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展成就與作用

2021-04-04 14:03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中國水土保持 2021年7期
關鍵詞:水利部水土保持動態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北京 100055)

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事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我國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之后陸續在福建長汀和黃河中游的天水、西峰、綏德等地開展了水土流失定位觀測。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水利部組織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水力侵蝕人工調查,完成了全國第一次水土流失普查,之后又開展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等專項調查,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提出了黃土高原分類分區水土保持規劃和主要措施。1985年,水利部組織開展了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全面掌握了全國與不同地區的水土流失狀況。經過不斷發展,我國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逐步由點到面發展起來。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發展之路,水土保持監測在監測機構、監測網絡、技術標準、規章制度、人才隊伍等方面得到了不斷發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2011年3月1日施行的新水土保持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了水土保持監測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標志著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水土保持普查、監測網絡建設、數據庫建設和信息服務、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和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從區域覆蓋發展到每年全國范圍全覆蓋,監測成果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為美麗中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1 水土保持普查技術路線和方法取得新突破

按照2010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2010年全國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本次普查是繼1999年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后開展的一次全國性的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工作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標志著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由綜合判定的定性評價發展到定量評價,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一是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應用土壤流失方程,在綜合考慮氣象、土壤、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計算土壤侵蝕模數,確定土壤侵蝕強度,定量評價土壤侵蝕分布、面積和強度。二是首次在全國范圍布設調查單元開展野外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全國范圍布設了33 966個調查單元,實地調查了土壤侵蝕影響因素,直接獲取了第一手資料,保證了相關信息的可查、可檢和可驗,提高了普查成果的精度。三是首次綜合運用我國資源環境領域最新成果,主要包括全國范圍內2 002個水文站、959個氣象站連續30年降水數據,風力侵蝕地區229個氣象站的風速、風向數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16 493個土壤剖面數據,1 065個土壤樣點土壤理化性質數據,以及全國1∶5萬數字線劃圖、多種空間分辨率的遙感影像。通過普查,摸清了2010年全國水土流失狀況、水土保持措施情況,為編制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以及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1.2 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是從工作覆蓋范圍看,從簡單的幾個區域監測,逐步擴展到不同尺度的全覆蓋。2007年經財政部批準,水利部立項實施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這標志著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探索和積累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選擇性地對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開展監測。技術方法上采用遙感調查,選用分辨率10 m左右的衛星影像,通過人機交互方式、“三因子”綜合評判法判定水土流失狀況,采用年度輪換的工作方式,通過5年監測實現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一次全覆蓋。2012年,根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需求,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的實施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一家承擔,擴展到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和七大流域機構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共同承擔。該項目采用“1+7”模式對當時的35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16個國家級重點預防區、19個國家級重點治理區)和1個生產建設項目集中區(晉陜蒙接壤地區)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實現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年度動態監測全覆蓋。但是當時的監測方法沒有統一,有的采用遙感調查的方法,有的采用抽樣單元的方法;遙感影像分辨率也沒有統一,有的是10 m,有的是2 m,還有的是16 m,等等。從2018年開始,為及時、全面反映我國水土流失狀況,綜合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從局部覆蓋擴展到了每年全國全覆蓋,實現了動態監測工作的跨越式發展。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方法、統一標準”的原則,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七大流域機構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和省級水土保持監測總站開展了年度動態監測工作,每年實現國土范圍動態監測全覆蓋,標志著動態監測工作從專項工作轉變為日常性工作。二是監測技術方法越來越科學合理。為了規范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專門制定了《區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技術規定(指南)》,規定了動態監測的技術路線與方法、成果分析與評價等,主要是規定動態監測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為信息源,通過基礎資料收集、解譯標志建立、遙感解譯及專題信息提取、野外復核驗證、土壤侵蝕因子計算、土壤侵蝕模數計算及強度評價、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分析等,獲取了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三是監測成果越來越深化、細化。從最初的只需要提供年度水土流失狀況及年度消長情況,發展到圍繞重點區域和重要生態系統,開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黃河流域等國家戰略區域,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等的水土保持成效評價,定量準確掌握全國各級行政區、重大國家戰略區域、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動態變化,發揮了水土保持監測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的支撐作用。

