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背景下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及思考

2021-03-02 11:28李善英
龍巖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隔代祖輩育兒

李善英

(龍巖學院 福建龍巖 364000)

城鎮化是指農業剩余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化并集中于城鎮的過程[1]。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原來從事農業勞作的大量農村人口開始向城鎮遷移,其從事的職業也逐漸轉向效益更高的其他產業,特別是向城鎮第三產業轉移。大量的勞動力輸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變為市民,這種轉變不僅是以農村戶籍到城鎮戶籍的變化為標志,更重要的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必須具備在城市生活的技能與本領。年輕的父母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工作,以此改變現狀。這就導致照顧和教育孩子的重擔落到祖輩的身上。根據調查顯示,在我國由祖輩參與教養的0~3歲兒童達到總數的70%以上,由祖輩參與教養的3~5歲的兒童達到總數的50%以上,而由祖輩參與教養的5~7歲的兒童則占總數的35%以上[2]。另一項來自一線城市的隔代教養調查顯示,廣州隔代教養的孩子約占總數的 50%,北京則高達 70%,且子女與祖輩生活的概率隨子女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年齡越小則概率越大[3]。由此表明,隔代教育現象在我國相當普遍,已成為當代社會家庭教育形式之一。

一、隔代教育的類型

關于隔代教育的定義目前沒有統一說法,作為一種建立在血緣關系上而非制度化的教育方式,它有內涵上的獨特性和方式上的多樣性[4]。綜合以往相關研究,隔代教育大體上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根據祖輩照料孫輩的內容進行定義,如,王國為提出 “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從工作忙碌的父母手中接過撫養重擔,側重于父母不能兼顧工作和撫養的情況[5];第二種是根據“祖輩、父輩是否共同參與”進行定義,認為“隔代教育是祖輩與孫輩生活在一起,并承擔撫養照顧孫輩的主要或者全部責任[6];闕攀將隔代教育分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其中完全隔代教育主要發生在農村,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孩子完全由祖輩撫育,不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和孩子暫時分開,主要發生在城市[7];劉衛則進一步將城市隔代教育再細分為完全隔代教育和聯合教育兩種[8];第三種是根據“祖輩參與時間的多少”進行定義,戚海燕、朱家存認為祖輩照顧孫輩達半年以上才稱為隔代教育[9];徐煒蕓和徐璐璐將隔代教育分為三類:隔代教育主導;隔代教育輔助;無隔代教育[10]。

綜上可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隔代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豐富和復雜化。隔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1.祖輩、孫輩共同生活;2.祖輩承擔了照顧孫輩的主要任務;3.祖輩對孫輩的生活、教育產生主要影響。這里的隔代教育指由祖輩承擔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義務并與孫輩在一起生活的一種教育方式。本研究的選取對象主要考慮與孫輩一起生活或共處、對孫輩承擔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責任的祖輩。

二、研究目的與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社會隔代教育的現狀,本研究以漳州市某公立幼兒園為例,在前期的訪談及預調查的基礎上形成《城鎮化背景下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問卷》,以了解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本次對120位幼兒家長(小班39人,中班40人,大班41人)進行摸底調查,其中106位幼兒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現象,隔代教育現象占比88.3%。進一步對106位幼兒祖輩家長發放問卷,填寫后于第二天幼兒入園時收回,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質量和回收率,剔除無效問卷4份,得到有效問卷102份,有效率為96.2%。

三、城鎮化背景下學前兒童隔代教育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問卷,進一步了解城鎮化背景下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對參與隔代教育的祖輩家長的年齡、性別、帶孫意愿、對孫輩的期望、教育方法、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育兒知識學習與培訓途徑等情況進行調查,更全面地了解了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的情況。

(一)調查結果

1.參與隔代教育的祖輩基本信息

根據表1可知,從年齡上看,祖輩家長年齡在60~69歲的人數最多,占將近50%,而70~79歲的祖輩家長占19.6%;從參與隔代教育的祖輩家長的性別來看,女性祖輩家長參與隔代教育的現象要多于男性祖輩家長。

