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樂甜白釉“三壺連通器”的工藝特征和使用功能分析

2021-03-02 01:08薛冰
佛山陶瓷 2021年1期
關鍵詞:酒具

薛冰

摘 要: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曾經出現了許多造型奇特,功能特殊,數量稀少,工藝精美的陶瓷器,比如:多管瓶、倒流壺、無擋尊等等。經過漫長的考古發掘研究并結合相關文獻記載,這些器物大部分都已不再神秘。但是,本文要研究的“三壺連通器”堪稱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謎。雖未解,但并非不可解,在此,筆者通過對21世紀80年代永樂地層出土的落選品殘片和御窯廠修復件的對比研究,結合類型學、功能學和圖像考古學系統進行分析。以期對“三壺連通器”的造型與紋飾特征,成型與燒制工藝,功能與器物來源進行詳實的考證,并逐一揭開圍繞在它身上的其它謎團。

關鍵詞:甜白釉;三壺連通器;外銷瓷;酒具;容香器;水煙具

1 “三壺連通器”的工藝特征

關于三壺連通器,未見于任何史料記載。甚至“三壺連通器”和“三壺器”這兩個廣泛見諸于當代文獻的名稱,其最初來源也不可考。目前,在各大博物館中,也沒有發現它的完整傳世品。除了這一器物,永樂地層出土的其他甜白釉外銷瓷都可以在中、西亞的金屬器、玻璃器、陶器中找到原型或者考證出各自的功用。因此,“三壺連通器”可以稱得上是明代官窯中最神秘的一件瓷器。

1983年,在對永樂地層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甜白釉瓷器殘片,大部分可修復。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保存有修復完整的“三壺連通器”(圖1),瓶身高31.2cm,口徑8.7cm,整個瓶身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通體裝飾有七道弦紋。上部是一個“碗”型頭部,直口微斂,深弧腹,碗內有一鏤空篦狀的多孔篩網,孔洞圖案呈現放射狀團花形。中間部分又可以分為頸部和“三管”兩個結構,頸部設計成中通直筒型,外面包裹有鏤空狀的花瓣形透雕結構,花瓣呈二方連續式分布。頸部下面的三個圓弧形中通管采用泥片卷合法制作成型,背部可隱約看到一條凸起的接縫。三根管子共同支撐起了整個瓶身上部的重量。瓶身的下部為三個閉合的壺形足,形狀略扁,上半部分呈半球形,下半部分為斗笠狀。三條管狀物與底部三個球形器相連形成口、管、壺三體連通[1]。

瓶身除頸部外,通體使用劃花工藝淺刻幾何形花紋,“滿工”裝飾,縝密繁復。幾何花紋的主要構成元素包括:點、橢圓形、三角形、波浪線等。在釉的使用上,外部為浸釉或吹釉法,內部采用蕩釉法,內外皆滿釉,三足端無釉露胎,以便裝燒。釉面效果有明顯的甜白釉“半木光”效果,同時,顯現出輕微的橘皮紋,整體感覺溫潤莊重,自然雅致。

在成型方法上,器物上部的碗口,以及底部的三個壺形結構采用的是拉坯旋削法,其余部分皆為分段模制粘接成型法,構件之多,工藝之復雜,絕無僅有,足見當時使用者對它的珍視程度。

2 “三壺連通器”尚未解開的疑團

由于缺少文獻記載以及相同器形的可參考對照物,學界對它的用途尚不了解。甚至越研究問題越多,主要的疑惑集中在以下幾點:

⑴從造型上看,“三壺連通器”是孤品,但是如此復雜的成型工藝,它所參照的原型是何種器物。結合紋飾來看,器身淺刻的三角形幾何花紋與12-13世紀阿拉伯地區金屬器上的鏨金花紋相同[2],如果是西亞地區的金屬器,為何一件都找不到?

⑵它的功用是什么?目前流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它是醫療衛生器械[3];另一種認為它是清真寺的供器[4],可能是插花器或燈具的一種。但兩種說法都缺乏相關的依據。

⑶為什么完整的甜白釉“三壺連通器”一件也沒有找到,目前所見都是考古出土的殘件標本,但這些打碎的器物卻沒有明顯的瑕疵,那么將它們當做落選品或貢余品處理掉的原因是什么?

⑷工藝如此精美復雜,“三壺連通器”的使用者是誰?是西亞普通穆斯林的日用品?還是上層貴族的一種用具?

