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網絡文學中探析當代社會文化心理

2021-03-16 12:53彭瑤劉曉麗
錦繡·中旬刊 2021年11期
關鍵詞:現代人網絡文學文學

彭瑤 劉曉麗

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互聯網寫作變得越來越趨向平民化和商業化,而文學接受主體也進入了數字化閱讀時代,在網絡文學創作過程中,往往迎合于大眾,占據極大的市場,但其強調主體情感的表達,本篇論文通過分析網絡文學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探析網絡文學和社會心理的聯系,試圖找到這種聯系產生的原因以及網絡文學的心理價值。

關鍵詞:網絡文學;社會心理

一、緒論

20世紀80年代“后文學”的到來,他們的創作已經脫離了傳統,融入了消費文化。90年代受后現代文化沖擊,文學逐漸轉向人學,鼓勵多元文化,個人創作取代宏達的史詩題材。其正式開始的標志九十年代末《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在網絡上的發表?!本W絡文學走向大眾視野,王一川先生在他的《網絡時代文學,什么是不能少的?》一書中,把網絡文學定義成“以國際互聯網為媒介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雙向文學傳播活動”。網絡文學應當是大眾文化現象,包含著一定的審美性,內容偏向休閑娛樂,到現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各媒體還是文化界各大作家對于網絡文學的評價都褒貶不一。

二、網絡文學的特征與文化心理

(一)欲望敘事

欲望敘事指的是反映大眾的愿望、興趣和價值觀。網絡文學的故事核心是個人的欲望要求是否能得到滿足,也體現著人類對于私人隱秘情感的的重新發現,許苗苗在《游戲邏輯:網絡文學的認同規則與抵抗策略》一文中表明,網絡文學的代入感產生的主要深層原因是“網民以低成本幻想改變世界的游戲態度的體現?!庇麛⑹?,帶給接受主體的是不受束縛的網絡幻想,完成接收主體在普通生活中所存在的遺憾。

(二)交互性

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可以依據評論和留言看到受眾對于作品的評價與建議,網絡平臺的功能也就彌補了網絡文學“線上”和“線下”的時空距離,讓作者與讀者能夠虛擬對話,在對話中文學也進行了轉型,這種雙邊性的文學活動,也讓網絡文學能夠在近二十年中活躍起來,規模逐漸增加。網絡文學的基礎是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文學成為了一種新的閱讀對象,作品的內容追隨市場,極具有商業化的特性,也是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

三、網絡文學的價值與所反映的社會心理傾向

(一)文化舒適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對外發布了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 20-29歲、30-3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21.5%、20.8%;40-49歲網民群體占比17.6%,網絡受眾主要以中、青年人為主,此類人群面對這緊張、焦慮的生活壓力,更需要網絡釋放精神壓力。

此類人群也更愿意花費空余時間閱讀網絡文學,獲取精神享受,在《世界文化報告》中,認為這一種接受方式成為了“文化舒適區”,在“文化舒適區”中能夠緩解現實生活的壓力與負擔,忽視他人的文化邊界,各種文化和諧相處,形成一定的文化容忍度,網絡文學構成的“文化舒適區”也會緩和心理壓力,有不錯的社會價值。

(二)互相補償

網絡文學中架空式的表達塑造的精神世界實現了作者所期待的理想與現實殘酷的互相彌補,也填補了讀者期望與現實世界的差異感,更實現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相互共鳴。網絡文學具有獨特的社會心理價值,成為許多現代人精神放松的場地,現代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現代人面臨的是種種物質生活負擔和精神壓力。網絡文學可以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部分,幫助現代人從精神上擺脫來自現實生活的壓力,而這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角度體現的是本我的渴求和超我的實現。獲得精神“愉悅感”,釋放個性。網絡上的隱秘性,也讓現代人有了更多敢于發言的機會,在互聯網中,隱藏真實身份,通過網絡角色的轉變來打破現實生活的束縛,解放思維,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從創作者來看:作者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心理的寄托,通過寫作創作獨有的精神世界,以此來獲得心靈的慰藉,逃避現實,以“冷戰”的方式消極反抗,訴諸對現實的不滿。從讀者來看:他們沉迷于網絡文學的直接原因在于想要躲避無法接受的現實世界,現實世界與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相差甚遠,而造成無法逃脫的焦慮和壓迫感,從而通過選擇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文本來寄托自己無法宣泄的情緒。此時讀者和創作者達到了精神上的共鳴,文本與讀者所需之間形成了一種補償效應。

(三)主體喪失

網絡文學在實現網民消解孤獨與釋放壓力的過程中,達到了自我精神上的救贖。但回到現實,社會規范所挑起的焦慮,仍然無法得到解決,讀者長期處于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便容易落入虛無主義的圈套之中,而這樣創作的表達本質上是一種消解性寫作??此铺搼讶艄?,海納百川,實則不斷分解理性的思考和本該前進的文化環境,讓讀者青春易逝或者繁華都市的不切實際,陷入虛無主義的大眾悲憫。它在促成一切,也在消解一切。

網絡文學進入門檻不高,寫作內容廣泛,價值輸出變得多樣,加之為了迎合市場的寫作動機,以及網絡文學亂象層出不窮,侵權,質量低下色情和暴力的傳播等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導致文學從“高尚的藝術”變成了“主體的表達”,從宏大的時代敘事變成了個體利己主義的消遣。網絡文學始終無法成為主流文學,不受主流獎項垂青,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以及閱讀氛圍中,網絡文化只能停滯不前。由于其缺少對時代的思考與創新。網絡文學的閱讀機制和承擔時代重任反映社會核心價值觀之間出現話語裂縫,網絡文學很難擔起時代的責任。

四、結語

網絡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推進關系相當密切,也和現代人社會心理有一定的關聯,現代人具備更多的現代感知能力,網絡技術的發展讓人類擴大了展示話語權的場所,網絡文學的交互平等性特征也豐富了現代人的想象力,網絡文學目前存在的弊端仍然存在,前進和成長的道路仍然很長,但絕不能忽視網絡文學帶來的社會心理價值。

參考文獻

[1]翟永.2018年網絡文學研究綜述[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2).

[2]許苗苗.游戲邏輯: 網絡文學的認同規則與抵抗策略[J].文學評論.2018,(1)

[3]葉雨菁.網絡文學受眾的身份特征與心理機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8,39(1):24-27

[4]王莉;張延松,新世紀文學之網絡文學研究述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103,101-103

[5]楊雨玄,從邊緣化到大眾化:從網絡文學評論看其發展,【J】,文藝評論,2020,84-96,84-96

作者簡介:

彭瑤(1999-)女,四川德陽人,樂山師范學院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

劉曉麗(2000-)女,四川資陽人,樂山師范學院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

(樂山師范學院?樂山?614000)

猜你喜歡
現代人網絡文學文學
調查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我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
現代人的避難所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國網絡文學闖蕩海外江湖
智珠
文學小說
現代人的手機“依賴癥”
神數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