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倭亂時期移居明朝的朝鮮流民考

2021-01-24 07:06樸現圭馬元杰
東疆學刊 2021年1期

[韓]樸現圭 馬元杰

[關鍵詞]壬辰倭亂;明軍;朝鮮流民;移居中國

[中圖分類號] D5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21)01-064-07

縱觀朝鮮民族的中國移居史,因山水相鄰的地理因素與活躍的人文交流,自然衍生出了不少重大的移民事件。例如,因丁卯胡亂、丙子胡亂,眾多朝鮮民眾被迫流亡至清朝。再如,20世紀初期,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壓迫,不少朝鮮民眾移居至中國東北,進而演變為中國境內的朝鮮民族。而16世紀末在朝鮮半島發生的,持續七年之久的壬辰倭亂則是其中的一個小分水嶺,它導致朝鮮半島民眾死傷無數,戰爭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傷害,即使得以幸存的難民亦是流離失所,饑寒交迫。明軍駐扎在朝鮮半島時,將許多難民收容于軍營中,之后每當撤兵時,便將一部分難民以同行的形式帶入中國,這就形成了壬辰倭亂時期移居至中國的朝鮮流民。

關于壬辰倭亂的研究在國內外已相當活躍。僅在對明關系這一領域,包括在明朝參戰背景、軍事活動、文化交流、朝鮮認識等方面的研究已碩果累累,但是對于移居至中國的朝鮮流民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雖有學者對壬辰倭亂時期投靠明軍的朝鮮難民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研究,但至今未找到以中國朝鮮流民為研究對象的專門論述,即使是在探討朝鮮族移居史的中國相關著作中亦未提及壬辰倭亂時期的朝鮮流民。

據筆者調查,在國內外的古代文獻中,有不少壬辰倭亂時期移居中國的朝鮮流民相關資料,尤其是使行錄(又稱燕行錄)中記載了很多使行者與朝鮮流民會面的內容,并較詳實地記述了中國的贛鮮流民狀況。為此,本文擬以移居中國的朝鮮流民為中心進行論述。首先,本文將呈現散見于國內外古代文獻中中國朝鮮流民的相關事例;其次,本文就流民的居住地、活動、思想意識等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朝鮮朝流民移居明朝的背景與狀況

壬辰倭亂是朝鮮朝與明朝聯軍在朝鮮半島對陣日軍的一場國際戰爭。1592年(明萬歷二十年),由日軍單方面入侵朝鮮半島而爆發,隨后明朝派出大軍支援朝鮮朝,戰爭隨即擴大為涉及東亞三國的大規模戰爭。戰事持續七年之久,東亞三國在人力、物力方面均有重大損失。其中,對于激戰場所所在的朝鮮半島而言,其損失程度更是達到幾乎需重建國家基礎的程度。

壬辰倭亂爆發后,根據朝鮮朝的援兵邀請,以明朝祖承訓率3000余名士兵趕來為起點,大規模明軍陸續進駐朝鮮半島。戰爭最為激烈時,兵力就號稱10萬之眾。1598年(明萬歷二十六年)壬辰倭亂結束后,為防日軍再侵,明朝繼續將一部分兵力駐扎在朝鮮半島,直至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才全部撤回。壬辰倭亂,以及大量明軍在朝鮮半島的長期駐守,對朝鮮朝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著戰爭擴散至朝鮮半島全境,大量朝鮮朝民眾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他們雖到處求乞,但迫于戰亂與嚴重的饑荒,彼此間無法相助,因此餓死者甚多。朝鮮朝為了救濟這些難民而設置了賑濟倉,甚至想從明軍的軍糧中借出一部分口糧,可面對龐大的難民群體,當時的救濟糧可謂杯水車薪。難民們為了活命,為了躲避饑餓,只好紛紛投靠明軍。當然,這其中有些人的確是投靠者,但也有一些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朝出現了大量投靠明軍的難民。

當時明軍軍營的軍糧調撥較為順暢。為了戰爭的勝利,明朝將山東糧食大量運至朝鮮半島,朝鮮朝亦對明軍所用軍糧保證優先運送。明軍將領出于救濟難民、便于活動、增強軍力等方面的考慮,接收了大量朝鮮朝難民。明軍各軍營的投靠者人數眾多,其中劉綎軍營中的朝鮮朝難民近一萬多人。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 -1594年(萬歷二十二年),由于災荒不斷,一萬多名慶尚道、全羅道人投靠劉綎陣營,并以打零工謀生。②隨著投靠明軍人數的增多,由此而來的副作用也日益凸顯。一些人謊稱自己是明軍,或一邊當男仆,一邊擾亂百姓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引發掠奪財物、猥褻婦女。