1.3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2015年,根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編制的需要,水利部組織編制了《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規劃(2015—2030年)》,提出了2015—2030年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目標任務,以及開展的重點工作。2017年,水利部印發《關于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理清了水土保持監測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水土保持監測要開展的重點工作和路線圖,明確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和要求。該文件在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2018年,水利部印發《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的具體任務、時間表和路線圖。2021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組織完成了《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的“按照全國水土保持區劃8個一級區、40個二級區、115個三級區,構建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農田、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水土流失狀況監測體系,形成上下聯通、內外協同、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系統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體系”,將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評估、全國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評估等提供有力支撐。這些規劃、實施方案的編制和實施,對于上下協同、整體推進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1.4 水土保持監測制度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

新修訂實施的水土保持法明確了水土保持監測的地位與作用,完善了水土流失調查與公告制度,要求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近幾年水利部先后發布了《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項目管理辦法》《水土保持監測成果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對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要求。水利部還頒布了《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190—2007)、《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 277—2017)、《水土保持遙感監測技術規范》(SL 592—2012)、《水土保持監測設施通用技術條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工程調查與勘測標準》(GB/T 51297—2018)、《水土保持試驗規范》(SL 419—2007)、《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標準》(GB/T 51240—2018)、《生產建設項目土壤流失量測算導則》(SL 773—201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 15774—2008)、《區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技術規定(指南)》等,各地也根據工作需要頒布和出臺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和規范,構成了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標準體系,推動了水土保持監測事業走向規范化、標準化道路。

1.5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成效持續發揮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運行,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建成了一個網絡。建成了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全國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從無到有,建立了一支近6 000人的專業技術隊伍,全國監測工作又好又快發展有了堅實基礎。二是建成了一個系統。建成了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綜合治理和監測評價的信息化管理,為全國人為水土流失衛星遙感監管、綜合治理“圖斑精細化”管理、監測數據及時服務等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三是積累了一批數據。在全國建成的各類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經過連續多年的觀測,獲得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觀測數據,為定量分析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制定水土流失防治對策和配置水土保持措施、評估水土保持成效、測定水土保持率、研制土壤侵蝕模型、開展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等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四是打下了一個基礎。奠定了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展的基礎。依托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從2006年開始,水利部組織持續開展了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水土保持監管遙感解譯與判別等重大工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水利事業改革發展、國家生態紅線劃定、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分、美麗中國建設、鄉村振興、重大生態工程規劃等關乎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提供了數據支撐。

2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面臨的形勢

我國已邁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與水土保持功能不穩定、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水土保持功能是否得到提升、提供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是否滿足需求,等等,都需要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提供數據。水土保持監測必須全面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2.1 法律法規有規定

2011年實施的新水土保持法明確規定要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2015年,國務院在批復《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中特別強調要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這就是要求通過開展持續的水土保持監測,來回答水土流失發生在哪里,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在哪里,水土保持防治成效如何,水土保持規劃措施實施效果如何。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既是落實水土保持法規定的法定職責的需要,也是全面支撐全國水土保持規劃落地實施、保護水土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2 國家發展戰略有要求