3 “三壺連通器”的功能考辨

(1)器物構成

結合出土的標本,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三壺連通器”的各部分構成。

圖2(a)是瓶身上端的碗口部分,花型的篩網和“阿拉伯紋樣”中的輪狀花紋十分相似;圖2(b)是它的側視圖部分,可以看出篩網位于碗口的中間部分,應該是成型后粘接在了碗內。圖2(c)是頸部下半段與三個圓弧形彎管相接的地方,采用鏤空方法環飾一周,鏤空部分與中間的管道相分離。

圖3(a)是圖2(c)的俯視圖,由頸部向下看可以觀察到三個弧形管道呈現三等分排列,并且與頸部銜接的十分完美。圖3(b)是弧形管道一端的橫截面,略有土沁;內、外釉層厚度一致;胎體潔白純凈,密度很高。圖3(c)、4(a)是彎管與下面三個壺體粘接的地方,分段成型的痕跡十分明顯,高溫焙燒后,粘接的地方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形。圖4(b)是底部壺體部分的殘片,外壁暗刻手法環飾一周連續性的開光。圖4(c)是壺底內部的圖片,拉坯痕明顯,釉層光潔瑩潤與器表一致。

從以上各部分標本內外釉面以及胎體橫截面分析,“三壺連通器”造型堪稱奇巧,所使用的成瓷原料也是上等的材料。在成型方法上,拉坯、模制、泥片圍合等方法并用;在裝飾方法上,通體滿釉,局部鏤雕、暗刻相得益彰。如此精美華麗的珍貴器物,絕非普通階層的民眾所使用的日常器皿。所以,它要么是宗教用具,要么是貴族用品。再結合它非傳統的造型,西亞化的裝飾風格以及同地層甜白釉瓷器的外銷屬性,它應該是銷往阿拉伯地區的一件外銷瓷。

(2)葡萄酒瓶與容香器假說

西亞地區早在波斯時期就盛行飲酒之風,從薩珊波斯造型各異、奢華貴重的金銀器和玻璃器酒具來看,這一時期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把飲酒當做了生活的一部分。這種風氣也廣泛散播到了整個亞洲大陸,從東羅馬帝國到伊朗高原再到大唐,無一例外。7世紀誕生的伊斯蘭教禁止飲酒,但后來的突厥統治者和蒙古貴族嗜酒如命。這一時期,西亞擁有葡萄酒、蜂蜜酒、馬奶酒、甜米酒等不同的酒類[5]。

到了中世紀,穆斯林的生活逐漸打破了一些禁忌,含酒精的飲料是允許飲用的,葡萄酒更是常見。公元1370年,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其領土包括從德里到大馬士革,從咸海到波斯灣的廣闊區域。帖木兒除了打仗,唯一的愛好就是飲酒,不僅喝葡萄酒,他還喝阿拉克燒酒,它屬于中東和遠東地區的一種烈性酒,通常從發酵的棕櫚汁、大米或糖蜜中提取[6]。最終帖木兒因為飲酒過量而亡,他的東征計劃也宣告終止。但是,飲酒的風氣造就了一批陶制酒具。

這三個酒瓶造型相似,高度相近,功能相同,且構造相仿,在瓶子的頂部裝飾有一個杯碗形的構件,碗內有一個類似圖8的篩網。瓶身都采用了弦紋裝飾,頭部和瓶身之間的頸部都仿效同一時期金屬器皿“瘦頸”的設計方法,使瓶身顯得秀頎挺拔,頭部和頸部結合在一起如同一個“漏斗”。除了壺身是球形腹之外,上半身和“三壺連通器”擁有相似的造型和結構。尤其是二者花瓣形的篩網,在藝術風格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口部設計成篩網狀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①當時的酒類以葡萄酒等低度酒為主,酒質不純,雜質較多,酒液從酒桶向酒瓶內倒入時,難免會有雜質,篩網可以起到過濾的作用;②西亞氣候干燥炎熱,液體容易蒸發,如果將酒具的口部設計成中國的玉壺春那樣的喇叭口造型,則會導致瓶內的酒液快速揮發,影響口感和質量;③篩網可以防止昆蟲和雜物落入瓶內。同時,根據現代物理學的研究,當篩孔按照一定位置分布并且距離達到一定密度時,倒完液體之后,由于張力作用,會在篩子上形成一層水膜,相當于多了一個蓋子,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酒液不被污染,酒味不會變淡。

但是,這里仍然有兩個疑問:①“三壺連通器”瓶身較高,胎體致密,質量大。如果里面再盛放葡萄酒,絕非一人之力可以抬起,更別說倒酒時需要長時間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堪稱難上加難。②前文述及,“三壺連通器”雖然內壁也是滿釉工藝,但是由于成型工藝的限制,粘接的地方并不是特別光滑,長時間在瓶內盛裝低度酒,必定會有殘余物固結在內壁,那么,該如何解決清洗的問題?所以,這種器皿也可能不是酒具,或者說不是最佳之選。

結合它“三足”的設計特點,它更有可能是固定在某一位置的陳設具,三點支撐更為穩定,相較于多點支撐和單一大圈足的設計,它又具有節省材料、簡化工藝、美觀挺拔的優點。壺身中空,密閉性良好,它很有可能就是盛放粉狀香料或玫瑰水等香精的容香器,設計成開放的口部,則是為了更好的散發芬芳之氣。只不過在制作時,也考慮到了香氣會吸引昆蟲等生物,因此仿照圖8酒瓶的設計,也在口部增加了一個篩網。

