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作物種子種植風險因素與提高種子質量的措施

2021-01-18 22:18高鳳李凱強陳敬波
科學與生活 2021年31期

高鳳 李凱強 陳敬波

摘要:種子質量會對農作物種植效益產生決定性的作用,需引起充分的重視。農作物種子質量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從多方面著手,完善種子質量監管機制,提高種子質量。種子企業、農民群眾等相關主體也要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推動種業的健康發展。但在農作物種子種植過程中,面臨著較多的風險因素,導致農作物產量受到嚴重影響,阻礙到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種情況,需加強種子質量監控工作,消除掉潛在的風險因素。通過提高種子質量,促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農作物種子;種植風險;種子質量

引言

種植風險廣泛存在于農作物種子的采集、培育、保存、種植等各個環節,人為因素也會影響到種子培育效果,或增加種子生長期,或種子難以正常發育,導致農作物的產量遭到降低。針對這種情況,相關人員需對種子種植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危機提前分析,采取針對性的化解對策,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同時,要加強種子質量管控工作,通過控制種子質量,促使農作物品質、產量等得到改善。只有切實重視種子質量,方可以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1農作物種子種植風險因素

1.1農作物種子檢驗帶來的種植風險

(1)評估種子種用價值。通過檢驗可及時了解農作物種子的優劣情況,選用優質種源,淘汰不合格、不達標種子,以避免農業生產損失,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為農業生產安全提供保障。(2)延長農作物壽命。農作物種子檢驗工作的開展,可避免不同農作物、不同品種的種子混雜,避免種質資源提前退化、有毒雜草蔓延,充分發揮優良品種增產、增收效果。(3)有效防止假劣種子流入市場。近年來,國家對農作物種子質量提出了嚴格要求,通過開展水分、發芽率、凈度、純度、轉基因成分、品種真實性等項目的檢測,可有效地避免假劣種子在市場中流通,減少種子質量事故的發生率。(4)促進對外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種子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檢驗機構需對進口種子質量進行嚴格檢驗,出口滿足質量要求的種子,以提升經濟效益。(5)為行政監督及行政執法提供依據。種子質量監督部門將定期開展監督檢驗、專項檢驗等抽檢工作,做到充分了解轄區內種子質量情況,并聯合省、市、縣建立3級聯動機制,督促種子企業提高種子質量、維護種子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1.2管理者認識不到位

實驗室最高管理者大多數是行政領導,對檢驗室運行的特點不明白,沒有將本機構自身的資源配置(人員配置、人員結構、實驗室布局、儀器設備等)情況有效地結合起來,出現管理漏洞。在檢測過程中大多只關心檢測結果,不注重檢測結果產生的過程。管理體系上運行不規范,監督工作、內審工作都流于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預防、糾正、持續改進的作用。

1.3樣品流轉不規范

由于樣品登記人員崗位職責不明,對樣品安全流轉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等原因,導致樣品亂放、標識錯誤、樣品登記表填寫錯誤、樣品處置不明。如大量樣品存放在檢測室內,沒有專門的樣品室等。如果不能保證樣品流轉安全可控,后續的所有檢驗工作都沒有真正的意義和作用。

1.4人員因素

在檢驗工作中,人為因素是引起檢驗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主要要素。一是基層種子檢驗機構人員偏少,很多檢驗室都是混崗混編,導致人員崗位設置分工不明確,責任不落實,承擔相應的檢驗檢測工作人員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二是基層種子檢驗機構人員流動較大,導致檢驗人員在檢測能力上參差不齊。三是新進人員和在崗人員的學習培訓較少,導致種子檢驗檢測水平原地踏步,對檢測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困惑處理能力降低。

1.5監督作用不到位

監督員的監督方式把握、認識不到位。很多時候現場監督工作流于形式,沒有體現出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糾正問題的原則。

2做好種子質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程序,對所進行的檢驗的有效性進行監控。根據檢驗室規范化運行的特點和要求,從檢驗人員、儀器設備、檢測方法等為主的要素來做好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2.1檢驗人員

檢驗人員的行為是質量控制的第一要素,直接決定實驗室檢測水平的高低。加強對人員的管理:一是建立一人一檔,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多開展省級、市級檢驗人員的交流學習;二是明確人員崗位職責,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三是規范檢驗人員的行為,降低隨意性,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現場監督和比對試驗;四是減少檢驗人員的流動,維持檢測水平的穩定。

2.2檢測過程

種子檢驗對象是具有生命力的種子,其物理質量(水分)和生理質量(發芽率)因生產、流通環節和時間的變化,存在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這不僅增大了重現檢測結果的難度,更對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凈度分析

凈度分析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一是嚴格按照檢驗規程和作業指導書要求規范操作,正確判定重型混雜物,以減少因重型混雜物帶來的誤差;二是儀器設備檢查調試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以減少儀器設備帶來的誤差;三是規范填寫原始記錄,以保證檢驗結果的重現性;四是不管是全試樣還是半試樣,分析后的各成分重量之和與原始重量比較,增失重量均不超過 5%,否則必須重做;五是容許差距和數據修約均應嚴格按規定操作。

2.2.2發芽試驗

發芽試驗中質量控制:一是嚴格按照檢驗規程和作業指導書要求規范操作,正確進行正常幼苗和不正常幼苗鑒定;二是必須加強重復實驗,控制好同一發芽試驗的 4 次重復間的誤差,也可采用人員比對試驗,以減少人員操作帶來的誤差;三是發芽箱內溫濕度的控制,以減少溫濕度差異帶來的誤差;四是休眠種子的正確處理;五是規范填寫原始記錄、不正常幼苗類型的記錄,以保證檢驗結果的重現性;五是發芽結果數據修約,發芽率的百分率總和必須為 100,平均數百分率修約到最近似的整數,修約 0.5進入最大值中。

2.2.3水分測定

水分測定中的質量控制:一是嚴格按照檢驗規程和作業指導書要求規范操作;二是控制好烘干溫度和時間,溫度過高或者時間過長,都將對結果產生嚴重的影響;三是禾谷類含水量超過18%,豆類和油料作物含水量超過 16% 時,必須進行預先烘干;四是同一個樣品兩次測定之間差距不超過0.2%,否則,重新兩次測定。

結語:

由此可見,當前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的因素較多,農作物種子檢驗中會出現一些常規誤差。必須重視農作物種子檢驗,采取有效的舉措,盡可能地減少誤差或確保誤差在容許范圍內。在種子檢驗工作中,檢驗人員除了按照檢驗規程規范、準確操作外,還應了解并分析各種誤差的產生原因,明確其消除辦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控制檢驗誤差,有效確保檢驗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要從多方面著手,完善種子質量監管機制,提高種子質量。種子企業、農民群眾等相關主體也要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推動種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志成.遼寧省種子檢驗機構體系建設發展現狀及建議.中國種業,2020(4):20-21

[2]慕云玉.關于做好農作物種子檢驗工作的思考.種子科技,2021,39(8):137-138

[3]劉明毓.農作物種子檢驗常規誤差及規避措施.種子科技,2021,39(10):139-140

[4]張文玲.農作物種子種植風險成因與提高種子質量的措施分析[J].農村科學實驗,2019(2):48.

[5]陳雄.非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測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4):94-10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