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湖南省韶山灌區現代化建設的研究

2021-01-14 19:08劉靜遠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5期
關鍵詞:現代化建設水利工程

摘要:糧食需求的擴大,供水需求的增長,如何讓傳統的農業灌溉工程跟上時代的變遷,一直是諸多學者面臨的問題。通過在水利系統的實際工作經驗及實地調查數據和查詢到的相關資料,本文對2014年以來韶山灌區探索打造現代示范性“四型”灌區的發展進程進行了分析研究,韶山灌區的現代化建設轉型變革的確較好的解決了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拓展了灌區功能,提高了科技水平,創新了管理機制,進一步實現了持續發展。在中國情景下,如何結合實際,加強政策引導力度,進行傳統灌區的轉型發展,消減制約現代化灌區建設的不利因素,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降低渠系水資源輸送過程損耗以及增強文化內涵都有助于現代化灌區的建成。本研究對中國情景下傳統大型灌區現代化轉型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韶山灌區、現代化建設、農業灌溉、水利工程

一、引言

目前全國范圍類的全國大型灌區大多建于上世紀50、60年代,工程設施老舊,安全隱患不斷、社會服務效益逐年下降,大部分大型灌區灌溉管理與服務基本上采用傳統方式,傳統的運作方式已經讓大型灌區捉襟見肘,僅三分之一的大型灌區開展了不同程度現代化信息化建設,配套并完善了相應的通信設施,信息采集監測實現了數字化、遠程化,但總體上現代化程度不高。

大型灌區覆蓋面積廣,管理難度大,設施老舊,給水利資源的持續性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后來,水利學者們才逐漸認識到應該進一步研究灌區的現代化建設,將傳統行業與時代接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四型”灌區又是灌區現代化建設的焦點,所謂四型灌區即是“高效節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綠色生態型”灌區,韶山灌區作為探索現代示范性“四型”灌區的領跑者,已經取得了部分成功實踐,正逐漸通過現代化灌區的建設,煥發出往日的生機活力。

韶山灌區工程位于湘中丘陵地帶,1965年7月動工興建,次年6月建成通水。灌區工程由水庫樞紐-水府廟水庫、引水樞紐-洋潭水庫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組成,有干渠5條,長186km;支渠401條,長1186km;斗渠及以下渠系長8730km。韶山灌區因是公益類單位,為人民增添福祉的水利工程,得益于政策扶持,曾經的韶山灌區一度輝煌,可是進入21世紀以來,工程設施的維護成本增加,管理難度增大,周邊居民忽視水利設施傾倒垃圾入渠的現象時有發生,卻又屢禁不止。為了追求更好水利資源管理效率,實現灌區可持續發展,韶山灌區走上打造現代示范性四型灌區的發展之路。緩解了資源惡化趨勢,降低了管理成本,緩和了周邊居民矛盾,有效提升了經濟和文化效應。

韶山灌區作為一個公益性的服務單位,經歷了54年的風風雨雨后,開始重新煥發出生機,這些變化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從韶山灌區全力打造全國現代化“四型”示范灌區著手研究,并對探索治理前后不同治理層面的相對變化作出比較分析,用于解釋和評估韶山灌區從傳統單一水利灌溉渠系過渡到現代化四型灌區多元模式的效果和意義。

根據現有文獻以及歷史資料,分析影響韶山灌區打造現代化“四型”灌區的潛在原因,探索影響韶山灌區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務實創新管理制度的關鍵因素及內在機制的解釋,嘗試解釋分析中國情景下大型灌區現代化發展方向。

二、文獻綜述

全國大型灌區共有0.2m3/s以上灌溉渠道38.38萬條,渠道總長度51.95萬km,其中,襯砌長度14.72萬km,占28.3%;1m/s及以上的渠道2.37萬條,總長度14.77萬km,襯砌長度6.09萬km(其中2000年以后渠道襯砌長度3.74萬km),占41.2%,渠系建筑物42.08萬座。灌排工程設施能夠滿足農業生產基本要求。至2011年,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及以上灌區456處,現狀灌溉面積2.78億畝,占總有效灌溉的30.2%,灌溉用水量占有效大陸灌溉用水總量的33%以上。大型灌區是重要的農業基礎設施、糧格油生產基地,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當前大型灌區面臨諸多困難,我國水資源浪費嚴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據統計,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0~0.55,與世界先進水平0.7~0.8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南方多水地區,農田灌溉采取漫灌的方式,不僅大大地降低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而且還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相對于南方地區,北方灌區灌水采用了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但采取節水灌溉方式灌溉的面積僅占總灌溉面積的2.6%左右。缺乏節水意識,節水設備嚴重短缺成為影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較低的重要因素。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認為解決灌區現狀問題的關鍵是走一條從傳統灌區到現代化灌區的發展之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灌區,按照生態文明、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建立并實行管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經濟上可行的良性循環系統。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作物的品種布局,合理開發和調配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系數和產出效益,發揮區域與環境優勢,實現節水、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灌區。

