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蒙旅平,和夷厎績”考辨

2021-03-16 09:33姜萍
錦繡·中旬刊 2021年11期
關鍵詞:雅安尚書

姜萍

摘要:我國第一部官方史書《尚書·禹貢》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對于這段記載的理解,學者們多有不同。目前雅安比較流行一種解釋,即指大禹在雅安平定水患成功,在蔡山和蒙山舉行祭天活動,雅安的和夷民族因此生活穩定,生產發展。

關鍵詞:雅安;尚書;蔡蒙旅平

一、雅安人眼中的“蔡蒙旅平,和夷厎績”

查閱《康熙字典》,關于“祭天活動”一說,應主要歸結于對“旅”字的解讀?!犊滴踝值洹分羞x取了《左傳》的注解:祭山曰旅。因此“旅”有“祭天”之意。因而雅人多將“蔡蒙旅平”解讀為大禹來到雅安,成功治理了青衣江流域的水患之后,在蔡蒙二山舉行祭天活動。

而這樣解讀的言外之意,無非就是向世人宣告:在上古社會,偉大的禹曾親自在雅安領導治水。似乎很有畫面感。

如若名人的“光環效應”能引起世人對雅安的矚目,也的確是一件光榮而自豪的事。筆者作為雅安鄉人,對此深表理解。

但若仔細研究這段記載的語意,結論就不一定合雅人心意了。

二、再探“蔡蒙旅平,和夷厎績”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尚書·禹貢》是怎樣一部著作?《尚書·禹貢》是戰國魏人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以《禹貢》名篇,是中國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全書共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九州,并對每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簡要描述。全書分“九州、導山、導水、水功、五服”共五部分。

因此,清中葉經學家王引之所著《經義述聞》云:“《禹貢》不紀祭山川之事……旅,道也”。

因此,即使大禹真的在蔡蒙祭天,也不會記載在《尚書·禹貢》中。故而“蔡蒙旅平”中的“旅平”實是指蔡、蒙二山的道路得以開辟、治理。

再者,從《尚書·禹貢》的寫作文理來分析:《禹貢》開篇為“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庇浭龅氖谴笥淼墓?,此后文章又分別記述了九州的治水成效,以及在治水成功之后各州的進貢情景。即:河流,道路通暢了,某某地取得了何種功效、何種成果;此地田、賦為幾等,進貢了何物。通篇記載的都是各州因治水而取得的實際功效。

就《尚書》全篇的寫作手法,均采用較為工整的排比、對仗形式。

“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從文理來講:岷山、嶓冢山與蔡山、蒙山相對應,“既藝”則與“旅平”相呼應?!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有“藝五種”,含義就是“種植五谷”。因此這里的“既藝”也就是指“能夠耕種”之意。那么與之相對應的“旅平”則應為“開辟道路”。而“種植五谷”與“開辟道路”都屬于與民生相關的事,文理通暢,邏輯關系清晰。若解釋為祭天,從文理上就不能前后呼應。因為祭天,更多是帝王所行之事。因此僅就文理而言,也應解為“開辟道路”,而非“祭天”之說。

雅安曹宏老師在其《“蔡蒙旅平,和夷底績”考釋》一文中講:

《天全州志·山川》中早有解:“天全河水為平羌江上流……其近一支名和川?!?……又“和水,源出馬鞍山……至沙坪合夷水河(今白沙河)?!?

可見,和、夷皆為水名。從文理上而言,也與沱、潛對應?!暗住币沧鳌皡}”,二字早已混用,都有到達之意,而“績”,就是功效,成果之意。因此“和夷底績”,就是對和川水、夷水河進行水患治理也取得成功之意。

故此,全段譯文就應該是:華山之南與怒江(黑水)之北屬于梁州的疆域,(按照大禹制定的治水方案,對梁州境域內的水系進行了治理后),岷山和嶓冢山的耕地已能種植五谷,沱江與潛水按照疏浚好的河道歸流,而不再泛濫。蔡山和蒙山也成功開辟和整治了道路,和夷水域治水也取得了成效。全段不應有“大禹祭天”之說。

乾隆四年《雅州府志》中有:慕義鄉(原大興鎮)有上旅平、下旅平、和夷壩(今上坪寨)等地名。當然,這是后人因紀念“大禹治水”而所取地名,并不能作為大禹在雅安治水的佐證。

大禹治水確有其事,但是否真的來到雅安治水,尚缺乏有力的佐證。

三、“蔡蒙旅平,和夷底績”之真義

“蔡蒙旅平,和夷底績”,一是說明了堯舜時代的主要工作是治理水患。青衣江流域乃至九州范圍內的老百姓,在酋邦、方國政權的領導下,按照大禹提出的科學方案實施治水,各地普遍都取得了成效。而在治水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青衣江流域也如其他地區一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農業發展,水利新修,道路開辟,大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其次在集合酋邦、方國力量治理水患的過程,更是把青衣江流域的各民族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其三說明雅安全境在堯舜禹時代已被納入統治,且與王朝有頻繁交往。

民國十七年版《雅安縣志》載:

明嘉靖丙寅年(1566),福建省連江縣進士吳文華曾出任四川參政,曾書刻“蔡蒙旅平,和夷厎績”石碑立于雅安南城門洞,后覆埋地下。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縣粟穗掘出。2

這方碑記,正是后人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鑿刻。

禹因挾水功而獲得全民敬仰,帝舜將天下共祖之位禪讓于他。公元前2205年,“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夏王朝由此建立,稱為禹帝,即天神般的君主。夏朝建立后,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九鼎從此成為了中華大地至高權力的象征。

參考文獻

[1]曹宏.《雅安史跡名勝探實》[M],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

[2]余良選等總纂:《雅安縣志》[M],1928.

[3]王世舜,王翠葉 譯注.《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

[4]王引之.《經義述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雅安市雨城區文物管理所)

猜你喜歡
雅安尚書
謙虛
自大的馬謖
《尚書》
雅安藏茶 醇和悠長
“天人合一”的歷史內涵及現代警示
國學賞析:尚書
雅安砥礪前行金融助力災后重建
蒲松齡戲尚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