近年來,國家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土保持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積極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全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時期,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通過水土保持監測,科學分析和評估各項經濟社會建設對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影響,定量分析和評價水土流失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掌握好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更好地推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實現水土資源的科學利用、優化配置和有效保護,為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促進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2.3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需求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對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實現監測“全地域、全要素、全天候”覆蓋,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提出了要求。這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賦予了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新的內涵。通過水土保持監測,定量掌握水土流失發展規律及其防治措施的蓄水保土、水源涵養功能,促進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通過水土保持監測,開展水土保持功能分析評價,建立水土保持率評價機制,為美麗中國建設和水土保持行業監管提供支撐依據;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構建空天地一體的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體系,綜合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監測信息、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為系統治理提供信息支撐;通過水土保持監測,及時、準確掌握水土資源狀況、消長變化,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調整經濟發展格局與產業布局、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2.4 水土保持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支撐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直接關系到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通過水土保持監測,可以準確掌握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情況,分析和評價水土保持效果,為水土流失防治總體部署、規劃布局、防治措施科學配置等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水土保持監測,可以掌握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情況和防治成效,為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檢查、案件查處等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水土保持監測,可以積累長期的監測數據和成果,為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標準規范制定等提供可靠的數據資料。沒有大量的水土保持監測數據積累和全面科學的數據分析,水土保持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通過持續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不斷提升水土保持監測能力和評價水平,通過上下協同深入分析,有效提供多樣性水土保持監測數據產品,為水土保持事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支撐。

3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高質量發展

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就,但對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與科學防治水土流失、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還不相適應。一是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水土保持監測點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布設較少,監測網絡尚不完善。二是水土保持監測基礎設施和服務手段與現代化的要求不相適應。監測設施設備差、觀測手段和方法落后、自動化程度低,影響了監測的實效性。三是水土保持監測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程度與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適應。信息資源難以整合、共享,不能通過信息資源深度開發應用提升整體業務支撐能力和綜合信息服務水平。

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支持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提供更高質量監測成果、構建更加完善監測體系為重點,積極落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能力;探索建立農田、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水土流失及防治成效評價體系和監測方法;優化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建立全國、重點流域(區域)、省市縣等多層級的水土流失狀況和防治成效監測評價標準體系;完善以定期普查和年度動態監測為主,專項調查為輔,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為基礎的水土流失監測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高新技術應用,建立水土保持大數據平臺,加大數據共享、分析和科研力度,提高監測技術支撐能力。

工作目標是:2025年,初步建成農田、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水土流失狀況評價體系和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成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評價提供數據支撐;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實現監測點的良性運行;推進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向精細化、精準化發展,全面掌握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三大空間格局的水土流失狀況及其水土保持成效;基本建成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水土保持監測“一張網、一個數據庫、一幅水土流失圖”,初步形成現代化水土保持監測基礎支撐體系。

按照上述目標,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全面推進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向深向細發展。繼續做好全國水土流失全覆蓋動態監測,及時全面掌握全國水土流失狀況和變化情況;開展“水土流失圖斑”落地工作;進一步強化遙感監測、地面觀測、信息化監管、規劃考核評估數據的有機融合,優化、完善動態監測技術方法體系,推動動態監測實現從全覆蓋到更精準的方向發展。二是推動國家重點關注區域和重要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監測評價。選擇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重要流域和重點治理區等開展水土流失狀況及其防治成效監測評價;進一步加強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以及祁連山、三江源、秦嶺等國家重點關注區域,全國水土保持區劃一級區,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監測,開展水土保持功能評價。三是穩步推進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建設。圍繞建成一批水土保持監測站點、一個信息傳輸網絡要求,建成覆蓋全國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農田、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水土流失狀況監測體系,形成上下聯通、內外協同、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系統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體系。四是逐步建立生態系統水土保持監測評估體系。綜合運用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監測站點觀測數據,結合我國生態系統分布情況開展典型生態系統水土流失狀況及防治成效評價,定量和定性反映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質量及穩定性變化情況;逐步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技術和方法,為全國生態功能評價提供支撐。

猜你喜歡
水利部水土保持動態
國內動態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國內動態
國內動態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水土保持
動態
河南省水權試點順利通過水利部 省政府聯合驗收
水土保持
水利部召開加快水利前期工作推進會 進一步部署安排2015年水利前期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