近年來越來越多鮮明的例子擺在面前,也讓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灌區要想有所發展,必須跟上時代,與時俱進,結合自身實際,探索一條現代化灌區的轉型之路,灌區傳統運營管理模式水利利用效率低下,對渠道環境的變化也無法迅速做出反應,生態效益發揮不充分。相比之下,現代化灌區可能更適合當地情況,但是現代化灌區要有政策的扶持,必要的資金量的投入。

灌區的現代化轉型能夠產生良好的結果,相比傳統灌區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現代化灌區是一個“人工—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灌區生態系統結構得到優化,功能得到保持和擴展,物質循環動態平衡無污染,資源節約高效產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傳遞文化氣息,利于灌區精神文化建設,豐富旅游資源,以旅游吸引人源,教育人民節水意識,并拓展經濟來源,以實現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可以依托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借助網絡通訊等公共資源助手,建立“移動互聯網+”管理新模式,可實現泵站無人值守、遠程控制自動運行,形成覆蓋式供水管網體系,大大方便水利調度和人員日常巡檢。

2014年韶山灌區開始建設現代化灌區轉型變革后,灌區涉及區域的資源社會生態系統的不同模塊(資源系統、治理系統、資源單位以及使用者)之間產生了一系列的互動和影響,并最終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我們通過實地工作、調研的一手證據來檢驗韶山灌區打造現代示范性四型灌區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起來并最終影響到效果,并檢驗現代化灌區轉型發展效果與理論預測的結果是否一致。

三、案例呈現

(一)、研究對象

韶山灌區是一個以農業灌溉為主,兼具工業供水、發電、航運、防洪排澇、養殖等功能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是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也是湖南省灌溉面積最大、功能最全、影響最廣、文化底蘊最深、綜合效益最大的灌區。是全國AAAA級水利風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韶山灌區于1965年7月1日動工興建,1966年6月2日建成通水,在曾任國家主席華國鋒同志的領導下,十萬勞動大軍憑著“愚公有移山之志,我們有穿山之勇”的豪情,經過10個月艱苦卓絕的奮斗,完成了引水壩、總干渠、北干渠主體工程,做到了當年設計、當年開工、當年通水、當年受益,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跡,享有“北紅旗、南韶灌”的美譽。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陶鑄為灌區工程通水典禮剪彩,華國鋒、譚震林、王首道等分別為灌區大型建筑物親筆題詞。

韶山灌區由水庫樞紐工程(水府廟水庫)、引水樞紐工程(洋潭引水樞紐管理處)、渠道工程三大部分組成,灌溉著雙峰、湘鄉、韶山、湘潭、岳塘、寧鄉、岳麓七個縣(市區)約25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100萬畝農田。半個世紀以來,韶山灌區默默地為這100萬畝農田提供汩汩清泉,使這片曾經水患連連的窮鄉惡壤變成今天旱澇無憂的膏腴之地。

渠道工程有干渠5條,分總干渠、南干渠、北干渠、左干渠、右干渠,干渠全長186公里;支渠401條,總長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總長8730公里;干渠上有10處隧道和26座渡槽,與120余處水庫,5.29萬多口山塘連成一體形成了以大型工程為骨干,以水庫塘壩為基礎“長藤結瓜”,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系統。

可隨著時代的更替,歲月的侵蝕,這個造福湘中的著名水利工程卻疲態盡顯:骨干建筑物壞損、渠道淤塞、設施帶病運行……。此外,體制機制不暢也是制約韶山灌區發展的一個瓶頸。還有,多年來灌區主要靠財政資金保運轉,既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財政調增機制,也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自我造血功能較弱。

窮則思變,2014年以來韶山灌區開始探索轉型發展之路,著手努力建設全國現代示范灌區,打造高效節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綠色生態型的“四型灌區”,至此韶山灌區迎來了里程碑似的轉折。

