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國大典大紅燈籠背后的故事

2021-01-17 09:11彭淼淼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1年21期
關鍵詞:制作工藝紅燈籠開國大典

彭淼淼

摘 要: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的八個大紅燈籠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燈籠是怎么制作并懸掛的?燈籠的設計者是否真的是日本人?本文通過研究燈籠的制作工藝、中日燈籠的異同、有關燈籠設計者的記載,盡可能還原燈籠從設計圖變成實物的歷史真實。

關鍵詞:紅燈籠;開國大典;制作工藝;設計者

在香山革命紀念館“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中,陳列著兩個大紅燈籠(圖1)—曾經在開國大典上懸掛的八個紅燈籠中的兩個。紅燈籠不僅是普通小燈籠的加大版,背后還有很多故事,比如燈籠是怎么做出來的,采取了什么制作工藝?每個燈籠直徑達2.6米,是怎么掛到天安門城樓上的?再如,是否真如一些媒體所說,燈籠是由日本人設計的?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討論。

1 大紅燈籠是怎么掛到天安門城樓上的?

1949年9月,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決定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留給工作人員籌備的時間只有20多天!經過緊張的研究討論,關于天安門城樓怎么布置,工作人員設計出20多份草圖,供周恩來總理挑選。周總理一眼就看上了八個大紅燈籠加八面紅旗的設計圖。周總理認為八個大紅燈籠懸掛在城樓上的十根廊柱間,既符合中國的傳統和民族風格,又能充分體現出開國大典濃厚的喜慶氣氛,還顯得莊重。①

之所以稱之為“大”紅燈籠,是因為普通燈籠的直徑一般在30至40厘米,大一些的也不超過1米,但為了與天安門城樓的宏大體量相匹配,單個燈籠直徑2米以上。工作人員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沒有現成的大燈籠,后又聯系了幾個工廠,他們雖然也想為開國大典出力,但一看設計尺寸都表示做不了。經過多方尋找,前門外一位做紅木家具的老手藝人尹作濱接下了制作大紅燈籠的任務。為了解決體量巨大的燈籠做好后抬上城樓費時費力的問題,尹老提出在城樓上做燈籠。準備好綠竹、紅布、黑釘、黃穗等材料后,尹老帶著徒弟們和幾位請來幫忙的篾匠,在天安門城樓上忙了整整三天三夜,在距離開國大典只有一天多的時候,八個大紅燈籠終于圓滿完工。做成后的大紅燈籠每個高2.4米,直徑2.6米,重約80千克,3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燈籠上下部貼有金黃色的如意云紋,底部配有黃色燈穗,十分莊重、美觀。懸掛燈籠時,由十幾個人用平板把燈籠抬到指定位置并托舉,再由站在梯子上的人接應進行懸掛。燈籠太重,多次懸掛都沒能成功。經過嘗試不同方法,最終在懸掛的橫梁上增加兩個受力鐵環,燈籠才得以掛起來。

1949年10月1日,八個大紅燈籠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十根廊柱間,同中國人民一起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圖2)。在隨后的40多年里,這八個燈籠與天安門融為一體,共同見證了中國的滄桑巨變。

1994年9月,八個大紅燈籠光榮“退役”。原來懸掛在東一、西一位置的兩個燈籠由國家博物館收藏;懸掛在東二、西二位置的兩個以1380萬元人民幣被拍賣,拍賣所得款捐贈給北京貧困山區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和希望工程;其他四個由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保存收藏。2019年,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將其中兩個調撥給香山革命紀念館。

2 大紅燈籠是怎么做出來的?

大紅燈籠是怎么做出來的呢?燈籠制作要經過20多道工序,大致為選材備料、制作骨架、粘貼布面、粘貼裝飾。

2.1 選材備料

燈籠是否結實耐用,竹篾的選材、加工尤為關鍵。工匠們選用竹齡在3年以上的成年毛竹,用水浸泡,以增加毛竹的柔韌度,便于制作過程中彎折;再按照設計的燈籠尺寸,將竹子截成長度相同的竹筒,把截好的竹筒劈成寬窄相同的竹篾。配齊需要的竹篾數量,并在竹篾兩端鉆眼,以備后期安裝使用。