表1 參與隔代教育的祖輩基本信息表

2.祖輩對自身帶孫責任、帶孫意愿的評價

從表2可知,共有65.7%(67人)的祖輩家長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教養孫輩子女,有34.3%(35人)的祖輩家長表示無責任承擔帶孫任務;共有87.3%(89人)的祖輩家長表示愿意幫助子女照顧孫輩,有12.7%(13人)的祖輩家長表示幫忙帶孫實屬無奈。

表2 祖輩家長對自身帶孫責任的評價

3.祖輩對孫輩的未來期望

由表3可知,在祖輩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共有89.2%(92人)的祖輩家長都認同這一觀點: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孫輩來說也是一種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一步調查發現,在對孫輩的未來期望上,共有46.1%(47人)的祖輩家長希望孫輩能夠“成器”;共有36.3%(37人)的祖輩家長希望孫輩能夠有所“成就”。

表3 祖輩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對孫輩的影響評估

4.祖輩對孫輩的教育方法

在調查中發現,超過一半(55.9%)的祖輩家長表示對孫輩的日常行為和內心想法了解不夠。在教育方法上,由表4可見,祖輩家長對孩子最常使用的教育方法依次是說服教育(75.5%)、榜樣示范(58.8%)、投其所好(39.2%)。此外,少部分祖輩家長會采取獎懲機制和訴諸權威的方法來教育孫輩。

表4 祖輩在帶孫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教育方法

5.祖輩對教育知識的學習情況

由表5可知,祖輩家長對相關知識的學習上,對幼兒身體及喂養知識的學習要好于對幼兒心理發展知識的學習。這也說明祖輩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幼兒的身體成長,對幼兒心理發展的關注還遠遠不夠。這也暴露出祖輩家長對幼兒行為及心理發展的關注有待加強。進一步調查也發現,仍有44.1%的祖輩家長學習意愿不強,不愿意學習相關的教育知識。

表5 祖輩對孫輩日常行為與內心想法的了解程度

6.祖輩在教育孫輩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由表6可知,祖輩在教養孫輩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依次是與子女家庭教養觀念不一致、無法把握孩子身心變化、祖輩自身學習能力減弱、自身活動時間和范圍受限、與社會脫節等。

表6 祖輩教育孫輩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7.祖輩對培訓內容與途徑的選擇

從表7可知,在希望培訓的內容方面,大多數祖輩家長比較想學習與兒童有關的兒童心理學、生理學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其次是衛生保健和道德法律類的知識。從表8可知,在學習途徑上,65.7%的祖輩家長選擇通過他人經驗分享的方式來學習,44.1%的祖輩家長希望選擇書刊、網絡資源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希望通過老年大學課程進行學習的祖輩家長占36.3%,希望通過專家講座進行學習的祖輩家長僅占16.7%。

表7 祖輩希望提供的學習內容

表8 祖輩希望獲得學習的途徑調查

(二)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不斷變化、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與相關產業的不斷優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迅速向城鎮轉移。年輕父母迫于養家糊口的壓力,工作之余無暇照顧子女而不得不把教養子女的責任轉移至父輩身上,從而形成隔代教育的迅速發展。其次,年輕父母受到當今社會自我意識、個性精神的影響,他們更加追求自我和自由。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們更愿意由祖輩幫忙照顧孩子。此外,獨生子女一代已經開始組建家庭, 生兒育女,他們本身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在面對子女的照顧與教育時,經常會顯得手足無措,這時,祖輩家長介入孫輩的教育就變得迫切;國家實施全面放開二胎的政策,也使很多父母親無法兼顧兩個孩子的日常照顧與教育問題。通過調查,祖輩家長在隔代教育中有如下特點。

1.大部分祖輩家長教育孫輩責任感與意愿強

通過對祖輩家長參與隔代教育的調查發現,作為祖輩,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教育孫輩,并且大部分人也有意愿幫忙照看孫輩。這一現象的存在主要與以下原因有關:一是來自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自古到今,“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一直是祖輩所追求的,從心理的層面上分析,他們認為自己應當承擔起照顧孫輩的責任,以減輕子女的負擔;同時,祖輩們也認為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員,不能缺席孫輩的成長,從而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甚至代替子女履行教養孫輩的義務。二是來自現實的權衡。祖輩幫助照顧教育孫輩的同時,也無償地承擔了其他家務勞動,減輕了家庭的負擔,為家庭創造了經濟效益。同時,調查中發現,也有一部分祖輩家長認為帶孩子是年輕父母的責任,這部分祖輩家長認為自己帶孩子的任務已經完成,父輩家長應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調查中有12.7%(13人)的祖輩家長表示教育孫輩也是實屬無奈之舉,盡管祖輩自身生活方式、教育觀念及教育方法與父輩家長會有沖突,但為了保證家庭的正常運轉,為家庭減輕負擔,祖輩家長們默認了隔代教育的這一無奈之舉。

