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理解"論增進大學生對《原理》理解的方法

2021-03-04 23:02趙子龍
科學與財富 2021年26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理語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學生;前理解;語境

“馬原”課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必修公共基礎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由于其政治屬性和基礎地位,馬原課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3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八個統一”的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思政課的更高要求和標準。因此,如何上好馬原課,學好馬原課,對于思政課教師和當代大學生來說都極為重要。

本文試圖從哲學詮釋學的“前理解”理論出發,探索如何增進大學生對馬原課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創新的相應策略。

一、馬原課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一直起著引領學生思想、培養政治素養、堅定政治信念和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作用。2019年3月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出了“八個統一”的要求后,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重要地位更加得以強調和凸顯。馬原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理論性最強、內容最為復雜的一門來說,要想做到改革創新,就必須要與時俱進,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對馬原課現狀與問題的分析需要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出發。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思想觀念上,部分馬原課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職業倦怠,因此缺乏新鮮觀念,視野不夠開闊,對當下的現實情況不夠了解,課堂上所舉的案例可能還是多年之前的新聞,備課只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工作,導致學生對馬原課興趣薄弱與難以理解之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教學過程上,部分馬原課教師對馬原課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案例陳舊,沒能與時俱進,不能很好的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對著課件照本宣科,不加解釋的教學方式依然大量存在。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思想觀念上,部分大學生在初入學之時,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認識停留在高中政治課的階段,這種未經反思過的成見一定程度上固化在了部分大學生的腦海中,從而忽略了高校馬原課其在根本上區別于高中政治的理論深度和難度。部分大學生將高中政治課枯燥乏味,理論深度缺乏,部分教師上課死板的印象也直接代入到了對高校馬原課的理解上,形成了對高校馬原課的較為偏頗的“前理解”或“成見”。因此學生對馬原課忽視的現象比較普遍;聽課過程上,部分學生聽不懂,不想聽,缺乏對馬原課的興趣;有些學生出現一定程度的畏懼、排斥與厭學的心理。具體表現為:課堂上精神渙散、注意力難以集中、竊竊私語、不能積極回應老師的提問、對課程作業完成度不高,低頭玩手機或睡覺等一系列現象;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干脆逃課,請人代替簽到,平時作業花錢請人代寫等惡劣情況出現。

二、從“前理解”理論看上述問題的形成原因

對馬原課進行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對文本進行詮釋的過程,詮釋的過程涉及理解和解釋兩個方面,教師與學生以文本為中介,在對文本進行詮釋的過程中,兩者的“前理解”對文本的解釋與理解起著前提性的關鍵作用?!扒袄斫狻笔堑聡軐W家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前理解或成見不是人們理解過程中所必須拋棄的觀念,它是一個中性詞。前理解是理解的前提和首要條件,“喻指理解的起點、形成理解的視野或角度、理解向未知開放的可能前景,以及理解的起點背后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背景”[1]。正因如此,如何區分促進伽達默爾語境下的理解的生產性成見和阻礙理解的消極成見,尋找“合理的成見”在高校馬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教師的“前理解”影響學生對馬原課的吸收

從教學過程中看,部分高校馬原課教師在長期的馬原課教學過程中,往往受到來自學校與學生兩個方面的影響。從學生方面來看,教師收到的課堂反饋較為消極,許多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作業完成的情況過于敷衍,部分學生頻繁逃課代課,在這種情況下長期得不到正面反饋的部分高校馬原課教師出現了一些職業倦怠并消磨了一些上課的熱情。從學校方面來看,學生的合格率與教學質量的評價密切相關,而部分學生消極的聽課態度與質量不高的作業使得其難以通過考核,逼迫部分高校馬原課教師減輕課程考核難度,讓所有人盡可能都通過考試,多元評價考核方式在實際情況中,針對部分學生來說,不僅不能很好的考察一個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反而成了一些考試難以合格的學生的加分利器。因此當一個新學期來臨之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依然會是消極的“成見”以及為了完成考核目標,盡可能讓多的學生通過考試的“成見”束縛著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高質量馬原課的構建,從而影響著學生對馬原課的吸收。