駐扎在朝鮮半島的明軍人數隨戰事狀況而增減頻繁。在戰況激烈時,明朝便大規模擴大兵力;戰事緩和時,明朝則將部分兵力撤回。明軍撤回時,很多朝鮮朝投靠者跟隨明軍跨過了鴨綠江。1594年(萬歷二十二年) 10月,劉綎軍營的朝鮮朝投靠者達560余人。1600年(萬歷二十八年)7月,吳宗道撤兵回國時,其船舶內載有朝鮮朝投靠者100余人。此外,還有明軍主動帶走朝鮮人的事例。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8月撤兵時,明軍將漢陽本土女子喬裝成男子后,帶至明朝。

對于投靠明軍的民眾,朝鮮朝統治者的心情可謂錯綜復雜。暫且不論朝鮮朝朝廷的統治力,在戰況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由于人力不足而無法及時填補所需軍人的局面令人擔心,甚至一些投靠者中還有許多實戰經驗豐富的戰士。對此,朝鮮朝朝廷請求明軍遣返投靠者、給予特典等。例如,對于從明軍陣營自行退出的公私賤民,朝鮮朝將其賤民身份轉為良人;對于良人,授予其禁軍軍銜;對于男仆,則賞屯田。并將這些人統一配屬至都監,教授開炮、刺殺等技術后編入軍隊,制定法律保護這些人,以防原主人收回。與此同時,朝鮮朝還為給婦女們提供安穩生活采取了諸多措施。

此外,朝鮮朝朝廷亦致力于防止投靠者隨明軍遷入中國。出于事先防范的目的,朝鮮朝出臺了多種特典,誘使朝鮮朝百姓不越境,并將相關政策告知明軍首腦,發去咨文望明軍禁止投靠者同行。朝鮮朝還在臨津江、大同江、清川江、鴨綠江等渡江地區配置專屬官員,搜查投靠者。若搜出人數不足30人時,官員將被問罪;相反,搜查人數多者將論功行賞。然而,因投靠者個人的處境以及明軍的漠視,朝鮮朝的這些努力收效甚微。絕大多數投靠者在朝鮮朝境內早已家破人亡,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為了躲避饑餓而投靠明朝軍隊。這些人若是脫離明朝軍隊,生存將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在明軍撤出時,很多人自愿隨軍遷入中國。當時明軍統帥也認為,將這些投靠者帶到明朝后,可作為家丁或士兵,所以對朝鮮朝廷的要求也未給予積極的配合。

二、朝鮮朝流民移居明朝的原因及其地域分布

縱觀這些朝鮮朝流民遷入中國的過程,大部分是出于自救的無奈之舉。在壬辰倭亂時期,宣祖不堪日軍勢如破竹的入侵而離開漢陽,蒙塵義州,甚至曾考慮過經鴨綠江進入中國的方案。朝鮮朝百姓亦為躲避戰亂而大量涌入國王所在的朝鮮半島西北地區,以至在西北地區,官僚與難民隨處可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此外,由于災荒連年,谷物產量低下,谷物運送通道也因戰亂幾近癱瘓,即便是貴為朝廷大臣也到了勉強糊口的地步,更不用提難民們的疾苦。筆者推測,這其中的一些人也許是為了免于餓死的,出于自救而經鴨綠江遷入中國的遼東地區。

然而,除了上文提到的主動跟隨明軍進入中國的朝鮮朝流民外,也有一些受到強壓或蠱惑而被動遷移的案例。居住在南京的柳大春曾言自己被明軍引誘至中國。普慈寺僧侶也曾說他自己在鴨綠江周邊時,被明軍強制遷入中原。此外,進駐朝鮮半島海域的明朝船舶上一定載有朝鮮人。因為朝鮮半島的南海岸作為多島海域,船只若要在此行進,則需和通曉相關水路的朝鮮朝船員同行。加之,在與日本水軍激戰中,明軍死傷者甚眾,急需運行軍船的水手。因此,一些在明朝水軍軍船上的朝鮮朝人很可能主動或被動地被帶到中國。例如,曾作為明軍之格軍的寶城人禹福在戰爭結束后本想回到家鄉,但明軍不許,直到船只抵達中國浙江海域時,才被允許下船。

