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園博會創辦對生態文明孵化的探析

2021-01-13 08:23張衛華羅峰付琴琴
安徽農學通報 2021年24期
關鍵詞:自然環境示范改善

張衛華 羅峰 付琴琴

摘 要:該文探討了武漢園博會在申辦、選址、規劃及建設程中實施的自然生態改善、社會生態謀劃、生態修復等創新舉措。武漢園博會以改造金口垃圾場為主的城鄉結合部為主線,整合城鄉結合部,改善人居環境,調和社會矛盾,將武漢乃至中國近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既體現出濃厚的人文內涵,又為城市生態文明的提升奠定豐厚的基礎,走出了一條在工業文明和生態環境的矛盾中尋求和諧共生的人居發展之路。園博會的創辦,推進了具示范意義的生態文明建設,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閃亮的“湖北樣板”。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環境;園博會;改善;示范

中圖分類號 G75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4-0077-03

工業化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嚴重生態問題,已經使人類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之中。人類文明要持續地演進,就必須對曾經輝煌的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進行生態化的革新,暨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1]。武漢園博會承載著由工業化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創新的歷史重任,以“生態園博,綠色生活”為辦會主題,以改造金口垃圾場為主的城鄉結合部為主線,整合城鄉結合部,改善人居環境,調和社會矛盾,依托武漢豐富的人文資源,用園林藝術造景的手法,將武漢乃至中國近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既體現出了濃厚的人文內涵,也為城市生態文明的提升奠定豐厚的基礎,走出了一條在工業文明和生態環境的矛盾中尋求和諧共生的人居發展之路。對武漢市自然環境、社會生和生態文明的積極影響非常廣泛,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生動演繹了生態回歸,城市變遷的精彩故事。

本文著眼湖北省武漢市創辦第十屆中國國際園博會的創辦全過程,系統闡述了該項目申辦、選址、規劃及建設過程中實施的自然生態改善、社會生態謀劃、生態修復等創新舉措,總結了打造“楚韻風流尤俊秀,青山碧水綠神州”的武漢城市風貌的經驗,以期打開人們對綠色的想象空間,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1 園博會申辦社會背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態和社會問題日漸顯現,不僅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更阻礙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戰略高度,指出“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就如何貫徹和體現生態文明的理念,走出一條新路,武漢園博會申辦最大的不同是不象往屆園博會一般選址于好山好水,易于建園造景、錦上添花的地方,而是從辦會要求上就開始創新,從園區選址上就開始轉型。選址于武漢中心城區西北方位的城郊結合部、市區生態環境最為薄弱的區域、全市最大垃圾山——金口垃圾場所在地。這一決策與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高度契合,與國家住建部提出本屆園博會實現轉型、創新的希望高度一致。

正是因為武漢作出這一極具挑戰性的決定,才在眾多申辦城市角逐第十屆園博會舉辦權之初,被國家住建部重視、看好并抉擇了武漢。其目的是借助園林屆最高平臺,利用舉辦園博會這把“利器”,向武漢這座特大城市中“城市病”最嚴重的部位開刀,化腐朽為神奇,有效解決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示范,在中國園博會歷史上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實踐和示范樣板,為全國全世界樹立標桿。

2 園博會選址現狀分析——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對人類生存負反饋效應

2.1 垃圾堆積成山,生態環境惡劣 園博園規劃占地213.77hm2,其中垃圾場92hm2。金口垃圾填埋場沿張公堤自南向北推進填埋,形成長約1300m、寬約350m的生活垃圾堆體,占地面積達52hm2,垃圾量約503萬m2。是全市園林綠化最薄弱的區域。金口垃圾場和張公堤周邊是傳統的城郊結合部,藏污納垢,臟、亂、差十分嚴重,成為全方位、立體式的城市污染源:金口垃圾場污水滲濾液形成長1300m、寬約50m的污水區,污水橫流;城市污水流經此處,園博園區域禁口排污明渠長1290m、寬約15m,臭氣熏天;破損的城市三環線、堤頂為砂石公路的張公堤橫穿而過,堤高風大,過往車輛川流不息,雨天時,泥濘四濺,晴天時,塵土飛揚,風塵仆仆,為漢口地區最嚴重的灰源地、PM2.5發源地之一。

