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的療效分析

2021-03-28 10:46蔡永國陳彥磊董堃博白笠
中國實用醫藥 2021年18期
關鍵詞:切除率內鏡胃癌

蔡永國 陳彥磊 董堃博 白笠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惡性腫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多數胃癌發現時已處于進展期,但若能在發病早期及時檢出并進行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近年來開展的一種新型內鏡手術方式,相對于傳統外科手術,該手術方式創傷較小,可以保留器官完整性,并發癥少,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較高。對早期胃癌患者,可有效將患者體內病變切除,促進患者盡快康復[1]。本文觀察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 年6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其中,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3~85 歲,平均年齡(56.36±9.65)歲。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2~84 歲,平均年齡(54.98±9.7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本院做病理檢查,符合早期胃癌的診斷標準,且均征得所有患者的同意,并與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手術禁忌證者、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首先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術前準備,術前12 h 禁食、6 h禁飲等。手術時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利多卡因進行麻醉。采用超聲內鏡檢查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判斷,確定其范圍及深度后對病灶周圍進行標記,標記范圍為5 mm,主要采用針刀進行,再根據標記使用1∶10000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加美蘭對其黏膜下組織進行注射,待隆起后確認為陰性,利用Dual 刀對其進行完整剝離,并將其完整取出。最后,將創面進行處理,確認無出血后手術結束。所取出的病灶采用福爾馬林液體進行浸泡,并交由病理科切片診斷處理。

1.2.2 對照組 采用外科腫瘤切除術進行治療,其手術方式與常規外科手術相同,過程具體如下:首先,對患者進行常規術前檢查,做好一系列術前準備。手術時患者取仰臥位,對患者進行麻醉,采用腹腔鏡手術行胃大部切除術,切除后將病灶取出浸泡于福爾馬林液體中送病理科檢查。

1.3 觀察指標

1.3.1 腫瘤切除率 腫瘤切除情況包括完全切除與少量殘留,切除率=完全切除例數/總例數×100%,切除率越高,說明治療效果越好。

1.3.2 術后并發癥 術后并發癥包括高熱、胸痛、咳嗽等。并發癥發生率越低,說明治療效果越好。

1.3.3 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 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越短,說明治療效果越好。

1.3.4 術后復發率及生存率 分別于術后2 個月、6 個月、1 年、2 年行胃鏡及胸、腹部CT 檢查,觀察術后胃癌復發率及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腫瘤切除率比較 兩組患者的腫瘤均達到完全切除,切除率均為100.00%。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高熱0 例、胸痛0 例、咳嗽1 例(3.33%),并發癥發生率為3.33%(1/30);對照組術后發生高熱2 例(6.67%)、胸痛1 例(3.33%)、咳嗽3 例(10.00%),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6/30)。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

2.3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0.87±0.18)h,住院時間為(4.25±0.28)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14±0.37)h,住院時間為(6.69±0.97)d。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率及生存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2 個月、6 個月、1 年、2 年經胃鏡及胸、腹部CT 檢查均無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情況發生。隨防2 年發現,觀察組有1 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生存率為96.67%(29/30);對照組有1 例因腦梗死死亡、1 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生存率為93.33%(28/30)。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胃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男性發病率相對較高。早期胃癌則是癌組織限于胃黏膜層及黏膜下層,不論其范圍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癥狀,有時臨床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食欲不振等[2]。早期診斷及治療是影響本病療效的關鍵因素,晚期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盡早對本病進行治療,以保證患者健康恢復[3]。近年來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逐漸微創化,條件允許的患者則可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相比較外科腫瘤切除術,該治療方式保留了患者胃部大部分組織,對患者傷害較小。而傳統外科腫瘤切除術對患者創傷較大[4]。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最先應用于日本,該技術經不斷推廣及發展,逐漸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同及使用[5]。該手術方式并非適用于所有胃癌患者,術前應進行內鏡檢查,確定早期胃癌的邊界及浸潤深度,觀察腫瘤的范圍、直徑;是否合并潰瘍型及判斷分化類型等,在此基礎上結合日本早期胃癌治療指南的適應證對此類胃癌患者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并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同及應用[6,7]。

據相關研究表明,我國起初在采用該方式進行治療時,其腫瘤完全切除率>90%,而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完整性切除率達到99%[8]。同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進一步減小了對患者的傷害,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并降低患者術后感染風險,治療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另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一種難度很高的內鏡治療技術,容易發生出血及穿孔等并發癥。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隨著治療技術及治療附件的改進,在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后患者發生穿孔的數量逐漸減少,與早期治療時期相比,穿孔發生率降低了10%以上,進一步減輕了患者術后的感染情況,避免遷延不愈的問題[9]。另外,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時術中若出現大量出血情況,則可通過內鏡進行清晰觀察并處理,采用可靠的止血技術可有效止血,但在止血過程中要注意準確找到出血血管,避免盲目電凝,從而預防遲發性穿孔等的發生。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過程中的一旦發現穿孔情況,可通過內鏡進行及時修補,修補方式通過內鏡觀察操作簡單,所消耗時間較少,效率較高,一般無需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干預,進一步減輕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提高早期胃癌手術的安全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由以往的15.67%逐漸降低為3.48%,平均住院時間由6.64 d 逐漸減少為4.25 d,由此可見,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適合于治療早期胃癌患者[10]。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腫瘤切除率上的療效,本研究對本院早期胃癌患者展開分析,分別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與外科腫瘤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后對兩組患者的腫瘤切除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復發率及生存率進行研究,發現,兩組在腫瘤切除率方面無明顯差異,均為100.00%。并且觀察組術后高熱、腹痛、咳嗽等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0.87±0.18)h,住院時間為(4.25±0.28)d,均短于對照組的(1.14±0.37)h、(6.69±0.9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效果較好,治療效果可與腹腔鏡手術相媲美,但患者術后并發癥明顯降低。并且,該手術方式所消耗的時間較短,安全性較高,創傷較小,可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由于該手術方式腫瘤完全切除率較高,則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術后復發情況,從長期隨防看,本組資料中患者均未發生術后局部及遠處轉移,達到長期生存,同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平均醫療費用較低,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

綜上所述,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腫瘤切除率與手術治療無明顯差異,但術后并發癥少,并縮短了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減輕患者負擔,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切除率內鏡胃癌
眼內鏡的噱頭
前列腺組織切除量及切除率與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短期臨床療效的關系研究
大探頭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較大隆起病變中的應用(附50例報告)
高速切削條件下提高單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選擇研究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早期胃癌診療中的應用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36例臨床分析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胃癌組織中LKB1和VEGF-C的表達及其意義
胃癌組織中VEGF和ILK的表達及意義
早期胃癌的超聲內鏡診斷及內鏡下治療效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