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窺自成一派的伊麗莎白畢曉普創作觀

2021-04-06 04:30高銓甫
青年文學家 2021年5期
關鍵詞:透視畢曉普隱喻

摘? 要:本文旨在對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詩歌進行寫實意義以上更高層次創作觀的賞析和挖掘。通過對《北與南》的舉例,從畢曉普詩歌的超驗主義思想,透視的角度以及隱喻的使用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從而準確地為理解其詩藝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畢曉普;超驗主義;透視;隱喻

作者簡介:高銓甫(1993.6-),男,福建福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修辭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5--02

詩作很少,但卻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伊麗莎白畢曉普是美國現代詩壇上的“中間代詩人”代表。由于一生幾乎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過,游歷了世界多個地區,因此一些人看來,畢曉普就是一個描繪生活場景和現象的高手?!坝绕涫腔趯χZ貝爾獎得主、愛爾蘭著名詩人希尼的那篇《數到一百:論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誤讀”[1],一些人將寫實性觀點作為理解畢曉普作品的一把所謂的鑰匙,認為寫實性就是畢曉普創作的意義所在。

但是基于對畢曉普的游歷以及作品的總體觀察,筆者首先認為,畢曉普的創作觀是超驗主義的,內在的,她很強調直覺的重要性。另外畢曉普受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影響不小,在受到記者安娜文字采訪時,字里行間也透露著對杜威的欽佩與喜愛。最后,畢曉普的創作是無意識的,沒有規律的,尤其是詩歌的標題,甚至可以擺脫環境的約束,通過幻想架空出來,把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可見畢曉普的詩作隱喻極深。

一、重構的創作: 一種超驗主義的超現實感特征

畢曉普利用虛構方式來發現和重構現實,創作的來源多種多樣,而畢曉普在對現實清醒認識的基礎之上,又注意到了生活以上那層現實的存在?!爱厱云丈朴诿鑼憠艋门c想象及內心世界,喜歡以‘夢幻般游弋的方式進行寫作”[2]。將夢幻與寫實的交相結合創作風格,體現了畢曉普詩歌的超現實感特征。畢曉普的創作以夢為素材,既是內在的,又是超驗的。就連她自己在《關于創作的通訊》中也是這樣說的:I am lucky enough to have any and this particular poem is almost all dream-just rearranging a bit-so was Rain Towards Morning-and most of the stanza is of Anaphora-The last four lines of the first? stanza of At the Fishhouses …(“若運氣夠好我會用夢作為創作素材,經過重整后這些詩幾乎都特別與夢相關,比如《雨季之歌》、《首語重復法》第一節的大部分還有《在漁房》第一節的最后四行等等”)。

跟隨畢曉普本人的說法,我們看到《在漁房》第一節對應的最后四行,是這樣結尾的:

他的背心和拇指上有亮片。

從無數魚身上,他用那把古舊的黑刀

刮掉了魚鱗,那首要的美景,

刀刃幾乎磨損耗盡。

不細看,會覺得這個只是對一個環境的具象描繪,但實際上是畢曉普在對自己航海祖先們的生活真知灼見的基礎上,通過主觀的想象,將“背心”,“魚鱗”,“刀刃”等意象的細節的構造達到極致,同時不動聲色地表達對外表質感的追求。但這時候卻被刀刃這一客體所終結,使客體和主體相互抵消,又將詩意上升到現實的層面,讓人隱約看到斯蒂文斯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超現實感創作特點。而基于童年經驗,將夢幻和想象的內容作為創作素材,畢曉普對意象的重構的確非同尋常。除了《在漁房》之外,《站著睡覺》的一些篇幅也有所體現夢境中游弋方式的寫作:

開著夢的裝甲車,

危險、笨拙地前行,

追蹤著孩子們

……

直到夜晚過去,也一直沒

有找到那房舍在哪里

這里的房舍是新斯科舍的莊村,是畢曉普外公的家,也是畢曉普夢中追求的場景。而“裝甲車”,“孩童”等都是虛構的夢境,畢曉普通過虛構方式來重構童年的現實,此特征不自覺,無意識地流露對外公思念,卻又有意識地被畢曉普寫成了具有她本人特色的詩。畢曉普的詩作將夢境為素材,既是內在的,又是超驗的[3]?,F實和夢幻交替結合,讓醒著的詩人頭腦掌握無意識的創作力量,超驗主義特征躍然紙上。