從不同的高校教師的知識結構來看,在其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過程、興趣愛好、理論研究的方向以及自身理論素養均不相同,即“前理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所教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例如學科背景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關的老師在引經據典時,引用的話語往往與馬恩經典著作直接相關,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本身。而學科背景為外國哲學的相關教師,在講授馬原課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引用自己本學科領域的相關哲學家或學者的理論或話語。學科背景為中國哲學的教師在講授馬原課的過程之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哲學思想上的一些相通之處進行比較和講授,這種“前見”影響下所帶來的對馬原課的不同理解,并不一定會起到消極的后果,但必然會帶來一種對馬原課理解角度和方向的差異。

其次,不同的高校教師出生成長的環境不同,其對世界的理解以及對諸多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這種在早先的歷史處境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思想觀念和經歷,使得高校教師在進行馬原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舉的事例往往與自己的成長環境和接觸到的人與事物、或者曾經看過的書等密切相關,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切合學生的生活,因此也就出現了有些教師在舉事例時比較“接地氣”,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有些教師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現了一定的“割裂”現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過于遙遠,使學生難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其自身的生活實踐有著怎樣的指導意義。

與此同時,馬原課程的教學往往將馬克思主義的講解放置于中國的傳統的歷史發展與語境之中,例如往往從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演化過程與新中國成立后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演變對其進行分析和講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域和色彩濃厚。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發端于西方國家的學說,雖然經歷了中國化的改造,但也不可忽視其他語境的維度所起到的補充意義,高校教師在進行馬原課的教學過程,也應讓學生了解一些近現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例如馬爾庫塞、盧卡奇等學者的理論,或者一些學術流派,例如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等。

(二)學生“前理解”中的固化成見與實用主義傾向

從學生對思政課的固化印象來看,部分大學生在初入學之時,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認識停留在高中政治課的階段,部分大學生對高中政治課曾產生過理論難度小,枯燥乏味,是一門“副課”等成見。而這種成見便是伽達默爾口中的“消極的成見”,它阻礙了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馬原課在大學思政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國家和社會的積極作用。這種未經反思過的成見一定程度上固化在了部分大學生的腦海中,并將高中政治課枯燥乏味,理論深度缺乏,部分教師上課死板的印象也直接代入到了對高校馬原課的理解上,形成了對高校馬原課的較為偏頗的“前理解”或“成見”,以至于忽略了高校馬原課在根本上區別于高中政治課的理論深度。

從社會的實用主義之風根深蒂固來看,由于應試教育的常年導向作用,以及高校學生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的逐年上漲,學生漸漸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的“前理解”或者“成見”。這種“成見”是指學生對馬原課的一種誤解,即把馬原課從一門高校必修公共基礎課程狹義地理解為考研政治中的一個模塊,甚至理解為是“馬克思主義的教條”或者“空洞的理論說教”等等,這種理解是對馬原課的一種歪曲化。長期以來高校學生對馬原課的學習展現出應試教育下的實用主義傾向,不少學生將馬原課程的學習僅僅與學分、考試、考研掛鉤,認為馬原課僅僅是考研政治中的一個科目,因而僅僅注重對課本內容的識記而缺乏主動理解馬原課的興趣和動力,因而不能深刻地理解該課程的深刻思想,而不愿深刻理解的思想傾向又進一步加深了高校教師馬原課教學的困難,從而形成了一種理解的惡性循環。

