條件的變化自然要求折射社會思維方式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非一個完全量化的命題,既需要量化把握,也需要展開自我反思、批判與重建。這種重建的基本前提在于對時代的感知、審視和斷定。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人性豐富、矛盾激烈、力量交錯的時代。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今天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波瀾壯闊、空前絕后。這既是一個后革命時代,也是一個“革命”話語頻現的時代。個人的思想和生活的豐富性、開放性、關聯度、包容性、創新性都得到了最強烈的、最集中的表現、呈現、再現,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代發展的現實基礎、條件、出發點。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生了或者說具備了產生優秀作品和吸引力的思想基礎或者資源基礎,剩下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者的責任、胸襟、氣度和才華了。和平年代,不能怨人民大眾的胃口變了、要求高了,不能怨社會風氣變了,不能怨變化太快了,不能怨這個社會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是要思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何新出發,如何切入社會的真正內核、提高社會的能見度、洞悉社會思想演化的內在機理,從而為自身贏得尊嚴和生命力,真正實現價值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傳播,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自覺,“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①,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傳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論斷和戰略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推進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雹谝白尷硐胄拍畹拿鳠粲肋h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閃亮”③。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指出:“崇高信仰始終是我們黨的強大精神支柱,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只要我們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雹芰暯皆谡軐W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 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雹菰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 5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指出:“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雹蘖暯皆谥泄仓醒胝尉志彤敶澜珩R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進行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2 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雹吡暯皆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雹鄰牧暯缴鲜鲫P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系列重要論述來看,我們發現,習近平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但又并非孤立、靜止地談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置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語境中,這就為我們在理論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定位、在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根本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因而必須保持堅定的政治關懷和政治定力。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工作是不能離開現實政治的?!雹崃暯街赋觯骸袄碚撘坏┟撾x了實踐,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我國發展處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黨要更好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迫切要求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馬克思主義學術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提升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權、話語權、管理權,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引領思潮、引領學術、引領文化,更好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共同富裕。

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要求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氨仨殘猿忠匀嗣駷橹行牡墓ぷ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雹龠@是深入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政治前提和政治自覺,也是一種政治自信。

三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服務人民成長的學術支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百年歷程,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的社會變革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已經融入了中國的思想文化血脈。正如習近平所說:“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經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②,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要深化經典著作研究闡釋,推進經典著作宣傳普及,不斷推出群眾喜聞樂見、貼近大眾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理論宣傳作品,讓理論為億萬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雹?/p>

時代在發展,人民在成長,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繼續引領人民成長,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種加強和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之間不是對立的,“強化不能神化,也不能泛化,因為神化容易僵化,泛化容易教條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不是要以削弱馬克思主義的學理化研究為條件和代價”。④只有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更好的學術性基礎和學術性成果,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質量和效能。

馬克思主義學術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竭的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現成的,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能自動轉化為大眾化成果,要形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成果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榜R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基礎,它為后者提供所需要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材料,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深刻的學理,也就談不到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而且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進展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理論宣傳?!雹蓠R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代轉型的學術前提和基石。前提中沒有的東西在結果中也不會出現。在前提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反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底色,從現成思維走向研發思維。正如有學者所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學術性與現實性、學術視角與現實關注的統一”,要“增強學術含量和學術品位”。⑥閱讀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人都有一種體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任何一個發現,都經歷了何等豐富的學術積累和艱辛的思索過程。習近平曾經談及他的閱讀思考:“我看過一些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書,其結論未必正確,但在研究和考據馬克思主義文本上,功課做得還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們一些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就遠遠不夠了?!雹摺皩︸R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采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有的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讀幾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發表意見,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有悖于科學精神?!雹囫R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思想深度直接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度、廣度和效度,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自我飛躍和現代發展的學術前提和學術基石。

