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之道:心之安放,還是物之追逐?

2021-01-14 05:10程應峰
醒獅國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品茶飲茶生活

茶,亦莊亦諧,亦雅亦俗。茶韻茶事,源遠流長,以茶悟道,古已有之。

人文風雅,少不得琴棋書畫詩酒花;煙火生活,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凡俗生活所需,是煙火人生的一部分。茶的發現,得益于神農走千山,訪萬物,歷萬難,嘗百草。

茶有八德,即:康、樂、甘、香、和、清、敬、美??档抡?,祛病除疾,延年益壽;樂德者,安樂愉逸,如沐春風;甘德者,味若甘露,滋潤人生;香德者,百味凝春,芳香盈溢;和德者,固本扶元,和而不同;清德者,寡欲清心,悠然自得;敬德者,座上禮賓,奉茶為敬;美德者,潔身自香,物我皆忘。

茶擁六境,即:外境,初境,韻境,覺境,修境,度境。初飲茗茶,味覺其苦,似憶舊憂,此為“外境”;飲茶片刻,分其茶時,別其茶類,粗知茶味,此為“初境”;飲茶多時,漸知湯之清,漸曉氣之香,漸悟味之醇,漸明葉之整,此為“韻境”;飲茶入心,飲與不飲盡如佳飲,有茶無茶皆似名茶,此為“覺境”;飲茶入神,任外界狂風暴雨,自內心穩如泰山,此為“修境”;飲茶入道,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盡去煩憂,不染塵埃,此為“度境”。

茶能入器,亦可入品,更能入詩,入畫,入曲,入禪、入道。

何為茶道?不妨想象一個頗具詩情畫意、耐人尋味的生活場景:沸水過處,倩影輕眸,一波顧盼,一段心語,一席幽思雅致,成就了一番茶品佳話。是的,這正是“茶之道”的外在形式。通常情況下,茶之道,是品味生活的一種方式。究竟是心之安放,還是物之追逐?也就不言而喻了??梢钥隙ǖ卣f,如果沒有明顯的物欲介入,茶之道當屬前狀。古往今來,中國人喝茶,講禮儀,講規矩,不僅要有完善的規范和品飲方法,還追求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而將二者相結合的,便是茶之精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茶道”。

品茶就是品生活,也是一個入道的過程。成功人士品茶,失意落拓的人也品茶。一杯茶,讓生活的平凡、庸俗、瑣碎、繁復退到幕后,讓身心有了回旋的余地。能坐下來細品一杯茶的人,說明還沒有喪失對生活的熱愛,還有一份顧惜生活的美好心境,還有一腔不懈不怠的斗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為異數,卻是個人品位的象征。古人品茗論道,煮茶聽琴,為的是在裊裊幽香中揣摩世態炎涼,體味人生苦樂。

北宋詩人蘇軾,十分嗜茶,愛茶之情常見于詩行之中:“仙山靈草濕行云,洗溫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因為愛茶,才具有對茶獨特的感受?!般辶T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梢哉f,蘇軾詠茶,總是那么繪聲繪色,情趣盎然。

在烹茶這一環節,蘇軾以為“精品厭凡泉”,好茶必須配以好水,因此常常親自到釣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盎钏€須活火烹”,所以他用于泡茶的滾水皆由“有焰方熾的炭火”煮沸。對煮水的器具和飲茶用具,蘇軾也很講究。在宜興,他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后人為紀念他,把此種壺式命名為 “東坡壺”?!八娠L竹爐,提壺相呼”,即是蘇軾用此壺烹茗獨飲時的生動寫照。

蘇軾不只是烹茶、品茶,還親自栽種過茶。他貶謫黃州期間,經濟拮據, 生活困頓。黃州一位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來一塊荒地,他親自耕種,以地上收獲稍濟“因匱乏食”之急。在這塊取名“東坡”的荒地上,他種了茶樹。有詩為證:“磋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痹诹硪皇住斗N茶》詩中他這樣寫道:“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后。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痹娨馐钦f,茶種在松樹間,生長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鶴嶺,連日春雨滋潤,便恢復生長,枝繁葉茂??梢娫娙擞诠畷r,已深諳茶樹習性。

茶的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人歡喜與清明,使人有了超越現實生活的想象。蘇拭的一生,足跡遍及各地,從蛾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是長期的貶謫生活,為他提供了品嘗各地名茶的機會,也讓他在沉苦之時,葆有一腔向上飛揚的心襟,在貶謫之境,不失敏銳深刻樂觀的人生態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間斷地泡出詩意的芳香。

所以說,品茶悟道,是品茶,更是悟道,這源于生活的美學,在煮水、潔器、暖杯、入茶的過程中,有暗香盈室,有琴音繞梁,在一盞茶的儀式里,傷感漸去,煩惱漸消,困頓疲憊的心,得到了最妥貼的安放。就像一首詩中寫到的:“黃榆案后,紫砂壺前,一棵意象的菩提樹,一朵被茶洗過的心狀蓮花,正在,閃閃發光?!?/p>

