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植物景觀改造提升初探

2021-03-30 05:43魏志剛
安徽農學通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植物景觀森林公園

魏志剛

摘 要:植物景觀改造是提升森林公園景觀質量的重要手段。該文針對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針葉純林多、季相變化不明顯的實際情況,對植物景觀改造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提升森林公園的觀賞價值和景觀效果。

關鍵詞:植物景觀;改造提升;森林公園

中圖分類號 S759.9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5-0045-03

Abstract: Plant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st park landscape.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any pure coniferous forests in Tianzhu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and the seasonal change is unknow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ornamental value and landscape effect of the forest park.

Key words: Plant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Forest park

植物景觀是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喬、灌、草和古樹名木等繁多植物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絢麗多姿的植物群落景色。植物景觀是森林公園的主景和主題,是森林公園景觀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植物景觀直接關系著森林公園所提供的森林旅游產品質量的優劣,關系著森林公園發展的市場前景和潛力[1]。合理改造森林公園植物景觀,對于保護生態環境、豐富物種多樣性、促進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良性循環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文以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對植物景觀的現狀和森林景觀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進行了探析,從而整體提升森林公園的觀賞價值和景觀效果,為天柱山森林康養基地的建設提供自然資源支撐。

1 森林公園概況

安徽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大別山東南麓,潛山市境內,地理坐標為116°25′19″~116°32′06″E、30°40′00″~30°46′05″N,總面積2048.5hm2。天柱山為大別山之余脈,總的地形趨勢是從天柱山主峰的高山區逐漸向東北和西南方向跌落,在區域內構成了北西向的分水嶺。地貌類型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山間盆地、溪澗等。公園土壤類型主要有黃紅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草甸土等,呈現出較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公園山間呈放射狀分布的溪流分別匯入天柱山下的潛水和皖水,形成“兩水夾一山”的格局。公園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豐沛,無霜期長。

2 植物景觀現狀

2.1 植物物種豐富 受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綜合影響,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園內共有維管束植物173科(包括變種)748屬1653種,其中裸子植物有8科19屬29種,被子植物有89科241屬630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水杉、銀杏、紅豆杉共3種;國家Ⅱ級保護樹種有大別山五針松、金錢松、香果樹、花櫚木、毛紅椿、鵝掌楸、杜仲、連香樹、香榧等9種。

2.2 植被類型垂直分布明顯 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植被屬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帶,具有較為復雜的森林植被類型,華北、華中與西南等植物區系在這里交匯、滲透,明顯地反映了我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過渡特征,植被類型垂直分布明顯。公園植被類型主要分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山地灌叢。

2.2.1 常綠闊葉林 海拔400m以下水平植被帶是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地帶性頂極植被類型。森林組成的建群種,主要以殼斗科的青岡)、甜櫧、小葉青岡和樟科的樟樹、紫楠、紅楠、豺皮樟以及山茶科的木荷等。林下常有樟科的釣樟屬,山茶科的山茶屬、柃木屬,金縷梅科的檵木屬、蠟瓣花屬,以及杜鵑花科的一些常綠、落葉灌木種類。歷史上這一植被類型保存完好,近代由于毀林開荒和濫伐森林,致使常綠闊葉林零星殘缺,有的更替為人工馬尾松、杉木、毛竹以及次生灌叢等。

2.2.2 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海拔在600~1000m,森林群落組成較復雜,建群種一般以栓皮櫟、茅栗、短柄枹、鵝耳櫪等占優勢,林下常有杜鵑、胡枝子等、常綠灌木有尖葉山茶、窄基紅褐柃、馬銀花、烏飯樹等。

2.2.3 針闊混交林 馬尾松與闊葉樹混交為暖性針闊混交林,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區,是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后,馬尾松更替而形成。黃山松與闊葉樹混交為溫性針闊混交林,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中低山,闊葉樹被破壞后,黃山松更替而成。

2.2.4 針葉林 亞熱帶山地針葉林主要是馬尾松、杉木,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的山地丘陵。

