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濟南泉城路金代窖藏銅錢*

2021-02-25 08:53郝素梅濟南市考古研究院
中國錢幣 2021年4期
關鍵詞:通寶篆書行書

邢 琪 郝素梅 楊 陽(濟南市考古研究院)

2001 年8 月,濟南市泉城路在施工過程中發現銅錢窖藏(圖一)。窖藏破壞嚴重,出土銅錢遭到哄搶,經濟南市考古研究院、濟南市公安局追繳,絕大多數被收回?,F將該窖藏出土銅錢及相關信息簡報如下。

圖一 濟南泉城路銅錢窖藏位置

一 出土銅錢情況

銅錢大部分保存完整,總重約30 千克,其中字跡可辨者計6871 枚,時代涵蓋西漢、新莽、東漢、北周、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金等。

(一)漢至五代十國時期

種類包括西漢半兩、新莽貨泉、東漢五銖、北周五銖、唐代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南唐開元通寶。另有5 枚五銖錢銹蝕嚴重,字跡漫渙,無法確定具體年代。

西漢半兩。為四銖半兩,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始鑄。共2 枚。標本1-1,直徑23.5、穿寬6mm,重3.2g。錢文制作比較規范,書體較高,對讀(圖二:1)。

新莽貨泉。天鳳元年(14)始鑄。共2 枚。標本2,直徑24、穿寬7.1mm,重2.38g。錢文篆書,對讀(圖二:2)。

東漢五銖。東漢建武十六年(40)始鑄。共5 枚。標本3-1,直徑25.5、穿寬9.5mm,重2.25g,錢文篆書,對讀,“五”字上下兩橫略有出頭,中間兩筆彎曲,與上下兩橫相交處呈內斂狀,“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圓折(圖二:3)。標本3-2,直徑25.7、穿寬9.2mm,重3.33g,錢文篆書,對讀,“五”字結構不正,字形右傾,中間兩筆緩曲,與上下兩橫相交處呈外放狀,“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圓折(圖二:4)。

北周五銖。鑄行于北周時期(557-581)。共1 枚。標本4,直徑25、穿寬8.5mm,重2.41g。錢文篆書,對讀,字體較小,“五”字中間兩筆斜直,“銖”字的“金”字頭呈鏃形,“朱”字頭方折(圖二:5)。

圖二 西漢、新莽、東漢、北周、唐代、五代十國銅錢

唐開元通寶。共550 枚。開元通寶種類較多,根據徐殿魁先生的分類標準[1],結合銅錢尺寸及錢文特征,可分為光背開元、面星開元、月痕開元、會昌開元、小徑開元。

光背開元。根據“元”字第一筆的長短,分為短“一”元開元通寶、長“一”元開元通寶兩種。其中短“一”元開元通寶的特征與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鑄的武德開元相近,共178 枚;長“一”元開元通寶主要鑄行于唐代中期,共132 枚。標本5-1,直徑24.9、穿寬6.4mm,重3.84g,錢文隸書,短“一”元,對讀(圖二:6)。標本5-2,直徑25、穿寬6.3mm,重3.9g,錢文隸書,長“一”元,對讀(圖二:7)。

面星開元。錢文與光背開元中的長“一”元開元通寶相近,年代應接近,“通”字下方有一星。共7 枚。標本5-3,直徑24.6、穿寬6mm,重3.66g。錢文隸書,對讀,光背(圖二:8)。

月痕開元。主要鑄行于唐代中期。共121 枚。錢文字體纖細,“元”字第一筆較長,其中背穿上月痕116 枚,背穿左月痕2 枚,背穿下月痕3 枚。標本5-4,直徑24.9、穿寬6.5mm,重3.91g,錢文隸書,對讀,背穿上有一月痕(圖二:9)。標本5-5,直徑25.1、穿寬6.5mm,重3.47g,錢文隸書,對讀,背穿左有一月痕(圖二:10)。標本5-6,直徑25、穿寬6.2mm,重3.26g,錢文隸書,對讀,背穿下有一月痕(圖二:11)。

小徑開元。私鑄錢,唐代早期時已經出現,主要鑄行于唐代中晚期,字體風格仿照同時期官鑄開元通寶錢。尺寸普遍偏小,直徑23mm 左右,最小者直徑21.9mm。銅質較差,少量錢體呈黑色,銹蝕較重,錢文大多模糊不清。共110 枚,其中光背108 枚,背穿上月2 枚。標本5-9,直徑22.3、穿寬6mm,重1.65g。錢文隸書,對讀,光背(圖二:12)。