2.2 貧困人口聚集,社會矛盾激化 園博園選址區域周邊的主要建筑是還建房、保障房、廉租房,周邊10個社區、18個小區、7萬余人,多為中低收入人群,居民失業率達6.6%。歷史遺留的下鄉返城人員搭建的棚戶區,在這里也尤為集中,亂搭亂蓋,亂象重生。這里成為典型的城市邊緣化區域。地處江漢、硚口、東西湖三區交界處,被三環線割裂,分拆成南、北兩片,僅有1條交通鋪道位于張公堤堤頂,交通閉塞,居民出行很不方,屬于“三不管”地區,社會閑雜人員集中,矛盾扎堆,糾紛不斷,糾纏不清。

3 踐行生態修復,致力生態宜居——實施過程中的創新舉措

3.1 垃圾無害化處理舉措 通過生物技術、生態方式,對被污染的土地和生活垃圾進行了生態修復。從無害化處理垃圾入手,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治理堆積成山城市生活垃圾,是世界性的難題。為給全球提供國際樣本,頂尖專家、工程院士、專業團隊等各類高手云集武漢,會診這道世界性難題,攻克這個世界性的挑戰。提出了可行性治理方案:一是封場治理、好氧技術和厭氧技術相結合,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實現了化廢為肥、變廢為寶;二是金口垃圾場垃圾滲濾液通過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后排向市政管網;三是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實施綠地植被全覆蓋。

3.2 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再就業措施 生態效果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為消化經濟糾紛和社會矛盾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從拆遷騰地、提交建園辦會凈地入手,采取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手段,積極穩妥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園博園土地權屬涉及20多個單位,100多戶棚戶區居民、4.63萬m2,拆遷拆違面積達21.62萬m2。此次拆遷,拆開了社會生態的死結,如某村與一企業由來已久的歷史糾紛懸而未決,在這次拆遷中得到緩解;拆出了矛盾各方的和諧,如有一地塊,權屬重疊,“一女多嫁”,涉事單位10多個,且相互之間債務復雜、關系緊張,上訴至法院仍無定論,通過此次拆遷,推動法院積極介入和裁決,松綁了彼此間的緊張關系;更拆活了下崗失業人員的出路,新增就業崗位中、長期就業崗位4000余個。

3.3 園區規劃設計前瞻性措施 從高標準規劃設計入手,致力于打造“百年精品、世紀園博”。為了爭創國際水準、世界一流,武漢市對規劃建設方案面向全球,進行國際征集。因為有國家級、國際性園林盛會,國內“園林泰斗”來了、國際設計大師也來了。經過專家多輪評審和反復比選、優化,武漢園博會擬定“北掇山、南理水、中織補”總體規劃方案,在此基礎上,再經逐級上報、逐級審查、國家批準,一套突出荊楚特色、打造“荊山楚水”的完美方案終于出爐,同時,輔之以國際園林藝術中心、長江文明館等主題建筑,力求通過園林表現手法、園林再現方式、園林表達語言向世人講述“生態回歸”的城市故事。

3.4 全社會全民宣傳發動措施 只有將生態環保的思想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建立一種滲透著生態學思想的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整體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才有可能實現生態城市[3]。武漢園博會從宣傳造勢入手,發動社會廣泛參與,將生態環保的思想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加強市民生態意識,倡導綠色城市,讓生態意識成為市民的共同意識。全市220個社區陸續啟動了“我的園博我的家”進社區活動,向市民宣傳園博,發揮其主人翁的作用,引導其樹立生態理念,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就是保護自己。讓市民了解園博、走進園博、參與園博。推行民辦民享、親民惠民的方式辦會,成為武漢園博會的又一大亮點。

4 化腐朽為神奇——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雙轉變

4.1 自然生態

4.1.1 一座新的城市生態地標誕生 園博園規劃綠化面積213.77hm2,有效減輕噪聲污染、降低地表溫度。經測算,武漢園博園每年吸收煙塵6.35萬t,釋放氧氣5.45萬t,該地區空氣中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60%以上,園博園已成為一片新的“江城綠肺”。