那么,明朝將領對于帶朝鮮朝投靠者遷入中國一事持何立場呢?其中一些明將事先主動制定了同行計劃,亦對同行者采取了放任的態度。據筆者推測,因當時中國遼東地區人口稀少,確實需要操作軍船的水手,故積極響應了帶走投靠者一事。明將劉綎麾下有暹羅兵、緬國兵、小天竺兵等外籍士兵。為了日后組成朝鮮兵、日本兵,明將便積極帶領投靠者遷入中國。劉綎再次出兵支援朝鮮半島時,他麾下的朝鮮士兵有300余人。之后在出兵遼東時,咸安籍的趙貴祥、日本籍的趙么子曾作為軍官參與戰斗。

上文提到朝鮮朝朝廷對于本國人流向中國非常擔憂,并為此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例如,1599年(萬歷二十六年)朝鮮朝朝廷得知吳宗道軍營中有投靠者后請求刷還,對此,吳宗道與守令一同進行調查,將投靠者送還至朝鮮朝。但是,次年,吳宗道軍營中仍有要遷入中國的贛鮮贛投靠者100余人。后來當熊綎弼彈劾吳宗道時,便指控他的軍營中有朝鮮人家丁。由此可知,吳宗道雖應朝鮮朝的請求刷還了一部分投靠者,但為了擴充家丁,他仍將一部分朝鮮人帶到了中國。也就是說,吳宗道并沒有完全配合朝鮮朝的政策和請求。

當然,也有一些明朝將領會以人道主義立場對待投靠者。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9月,李如松麾下參將方時輝在義州帶十歲孩童去拜訪朝鮮朝官員鄭琢。方時輝說他自己在平壤戰役之時,發現了這個流離失所的孩童,深感可憐便將其帶到軍營養育。但他即將回國,無法照料孩子,希望鄭琢能夠替他找到新的監護人。也許方時輝在跨過鴨綠江前,為了這個孩子的將來而決定將其留在朝鮮半島。但是大多數明軍選擇了將孩子們帶入中國。例如,明將李登云帶領14歲的玉春,萬世德則將包括10歲的李天付在內的鄭彥方、樸季章等3名孩童帶入中國。

雖然很難對壬辰倭亂時期遷入中原的朝鮮流民人數進行精確統計,但筆者認為至少有數千人。據李恒福的記錄,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1594年(萬歷二十三年),明將劉綎駐扎在朝鮮半島兩南地區時,投靠的朝鮮朝民眾達數百人,并且這些人在他回國時,也一同渡江進入中國。李恒福甚至認為居住在遼寧和廣寧一帶的朝鮮朝男女近一半都是在壬辰倭亂時遷入的。①朝鮮朝使臣鄭曄也曾提到在遼東地區以乞食為生的朝鮮人眾多,并且山海關內外居住著許多黃海道、慶尚道籍的朝鮮朝人。在杏山的李天付也曾言道朝鮮流民于各鎮、各家無處不在,尤其在廣寧一帶甚多。身居廣寧的張晚生等人又言,在廣寧流民中,僅參軍的人數就達到了100余人。身居南京的柳大春稱,南京地區的朝鮮朝流民超過300人。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據筆者調查,朝鮮朝流民生活過的地區有遼陽、千山、鎮江、廣寧、高平、杏山、山海關、通州、南京、揚州、登州、杭州、江西、四川等地。當然或許也有可能曾居住在其他地區,但因現存資料有限,無法考證。廣寧城的西部聚居著朝鮮人,東部聚居著少數倭奴。若將上述地區標點在地圖上,可發現朝鮮朝流民主要集中在山海關以北的遼東地區。究其原因,遼東地區不僅與朝鮮半島相鄰,又是朝鮮與明朝之間的交通要道,除了這些地理因素外,還因該地區歷來生活著許多朝鮮籍居民,且為明朝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軍事要地。遼東地區有許多像寧遠伯李成梁一樣從明初開始相繼移居而來的朝鮮朝籍人士,而他們在接收故國流民一事上應不會有反感??v觀壬辰倭亂初期明朝陸軍的成員,駐扎在離朝鮮半島相近的遼東地區的軍人數量最多,其中又以朝鮮籍提督李如松及其率領的士兵為主力。明軍撤兵后,許多陸軍轉移到遼東地區駐守。當時為了壓制以努爾哈赤為主的后金勢力,遼東軍部不得不強化此處的兵力。由此跟隨明軍遷入的朝鮮朝流民也自然地聚集在遼東地區。