會昌開元。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始鑄。共2 枚,標本5-7,直徑24、穿寬6.4mm,重4.1g。錢文隸書,對讀,背穿右有一“廣”字(圖二:13)。標本5-8,直徑24.7、穿寬6.4mm,重4.2g,錢文隸書,對讀,背穿上有一“洛”字(圖二:14)。

唐乾元重寶。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始鑄。共26 枚。直徑23.5-25.1mm,錢文隸書,字體區別較大。其中光背23 枚,背穿下月痕3 枚。標本6-1,直徑25.1、穿寬6.5 mm,重4.19g,錢文字體較大,對讀,光背(圖二:15)。標本6-2,直徑23.9、穿寬6.2 mm,重3.22g,錢文字體較小,光背,對讀(圖二:16)。標本6-3,直徑24、穿寬6.1mm,重2.95g,背穿下有一月痕,錢文對讀(圖二:17)。

南唐開元通寶。南唐李璟顯德六年(959)鑄。共21 枚。隸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隸書19 枚,篆書2 枚,均為光背。標本7-1,直徑24.9、穿寬5.7mm,重3.46g,緣較寬,錢文隸書,字體較小,對讀(圖二:18)。標本7-2,直徑24.8、穿寬5.2mm,重3.92g,錢文篆書,字體較小,對讀(圖二:19)。

(二)北宋

北宋銅錢最多,包括23 種年號錢、3 種非年號錢,有些同一年號的銅錢存在小平、折二的區別,另有部分銅錢的錢文分不同字體。

宋元通寶。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始鑄,北宋第一個非年號錢。共26 枚。錢文隸書,均為光背。標本8,直徑25、穿寬5mm,重3.2 g,錢文對讀(圖三:1)。

太平通寶。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鑄,北宋第一個年號錢。共68 枚。錢文隸書,均為光背。標本9,直徑25、穿寬6mm,重3.55g,錢文對讀(圖三:2)。

淳化元寶。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鑄。共71 枚。真、行、草三種字體,其中真書14 枚,行書22 枚,草書35 枚,均為光背。標本10-1,直徑24.7、穿寬4.8mm,重3.16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3)。標本10-2,直徑25.3、穿寬5.3mm,重4.22g,錢文行書,順讀(圖三:4)。標本10-3,直徑24.9、穿寬5.3mm,重3.9g,錢文草書,順讀(圖三:5)。

至道元寶。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鑄。共142 枚。真、行、草三種字體,其中真書50 枚、行書39 枚、草書53 枚,均為光背。標本11-1,直徑25.4、穿寬5.4mm,重4.19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6)。標本11-2,直徑25.2、穿寬5.3mm,重4.32g,錢文行書,順讀(圖三:7)。標本11-3,直徑24.5、穿寬4.9mm,重4.62g,錢文草書,順讀(圖三:8)

咸平元寶。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鑄。共148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12,直徑25.2、穿寬5.7 mm,重3.59g,錢文順讀(圖三:9)。

景德元寶。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鑄。共196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13,直徑25.2、穿寬5.4mm,重4.39g,錢文順讀(圖三:10)。

祥符元寶。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6)鑄。共170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14,直徑25、穿寬5mm,重3.86g,錢文順讀(圖三:11)。

祥符通寶。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6)鑄。共133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15,直徑25.5、穿寬5mm,重3.93g,錢文順讀(圖三:12)。

天禧通寶。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鑄。共174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16,直徑25.6、穿寬5.8mm,重3.49g,錢文順讀(圖三:13)。

天圣元寶。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2)鑄。共371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187 枚,篆書184 枚,均為光背。標本17-1,直徑25.2、穿寬6.2mm,重4.05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14)。標本17-2,直徑25.3、穿寬7.1mm,重4.19g,錢文篆書,順讀(圖三:15)。

明道元寶。宋仁宗明道年間(1032-1033)鑄。共37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15 枚,篆書22 枚,均為光背。標本18-1,直徑26.1、穿寬6.4mm,重3.99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16)。標本18-2,直徑25.7、穿寬6.4mm,重3.65g,錢文篆書,順讀(圖三:17)。

景祐元寶。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鑄。共108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67 枚,篆書41 枚,均為光背。標本19-1,直徑25.5、穿寬6.4mm,重3.34g,錢文篆書,順讀(圖三:18)。標本19-2,直徑25.5、穿寬6.5 mm,重4.98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19)。