2.參與教育孫輩的女性祖輩家長多于男性

在參與隔代教育的祖輩家長中,女性家長多于男性家長。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使女性在整個家庭中承擔了不同于男性的家庭任務:男性在外負責養家糊口,女性則更傾向于打理家庭內部事務。同時,由于女性母性的角色定位,比男性更加細致、細膩,在育兒方面經驗也較男性豐富,對于當今社會年輕父母疲于應付工作,生活壓力大,女性祖輩家長分擔照顧孫輩正好順應了年輕家庭解決家庭內部事務的需求。所以,更多的女性祖輩家長參與到孫輩的隔代教育中。

3.祖輩家長在隔代教育中能注意言傳身教

在調查中發現,在隔代教育過程中,祖輩大都認同“自身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大多能“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希望孫輩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祖輩父母將自己一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傳予孫輩,同時還能將他們所感悟的倫理道德傳給孫輩。有研究者指出,這種凝結時間和經驗的倫理道德觀念會通過隔代教育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1]。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祖輩家長擁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且父輩們成長過程也能給祖輩家長帶來一定的教育啟示,并在養育孫輩的過程中將其經驗與訓誡告知孫輩,所以他們大多認同“言傳身教”的道理。另外,在調查中,50~70歲的祖輩家長占了調查人數的80%左右,這年齡的祖輩家長大多不再承擔家庭主要勞動力或已經進入退休年齡,心理和精神也會發生重大轉變,他們渴望填補內心的空虛感,在與孫輩相處的過程,希望通過言傳身教,對孫輩起到積極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實現其自我價值。

4.祖輩教育方法呈經驗性,主動學習意愿一般

調查中發現祖輩家長教育孫輩知識多來自自身實踐經驗的積累及他人經驗分享,呈現“重養輕教”的傾向。在教育方法上,他們多以言語說服、榜樣示范、投其所好為主,缺乏根據科學發展規律而采取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相對兒童生理學知識,祖輩家長對幼兒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遠遠不夠。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祖輩的傳統思想及自身學習能力有關。在中國家庭的傳統思想中,所謂的育兒,更多的是要讓其“吃得好、長得壯”,且身體的成長優勢顯而易見,而幼兒心理的成長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在這樣的標準下,祖輩原先積累的喂養經驗就成為其育兒的依賴,所以,大部分祖輩家長更加關注幼兒的身體方面的成長。同時,這與祖輩家長進入老齡化、學習能力減退有關。步入老年的祖輩家長,自身精力不斷減退、學習能力也大不如從前。他們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照顧孫輩上,繼續學習的意愿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約,他們也愿意學習更直接、更實用的育兒經驗,但對專門系統的學習則意愿不高。再加上幼兒心理的發展迅速,祖輩家長對幼兒心理發展變化已無從把握,對孫輩內心想法無法深入了解,因而對幼兒心理方面的關注則被忽略。

5.隔代與代際間的問題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孩子身心發生巨大變化,祖輩在隔代教育過程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與子女的教育觀念不一致。祖輩和父輩所生活的不同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造就不同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同教育理念會發生激烈的碰撞,任何一方如果無法理解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及合理性,都會造成觀念的沖突。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的無力感,恰好反映了祖輩家長在教育孫輩過程中對現代教育知識的缺乏。

四、城鎮化背景下祖輩家長提升隔代教育能力的建議

2015年 10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教育包括親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如何提高祖輩家長隔代教育的能力,可從祖輩自身、幼兒家長、幼兒園及教師、社區與政府等方面共同努力,讓祖輩隔代教育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祖輩自身