2.2.5 山地灌叢 主要是山頂灌叢,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建群種主要有黃山杜鵑、珍珠黃楊等。

2.3 常綠針葉林多 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內馬尾松林面積871.0hm2,占公園總面積42.5%,相對集中分布在虎頭崖、河灣、長溝3個保護站,林班13個。黃山松林面積820.0hm2,占公園總面積40.0%,主要分布在主峰景區周圍,和平、銅鑼尖、走馬崗、東關、馬祖、大龍窩一線以上。杉木林面積190.0hm2,占公園總面積9.3%,集中分布在銅鑼尖、和平、大龍窩、長溝保護站,林班11個。常綠針葉林面積1881.0hm2,占公園總面積91.8%。

2.4 季相變化不明顯 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常綠針葉林占公園總面積91.8%,毛竹林面積61.0hm2,占公園總面積的3.0%,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只有12.8hm2,占比極少。公園植物景觀常年呈綠色,季相變化不明顯,景觀效果欠佳。作為一個森林生態旅游景區,林木結構簡單,一旦發生病蟲害則為害嚴重,不易控制,且松材線蟲病對公園包圍壓力逐年加大,從而不利于森林效益發揮和旅游發展[3]。

3 改造提升原則

3.1 生態優先 任何方式的植物景觀改造都應緊緊圍繞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然后根據立地條件,選擇適合的植被群落,統籌經營植物景觀、生態系統和森林群落。充分遵循地帶性植被的演替規律,改善林分層次結構,提高植物景觀質量,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災減災等生態功能,提高森林生態效益。

3.2 循序漸進 由于植物生長的周期性,植物景觀改造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使植物景觀改造提升的工作實現預期目標,不僅要合理規劃,還需要分次分階段逐步推進,科學地選擇和運用各類植物并合理配置規格和數量,采取自然演替和人工促進相結合的方式,豐富植物景觀,提高森林植被的美學觀賞價值。

3.3 因地制宜 以現有植被為基礎,對森林公園內的植物景觀進行規劃。在森林植物景觀改造提升過程中,根據天柱山原生性森林群落及植被分布特點,充分調查研究現有植物群落的生長狀況和景觀特征,因地制宜地對公園現有人工針葉純林分階段、分批次地進行改造。補植和培育觀賞價值高的鄉土闊葉樹種,營造針闊混交林景觀,豐富森林季相變化。

3.4 管護適當 與城市公園精致的園林景觀不同,森林公園的植物景觀是一種野生的狀態。天柱山森林公園地勢險峻、地形地貌復雜,日常管護粗放。因此,在植物景觀改造提升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管護難度,在改造方式、立地類型、樹種選擇、植物配置等方面加以完善[4]。

4 植物景觀改造提升措施

4.1 馬尾松林

4.1.1 補植 對長溝一帶的馬尾松純林,選擇林分郁閉度小的地塊及林中空地,因地制宜選用望春花、桂花、欒樹、深山含笑等觀花樹種,檫木、楓香、烏桕、三角楓等觀葉樹種及香樟、黃連木、麻櫟、栓皮櫟、杜仲等鄉土樹種進行補植。使用大規格苗木,以便能在較短時間內郁閉成林。還可以結合珍貴闊葉林培育,補植羅漢松、華東楠、南方紅豆杉等珍貴闊葉樹種,培育珍貴闊葉林資源,使馬尾松純林逐步更替成針闊混交林。

4.1.2 擇伐 對虎頭崖、河灣一帶的馬尾松林,開展低效林改造。根據低效林改造技術規程,選擇遭受林業有害生物、風倒雪壓等自然災害危害,受害株數占林木總株數10%以上的馬尾松林地小班作為改造小班。這些小班林下闊葉樹幼苗如短柄枹、山胡椒、茅栗、滿山紅等較多,不需要再進行人工補植。通過擇伐病枯木、瀕死木、風倒雪壓木和喪失培育前途的林木,改善林內光照條件,滿足天然更新的要求,分次分階段逐步更替成針闊混交林。