圖三 北宋銅錢(一)

皇宋通寶。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始鑄,為北宋第二個非年號錢。共700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381 枚,篆書319 枚,均為光背。標本20-1,直徑25.、穿寬7mm,重3.92g,錢文真書,對讀(圖三:20)。標本20-2,直徑25、穿寬8mm,重4.65g,錢文篆書,對讀(圖三:21)。

慶歷重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鑄,初鑄時為折十錢,后改為折三,再改為折二。共2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21-1,直徑30.1、穿寬8.2mm,重7.35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22)。標本21-2,直徑27.5、穿寬6.8 mm,重6.42 g,錢文真書,對讀(圖三:23)。

至和元寶。宋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6)鑄。共68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42 枚,篆書26 枚,均為光背。標本22-1,直徑24.7、穿寬6.3mm,重4.1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24)。標本22-2,直徑24.1、穿寬5.5 mm,重4.41g,錢文篆書,順讀(圖三:25)。

至和通寶。宋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6)鑄。共31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9 枚,篆書22 枚,均為光背。標本23-1,直徑24.9、穿寬6.9mm,重3.38g,錢文真書,對讀(圖三:26)。標本23-2,直徑24.8、穿寬6.7mm,重4.11g,錢文篆書,對讀(圖三:27)。

嘉祐元寶。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鑄。共57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31 枚,篆書26 枚,均為光背。標本24-1,直徑24、穿寬6.4mm,重4.1g,錢文真書,順讀(圖三:28)。標本24-2,直徑23.7、穿寬6.5mm,重3.51g,錢文篆書,順讀(圖三:29)。

嘉祐通寶。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鑄。共114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50 枚,篆書64 枚,均為光背。標本25-1,直徑24.6、穿寬7.6mm,重3.29g,錢文真書,對讀(圖三:30)。標本25-2,直徑23.8、穿寬6.9mm,重4.3g,錢文篆書,對讀(圖四:1)。

治平元寶。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鑄。共165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74 枚,篆書91 枚,均為光背。標本26-1,直徑23.7、穿寬5.6mm,重4.16g,錢文真書,順讀(圖四:2)。標本26-2,直徑24.3、穿寬6.3mm,重3.34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3)。

治平通寶。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鑄。共13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8 枚,篆書5 枚,均為光背。標本27-1,直徑25、穿寬7.7mm,重3.95g,錢文真書,對讀(圖四:4)。標本27-2,直徑25.2、穿寬7.6mm,重4.06g,錢文篆書,對讀(圖四:5)。

熙寧元寶。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鑄。共703 枚。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368 枚,篆書335 枚,均為光背。標本28-1,直徑24、穿寬6mm,重5.44g,錢文真書,順讀(圖四:6)。標本28-2,直徑24、穿寬6mm,重4.73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7)。

熙寧重寶。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鑄,為折二錢。共110 枚。真、隸、篆三種字體,其中真書44 枚,隸書37 枚,篆書29 枚,均為光背。標本29-1,折二錢,直徑28、穿寬6mm,重7.76g,錢文真書,順讀(圖四:8)。標本29-2,折二錢,直徑32、穿寬7mm,重9.58g,錢文隸書,順讀(圖四:9)。標本29-3,折二錢,直徑30.1、穿寬7mm,重6.54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10)。

圖四 北宋銅錢(二)

元豐通寶。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鑄。共1032 枚。分小平和折二兩類,有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小平行書367 枚、篆書334 枚,折二行書169 枚、篆書162 枚。均為光背。標本30-1,直徑25.2、穿寬7mm,重4.07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11)。標本30-2,直徑24.1、穿寬6.5mm,重4.24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12)。標本30-3,折二錢,直徑30.2、穿寬7mm,重8.12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13)。標本30-4,折二錢,直徑29.9、穿寬6.5mm,重7.7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14)。

元祐通寶。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鑄。共711 枚。分小平和折二兩類,有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小平行書344 枚、篆書322 枚,折二行書32 枚、篆書13 枚。均為光背。標本31-1,直徑24.8、穿寬6.5mm,重4.41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15)。標本31-2,直徑25、穿寬5 mm,重4.59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16)。標本31-3,折二錢,直徑30.1、穿寬7.5mm,重6.93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17)。標本31-4,折二錢,直徑30.8、穿寬6.7mm,重7.12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18)。