我們既要堅持真理又要不斷突破原有的思想認識,以追求真理的態度深化對馬克思的認識、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以馬克思的形象認知為例,眾所周知,馬克思的身份是多樣的,他首先是個革命家。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講話》中稱馬克思為“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但馬克思的身份顯然并不限于革命家這一身份。列寧深刻指出:“這一理論(馬克思主義)對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它是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結合起來,并且不僅僅是因為學說的創始人兼有學者和革命家的品質而偶然地結合起來,而是把二者內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結合在這個理論本身中?!雹傥覀儾粌H不應該因此遺忘甚至淡化馬克思的學者身份,反而應該強化馬克思的學者身份,強化馬克思與其他革命家不一樣的地方,但又不能把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與學者身份割裂開來,而應該是有機統一起來。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界宏闊、知識淵博,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各個領域,我們只有具有濃郁的學術精神和革命精神才可能走進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精神世界,掌握真諦、融會貫通。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在學術上要把人民作為思想主體來看待?!榜R克思主義大眾化最為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主體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者”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的思想主體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認定和把握人民的思想主體地位,特別是從歷史觀和方法論上把握人民的思想主體地位則需要我們做持續的努力。人民作為思想的受體,不是被動的,而是處于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人民群眾不是靜止的、靜態的,而是處在不斷的發展中。中國共產黨人永不自滿、永不停滯,在馬克思主義信仰定力問題上,來不得任何含糊、遮掩或偷換,“人民的信仰本身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建構、自我反思和自我凈化的生命元素?!雹苋嗣裰黧w地位的覺醒與自覺自然會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馬克思主義”提出疑問:你們所談論的“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或者說,人民群眾主體意識的“馬克思主義”印象、記憶、認知、體驗,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呈現的馬克思主義之間如何展開對話。這是因為人民群眾已經在自身的現實實踐生活中積累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認知,這是一種前提性的認識,構成接納認識的基礎和前提。如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講述的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思想中既有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認同不一致甚至沖突,就會激起人民群眾思想認知的波瀾———是自己的記憶中的確信的知識出了問題,還是新接觸的認識出了問題?這樣就容易激發人民群眾的問題意識,為人民群眾深化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新的思想對話的契機,勾起人民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渴望。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隨著社會發展新出發、新對話的契機。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在實踐中要把握人民的情理結合邏輯。人是講理的,也是講感情的。一般而言,理論是理性的,情感是非理性的。情理并茂是我們常說的一種解釋和傳播方法。然而,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們是以情掛帥,以情統攝理,自然不可避免會忽視對理論本身的追問,甚至會導致理論成為情感的“附屬”和“裝飾品”。在人民主體自覺的前提下,那種片面地以情感為絕對化統攝的大眾化模式需要轉換為理情并重的模式,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情并茂。入理是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脈絡和邏輯聯系;入情,是以鐵的事實和學術邏輯喚起人的感情,以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動之以情,而不是不近人情、不接地氣、沒有人情味。入理入情,理情并茂,以情驅理,以理馭情,克服情感本位的沖動、理性本位的無動于衷,控制超越歷史發展階段、違背發展規律的情感與意志自由的盲動,與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的常態化、穩態化相契合,實現情理交融。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要樹立一種科學立體的馬克思主義觀。人民主體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和方式帶有自身的特點,具有日常性、利益性、趣味性。毋庸諱言,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觀與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張力是合理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首先必須對馬克思主義作出認定和界定,要求我們必然要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回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這種回到是一種思想自覺和政治自覺,也是一種思想的主體性。盡管馬克思主義生前自稱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那是在特定語境下的一種表述,其恰恰針對的是對其學說的曲解和誤讀。任何思想在傳播過程中都有賴于特定的主體和語境,因而發生偏差、偏頗、誤讀是在所難免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松要求。力求準確把握和解讀馬克思主義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歸根到底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的,是把這些基本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真經’,‘真經’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就要貽誤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的人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看就懂,沒什么好學的。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雹傥覀儗︸R克思主義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主體需要克服“自卑”和“自負”兩種傾向。所謂自卑,是指極個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者在面對其他學科的學者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卑微、心虛的精神狀態,感覺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社會問題,理不直、氣不壯,覺得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低人一等、低其他學科一等,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矮化;所謂自負,指的是極個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者認為可以用馬克思主義解釋一切,罔顧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性、時代性,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和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沒有過時直接等同起來,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絕對化、抽象化,這是思想上背離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脫離社會發展實踐的一種錯覺,也是一種誤判。這種自負的心理取向忽視社會發展,用馬克思主義直接裁剪事實代替分析事實,由此引發受眾對馬克思主義形成負面印象?!白员啊笔且环N價值上的不自信,“自負”是一種價值上的虛化,都是值得我們深入關注的實踐中的現象。正如一位學者指出,“我多年頗有感于現在的名流學者喜歡大談特談施密特、列奧·施特勞斯、鮑曼、薩義德、???、德里達、哈耶克、羅爾斯等等,卻偏偏不屑一顧、失口不提馬克思和《資本論》,我覺得這是一種怯懦和逃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統治了半個世紀,今天仍然是正統意識形態,如何回顧它、認識它、梳理它、追本溯源到馬克思的基本理論,實事求是地分析其是非得失、可繼承和可拋棄的,是許多人所關切而學者們義不容辭的任務”,其學術命運“直接涉及中國的今日和未來”,“既不是高喊創新卻依然一味贊頌、掩飾、辯解”,“也不是將馬克思研究繁復化、章句化、瑣碎化”,“更不是閉眼不理、漠視、蔑視便能夠勝任或躲開的”。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工作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真理,以真理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以發展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中國化的、2 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要呈現一種關心國計民生的學術氣象。從文化的視閾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氣象同國運相牽、同國脈相連?!懊康街卮髿v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雹邸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雹苄聲r代的人民,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質量、品味、風格、視野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需要對此作出系統的回應和回答。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雹購膫鹘y汲取思想智慧,從現實智慧激發靈感,植根傳統又扎根當下,由此保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的活力和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主體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秉持和弘揚馬克思的學術精神和人民品格,探究更多未知,獲得更多真理,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讀好社會這本大書”②,要回答為什么人、為誰服務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要避免陷入為學術而學術的窠臼,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和實踐導向?!案銊撟?,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深入實踐、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努力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雹勖撾x了人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可能陷入學者自我的封閉循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工作者要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傳播作品,把握人民的思想脈搏,觸及人民的心靈律動,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鼓舞人民的精神力量,真正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離不開知識分子的辛勤勞動?!爸R分子對知識、對技術掌握得比較多,對自然、對社會了解得比較深,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中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9 0多年的歷程中,廣大知識分子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雹荞R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自身的學術前途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自覺依然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發揚這樣的擔當精神,堅持人民至上、心有大我,堅守正道,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保持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人民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走向一種自識與自我反思,以人民為接受客體的解釋方式走向以人民為思想主體、學術與政治的統一、情理并茂的闡釋路向,服務于人民的精神成長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爱敶袊膫ゴ笊鐣兏?,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雹蓠R克思主義大眾化以一種歷史的方式融入這個偉大的變遷過程。在新的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不是為了學術而學術,也不是為了政治而政治,要在提升學術自覺的同時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人民主體自覺,以人民為中心引領學術自覺的發展方向。要自覺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增進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增強人民的歷史自信和對未來的信心;堅持人民主體立場,對人民忠誠、為人民分憂、為人民盡責,為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反應人民的心聲,歌頌人民的創造,用心、用情、用學術觀察時代之變、人民之變,解讀好、講述好人民的故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自覺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講述好馬克思的故事、馬克思主義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故事、在新時代的故事;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以政治引領學術、學術支撐政治,緊扣時代脈搏,洞悉傳播技術和渠道的變革,把握人民需求的特點和趨勢,創作出有溫情、有風骨、有時代感的精品佳作,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政治站位、學術品味、文化定位,助力人民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堅定人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術自覺研究”( 1 5 K D B 0 3 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0 1).