(二)調查方法

2014年開始至今,我已經在韶山灌區工作6年,結合自己實際工作經驗,并通過采用采訪式、走訪式、座談式以及檔案研究的調研法對韶山灌區的工作人員、沿岸居民進行了實地訪談,同時還搜集到了韶山灌區開展現代化“四型”灌區相關政策文件和檔案記錄,較為實際客觀的了解并見證了韶山灌區的轉型發展狀況。

四、案例分析

從傳統灌區到現代化“四型”灌區的轉型發展解釋

在2014年之前,韶山灌區仍然沿襲傳統運營模式,作為湖南省最大的水利工程,灌區灌溉面積有100萬畝,由于工程涉及面廣,管理難度極大,灌區維護成本高,極端情況下財政狀況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甚至導致職工工資都難以下發。而且灌區基本上在偏遠農村,員工待遇得不到改善,人力資源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人力資源的減少,又會造成職工隊伍青黃不接的局面,導致渠道加固、清淤、打撈水草等雜物的人手不夠,從而加劇灌區渠道的老化損壞,形成惡性循環。

2014年之后韶山灌區著手現代化“四型”灌區建設,計劃通過17年的時間,大幅提升灌區灌溉面積,并將韶灌打造成灌溉區信息全面感知、網絡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共用、管理決策人工智能的智慧灌區。目前為止的具體做法有:一是發揮節水生態型功能,韶山灌區于2014年完成了渠道工程防滲襯砌,渠道防滲是減少渠道輸水滲漏損失的工程措施。不僅能節約灌溉用水,而且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防止渠道的沖淤和坍塌,加快流速提高輸水能力,減小渠道斷面和建筑物尺寸;節省占地,減少工程費用和維修管理費用等。襯砌指的是為防止圍巖變形或坍塌,沿隧道洞身周邊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護結構。渠道工程防滲襯砌項目實施改善了渠內水流條件,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渠水水質,減少了滲漏量,節約了灌溉用水量,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也改善了灌區農業生產條件。二是體現綜合效益型功能,2014年先后對韶山灌區二級機構洙津、洋潭電站成功進行了增效擴容改造,鞏固和增加了水電發電能力,增強了設備安全可靠性,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發揮了水利綜合經濟效益,也進一步提升了經濟造血能力;三是緊緊圍繞特色文化型功能,把韶山灌區打造成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區4張名片。啟動了三湘分流片區、銀田片區兩個片區建設的工作,積極打造旅游名片,目前銀田片區建設取得了有效進展,已于2016年灌區建成通水50周年之際全方位對外開放。同時韶山灌區深入挖據了文化內涵,開展韶山灌區精神提煉,開展了“走進韶山銀河”系列叢書征文活動,選錄了42篇優秀文章,匯總成了《銀河之魂》一書,從韶山銀河風光攝影大賽評選出獲獎作品59幅,收錄進反映灌區優美風光的《銀河風采》畫冊中,目前六輯叢書《銀河屹立》《銀河故事》《銀河詩韻》《銀河紀事》《銀河之魂》《銀河風采》已全部編撰完成。

2015年韶山灌區局財務總收入達到3787萬元,比2014年增長10%,創歷史新高;工程管理榮獲“全省2015年度管理與改革工作優秀單位”,并將南方水稻灌區節水防污灌溉管理經驗面向全國推廣;灌區二級機構洙津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達到“二級標準”,其經驗向全省推廣;全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民意調查排名湘潭市72個市直單位第12位,農口系統排名保持了第1位。2016年,韶山灌區總收入8409.48萬元,其中基本支出收入1586.48萬元,占總收入的18.87%。項目收入6823萬元,占總收入81.13%。2016年11月,在全國“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中,全省市州推薦的14個單位中,省水利廳、省發改委聯合推薦韶山灌區為全省兩家“水效領跑者示范”單位之一。2017年韶山灌區在進一步做好現代灌區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的同時,及時調整整合了局內部機構,整合10個渠道管理所成立5個干渠管理處,新增旅游發展辦、規劃計劃科、信息中心、三湘分流管理處、直屬機關黨委5個機構,建立完善體制機制,建立新的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新模式、新標準、新制度,加大基層在人、財、物等方面的自主權,實現責權利的統一,確保新的機構正常有序運轉。2018年韶山灌區強化了工程日常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落實推進“渠長制”,并著手韶山灌區特色小鎮規劃編制,加大灌區品牌創建工作。并且在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韶山灌區以招標的形式開展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通過技術升級,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管理維護成本。