茶,生于天地之間,采集星辰靈氣,吸取日月精華,藏千河,存萬山,納萬象,有著無可言狀的美妙。

靜室雅齋,置一杯清茶于案前,縷縷茶香,裊裊升起,沁入肺腑,蘊藉天人合一之韻,呈現撫日挽月之勢。一當茗茶緩入口中,只覺清香入喉,其間氣韻,令人心曠神怡,忽如云升長天,忽似雪入玉壺,妙不可言。品茶,乃洗心之禮,更為相敬之儀。茶調眾口,為靜謐伴侶,于年華里感悟眷戀舊憶之幽香;茶化憂愁,是寂寞知己,于歲月中尋覓思念往昔之清逸。

茶之色澤,融天地之光,匯宇宙之明。綠茶,如茫茫草原;紅茶,似落霞滿天;白茶,若皚皚雪野;黃茶,勝厚土魂魄;黑茶,及晨曦將近;青茶,乃枯木逢春。茶有季節,其葉纖嫩,可生一時春;其湯凈透,可長一節夏;其香悠長,可收一季秋;其味綿柔,可藏一場冬。品茶,可知四季變遷,能解繁復情緣。

茶,是生命中的一段沉香,攜自然之精髓,雨露之滋潤,匠人之技藝,成就茶人杯中浮沉之風景。而光陰,更似清茶一盞,與素凈文雅之女子相匹配,與清風明月般男子相媲美,蘊含讀不盡的過往,寫不盡的情懷,說不盡的期待。茶有佳茶,清如蘭凈,條索分明,浸水嫩芽展,湯色意猶長,入杯尚未飲,香氣溢滿房,葉底盡齊整,齒潤味甘暢。茶有清茶,一葉一念,禪意深深,或與相知之人訴說往事,或與相念之人心有靈犀,或與相別之人久別重逢。

品茶宜靜。在心靜身凈之時,慢口細品,方能品出茶之真味。人生如茶,在時光的熬煮中,煮入塵世之味,生活之味,方能領略生命最深處的意趣。品茶,品的是春花,晨露,輕煙,和風,夕陽,月光,江水,秋色,萬物,自然,歲月,禪心,品的是一份或沉浮或起落,或苦或澀,或甘或甜,或淡然或坦然的心境。

品茶的過程,就是一個見證“人品、茶品、水品、火品、器品、室品”的過程。茶之為道,茶之有道,離不開“人品”的“清、雅、簡、淡”;“茶品”的“清、香、甘、淡”;“水品”的“清、活、甘、冽”;“火品”的“明、活、潔、燥”;“器品”的“質、樸、雅、素”;“室品”的“簡、古、通、幽”。如此,品茶悟道,才有可能漸入佳境,將心靈安放得恰到好處。

以茶為媒,以茶為悟,足以明心悟道,修身養性。展席交坐之間,偶寄閑情之時,可感受真善之美,可悟透世間之情。

茶之道或為人之道。所謂茶道就是品茶悟道之意,也就是通過品茶,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藝術人生的境界,悟得為人處世之道,達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茶道的本質不是制茶之道或煮茶之道,而是品茶時所悟到的人生之道。

茶之道或為事之理。傳說乾隆微服南巡時,到一家茶樓喝茶,當地知府知道了這一情況,拼了老命也得去護駕,否則萬一出了事,小心性命不保。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測。到了茶樓,他就在皇帝對面末座的位置坐下了?;实坌闹敲?,也不去揭穿,久聞大名、相見恨晚地裝模作樣了一番?;实凼侵?,免不得提起茶壺給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誠惶恐,但也不好當即跪在地上來個謝主隆恩,于是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當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

茶之道或為詩之思。所謂“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正是古代文人對茶道的詩意詮釋。在古代,文人們在品茶悟道的過程中,對茶產生了特別的情感。特別是唐宋以后,詠茶詩詞大量涌現,涉及茶的栽、采、制、煎、飲,以及茶具、茶禮、茶功、茶德等,文人以茶喻人,將自身的理想人格,印照在詠茶的詩句之中。茶之為物,純潔無邪,平靜和諧,高貴醇厚。文人們借茶吟詠,養性修身,得已步入人格、茶香交融之境。

道家哲學里,“道”,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茶,乃契合自然之物、采天地之靈氣的山珍,長期飲用,可以除卻污濁穢氣,潔凈身心。所以,一杯茶,一縷清香就是道。飲茶品茶的過程,就是入道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有一種自然之韻不知不覺地深入心靈,予人以絕妙的感受。

只是,世俗之茶,或為招待,或為交流,或為應酬。即便有一個人獨處時泡上一杯香茶獨品,多數是為著解一時之寂,一瞬之渴,真正用心品茶悟茶的并不多。

一個有心于清風明月之中,萬籟俱寂之下品茶悟道之人,一定會有不同于常人的人生截獲,這樣的時候,生命是如此真實,生活是如此安寧,大千世界是如此妙不可言。這就是道——一個人在凡俗生活中的茶之道,其身,已然揉進了禪之境,其心,已然浸潤著道之味,其意志,已然融入了與清風明月交融輝映的奇情妙局。

程應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讀者》等刊簽約作家。

編輯/林青雨

猜你喜歡
品茶飲茶生活
春來黔地品茶香
飲茶養生De四季區別
冬品茶梅
品茶香 知茶趣
敘品茶事
生活感悟
四季飲茶與健康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月下飲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