部分中國家長的引導、學校的教育與整個社會大環境形成了一種實用主義的觀念傾向,學生在學習學校課程之時,往往關注其課程是否實用,是否有利于未來的就業或能否幫助自己掌握一技之長。學生難以在生活之中非常直接感受到馬原課對自己生活的作用,認為其缺乏實用性并將其僅僅視為抽象理論的觀念根深蒂固,導致高校學生學習馬原課的興趣不夠濃厚。如何讓學生理解馬原課的教學,讓學生理解馬原課不是“技能之用”“器物之用”,在高校馬原課的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該課程背后深刻的思想指導意義,并主動引導學生在思想層面上進行對自己生活的指導,也應成為高校教師要達成的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三)中學政治理論課與高校馬原課沒有很好銜接

例如舊版高中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分為《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四個模塊,雖然每個模塊各有側重,但學習的系統性與完整度都不夠高,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因此在對接高校的馬原課程時,部分模塊出現知識斷層,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馬原課的學習,且高校的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高校學生馬原課的學習,這也是新版高中政治理論課教材進行全方位改革的一個重要參考原因。

例如在講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一句話的含義時,就必然要具體首先說明一些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解釋世界的,繼而強調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革命性和實踐性,然而,由于在校大學生普遍缺乏相關以往西方哲學家理論的學習,沒有形成理解這句話所必須的一些作為背景的“前理解”,僅課堂上的只言片語很難講清楚過去的哲學家是如何解釋世界的,從而也就難以讓學生理解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實踐性意味著什么。恩格斯在其相關論述中也曾強調對文本知識背景理解的重要性,“不指出《宣言》是怎樣產生的,那無論用什么語文來出版都絕對不行。不指出這點,第二章末尾以及第三章整章和第四章整章就完全不可理解”[2]。在這里恩格斯便強調理解《共產黨宣言》之前對其產生背景理解的重要性。

三、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高校教師的自身理論素養并改革課程評價體系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3]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如何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光輝,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學生,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使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高校教師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同的老師基于自身不同的專業背景,有著其專業背景下的“前理解”,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合理引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合理認識,往往不自覺地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且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和貫通較少。因此高校教師要在自己專業背景的“前理解”基礎之上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夯實基本功,爭取做到將馬原課的三個模塊融匯貫通,并用自身的學術背景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馬原課,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增強自身的理論思維,擴展理論視野,積極與學生交流,進行思維碰撞,從而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將馬克思主義化為信仰,植入心中,從而努力彌合由于不同教師專業背景不同而導致的學生理解馬原課的較大偏差。此外,高校教師還要努力引導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閱讀,通過回歸經典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縱深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下,感受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鮮明的實踐性。

與此同時,針對學生學習態度消極,作業完成質量不高,逃課代課現象嚴重的現狀,高校教師也應從“前理解”的角度出發,適當的改變教學和考試的評價模式和標準,以積極的應對和改善現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一是要減少照本宣科的上課模式,積極地與學生互動,并使學生能夠參與到課程的建設上來。例如當前比較流行的小組課堂匯報模式、讓學生們自由的組成團體,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進行課程有關議題的相關匯報,既調動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也提高了課堂本身的趣味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針對許多學生代寫作業,尋求其他同學代為上課的現象普遍存在,也應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例如老師要能夠記住學生的姓名與其相貌,在點名的時候防止其是他人代替上課的情況或者直接拋棄傳統點名手段,采用手機掃碼等更為先進的簽到手段,使得他人無法替代簽到或者點名,從而杜絕代課現象的可能性。在上課結束時,依然采取手機掃碼等信息技術手段,防止學生早退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要加強課堂作業的專業性與針對性,盡可能的不要給大而化之的或者是任意可以在網上找到的話題來布置作業,而要盡可能地強調課堂學習內容的專業性與針對性,讓那些沒有上課的學生難以完成所布置的課程考核。

