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我國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

2021-03-30 21:46候莉魏麗勤盧勛韓湘郭素玲賈鋒顧???/span>
中國食品工業 2021年7期
關鍵詞:農業產業產業化農業

候莉 魏麗勤 盧勛 韓湘 郭素玲 賈鋒 顧???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鄉村產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原動力,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支撐,而農業產業又是鄉村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脫離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就會失去物質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國農業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整體上還處于“散、弱、小”的發展狀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致使農產品出現銷售、轉化和增值困難等問題,農業產業化的多元價值和功能難以充分體現,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步履艱難。目前,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最根本性的挑戰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貴的勞動力,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農業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補齊“三農”發展短板。農業產業模式的創新是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2 我國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現狀

2.1 產業生態化不充分

都市休閑農業己成為都市人調節生活方式的重要選擇之一,但是拓展休閑空間和特色服務面臨著資源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都市,農業生產資源要素短缺。龐大的市場、消費群體迫切需要新的發展模式統籌城鄉融合發展,重新定位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凸顯農業的生態功能和休閑價值。

2.2 龍頭企業帶動不夠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資源非常豐富,特色鮮明,但又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根據這些特色資源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并擁有加工基礎和良好的銷售渠道的企業,但是依然存在著生產規模小、附加值不高、產品品類單一和資源利用率較低的問題,沒有形成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2.3 產業集聚效應不足

農業產業集聚效應會帶來農業產業的規模效益,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升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與國外產業集聚相比,我國各地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不同,各參與主體利益沒有理順,產品同質化、低端化、基礎設施落后、集聚資金短缺、資本缺乏投資意愿、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不足、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普及不夠及產業體系服務薄弱等問題的存在,成為制約農業產業集聚發展的障礙,農業產業集聚停留在初級層面。[1]

2.4 產業高效集約不夠

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經營權分散到了一家一戶,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但這種小農經濟的經營導致農業過于分散,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的發展。傳統的分散經營方式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排斥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化生產、資本的社會集聚、大型機械的應用以及技術的更新。由此可見,農業產業高效集約化不夠,不適于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5產業融合度不夠

三產融合度不夠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資源過度流失,農村經濟發展令人堪憂。我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造成的產業分割、城鄉二元結構以及條塊分割等機制體制問題仍然存在。由于我國農產品加工水平低,尤其是精深加工,自始至終是一個短板。休閑農業總體水平發展偏低,無論從休閑農業總量,還是從農業園區規模、開發的形式等,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農業信息化發展明顯滯后,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覆蓋面不廣,最后1公里的問題任然沒有解決,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及業務工作網絡化仍處于起步階段。

3 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化模式和對策

3.1 生態產業發展模式

長期以來,人們更注重的是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很少從生態價值的角度來發展農業產業。農業產業生態價值的具體內容,雖因主體不同而呈現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內容是不變的。除了生產農副產品以外,農業生產還有生態調節、生態凈化、生態保護等一系列的功能作用[2]。農業產業的發展基于生態功能價值,發展成為一種集觀光、休閑、體驗、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研學、會展等產業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業態、新產業和新動能。

北京蟹島集團近幾年發展迅速,形成了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蟹島模式”。依托都市消費市場,充分挖掘農業生態價值功能,從1.0版本的集種植、養殖、旅游、休閑為一體到升級為2.0版本的集會議、生態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產業。

3.2 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模式

龍頭企業作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的集中力量,為農村的發展以及農民的增收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辟了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3]。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組織者、帶動者和市場開拓者,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可追溯,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捍衛者;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著力點,對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和需求側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廣大農民增加收入,都具有積極意義;龍頭企業在產品走向市場,推進產業化、品牌化、數字化、國際化和標準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產業龍頭的培育,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目前,我國各地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品牌顯示度強、規模體量巨大、帶動力顯著的龍頭企業,如乳業的蒙牛、伊利、光明等;養殖行業的牧原、新希望、正大等;肉食加工行業的雙匯、順鑫等。