2.2 制作骨架

經過鑿銼線刨,將木材打磨成兩個外圓內空、薄厚一致的燈盤,燈盤上刻出凹槽;竹篾兩端用鐵絲穿好,分別嵌入上下燈盤的凹槽,并用鐵絲幫助固定。用兩根粗鐵絲或鐵管做成的燈簧貫穿上下兩個燈盤(圖3)。由于大紅燈籠體量大,采用四根鐵管作為燈簧,確保支撐牢固。接下來是捏燈形,要把竹條彎成弧形。捏燈形是制燈過程中最難的一步,需要眼力、手力協作,讓竹篾彎成一樣的弧度?;《认嗤闹耋褚粭l條經線,經線越多,燈籠越接近完美的“蘋果圓”。普通燈籠的骨架至此就基本成形了,可每個大紅燈籠光經線就有48條,為了讓燈形更穩固,燈籠自上而下還加5圈緯線,第3條緯線在燈籠的最大直徑處,是將兩片竹篾用線繩捆在一起,形成雙層,另外4條緯線為單層。除了緯線,大紅燈籠還有一個特殊的“井”字結構(圖4)。在燈籠最大緯線,即第3條緯線的平面上,用兩橫兩縱共四根木條,搭出“井”字,木條兩端與燈籠第3條緯線相連接,其中兩根木條的端頭被粗鐵絲從燈籠外側穿過竹篾楔入,鐵絲在燈籠外側的部分焊接成環形;另外兩根木條搭在第3條緯線上,用線繩綁定。為了固定“井”字結構,還用鐵絲纏繞連接燈簧和木條兩端?!熬弊纸Y構讓大體量的燈籠結構更穩定,同時也便于在木條上懸掛燈泡,作為燈籠的光源。木條外面的鐵絲環可系上線繩,把線繩的另一端固定在橫梁上,可以增加燈籠的受力點,分散壓力便于懸掛,還可以減輕刮風時燈籠的擺動幅度。整個燈籠骨架做工規整,有對稱美,并且受力均勻,結構穩固。

2.3 粘貼布面

糊燈籠用的是糨糊,燈籠布不能整塊直接糊上,要把布剪成棗核形,每隔幾條竹篾糊一片布,多次反復才能把燈籠全部糊上。糊的過程中要將布料拉平整,兩片布料疊壓的地方要等下層的糨糊干燥后再糊上層部分。大紅燈籠使用的是紅士林布,士林布是用陰丹士林(英文Indanthrene的音譯)一類人工合成的蒽醌類化學染料染制的棉布,這種染料有紅、藍、綠等多種顏色,染成的布色澤鮮艷且不易褪色,耐洗耐曬。

2.4 粘貼裝飾

燈籠布全部貼好晾干后即可進行裝飾。大紅燈籠以金紙剪出的如意云紋、回紋作為裝飾。一般來說,燈籠達到1.5米高就要裝飾網穗和獨穗(香山革命紀念館館藏紅燈籠的網穗和獨穗入藏前已佚失)。裝飾完成后,燈籠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①

現如今,天安門上竹木骨架的大紅燈籠已經替換成新型鋼結構折疊式燈籠,它具有便于運輸、吊掛和收存三大優點。懸掛前,鋼結構的燈籠像雨傘一樣收束著,用升降機把燈籠推舉懸掛,然后轉動下燈盤處的機械裝置,收束著的燈籠就像傘一樣被撐開,變大、變圓。

3 中國燈還是日本燈?

曾有媒體發出如此感慨:“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采用了日本設計師為開國大典設計的燈籠以來,這種結合日本丸提燈式樣的燈籠就在中華大地上普遍流傳開來?!边€有媒體認為:“大紅燈籠和中國傳統的燈籠不一樣,可見燈籠確實是日本人設計的?!痹凇爸袊澄飳崬槿毡撅L格”的話題中,開國大典的大紅燈籠被作為例子屢屢提及。

開國大典的紅燈籠不是中國傳統,竟然是日本設計師設計的,還結合了日式燈籠的式樣?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的傳統民俗工藝品花燈,又名“燈籠”“彩燈”,漢代就有。據《中國民俗辭典》記載,東漢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此后,這種佛教禮儀便演變成民間盛大節日。漢明帝下旨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家家戶戶懸燈禮佛。

中式花燈是由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制作組成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籃燈、棱角燈、樹地燈、走馬燈、孔明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仿生形等。

從外觀來看,開國大典的紅燈籠和日本丸燈(圖5)確實有相似之處,都有類球形燈身。再加上人們印象中,古人使用的燈籠應該是制作精巧、裝飾復雜的(圖6—圖8)。但這種精美的燈籠,應稱為“宮燈”,是花燈眾多品種中的一種,主要為皇宮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材料多樣,有竹、木、玻璃、布、琺瑯、螺鈿等。