(3)水煙具假說。

在研究14世紀阿拉伯地區社會民俗史的過程中,筆者無意間發現,“三壺連通器”和阿拉伯地區使用的一種水煙管十分相似。不僅都有碗狀的口部,而且里面都有一個篩網。

目前,在阿拉伯地區的街頭還分布有許多提供水煙的場所,包括咖啡館和酒吧等。他們使用的水煙管已較為現代,通常都是透明玻璃材質,但是內部的鍋頭和篩網有的也采用陶瓷材質。水煙管分為單管和多管等不同種類,高度一般在30-50cm之間。更為重要的是,水煙管在使用時,需要穩定的放置在平面上即可,不需要持握在手中。造型精致的水煙壺不僅是一個煙具,擺放在居室內也是一件獨具裝飾感的工藝品。

圖9是黎巴嫩現代水煙管的構造,整個器物可分為三大構成部分,分別是上端的煙碗和煙盤;中部的壺身和煙管;以及底端的煙瓶。圖10是水煙管陶制煙頭的側視圖和俯視圖,一般將其放置于煙碗的下方。對比“三壺連通器”,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相似之處。不同之處是,“三壺連通器”除了頂部敞口形的碗狀構件和篩網裝置外,下面共有三個空管和三個壺體。

水煙最早起源于12世紀的印度地區,之后向西傳入阿拉伯一帶,并一直延續到現在。近代歐洲人曾這樣評價:“阿拉伯知識分子的思想,就裝在他們的煙壺里”,可見水煙在阿拉伯世界受歡迎程度之高。水煙在14世紀傳入中國西北,之后分別演變出了蘭州水煙、陜西水煙等品種。清中期的黃鈞宰在《金壺七墨》中記載:“乾隆中,蘭州別產煙種,范銅為管,貯水而吸之,謂之水煙?!鼻r期的舉人舒位作有水煙歌:“蘭州水煙天下無……居民業此利三倍,耕煙絕勝耕田夫。有時官禁不能止,賈舶捆載行江湖……邇來兼得供賓客,千錢爭買青銅壺乎……吁嗟世人溺所好,寧食無肉此不疏……”到了道光年間,發展到了“吃水煙者遍天下”的局面[7],由此可見,水煙在清代迅速流行至大江南北。這時使用的水煙壺多是銅管,造型玲瓏小巧。從目前傳世的銅質水煙壺來看,上面幾乎都裝飾有鏨刻花紋,素面無紋者少見。

帖木兒王朝建立于1370年,復雜的皇室構成使得統治階層既有突厥勢力,又有蒙古余脈,還有許多伊斯蘭教中的保守派。雖然尚未有文獻記載這一新興帝國對待水煙的態度,但是,這種吞云吐霧的行為確實會令人上癮。而中國清代文獻記載的“業此利三倍”,“絕勝耕田夫”,“官禁不能止”,“溺所好”,“寧食無肉此不疏”的記載說明水煙具有利潤高,威脅農業勞動力和農耕活動,容易讓人上癮三個特點。后來的奧斯曼帝國也直言不諱的稱水煙是“舞蹈的公主和蛇”[8]。結合伊斯蘭教最初對禁酒的態度,相信當時的保守勢力一定不屑于吸食水煙這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它們也無法接受穆斯林去禮拜時,渾身散發著煙草味,這是對真主的大不敬。

如果以上論述成立,那么“三壺連通器”很可能就是為西亞上層社會生產制作的早期水煙壺,但是由于宗教統治階層對吸食水煙行為的質疑和反對,導致明初生產的這些甜白釉“三壺連通器”未被運銷至西亞,就悉數被打碎填埋,而在阿拉伯地區也找不到一件相同造型的器皿。

4 總 結

在人類歷史上,陶瓷作為特定時間和區域范圍內,工藝美術、審美風尚、社會背景乃至宗教政治的承載者和見證者,其存在自然有合理的原因,其消亡也一定有相應的緣由。永樂甜白釉“三壺連通器”作為明初官窯最高貴神秘、精美復雜的器物,他的出現和消失一定可以找到科學完整的解釋。在這一器物上,仍然還有很多復雜的真相等待人們去探索和發現,本文僅就手頭的文獻資料結合圖像考古的方法對“三壺連通器”的工藝、造型功能、背景歷史進行拋磚引玉式的分析,尚有諸多不足之處,還望斧正。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374.

[2] 曾肅良.明代官窯鑒定[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37.

[3] 劉偉.帝王與宮廷瓷器:上[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166.

[4] 許紹銀,許可編.中國陶瓷辭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103-104.

[5] 翟禹,樊志強.話說元朝: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8:105.

[6] 劉嘯虎.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爭全史[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7:38.

[7] 吳凱.中國社會民俗史:第3卷[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10:1277.

[8] 小重山.埃及,尼羅河西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222.

猜你喜歡
酒具
明清酒具的造型藝術和人文價值研究
宋代江浙地區黃酒瓷質酒具設計研究
新中式家用新婚酒具套組設計
當奢侈品牌進入葡萄酒界
“座右銘”原為酒具
千金之寶蝴蝶杯 美酒斟滿彩蝶飛
勞斯萊斯推出限量版雞尾酒酒具套裝
百齡壇的新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