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誦,成就美好

2021-02-18 23:46曾斌
科學與生活 2021年30期
關鍵詞:朗誦

內容提要:解釋了誦讀素養概念后,通過梳理總結朗讀的幾千年歷史,并分析朗誦在特定時段發生的裂變發展。再結合當下朗誦領域出現的問題提出三點建議:堅持并倡導讀經典、誦美文;傳承并倡導歷久彌新的“聲律之法”;拓展并深化朗誦藝術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朗誦 誦讀素養 聲律之法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逼鋵?,朗誦不僅可提高閱讀理解力,還可增強藝術鑒賞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陶冶情操、磨礪氣質,開闊胸襟、文明言行;小者,可有效培養自身對書面語言、口頭話語細致入微的感受力,同時提高我們口語交流和寫作呈現上的表達力和鑒別力。

何謂“誦讀素養”?就是為提升朗誦水準而作的一切“修習涵養”。今天普及誦讀素養,就要通過朗誦知識的普及和朗誦活動的常態化、精品化和創新性努力,以在廣泛傳承朗誦傳統的同時,普遍提升普通公眾的朗誦水準。

其實,與勞動同時產生的朗誦藝術有悠久的實踐史,誦讀素養也有豐厚的養成史。

據《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贝笪暮吏斞笇Υ岁U述道:“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濒斞傅脑捠轻槍ξ膶W的產生而言的,但也揭示了一個真相:中國文學源于口頭傳誦。

而從日常勞動中誕生的朗誦傳統,首先在教育領域得到蓬勃發展——

周代時的太學和小學都有的一門必修課就是詩歌吟誦?!抖Y記·內則》云:“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本陀涗浟水敃r貴族子弟學校教學詩歌吟誦的實況。戰國時的《孟子》更以一句“誦其詩,讀其書”再現了先秦以前以至更早時期的誦讀盛況。而最早的朗誦藝術理論也在這時得以萌芽:先秦首部歷史散文《尚書·舜典》有“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言謂之歌”的記載——當時不僅有“誦”的表達形式,還將它與“歌”的形式相區別。

漢魏六朝,尤為漢武帝時,《詩》、《書》、《禮》、《易》和《春秋》等被尊為“五經”后,社會上興起“誦習詩書”之風:有了聲律理論后,吟誦的聲律之美得以完善,朗誦理論也有了長足進步:東漢的古文字學家鄭玄為“誦”字作了頗為專業的注解:“以聲節之曰誦?!币鉃橛寐曇舭言姷墓澟谋硎境鰜砭徒姓b。這解釋不但符合“誦”的本義,也與今天的“朗誦”基本相似。這些朗誦技巧的豐富和理論的完善,不但標志著吟誦之學得到重要發展,還對當時及之后的文學創作與欣賞產生重大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是:格律嚴謹、音律鏗鏘的近體詩詞出現于唐宋,并推動詩詞創作進入“黃金期”,帶動朗誦藝術在民間和社會底層落地生根。當然,這其中也不乏“白居易讀書以至‘口舌成瘡’方有大成和韓愈‘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始成大家”這些由誦讀而成大師的人生標桿。而后,南宋朱熹在《朱子訓學齋規》中用“凡讀書,需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變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段話總結了他對朗誦的獨到見解。

正因他們身體力行的推動,客觀上形成了朗誦藝術日益普及的社會氛圍,催生了“朗誦”作為一門藝術的專有名稱在宋代正式出現。陸游的《劍南詩稿》中出現“朗誦”二字,就是明證:

浮生過六十,百念已頹然;

獨有枕書癖,猶同總角年;

橫陳糲飯側,朗誦短檠前;

不用嘲癡絕,兒曹尚可傳。

由此,我們推斷:正是在這一時期,朗誦正式成為一門藝術,并日臻完善。

明清時,因《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朗朗上口、易誦易記,推動日益成熟的吟誦藝術在民間得到更廣泛深入地普及:不但文人學士熱衷吟詩誦賦、填詞會友,普通百姓也家學相傳、師生相沿地吟誦美篇佳作。特別是在私塾授受、寒窗苦讀,全都仰仗吟誦:由得心應手到得心應口。甚至在宗教界出現了因誦念經文而得名的“聲教”。

