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鈾礦地質勘探隊員的傳奇歲月

2021-04-01 08:48
文萃報·周二版 2021年3期
關鍵詞:鈾礦坑道核工業

解放初期,我國沒有鈾礦地質事業,面對西方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1955年1月5日,產自廣西的鈾礦石被帶進中南海,這塊“開業之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也拉開了我國核工業發展的序幕。

神秘的新疆519地質勘探隊

鈾礦石可以說是核工業的“下鍋米”,也是發展核工業的重要物質前提條件。但是,哪里有鈾礦石,埋藏于地下的深度是多少,分布于什么樣地質構造中,卻是一個個待解之謎。

于是,中央秘密從全國各地選調了許許多多思想素質好、政治上可靠的干部,創建地質勘察隊,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上萬人的新疆519地質勘探隊,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立了。

1955年3月6日下午,25歲的劉慶生突然接到山西榆次地委組織部的電話,讓他速回地委。第二天,地委組織部副部長拿出中央組織部發來的電函,原來是要從地委選調干部。選調的條件是:家庭出身好,本人政治歷史清白,政治面貌黨員,初中以上學歷,科級以上干部30歲以上,科級以下干部25歲以上。

貧苦農民出生的劉慶生正好符合條件被選中。就這樣,劉慶生秘密來到了烏魯木齊,在新創建的新疆519地質勘探隊,跟山西、河北、四川、陜西、甘肅等省選調的干部一塊,成了地質勘探工作者。

和平時期的萬人“游擊隊”

當時,勘探鈾礦石采用的是航空放射性測量,先由飛機飛到距離地面150~200米的高度,通過儀器接受放射性信號,發現放射性異常點,就會從飛機上投拋石灰包定位,實現概略找礦。然后再由地面普查隊員根據飛機投拋的石灰包定位進行查找、勘探。

由于飛機從高空投拋石灰包會有一定偏差,因此,地面搜索工作依然很艱巨。地質隊員們硬是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飛機空投石灰包的范圍內外仔細尋找。找到準確位置后,再由地質工程師和物探工程師詳細繪成圖紙,最后進行大規??碧讲蓸?。

航空放射性測量找礦速度雖然比地面快,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飛行,地質勘探隊員們只好每人背著一臺十幾斤重的伽瑪測量儀器,十人一組,每人之間的距離1公里,在荒無人煙的大山里,橫排向前進行“地毯式”搜索,遇河趟河,遇溝跨溝,即便遇到懸崖陡壁,也得前行……

十幾斤重的儀器,每人背一臺,走三步停一分鐘,打開儀器進行一次測量。每人一天要數著步子行走20公里,有時跑上幾天,都沒有一點收獲。

那時候,勘探隊員的衣服掛破、手臉劃破、腳板底打泡是家常便飯,簡單處理一下就又上陣了,大伙自嘲地質勘探隊是“和平時期的游擊隊”。

提交了12個鈾礦床

1958年3月,東北成立406地質勘探隊,劉慶生服從組織安排,和其他200多名有經驗的地質勘探隊員,一起被充實到東北406勘探隊工作。

在黑龍江開展地質勘探工作,主要是打坑道尋礦。在黑龍江寒冷的冬天野外勘探鉆眼,2噸半重的空氣壓縮機只能完全靠人“前拉后推”,上坡時一步挪二寸,下坡時速度又太快,怕機器順勢滑下去,傷了前面的人和損壞了機器設備,后面的人還得用勁拽著,一點一點往山坡下蹭……

冬天打坑道靠鉆機打洞找礦;夏天從山上挖槽探礦或打井探礦,一米寬幾十米深的溝露出石頭,再由地質員們跳進去,一塊塊敲下取樣,然后再背回駐地,進行礦物鑒定。

用不了鉆機的坑道,只能從山頂上間隔40米一個坑道地打,打進去后朝兩面擴展。剛開始,沒有機器,只能手工操作,掌鋼釬,掄大錘,打出眼來裝上炸藥爆破,放一回炮只能打出50公分的坑道。每天人均工作效率,僅有少得可憐的5公分。

盡管如此,沒有一個勘探隊員叫苦叫累,哪怕是辛苦半天沒找出有價值的礦產,也從不氣餒,換個地點,繼續完成著黨和國家交給的光榮任務。

據相關資料數據顯示,在1955年至1960年間,我國相繼建立了9個找鈾礦地質隊伍,88個普查隊和揭露隊(組),249個綜合找礦隊。鈾礦地質工作者們在惡劣的環境下,艱苦奮斗,不畏艱險,勇于奉獻,找到了制造原子彈的“糧食”,向國家提交了12個鈾礦床,為我國原子能核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摘自《文史月刊》 任瑞琴/文)

猜你喜歡
鈾礦坑道核工業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
中核集團發布新時代核工業精神:強核報國 創新奉獻
王耀南少將赴朝鮮開展坑道戰
史前核反應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
戰時指揮所
賀核工業60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