紹圣元寶。宋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鑄。共239 枚。分小平和折二兩類,有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小平行書113 枚、篆書114 枚,折二行書6 枚、篆書6 枚。均為光背。標本32-1,直徑24.1、穿寬6mm,重3.44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19)。標本32-2,直徑24、穿寬6.2mm,重3.65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20)。折二錢,標本32-3,直徑31、穿寬6.2mm,重7.86 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21)。標本32-4,折二錢,直徑31、穿寬6.7mm,重7.38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22)。

元符通寶。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鑄。共76 枚。分小平和折二兩類,有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小平行書40 枚、篆書34 枚,折二行書1 枚、篆書1 枚。均為光背。標本33-1,直徑24、穿寬5.7mm,重3.83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23)。標本33-2,直徑24.5、穿寬5.7mm,重3.67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24)。標本33-3,折二錢,直徑31.5、穿寬5.5mm,重7.92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25)。標本33-4,折二錢,直徑31.3、穿寬5.5mm,重6.43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26)。

圣宋元寶。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始鑄,為北宋第三個非年號錢。共197 枚。分小平和折二兩類,有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小平行書65 枚、篆書104 枚,折二行書16 枚、篆書12 枚。均為光背。標本34-1,直徑24、穿寬6.5 mm,重4.42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27)。標本34-2,直徑23.7、穿寬6.5mm,重3.56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28)。標本34-3,折二錢,直徑30.1、穿寬6.1 mm,重7.48g,錢文行書,順讀(圖四:29)。標本34-4,折二錢,直徑29.3、穿寬7.2mm,重6.91g,錢文篆書,順讀(圖四:30)。

崇寧重寶。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鑄,為折十錢。共48 枚。錢文隸書,均為光背。標本35-1,直徑35.1、穿寬7.9mm,重12.1 g,錢文對讀(圖五:1)。

崇寧通寶。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鑄,為折十錢。共11 枚。錢文瘦金體,均為光背。標本36-1,直徑34.5、穿寬8.3mm,重12.3g,錢文順讀(圖五:2)。

大觀通寶。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鑄。共51 枚。僅小平錢,錢文瘦金體,均為光背。標本37-1,直徑24.7、穿寬5.7mm,重3.87g,錢文對讀(圖五:3)。

圖五 北宋銅錢(三)

政和通寶。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鑄。共226 枚。分小平和折二兩類,有隸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小平隸書67 枚、篆書110 枚,折二隸書22 枚、篆書27 枚。均為光背。標本38-1,直徑24.9、穿寬6.7mm,重3.51g,錢文真書,對讀(圖五:4)。標本38-2,直徑25.5、穿寬6.7mm,重4.11g,錢文篆書,對讀(圖五:5)。標本38-3,折二錢,直徑31.2、穿寬7.3 mm,重7.06g,錢文真書,對讀(圖五:6)。標本38-4,折二錢,直徑28.9、穿寬6.3mm,重6.25g,錢文篆書,對讀(圖五:7)。

宣和通寶。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鑄。共39 枚。分小平、折二兩類,有隸、篆兩種字體,其中小平隸書2 枚、篆書1 枚,折二隸書17 枚、篆書19 枚。均為光背。標本39-1,直徑25、穿寬6.1mm,重3.92g,錢文隸書,對讀(圖五:8)。標本39-2,直徑25.5、穿寬5.5mm,重3.97g,錢文篆書,對讀(圖五:9)。標本39-3,折二錢,直徑27.4、穿寬5.6mm,重5.87g,錢文隸書,對讀(圖五:10)。標本39-4,折二錢,直徑27.9、穿寬5.8mm,重5.84g,錢文篆書,對讀(圖五:11)。標本39-5,折二錢,直徑30.5、穿寬7mm,重6.88g,錢文隸書,對讀(圖五:12)。標本39-6,折二錢,直徑30.5、穿寬7mm,重6.64g,錢文篆書,對讀(圖五:13)。

(三)南宋

包括建炎通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三種。

建炎通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始鑄。共6 枚。皆為折二錢,錢文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2 枚,篆書4 枚。均為光背。標本40-1,直徑29.3、穿寬6.6mm,重6.47g,錢文真書,對讀(圖六:1)。標本40-2,直徑31.6、穿寬6.4 mm,重6.9g,錢文篆書,對讀(圖六:2)。