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0 1).

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0 1).

③韓震.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困難的成因及其破解辦法[ 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 0 1 5( 0 3) : 1 6.

④參見:任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出場者的身份辨識與路徑選擇[ 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 0 1 1( 0 3) : 1 1.

①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4: 9 3.

②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9: 2 9.

③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7 4.

④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5 0.

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6 5.

①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3 1 8.

②韓震.馬克思主義學術大眾化及其路徑和方式[ N].光明日報, 2 0 1 4 - 0 6 - 1 4( 0 7).

③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0 1).

④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3 1 8.

⑤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3 1 8.

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0 1).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3.

③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1 3 3.

④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J].求是, 2 0 1 3( 0 1) : 1.⑤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1 2 2.

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3.

⑦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6 5.

⑧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9: 2 9.

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1 7 9.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1 3 1.

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0 1).

②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3 1 6.

③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3 1 6.

④秦宣.問題與對策: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 0 1 1( 0 5) : 4 0.

⑤劉建軍.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問題[ J].思想理論教育, 2 0 0 8( 0 7) : 2 8.

⑥郭建寧.提升大眾化的學術含量[ N].光明日報, 2 0 1 0 - 0 4 - 0 8( 0 7).

⑦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2 2 2 - 2 2 3.

⑧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2 2 3.

①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2 1 3 - 2 1 4.

②參見:王廣.馬克思身份的危機:學者形象對革命家身份的遮蔽[ J].馬克思主義研究, 2 0 1 5( 1 1) : 1 4 4.這位學者提出,“在當前的一些研究中,馬克思正在被塑造成一位純學者,而淡忘了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事實上,馬克思不僅是淵深的思想家,而且是英偉的革命家。馬克思畢生的真正使命,是以不同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馬克思的學術思考,都是為這一使命服務的。革命家與學者的高度統一,才是完整的馬克思的學術形象,也是馬克思畢生不渝的理論自覺。這就需要在研究中堅持革命史敘事與思想史敘事相結合的思路,從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完整地描繪馬克思的學術形象,準確地把握馬克思的思想特質?!瘪R克思是革命家和學者的完美統一,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和學術體系的統一體。

③參見: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對象和主體[ J].社會科學動態, 2 0 1 7( 0 1) : 9 5.

④何海兵,葉紅云.嚴以修身:馬克思主義信仰與本領的辯證統一[ J].馬克思主義研究, 2 0 1 5( 1 2) : 1 0 9.

①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1 5 5.

②李澤厚.李澤厚近年問答錄[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 0 0 6: 2 7 8.

③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1 6 0.

④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1 6 0.

①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2 6 1.

②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2 6 7.

③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1: 1 5 5.

④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1 5 5.

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4 4.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強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戰場在哪里
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和真諦
農村文化事業建設要抓住哪幾個關鍵點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
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歷史進程與經驗啟示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早期大眾化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基于農民傳統文化視角推進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研究
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幾個問題的深層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