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左瘀右痰”理論的源流及其科學意義※

2021-03-26 20:37廖遠生高麗麗吳成翰
中醫藥通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朱丹溪左肝升陽

●廖遠生 高麗麗 吳成翰

“左瘀右痰”理論是金元醫家朱丹溪在關于中風病的論述中提出的,記載于《丹溪心法·中風》。朱丹溪認為瘀和痰是中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左瘀右痰”是其在“陰升陽降”“左肝右肺”“左血右氣”等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中風病診治經驗所總結出的理論成果。其不但豐富了中風病的診治思路,也為后世醫家診治偏側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臨床指導?,F分述如下。

1 “左瘀右痰”理論的源流

“左瘀右痰”最早見于《丹溪心法》[1]中對中風病證的論述,其云:“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在右屬痰有熱,并氣虛?!薄兜は姆ā肥怯芍斓は膶W生總結、撰寫的,主要記載了朱丹溪的學術經驗和平生所述觀點,包括“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術觀點及雜病病因、證候以及治療上的豐富經驗和個人見解,其內容十分豐富[2]?!白箴鲇姨怠崩碚摰男纬杉锤从凇瓣幧柦怠崩碚?,受“左肝右肺”思想的影響,并在“左血右氣”理論基礎上總結發揮而成。

1.1 根源于“陰升陽降”理論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陰陽升降理論是陰陽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升降理論起源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赋觥胺e陽為天,積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認為地氣(陰)向上蒸騰化為云,天氣(陽)向下凝結落為雨,故陰升而陽降?!兑讉鳌ゅ鑲魃稀は獭吩唬骸疤斓馗?,而萬物化生?!鼻冴杽偨?,象天,在上;坤純陰渾厚,象地,在下。乾氣(陽)下降,地氣(陰)上升,交互結合,才為交泰之象。而朱丹溪則將“陰升陽降”的理論用于指導臨床,認為“人之有生,心為火居上,腎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并據此提出了“滋陰降火”的治法。

1.2 受“左肝右肺”思想影響“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說始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ご探摗份d“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人將其簡稱為“左肝右肺”。肝五行屬木,其性升發,四季應春,春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五方位東,東方居左,故曰“肝生于左”;肺五行屬金,其性肅降,四季應秋,秋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五方位西,西方居右,故曰“肺藏于右”?!白蟾斡曳巍笔菑乃臅r五臟、陰陽五行觀點出發對肝肺生理特性的描述。朱丹溪將“肝主升發”“肺主肅降”的生理特性與“陰升陽降”結合,發展為“肝升肺降”的理論。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認為“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若肝氣郁結,疏泄失司,則血流不暢,久致血瘀。肺氣宣降,可“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氣統于肺,臟腑經絡之氣皆賴肺氣的宣布,氣能推動津液運行。若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導致津液布散失司,則成為痰飲。故中風患者左側多由瘀致,右側多為痰致[3]。

1.3 對“左血右氣”的總結發揮自《黃帝內經》提出“左肝右肺”學說后,后代醫家逐漸形成了“左右氣血偏勝”論。肝生于左,肝為血海,主藏血,故病位在左,屬血,多由血虛或血瘀所致;肺藏于右,肺為氣之本,故病位在右,屬氣,多為氣虛或氣滯。氣機不暢,津液失司,而聚為痰濕?!渡窬慕浘]·中身證略》論脅痛亦云:“脅痛,有左右之分。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為肝,肝主血,血留止滯,則左痛;右為肺,肺主氣,肝邪入肺,氣不流通,則右痛?!鄙w從表知里,司外揣內,因左屬肝主血,右屬肺主氣也。

綜上所述,陰陽升降關系的失常,肝肺生理功能的紊亂,氣血運行的受阻都可導致痰和瘀的形成。故朱丹溪認為中風“左屬死血瘀……右屬痰有熱”,后代丹溪學派結合對中風病診治經驗上逐漸發展形成“左瘀右痰”理論。

2 “左瘀右痰”理論的科學意義

“左瘀右痰”理論雖是朱丹溪關于中風病的論述,但后世醫家在臨證中常借鑒此觀點,并發揮擴展到頭痛、脅痛、乳癖等疾病的治療。故“左瘀右痰”理論不僅豐富了中風病的診治思路,也為后世醫家診治偏側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臨床指導,。

2.1 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雖然“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之說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到后世亦逐漸形成了左右辨證法,期間也有關于痰瘀致病的論述,但朱丹溪是第一個將左右辨證與痰瘀致病相結合的醫家。朱丹溪首先提出“左瘀右痰”,是在不斷總結前人有關經驗的同時,又不拘泥于前人治療方法的基礎上深化而來的?!白箴鲇姨怠敝f旨在進一步強調病因的差別,其主張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應做到審證求因、審查病機,注意結合人體左右痰瘀之偏盛,而并不是一味強調左屬瘀、右屬痰。

2.2 臨床應用朱丹溪認為瘀和痰是中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主張“痰夾瘀血,遂成窠囊”,對中風病的防治更是突破陳規,主張“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在用藥上,若遇左側半身不遂者以行血補血為主,用四物湯加減;若右側半身不遂者以化痰行氣為主,以二陳湯化裁。朱丹溪的學術思想和主張為中風病的病因研究和臨床辨治開創了新的路徑,豐富了中風病的診治思路。其主張“中風半身不遂,在左屬死血瘀”的觀點,是對中風病機的重大發現。這一認識對后代醫家治療中風的影響很大,如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治療中風后遺癥所創制的補陽還五湯就得益于此。

在“左瘀右痰”理論的指導下,后代醫家在臨證中也擴展到其它偏側疾病的診治。如《醫宗必讀·心腹諸痛》[4]中認為左脅痛“多留血”,右脅痛“多痰氣”。辨脅痛病機方面,《張仲景醫通·脅痛》[5]指出:“左脅多怒傷或留血作痛,右脅多痰積或氣郁作痛?!绷嘻怺6]基于“左瘀右痰”理論對150 例乳癖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型調查,發現氣郁瘀血體質患者乳癖發病偏于左側,氣郁痰濕質患者乳癖發病偏于右側,并建議采取偏重化瘀或化痰等方法調治。

3 結語

重視“左瘀右痰”理論,并非妄斷病在左惟瘀無痰,病在右惟痰無瘀,而是強調臨證治療發病具有偏向性的疾病,應注意把握人體“左瘀右痰”的偏盛規律,在治療用藥時有所側重。醫者在臨床中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辨證論治,適當參考“左瘀右痰”理論,因人而異,靈活運用。

猜你喜歡
朱丹溪左肝升陽
朱丹溪拜師
腹腔鏡不同范圍左肝切除術治療左肝內膽管結石效果分析
疏風升陽治失眠
孝順成就一代名醫
朱丹溪治病懲惡兩不誤
孝順成就一代名醫
左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采用左肝外葉切除與纖維膽道鏡取石術治療的臨床研究
腹腔鏡左肝外葉切除術在基層醫院的應用
左肝外葉切除術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管結石33例臨床觀察
升陽益胃湯的臨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