而裝飾相對簡樸的紗燈(圖9)也是中式花燈的一種,是用薄紗糊在竹制龍骨上,因材料易得、制作簡便,在民間頗有市場。①從外觀來說,和日式丸燈相比,開國大典的紅燈籠更像中式紗燈,且大紅燈籠表面較光滑,不似日式丸燈表面有較密集的橫向褶皺。

從結構來看,大紅燈籠和日式丸燈就更是完全不同了。日本的丸燈是日式提燈的一種常見形狀,另有長形、筒形、弓張形(圖10)。提燈最早在日本平安時代(相當于我國南宋時期)寫成的《朝野群載》中有記載,江戶中期(相當于我國清朝時期)經改良后成為可折疊易攜帶的照明器具,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提燈的結構主要有兩種:地張式和卷骨式。地張式竹骨以平行輪圈狀成形,并用線繩捆綁固定;卷骨式竹骨以螺旋狀成形,線繩以糨糊粘貼固定(圖11)。②這兩種結構,竹制龍骨都是橫向的(圖12),這也是日式提燈表面有橫向褶皺的原因。

大紅燈籠的龍骨則是縱向的,和紗燈一樣。大紅燈籠有48根縱向龍骨,因體量巨大,這才額外增加了5條橫向龍骨以穩固燈形。除了縱向龍骨,紗燈和大紅燈籠都有相似的燈簧結構。因此,從結構來說,開國大典的紅燈籠幾乎和紗燈一模一樣。

從外觀到內部結構,大紅燈籠完全就是中式燈籠!

大紅燈籠的設計是誰?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日本人小野澤亙(中文名肖野)和森茂。小野澤亙是日本左翼畫家,19歲時參加了日本無產者美術家同盟,1939年來到北平后一直從事左翼宣傳工作,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留在中國,其宣傳畫水平高超,多次受到《晉察冀日報》表揚,還曾參與話劇《白毛女》的舞美設計。森茂14歲時來到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后,他留在中國,曾任職《晉察冀日報》社的利民廣告公司繪圖部。小野和森茂參與了天安門開國大典設計、布置工作。時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張致祥是天安門布置的總指揮,他把天安門城樓的美工設計工作交給了時任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舞美隊隊長蘇凡。①蘇凡在回憶那段時期的文章中提到,隊里的兩位日本美術家設計能力很強,舞美隊的主要創作力量以小野為主,小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天安門會場的設計布置中。②森茂曾在日記中提到,他去看過燈籠的制作,并詢問制燈工匠是否能按時完成。③

另一種說法認為設計者可能是鐘靈和張仃。鐘靈當時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總務處的辦公室主任,并兼任會場布置科科長,天安門城樓上的兩條大標語就是鐘靈設計并書寫的。張仃當時是北平藝專(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和鐘靈一起負責開國大典的美術設計,后來他們還一起參與國徽的設計。據鐘靈回憶,天安門城樓上(包括大典橫標、城樓兩旁的標語、八個大紅燈籠、兩邊的八面紅旗等)由會場布置科負責;天安門城樓下、觀禮臺等由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專門成立的布置處負責,負責人是舞美隊隊長蘇凡。熱心的蘇凡除了干好負責區域,還找到鐘靈和張仃,說城樓上的設計和布置方面的活計可以分些給他,他有人有物,在此他特別提到了設計能力強的日本友人小野澤亙和森茂。這個時候,大紅燈籠的方案已經由鐘靈和張仃設計好,并在呈送周總理后得到了批復,將要進入制作階段。鐘靈和張仃感謝了蘇凡,把天安門城樓上正廳的布置工作交給了蘇凡。當蘇凡得知大紅燈籠還沒找到人做時,幫著四處找能做燈籠的人。④

大紅燈籠的設計者究竟是小野澤亙和森茂還是鐘靈和張仃,有待更確切的資料證明。但不論如何,這八個大紅燈籠造型莊重、顏色喜慶,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它們的形象深入人心,直至現在,年節時懸掛的大大小小的紅燈籠,多數沿用開國大典上這八個燈籠的比例和顏色搭配,它們將繼續見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

猜你喜歡
制作工藝紅燈籠開國大典
作戰時間橫跨開國大典的是哪一次戰役?
10月歷史大事記
紅燈籠
永德縣烏木龍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形態特征
對傳統紫砂壺制作工藝的研究
過山瑤“雞公鞋”文化初探
勐準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藝及其文化特征
大紅燈籠高高掛
陳氏父子的上海往事
(封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