圖六 南宋、金代銅錢

紹興元寶。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鑄。共9 枚。皆為折二錢,錢文真、篆兩種字體。其中真書8 枚,2 枚背星月,其余均為光背;篆書1 枚,光背。標本41-1,直徑29.5、穿寬7.2 mm,重5.46g,錢文真書,順讀(圖六:3)。標本41-2,直徑29.4、穿寬6.8 mm,重7.16g,錢文真書,順讀,背穿上一月痕,穿下一星痕(圖六:4)。標本41-3,直徑29.4、穿寬7.6 mm,重7.26g,錢文篆書,順讀(圖六:5)。

紹興通寶。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鑄。共5 枚。皆為折二錢,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42-1,直徑29.3、穿寬7.7mm,重6.24g,錢文對讀(圖六:6)。

(四)金代

金代銅錢僅正隆元寶一種。

正隆元寶。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始鑄。共16 枚。錢文真書,均為光背。標本43-1,直徑25.1、穿寬5.4mm,重3.84g,錢文順讀(圖六:7)。

二 窖藏年代及形成原因

該窖藏銅錢中,以南宋紹興元寶、紹興通寶和金代正隆元寶時代最晚。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鑄行紹興元寶、紹興通寶,孝宗隆興元年(1163)改鑄隆興元寶;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至五年(1158-1160)鑄行正隆元寶,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改鑄大定通寶。據此我們推測該銅錢窖藏的年代上限應不早于金代正隆三年,下限有可能不晚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濟南當時處于金朝統治范圍之內,因此該窖藏應為金代遺存。

金代銅錢窖藏在全國范圍內發現較多,幾乎遍布整個金朝統治區域。至于窖藏的原因,大多與金代銅禁政策、通檢推排制度、限錢法以及交鈔的膨脹有關[2]。根據泉城路窖藏的年代,我們推測該窖藏形成的原因可能與始于金代正隆年間的銅禁政策有關。金代政府曾頒布銅器官營政策,“正隆而降,始議鼓鑄,民間銅禁甚至,銅不給用,……民用銅器不可闕者,皆造于官而鬻之?!盵3]由于出售銅器能帶來巨大利益,客觀上誘使民間銷錢作器現象更加嚴重。為了持久地占有大量銅錢以作為今后鑄造銅器的原料,富有之家就采取將銅錢窖藏起來的辦法來對抗銅禁政策。金代通檢推排制度施行于大定四年(1164),限錢法施行于明昌五年(1194),交鈔的膨脹在金章宗以后逐漸明顯,均晚于泉城路窖藏銅錢的形成時間,因此與其形成原因關系不大。

山東地區目前見諸報道的宋金時期銅錢窖藏主要包括諸城[4]、莒南[5]、棲霞[6]、日照[7]、福山[8]、蒼山[9]等地區。濟南泉城路金代銅錢窖藏的發現進一步補充了山東銅錢窖藏的資料,也為研究濟南地區金代貨幣的流通和經濟制度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

注釋:

[1]徐殿魁:《唐代開元通寶的主要品類和分期》,《中國錢幣》,1992 年第3 期。

[2]張崴、王德朋:《金代窖藏銅錢研究》,《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三輯,科學出版社,2011 年。

[3]脫脫等撰:《金史》卷二十七《食貨一》,中華書局,1975 年,第1029 頁。

[4]韓崗、華錫:《山東諸城縣出土窖藏銅錢》,《考古》,1991 年第1 期。

[5]李宏:《山東省莒南縣發現窖藏銅錢》,《考古》,1990 年第2 期。

[6]李元章:《山東棲霞發現金代窖藏銅錢》,《考古》,1992 年第9 期。

[7]楊深富:《山東日照縣發現窖藏銅錢》,《考古》,1985 年第3 期。

[8]山東省福山縣文化館圖博組:《山東福山縣發現一批窖藏銅錢》,《文物》,1980 年第4 期。

[9]林茂法、李玉生:《山東蒼山縣發現金代窖藏錢幣》,《中國錢幣》,1987 年第1 期。

猜你喜歡
通寶篆書行書
行書納蘭性德《長相思》(35cm×35cm)
西沙群島考古發現的銅錢
行書方拱乾《混同江懷古》(33cm×21cm)
饒宗頤老照片一組
張曉東《篆書國有歲以團扇》
腳踏實地
陋室銘(行書)
魯大東篆書蘇軾“人生十六樂事”
通寶錢制與兩宋錢法及特點
論兩漢碑額篆書對鄧石如篆書風格形成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