居住在江浙地區的朝鮮朝流民與中國中南部的明軍,尤其與水軍有著緊密的關聯。李大梃曾跟隨率領福建士兵的福營游擊將軍許國威遷入中國。文應曾跟隨率領南直水兵游擊將軍梁天胤進入中國。禹福曾成為明軍進駐湖南的船舶上的水手,且在中國首次下船時的地點即浙江。后來,居住在江蘇地區的一些流民遷移到山東半島北端的港口登州,成為了水手或軍人。曾經生活在揚州的文應在登州成為操作使行船舶的水夫,南京的高漢老在登州成為了一名軍人。

至于與朝鮮半島相距甚遠的四川地區,與劉綎的活動區域有著密切的關聯。劉綎與其父龔顯(后易姓為劉)就是從四川逐漸成長為將軍的。壬辰倭亂時,劉綎曾率領四川、貴州士兵進駐朝鮮半島,回國時帶領許多朝鮮朝投靠者遷入中國。在這些投靠者中,有一部分人留在了遼東,另有一些人則移居到了四川。趙貴祥、趙么子就是與劉綎一同進入四川的,后來成為了將軍。

二、朝鮮朝流民遷入中國后的生活及思想狀態

(一)朝鮮朝流民在中國的生活狀況

遷入中國的朝鮮朝流民的生活最初都比較艱難,甚至一些流民過著流浪乞食的悲慘生活。到過遼東的鄭曄曾說,許多朝鮮朝流民在街頭流浪、乞討,還有一些流民在中國人家庭打零工,尤其當明軍將領的家丁者居多。居住在三流河的韓銀玉在中國當地的一戶人家打著零工,遼陽的玉春和杏山的李天付分別成為了遼東都司李登云、備御麻承宗的家丁。這些家丁大多數集中在明朝將軍的家中,偶爾也有少數人像吳宗道的家丁一樣,會參與到商品交易之中。

為了在無親無故的中國生存下去,朝鮮朝流民們不得不忍受艱難的境遇與難熬的冷落。而為了從這種境遇中擺脫出來,他們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一些流民舍棄原來的職業,找到了新的工作。擔任過明將許國威通事的李大梃在遷入杭州后,成為了制作帽子的匠人。因杭州和朝鮮半島相隔遙遠,與朝鮮幾乎沒有交流,因此筆者認為李大梃不得不放下翻譯業務,另尋他業謀生。在山海關外,還有流民靠做生意賺了很多錢。當然,還有一些流民為了擠進中國社會的上層,不僅付出了巨大努力,還從事著極度危險的職業。其中,能夠迅速提升身份地位的捷徑便是成為軍人。軍人這一職業雖然有生命危險,但至少能解決溫飽,而且根據個人的能力,還有機會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在戰爭中全力以赴抵御外侵,戰功顯赫,則可得到相應的獎賞。尤其是若晉升為軍官,統率士兵,那么之前所受到的各種蔑視與不公待遇,便可煙消云散。就此而言,遠到高麗朝流民高仙芝,近到寧遠伯李成梁父子都是很好的例證。高仙芝是亡國高麗朝流民之子,因此曾飽受身份歧視,但他成為一名軍人后展現出了卓越的統軍能力,最終進入了唐朝最高將軍之列。朝鮮半島出身的李成梁父子,久經沙場,戰功赫赫,官至遼東總兵,成為了遼寧軍部的重要人物?;蛟S因遷入中國的朝鮮流民早已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他們不畏艱險、提升身份的覺悟高于常人。所以,成為軍人的朝鮮朝流民非常多,僅廣寧地區就有100余人。其他有名有姓者還有金季男、李昌立、張晚生、黃石連、金彥容、崔用晦、高漢老、權鶴、劉用、趙貴祥等人。值得一提的是,朝鮮人士兵也不乏晉升為軍官者。據現存文獻來看,朝鮮朝流民中最為出眾的應數崔用晦。崔用晦曾任甘州參將,率領士兵3000。參將是負責防守邊防的一個城或堡的將軍。壬辰倭亂時參戰的明朝參將或游擊將軍率領的士兵數少則一千余人,多則數千。再有,韓福成為遼東韓氏的養子后,承襲了千總的爵位。趙貴祥與四川王族之女成婚,并晉升為率領400余名士兵的四川把總。張晚生在戰斗中立功后,成為了率領50名士兵的旗長。朝鮮朝流民在明朝軍隊中的發展,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外,明朝將領們對于將朝鮮朝流民編入軍隊一事非常關注,例如劉綎就非常重視自己麾下的朝鮮朝士兵。而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明軍軍營中本來就有不少朝鮮半島出身并在壬辰倭亂時期作為援兵的將領。明初開始有許多朝鮮人移居遼東,其中的大多數人都成為了軍人。明朝洪武年間移居而來的朝鮮半島出身的李成梁父子便是代表人物。李成梁在其子李如松出兵朝鮮半島時,曾言道,他們的祖先來自朝鮮半島。駐守在遼東的將領中有許多李成梁父子的部下或在壬辰倭亂時期曾參戰的人,因此明朝軍隊對于朝鮮半島士兵來說并不陌生。