作為祖輩,在養育孫輩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在教育孫輩過程中的定位,承擔相應的責任。要敏銳地觀察到孩子的身心異?,F象,及時與孩子父母、老師溝通教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齊抓共管,實現教育的有效性;要正確處理孩子的各種需求,不過度寵愛,善于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同時,祖輩家長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適當放棄部分與現代發展不適應的教育理念,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祖輩父母可根據自身實際和喜好選擇學習方式,閱讀相關書籍、上網查詢、和有經驗的家長交流溝通,還可以參與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培訓,以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有研究指出,祖輩提供的育兒支持是家庭支持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孫輩重要的情感和經濟資源。祖輩通過為孫輩提供無條件的關懷、指導和支持, 可以有效促進其社會性發展[12]。祖輩家長和父母在教育幼兒的方式方法上應達成一致,只有兩代人統一認識、明確目標、步調一致,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幼兒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長[13]。

(二)幼兒家長

養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前期是人的性格形成、行為習慣養成和親子依戀關系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角色缺失,將對幼兒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影響[14]。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十分注重家長自身的教育素質,他從自己的教育實踐出發,指出“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是最長的,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很多都來源于父母”[15]。 馬卡連柯也強調教育子女中父母自身的身體力行。他認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檢點——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16]。年輕家長要充分利用隔代教育的優勢,協調好兩代人教育的關系,實施“合作教育”。隔代教育作為老年人與兒童之間的教育活動,承載著雙方主體的成長和發展需求[11]。在教育過程中,需要父輩與祖輩家長及時溝通,換位思考。隔代教育中,父輩家長不僅要承認和尊重老年人的價值,而且要讓老年人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不斷提升生命質量和精神追求,與兒童共同成長[17]。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幼兒家長應正視自身的角色和定位,盡力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減少依賴心理;幼兒家長應正確看待祖輩對孫輩之間的深厚情感;尊重并理解祖輩的心理要求,對其幫助自己照看子女的行為表示感激之情;祖輩家長由于其生活的年代不同,在教養幼兒的過程中會與年輕父母產生一定的代溝,父輩家長應主動與祖輩家長進行溝通、分享新的育兒觀念。

(三)幼兒園及教師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與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力的聯結方式。幼兒園是實施幼兒教育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隔代教育中幼兒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陣地。針對祖輩家長在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等知識上的缺乏及祖輩父輩在教育觀念上的分歧,幼兒園可通過家園共育的形式,與時俱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專家座談、育兒講座、家庭訪問、個別談話等,普及相關育兒知識及理念,讓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從而提升家長素質。另外,可以建立隔代教育幼兒檔案及家庭聯系機制,為隔代教育者提供專業咨詢與服務。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盵18]幼兒教師應主動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多給予隔代教養幼兒更多的關注,做好與祖輩家長的溝通與隔代教育指導工作,共同為隔代教育家庭提供幫助。

(四)社區與政府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社區成為老年人再學習的重要場所。結合祖輩家長育兒需求,社區可為祖輩家長開展科學育兒知識的宣傳活動、專家咨詢會、讀書交流會、育兒經驗分享會及專門的提升教育培訓等,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提高祖輩的教育能力。同時,充分整合社區資源讓祖輩走進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各種場所,讓祖輩接受各種文化的熏陶,熟悉各種公共的教育資源,更新教育觀念。政府部門在整合多方資源、大力倡導本地就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應進一步完善和維護健全的家庭教育功能[19]。在人力上,應培養相關的研究和服務人才,推動家庭教育的相關研究及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惠及隔代教育的實踐;在物力上,應加大相關物資資源的供給,提供更多適宜祖輩家長學習的課程、資源及學習平臺與場所;在財力上,應加大家庭教育及隔代教育的資金投入,才能確保家庭教育及隔代教育的人力、物力供給得到保障。

五、結語

總之,教育質量關乎國民素質,當隔代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回避的社會現象時,我們就應該要正視它的優勢和弊端,在探索中不斷提升祖輩家長隔代教育的能力。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配合,才能使現有的隔代教育狀況得以改進,從而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猜你喜歡
隔代祖輩育兒
邁向共學互學的未來:當前隔代學習研究的知識圖景*
偷偷摸摸育兒
父輩和祖輩的情感故事,分外美麗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調查
助教帶動“夕陽”之愛
隔代家長怎樣當
育兒神器
隔代教育為何總“兩頭不討好”
育兒Q&A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