韶山灌區通過以建設“高效節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綠色生態型”四型灌區為目標,以建設全國現代示范灌區為重要抓手,以轉型發展為主線,啟動水利生態景觀帶項目建設,促進灌區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強化農業灌溉功能,拓展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綜合經營功能”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現代灌區建設模式,逐步擺脫了往日的困境,重新煥發了生機。

五、政策啟示

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對水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同時在水的類型及水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我國水資源所面臨的形勢卻非常嚴峻,水資源問題可以分為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水資源浪費等幾方面問題,再具體細化到灌區,水資源在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節約保護、科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也隨之大量產生并日趨突出。

通過對灌區的規劃和改造,強化農業灌溉功能,拓展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綜合經營功能,提高科技水平,創新管理機制,實現持續發展。走出一條現代化灌區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但同時,現代化灌區建設也面臨著難找創新出路、歷史遺留問題多等重重考驗,任重道遠,所以目前我國的大型灌區只有少部分建成了現代化灌區,例如:都江堰灌區、夾馬口灌區、紅旗渠灌區、向家壩灌區等等,大部分灌區還在探索階段,或者維持傳統灌溉管理模式。

1960年2月動工興建的紅旗渠,也是現代化灌區轉型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紅旗渠經過長年累月運行,1990年后,紅旗渠漳河水源減少,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極為嚴重,1992年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長嚴克強到冀、豫、晉三省沿濁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況,對紅旗渠水源減少及工程老化極為關注,當時就有了將紅旗渠建設為現代化灌區的想法,1992年7月河南省計委下文批復,同意紅旗渠進行技術改造,1993年4月1日,紅旗渠總干渠停水全線施工,1995年紅旗渠灌區被列為全國二十個重點灌區灌溉工程,確定項目總投資500萬元,1998年12月12日至13日,歷時五年的紅旗渠技改工程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被評為優良工程。至此紅旗渠完成了從傳統灌區向現代化灌區的轉型發展。灌區用水價格比過去降低了,每年可為群眾節約水費270萬元;水的利用率比改革前提高17.4個百分點;灌區澆地面積恢復了過去多年棄灌的土地6000余畝,增產糧食30萬公斤,并打造了紅旗旅游風景區,豐富了紅旗渠文化教育內涵。

在現代化灌區建設中,增強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生態型灌區信息系統的構建和成立生態型灌區保護法規。采用因地制宜的布設方式,運用創新性思維,借鑒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方式,注重生態保護;借鑒綜合、高效、便于操作的管理方式,提升農戶和用水戶的參與度。掘文化內涵,實行生態型灌區現代化管理,定將不斷的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馮曉擁,趙堅,朱霞.生態型灌區的建設與現代化管理[J].社會科學前沿,2017,6(11):1461-1466.

[2]賀大斌韶山灌區工程改造促進灌區良性運行[J].中國水利,2005.23.

[3]譚江濤,蔡晶晶,張銘.開放性公共池塘資源的多中心治理變革研究--以中國第一包江案的楠溪江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8,15(3):102-158.

[4]王希臺,朱偉.韶山灌區水利生態景觀帶將開工總投資達7.7億元[N].湘潭在線,2016.10.09.

[5]王希臺,肖中華,楊六一,朱偉.韶山灌區風雨兼程迎來五十華誕一渠水長流豐碑永屹立[N].湘潭在線,2016.06.02.

[6]湘江河畔的一顆明珠--韶山灌區[M].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編,2001.05.

[7]林州探索紅旗渠灌區管理新路[N].人民日報,2005.12.22.

[8]陳淑艷,陳曉君,郭敏.建設生態型灌區的緊迫性及重要意義[J].科技傳播,2013(17):126-127.

[9]王小林,馬北福.淺談我國灌區現代化管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16(2):212-214.

[10]袁建明.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務實創新全力打造全國現代示范灌區[R].湘鄉: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2016.

[11]溫金武.韶山灌區的建設與初期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劉靜遠(1990年——),男,漢族,湖南永州人,助理工程師,碩士,湖南省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

猜你喜歡
現代化建設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新方式研究
水利工程快速施工研究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
試論水利工程管理的現代化與精細化建設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
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淺談如何加強水利工程管理
推進錫林郭勒盟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