近代以來,隨著新詩體、散文、雜文等大量出現,詩文朗誦會、朗誦表演節等活動頻繁,朗誦被賦予了教育、娛樂、號召等更多的社會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以來的戰爭烽火中,朗誦成了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為國家繁榮而頑強奮斗的有力武器——赤誠報國的仁人志士振臂高呼,詠誦發自肺腑的詩文力作,向底層民眾宣傳救國救民的真理,傳播強國富民的知識;長征途中機智的宣傳員,用深情朗誦鼓舞紅軍克服生死考驗中的困難;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多少熱血青年在長詩《向困難進軍》、《雷鋒之歌》等激勵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投身建設;改革開放新時期,朗誦為人們喜聞樂見,更廣泛出現在日常教學、媒體宣傳和人際交往中。

當下,隨著國內掃盲、義務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擴招等的深入推動,國人的知識文化水準得到長足進步,特別是類似央視《朗讀者》節目的普及性助推,朗誦早已從古代文人的“雅集愛好”,走進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進而成為一些社交平臺內成員間早晚問候、交流和鑒賞的“平常事兒”。這本是件好事,可我們卻發現:隨之出現的如字音、句讀不規范,追求表現自我而賣弄嗓音,甚至單純追求陶醉和宣泄等現象,令人不安;同時,假“創新”之名出現的“音詩畫”、“有聲作文”等弱化、泛化和污名化朗誦等不良傾向,令人不忍!

為此,就亟需從我國豐厚的誦讀素養養成史中汲取營養,為當下誦讀素養的社會普及提供有益鏡鑒。

一、堅持并倡導讀經典、誦美文。新時代誦讀素養的普及首先須明確“讀什么”、“為誰讀”。

任何時候的誦讀,首先要選好文本,要有一雙選好誦讀文本的“慧眼”。不管先秦時的儒家“五經”,還是明清時的“啟蒙讀物”,抑或近代烽火歲月中的“激揚文字”,總能給人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熏陶,特別是作品塑造的那些平凡而高尚的人物形象,在飽含激情的朗誦中,使真、善、美潛移默化地滲透,不但能從中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還能從根本上“陶冶情操、磨礪氣質,開闊胸襟、文明言行?!?/p>

二、傳承并倡導歷久彌新的“聲律之法”。

誕生于漢魏六朝的“聲律之法”直接催生了朗誦,還孕育了朗誦藝術長久以來的燦爛輝煌。

朗誦發展到今天,雖已形成“吟誦”、“朗誦”和“演誦”等多種形式,仍離不開“聲律之法”的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吐字清晰,聲音響亮。正如川劇表演藝術家胡度所說:“播字如擒兔,字字圓如珠?!奔醇纫首忠?,又要“圓潤悅耳,滿如貫珠,使人聽來有立體感”;這就要求朗誦時音聲輕松自如,自然悅耳,不做作,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這就要求朗誦時技巧靈活,情感豐盈,變化多姿,給人“鳳頭、豬肚、豹尾”的完整充實感。

三、拓展并深化朗誦藝術的社會功能。

任何藝術都有其社會屬性。朗誦當然也不例外,只是直到近代以來,才被賦予了教育、娛樂、號召等更多的社會功能。

拓展并深化朗誦的社會屬性,不僅是朗誦藝術過去從“象牙塔”中走出,走進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的指引,也必將是扎實推進誦讀素養普及和推動朗誦藝術迎接更大輝煌的動力。因為,“需求推動發展!”

作者簡介:曾斌 男 漢族 籍貫:安徽蕪湖 72年12月生 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主任播音員 研究生 浙江省慈溪市融媒體中心

猜你喜歡
朗誦
幼兒園大班散文滲透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
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
品讀詩詞,感受韻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