(二)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大學馬原課的銜接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不夠全面深入,大多數內容往往沒有涉及或一筆帶過。例如舊版高中政治教材《經濟生活》簡要地闡述了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知識點,但對資本主義的整個生產過程,剩余價值規律等并沒有能夠很好的闡述,且學生拘泥于課本的理論學習,而無法掌握其相關的歷史背景,不能很好的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縱深感和鮮明的實踐性。舊版高中政治教材《生活與哲學》由于應試教育和教材的篇幅結構問題,導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的闡述往往出現教條化理解的傾向,學生在學習《生活與哲學》時的功利主義傾向又導致學生難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深刻的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難以知其所以然,因此難以體會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背后深刻的實踐性和真理的光輝。

此外,在高中《生活與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理解和基本哲學常識的缺乏,導致了學生長期以來知識結構的極不均衡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偏見不斷加深,對哲學也有著種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例如將馬克思主義直接等同于政治,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性下真理性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革命性和鮮明的實踐性是我們黨和國家將其作為意識形態的基礎。而由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殘缺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了解的匱乏,即前理解的偏差或“消極的成見”導致部分學生對馬原課無興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理解與排斥。

因此高校教師要在教好馬原課的基礎之上,充分的了解高中思政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將馬原課與高中思政教材進行對比學習,更好的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并幫助學生補充哲學基本常識,消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偏見,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性的光輝。

(三)擴展馬原課程教學的語境

馬原課程往往將馬克思主義置于中國的傳統語境之中,而忽視了其他語境。從正面講解馬克思主義,固然能夠幫助學生盡快地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正確的三觀,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夠忽視其他語境本身的價值。高校教師應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觀念的同時,適當地將馬克思主義置于其他語境之中,從而讓學生更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減少其由于不理解而產生的對馬克思主義的忽視和排斥。不同的語境往往意味著不同的“前理解”,不同的前理解、不同的語境交融將帶來一種相關學科之間的一種“視域融合”,這種由于“前理解”不同所造就的“視域融合”,將會給學生帶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例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他們的角度與我們有何不同,為什么不同?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者為什么錯,他們錯在哪里?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講解,以正為主,以反為輔。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置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這個背景之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對整個世界的深刻意義。讓學生更深刻完整地理解馬克思的重要歷史意義,從而使學生能夠提高對馬原課的重視程度和興趣。語境的不同帶來角度的不同,不同的視角和理解下促進著“視域融合”的開展,從而能夠使馬原課程變得更加的立體和具體。與此同時,2021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各個章節都增加了經典論述類的輔文,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我國領導人的論述。與此同時,也增加了一些知識擴展的部分,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思考題,從而有效地擴寬學生的問題視域,引發其積極主動的思考。

正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的所謂“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在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這種方法引申為既要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為什么是正確的。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利用好“負的方法”,即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什么,為什么反馬克思主義者是錯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又是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他們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有哪些繼承和發展,其不合理的成分又在哪里。例如在提到馬克思主義“異化”概念的同時,不妨為學生稍微講解盧卡奇的“物化”概念,在多種語境之下,進行比較學習,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觀點前提下,從多角度更加完整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罢姆椒ā迸c“負的方法”的結合,多種語境的闡述、多種“前理解”的交融才能使學生達到對馬克思主義完整理解的效果。因此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觀點的前提之下,對不同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的講解,對完善學生的前理解,促進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促進馬原課的教學同樣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從“前理解”的角度對高校馬原課教學進行分析與研究,有助于完善大學生的知識銜接,維護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的連續性,以改善大學生對“原理課”的不理解與無興趣的現狀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讓老師愿意教,學生愿意學,從而在思想層面上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高校教師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推動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殷鼎.理解的命運——解釋學初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2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7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作者簡介:

趙子龍(1999年7月出生),男,漢族,安徽宿州人,本科在讀,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名稱:安徽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基金(項目)號:S202010370015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理語境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維護健康
平均場正倒向隨機控制系統的最大值原理
化學反應原理全解讀
通信原理教學改革探索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跟蹤導練(三)2
論幽默語境中的預設觸發語
話“徑”說“園”——來自現象學語境中的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