4.2 黃山松林

4.2.1 補植 對主峰景區的黃山松純林進行分期限量補植改造。通過清理病腐木、枯立木、瀕死木,割灌修枝改善林分衛生,提高森林景觀質量,穩定現有小塊林分狀況,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選擇補植補造。補植補造樹種選擇藍果樹、紫樹、青錢柳等鄉土樹種。補植補造采用林下補植方式,等補植補造樹種長大后逐步減少黃山松,營造針闊混交林。

4.2.2 衛生伐+補植 馬祖庵、大龍窩一帶的黃山松純林,對遭受病蟲害、雪壓、風折及喪失培育前途的林木進行撫育間伐,每10年進行2次衛生伐,每次強度控制在5%~10%。立地條件差的地塊,通過封育,讓林下短柄枹、山胡椒、茅栗、滿山紅等闊葉樹種自然生長、郁閉;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選擇楓香、烏桕、三角楓、檫木等觀葉樹種,望春花、杜鵑、桂花等觀花樹種及黃連木、麻櫟、杜仲、厚樸、香樟等鄉土闊葉樹種進行補植,苗木選用較大規格,以便能在較短時間內郁閉成林,使黃山松純林逐步演替為針闊混交林。

4.3 杉木林 塊狀采伐+補植公園內杉木林栽植于20世紀70年代,都為過熟林,樹勢生長緩慢。由于近年連續出現雪災,杉木林雪壓折斷比例較大,林木蓄積量呈下降趨勢,應對退化、雪折的杉木林有計劃地分期分批進行塊狀改造。塊狀采伐面積在0.02~0.1hm2,按照國家公益林采伐管理規定,采伐蓄積強度應小于20%,以保持林分結構和穩定性。在采伐地塊應注意保留鄉土闊葉樹并更新補植望春花、檫木、厚樸、藍果樹等觀賞闊葉樹種,使杉木純林逐步更替成針闊混交林。

4.4 毛竹林 佛光寺一帶的毛竹林,由于海拔較高,常年受到凍雨和雪災危害,輕者稈形彎曲、部分折斷,重則造成大量斷竹、破裂,甚至竹蔸翻倒。因此,要及時做好林地清理工作,保持竹林地面通暢和林地整潔衛生。同時,為了提高毛竹林抵御凍害的能力,對毛竹進行適度鉤梢,鉤梢保留15個以上枝盤。林中還應培育一定比例的高大喬木,上層林木應適當培育高大通直、冠幅較小的落葉樹種如楓香、藍果樹等。在山坡下部,山洼蔭蔽處,按樹冠投影比例8竹2闊為宜;中上坡、陽坡或陡坡的竹闊比7∶3;上坡、山頂、急坡或雪壓冰掛嚴重的竹林,竹闊比可增大到6∶4。

5 結語

森林公園的植物景觀改造提升必須根據其植物景觀現狀,提出各類型植物景觀改造的具體措施,提高森林健康水平和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植物景觀的改造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成效時間。植物景觀的改造提升,不僅豐富了森林色彩,增加植被空間層次和季相變化,還能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提高森林植被的美學觀賞價值和生態防護效益,為促進潛山市全域旅游發展,打造天柱山森林康養基地提供自然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廖德平,張華海.森林公園植物景觀改造的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2(1):52-54.

[2]劉國階.森林公園植物景觀改造探析[J].南方農業,2020,14(23):45-46.

[3]徐儲來.天柱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營林措施[J].園林生態,2018(13):95-97.

[4]單佳月,杜敏紅,等.春季森林景觀改造提升的實踐與探索[J].華東森林經理,2019(04):61-64.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植物景觀森林公園
龍架山森林公園
礦區舊址森林公園化改造規劃設計
廣東官渡六戶山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初探
公園植物結構的季節配置研究
江蘇宜興根大生態酒店生態景觀設計
綠城“秀麗春江”居住小區植物景觀分析
淺析當代道路綠化景觀
游溫州森林公園 享自然山水美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