其二,明朝邊防地區需要大量的士兵。中國遼東地區自古以來就與北方少數民族戰事不斷,特別是在后金日益強盛后,更是硝煙四起。后金以“七大恨”為名,加緊進攻遼東,且在薩爾滸戰役取得大勝。在這一局勢下,明朝為了驅除后金、守住遼東,迫切需要通過增強兵力以強化軍事。在這期間,有許多定居在遼東的朝鮮朝流民入伍,成為了軍人。此外,為了防備后金跨越渤海灣實施海上入侵,同時也為了支援駐守在遼東沿海的本國士兵,明朝軍部將登州定為海上前哨的基地。在遼東陸路受阻后,登州一直作為連接朝鮮半島與明朝兩國海上交通的港口,因此需要能夠操作船舶、熟悉朝水路的朝鮮人水手。不過,配屬于登州軍部的朝鮮人人數少于遼東軍部。

其三,朝鮮朝流民中的許多人適合當軍人。在壬辰倭亂時投靠明軍的朝鮮朝流民中,有不少人通過參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或有開炮、搏殺經驗的人和擅于使用武器的人。例如,居住在遼陽的朝鮮望族出身的教師曾向遼東人教授騎馬射箭之術。

明朝將領深知朝鮮朝士兵的優秀品質。明朝總兵們曾言道在每次的軍事考核中,朝鮮人常得第一,且在外國兵中,唯朝鮮朝士兵有許多可用之才,這是北方其他民族所不及的。在明將劉幺廷曾參與的順天戰役中,斬獲敵方首級最多的士兵是歸化到明軍的朝鮮朝士兵。不僅如此,相比于四川兵,朝鮮兵在判斷形勢、應戰等方面更加出色。

(二)中國朝鮮朝流民的思想與情感

朝鮮朝流民遷入中國之后,生活和發展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數流民對于故國有著深深的鄉愁。張晚生、黃石連、金彥容、鄭彥方、樸季章等人都曾對朝鮮朝使節吐露過回鄉的意愿。升任甘州參將的崔用晦,取字東丘,常常表態日后若故國發生戰亂,誓將率先沖鋒,由此可見他真切的思鄉之情。千總韓福曾坦言,自己雖思鄉迫切,但作為韓氏養子,已成明朝之人,無法回鄉。軍人出身的趙貴祥、高漢老則主動拜訪并盛情款待了朝鮮朝使節。在普慈寺修禪的僧侶在談到自己思鄉心切時,曾潸然淚下。但是在表達回鄉意愿方面,其強弱程度因人而異。

首先,是入境過程的差異。相比于自愿遷入中原的朝鮮朝流民,被動遷入中原的朝鮮朝流民回鄉意愿更加迫切。在明軍強壓下遷入中國的禹福在浙江下船后,懷著誓必回鄉的執念,通過陸路行至山海關外。此外,在明軍引誘下遷入南京的柳大春曾托本國漂流人捎去諺文書信,表達了自己欲回到故國的強烈意愿。

其次,是職業的有無和滿意度。以乞食或打零工為生的流民,普遍持有與其在異國受苦,不如回到本國的想法。在中國人家打零工的韓銀玉,還有在山海關外見過李德馨的朝鮮朝流民等就是典型的例證。相比之下,擁有軍人等職業的人回鄉意愿則很弱。他們認為,即使回到本國,也很難得到現在這種待遇。家丁李天付、軍人張晚生、黃石連、金彥容等人當時都在中國過著穩定的生活。特別是在山海關外做生意的那位朝鮮人積累了很多財富,因此過著富裕的生活,也許因此他便擱置了回鄉的意愿。