我國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產業特色優勢不一樣,應重點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幾年,艾草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南陽艾”發展更為迅猛,艾制品在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產品標準化等方面走在產業的前列。這與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有意識培育龍頭企業密切相關。政府在1500多家從業企業中,選擇3-5家信譽良好、品牌知名、重視創新的企業重點培育,集中打造艾草產業集聚區-南陽國醫仲景艾草產業集聚區,引導資源聚集,打通產業鏈上中下游,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合理競爭、有序發展,把產業做特、做精、做強,形成了特色產業發展的“南陽模式”。

3.3 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模式

我國農業產業的起步較晚,農業產業集聚是推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抓手。農業產業的集聚發展,有利于將傳統農業的分散發展轉為現代農業集中經營,進而拓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創新鏈、加強服務鏈,形成四鏈合一的“四位一體”的產業集聚發展,最終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近年來我國的產業集聚區、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產業強鎮等形式多樣的產業集聚項目應運而生,如山東壽光的蔬菜產業集群和南陽艾草的產業集群。這幾年我國對農業產業集聚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扶持,2020年農業農村部及財政部批復了50個農業產業集群項目和第三批3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通過財政投入,在“新基建”重大機遇的驅動之下,抓住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搭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網絡的“快車”。

除了不斷完善農業產業集聚區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科技服務功能之外,還要聚焦“平臺+產業鏈”,在流通領域建立電商平臺,打通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產品上下行通道;借助5G網絡建立直播帶貨,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在種養殖領域建立遙感、預測及天氣數據和物聯網相結合平臺,對規劃、種植、防治和收獲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在生產加工領域建立智能化平臺,為生產過程自動化提供穩定性服務,提高管控水平等;以數字化創新為核心打造新的生產系統,實現產業發展模式迭代升級,加速產業融合發展。

3.4 高效集約發展模式

農業產業高效集約發展就是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集約化經營活動,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以提升農業生產率或農業集約化水平。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農業人口還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還有農民把土地收入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離開土地就面臨著失業。因此,我國農業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在農業自然資源剛性約束不斷增強、農業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形勢下,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路徑。

農業產業高效集約化發展要利用人才、科技、信息等優勢。大中城市郊區的特點是經濟條件較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農業集約化、規?;洜I水平高,土地產出率高。如北京昌平農業嘉年華就是利用高效集約的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會展經濟,帶動了當地草莓產業的發展。北京密云極星農業利用荷蘭技術,生產西紅柿等帶動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

3.5 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推動產業興旺、推進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推進城鄉協同發展的重要措施,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重大。以農業織底,以新型經營組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產業融合、要素集聚、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在拓展產業融合鏈上下功夫,使農業生產加工和觀光、休閑、體驗、科普、研學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實現產業鏈拓展延伸和農民增收致富。

從國內近年來實踐來看,通過挖掘鄉村資源,都市周邊出現了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植物工廠等新型業態,將現代農業+旅游+文化將三產完美串聯,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出現了農業內部融合型、產業鏈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新技術滲透型、產城融合型、多業態復合型等多種三產融合模式,促進了產業鏈一體化和價值鏈的提升,讓“農村美”又能達到“農村富”有了實現的可能,為農業增值、增效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和前途指明了道路。

4 結論

民族要振興,鄉村必振興,產業必興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勢必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而農業產業是鄉村產業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當前,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土地規?;洜I程度低、農業龍頭帶動不夠、產業化運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目前農業產業面臨著疫情和國內外市場波動疊加的風險挑戰,加快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生產體系現代化和經營體系現代化,充分發揮“三農”壓艙石的作用,穩定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本文就立足區域特色資源,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進行了總結,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經濟戰略思路下,通過完善政策措施、搭建平臺環境、強化科技支撐、推動產業融合、農村金融助力和完善利益聯結,實現大農業、大產業、大企業、大基地“四大戰略”,打造大鏈條、打響大品牌、實現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猜你喜歡
農業產業產業化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非織造材料產業化新進展
觀賞石產業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機緩釋肥產業化邁出大步
以“黨建”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