4.1.2 惡劣自然環境一去不復返 園博園位于城市的西北風口,但其種類豐富的綠色植被能有效改變風速和風向,對PM2.5有很大的阻擋和吸附作用,同時在凈化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地降低了城市三環線周邊的粉塵和微小顆粒,將灰帶變綠帶。

4.1.3 廢山污水轉變為青山秀水 武漢園博會實施“北掇山、南理水、中織補”后,規劃構建山水“十”字雙軸,打造“荊山”“楚水”兩大生態景區。利用金銀湖大型的復合生態綠楔,實施生態織補,跨越城市三環線,將生態系統延伸到主城區,建立新的生態廊道,完善城市生態系統。

4.1.4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顯著提高 建成后的園博園,將增加全市人均公園綠地0.2m2,占全市現有人均公園綠地的2%;增加江漢、硚口、東西湖三區的人均公園綠地1.2m2,約占三區現有人均公園綠地的20%;尤其相當于增加硚口區人均公園綠地3.1m2,占該區現有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58%。

4.2 社會生態

4.2.1 促進了區域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化解矛盾 本屆舉辦園博會按照凈地辦會的要求,采取拆遷退地、有償征地、協議借地等方式,對該區域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多方糾結問題、積重難返問題,實施外科式手術、實現“一鍋端”,化解了一大批影響社會穩定的社會矛盾和經濟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4.2.2 城市形象發生轉變 因為辦博,武漢全面疏通城市交通,園博園周邊16條道路全面提檔升級,倒逼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城市三環線改造提速。實施“一園多點、一點全域”戰略,開展綠化大行動,促進城市品質大提升。

4.2.3 促進市民素質提高 園博會既是園林的盛會,也是文化的載體,更是市民素養的孵化器?!稗k博”充實、豐富、延伸和拓展了武漢“文化五城”,滿足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倫理認識、生態道德水平,并以園林文化為紐帶,牽引社會組織創新、社會管理創新,提高市民素養,促進社會和諧。

4.2.4 民生得到極大的改善 園博會周邊的就業游擊隊,轉變成創業正規軍。園林景觀效果及其生態效應的完善和改善,實現當地及其周邊土地急劇增值,廉租房、還建房變成了“堤景房”。不經意之中,社會財富有序完成再分配,園博園周邊中低收入人群家庭財產性收入實現倍增。巨大的綠色福利,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最廣泛的民生。

4 結語

舉辦武漢園博會的實質,是警示、警世之事。園林、展館以及園博園,只是園博會的有形載體、外在形式,其內容是故事、是歷史、是文化。就武漢園博會而言,就是利用園林的方式和手法,演繹人類追求發展的城市故事,特別是完整地講述武漢這座城市追求發展的故事,再現過去城市發展遭遇的曲折史,記錄當代治理城市“傷疤”的奮斗史,對未來城市發展發揮了啟示性作用。

工業文明推進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留下了不可否認的歷史遺留問題,如自然環境破壞、土地污染、生活垃圾等等,不僅對自然生態產生影響,而且隨之衍生的社會問題也客觀存在,如土地權屬爭端、經濟糾紛、就業后再失業等,而武漢園博會創辦的實踐證明,用改善自然生態的方式,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一攬子方案”。自然生態的改善,既為人們提供新的休閑環境和平和心態的綠色空間,更為生存其中的人們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實現體面的工作和有尊嚴的生活。

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富裕,不是最終的富裕。維護生態和追求富裕,人們在平衡這對關系的過程中,如何規避倚輕倚重的反復?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亟待作答。而舉辦園博會,卻只是平抑這對失衡關系所采取的一項補救性措施,即便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效,但難以處處舉辦園博會、時時舉辦園博會。為此,無論什么地方、什么時候、什么目的,都要站在應有的歷史高度,看清歷史長河,讀懂這則城市故事——發展,必須要可持續,其基本前提,就是保護生態。武漢園博會正是以這種特殊方式,告訴人們這個最樸實的道理:生態回歸,才是舉辦園博會的真諦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勝旺,徐繼開.生態文明: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雙贏發展的文明形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28)4:15-18.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文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探討[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自然環境示范改善
承德圍場投資環境分析
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的探討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聽力訓練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設計研究
淺談我國高校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平行文本在旅游翻譯中的示范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