再次,是親族的有無。生活在外地的人們通常在父母健在時,會有回鄉的意愿。反之,若父母已故,會對回鄉一事猶豫不決。朝鮮朝流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曾在戰亂中失去了雙親。他們即使有過回鄉的想法,但又想到遠在故鄉的父母已逝,便打消了這一念頭。遼陽的玉春、高平的田春之所以不愿意回到本國,理由之一便是父母早已不在了。另一方面,即使父母已故,但若兄弟還健在,回鄉的意愿則稍有不同。曾表達過回鄉意愿的禹福,雖父母已不在世,但仍有兄弟健在。

最后是妻兒的有無。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為妻兒而活。即使身在異國,若已有家室,也很難舍棄家庭所在的國家而回到自己的故國。廣寧的鄭彥方、樸季章在遷入中國后成家立業,他們雖滿懷鄉愁,但念及妻兒,于是放棄了回鄉的想法。還有,曾見過玉春和田春的李馨郁坦言他們念及妻兒而毫無回鄉的意愿。

那么,在中國遇見流民的朝鮮朝使節持何立場呢?每當與朝鮮流民會面,朝鮮朝使節都會先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并將所聞記錄下來,甚而向朝廷上奏狀啟。若流民有回國意愿,朝鮮朝使節都盡力成全。在當時,朝鮮朝使節若欲讓流民同行,需要征得相關部門的同意。使行路線中的柵門、遼陽、廣寧、山海關、北京等地設有專門處理朝鮮朝使行業務的明朝官員。使臣趙翊在山海關遇見吐露回國意愿的義州女子后,立即派遣驛官向山海關主事稟報并得到批準。但在次日,由于主事改變主意,不許該女子同行。對此,趙翊曾深感憤懣。使臣李馨郁在通州見過流民姜連后,認為他回鄉意愿強烈,將他帶到了北京的使臣住所玉河館,且將此事稟報禮部,得到了許可。

明朝禮部對朝鮮朝使節帶領流民回國一事的態度較為寬松。當李馨郁稟報意欲帶走姜連時,禮部在同意之余也向他傳達了唯恐姜連在途中有逃走的憂慮。結果,姜連在鞍山盜走了上通使尹慶龍的行囊。禮部通過先前的事例,早已了解到隨行的一些流民相繼出逃的弊端。與之相反,雇朝鮮朝流民為家丁的主人家并不希望自己的家丁回到故國。南京的柳大春雖希望自己能夠與濟州漂流人一同回國,但因主人不同意,最終未能達成所愿。尤其是在山海關外見過李德馨的朝鮮流民在主人家不同意其回國的情況下,與同村的其他朝鮮流民一同策劃并實施了逃跑計劃。

四、結論

由東亞三國參戰并在朝鮮半島爆發的壬辰倭亂,讓朝鮮半島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在長期的戰亂中失去了親人,且不得不背井離鄉到處流浪、乞食,其生活苦不堪言。流民中的一些人為了生存大多或自行越境、或投靠明軍,以同行的方式遷入中國。壬辰倭亂時遷入中國的贛鮮朝流民人數雖不及丙子胡亂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期,但在朝鮮半島民眾的中國移居史上同樣是重要的一個小分水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朝鮮朝流民形態與被侵略軍俘虜的被虜人形態不同,是在當時戰爭的友邦國之間形成的。

進駐朝鮮半島的明軍出于救濟難民、便于活動、增強軍力等多重考慮,接收了大量朝鮮朝難民。朝鮮朝難民投靠明軍部隊的理由大多是為了解決饑餓之苦,但也有一些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加入到明軍撤兵隊列而遷入中國的。還有少數人是在強壓或引誘下被動遷移的。朝鮮朝朝廷出于管理本國人和增強兵力的目的,先是不斷誘使流民走出明軍軍營,后則向明軍將領請求協助禁止朝鮮朝流民遷入中國,并在渡江地區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搜查。但這一切因投靠者個人的情況與明軍的消極協助而未能見效。

遷入中國的朝鮮朝流民的生活大多比較艱難,主要以流浪乞食、做明朝人家的家丁或當以邊防地區的軍人為生,偶爾也有人發揮自己的特長,從事買賣、做帽子、理發等工作。其中,很多人選擇成為軍人,因為他們將軍人視作提升身份地位的捷徑。這也與急需在邊防地區增強兵力的明朝軍部的利害關系不謀而合。明朝邊防的將領們普遍認為朝鮮人英勇善戰,因此經常將朝鮮人提拔為軍官。同時,朝鮮朝流民雖對故國滿懷鄉愁,但在回國意愿方面,受入境過程的自發性與被動性、在故國有無親族、在中國有無職業及滿意度、有無妻兒等個人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了極大的差異。

[責任編輯 張克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