二、透視的創作: 理性的實用主義哲學風格

畢曉普從不滿足于對事物的表面描述,她的許多詩作總是以冷靜深入的透視方法來展現深層含義,既和生活貼近,又不失去深意。同時在那個書信為主要通訊工具 的時代,書信看似很簡單,但在與朋友貌似輕松對話中詩人的文藝思想不經意間顯露[4]。畢曉普受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影響很大,畢曉普在與新聞編輯安娜的《關于創作的通訊中》(以下簡稱“通訊”)也表露了自己對約翰杜威的欽佩?!癏e(杜威) had almost the best manners I have ever encountered, always had time, took an interest in everything,—no detail, no weed or stone or cat or old woman was unimportant to him.”(我見過的最好的素質,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時間觀念強且興趣廣泛,所有細節,一草一木一石,一只貓、一個老婦人他都十分重視)。作為一個詩人,畢曉普喜歡科學家與哲學家眼中的細節,可見細節不小,而正是這些對細節的透視,最終成就了畢曉普詩歌的理性風格和細節描寫,如《在漁房》中有這樣的描寫:

播撒著稀疏光線的玻璃下的,

是一具古老的木頭絞盤,

裂開了縫兒 , 帶著兩個磨白的長把手 ,

而一些憂郁的斑點, 像風干的血 ,

那是鐵制的部分 , 都已生了銹。

無論是“裂縫”,“斑點”,還是“銹鐵”,這些實物都無不傳達著一個重要的訊息——時間的力量。就是因為時間無情的游走,帶走了太多最初的美好。也正是像杜威對一草一木一石的實用主義精神,畢曉普與遍涂虹彩的手推車, 裂開縫兒的木頭絞盤進行周旋,才透視出更深層面的內容與思考。相應的透視在本詩中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體現:

寒冷的黑暗深沉而又絕對清澈

那清澈的灰色冰水……后面 , 在我們背后 ,

那尊貴而高聳的冷杉樹已列成行。

這表面上,是一副平鋪直敘的黑色平面圖,但整幅圖卻有超強的穿透力,這樣,讀者往往在品讀的過程中在腦子里就生成了一副立體的畫面,讓詩中的意象立在讀者面前?!昂诎怠边@一意象是具有穿透力的,而穿過黑暗背后的,便是身后高聳的冷杉,冷杉地主體性這時候才被立體化地慢慢透視出來。對實物的深層透視是畢曉普創作地精絕之處。

三、架空的創作: 寫實表面下的隱喻與歧義

在第一部分提到超驗主義的時候,多次提到了《在漁房》這首詩的相關章節,在這些寫實的詩句中同時也隱藏著深刻的隱喻,畢曉普總能把看似毫無關聯的客體聯系在一起,再通過架空和快速轉換的視角擬出她詩作的標題或者內容。這點也可以在《通訊》直接從畢曉普口中得到佐證,“我感覺我詩歌的題目所呈現的是我當時的心情而非別的……因此,你會感受到我寫詩是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焙芏嗳苏J為,畢曉普的詩歌與其在法國,墨西哥以及巴西等地的游歷有關,詩歌標題和內容理應受到環境的影響,但這卻實實在在誤讀了畢曉普的詩作。從畢曉普自己的說法就可以看出寫詩與她的游歷無關,甚至是可以通過架空的方式呈現出來,但筆者認為,這種架空也并非毫無根據,畢曉普架空是基于心情之上的,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見畢曉普詩歌的隱喻極深。如《首語重復法》里的第一節這樣寫道:

“這音樂來自于何方,還有這能量?

白晝是為何種妙不可言的造物而備

我們卻注定錯過?”

……

把那么多幻夢揮霍在他身上

忍受著我們的利用和濫用

前半部分內容是在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寫的,而后半又在基韋斯特完成,一首詩能在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地方創作,可見創作的確和地點無關。而引號的內的詩句,以及“卻注定錯過”,“濫用”等情緒類詞語,體現的正是畢曉普創作時的心情,在相隔僅幾個院子外,大教堂鐘聲響起,畢曉普的靈感便隨之而來,于是這些“在畢曉普筆下構建起了一個隱喻的世界(菲利普·布斯)”。除此之外,隱喻和歧義相結合,還在許多的詩中出現,如:

“面包屑可以是座大廈”《從鄉村到城市》

“地圖比地形更加真實”《地圖》

“那里,左邊永遠是右邊,影子其實是實體”《失眠癥》

“面包屑”和“大廈”, 這一實一虛看似毫無關聯,卻被畢曉普維系在一起,也能毫無違和感地被架空出一個新的世界來。這有點類似于霍曼斯特的觀點,他用關聯法來描繪這個崩塌的視覺世界,他這樣說道,“我曾經用放大鏡看我的小拇指,皮膚上細小的洞穴充滿了喧鬧,如風景一般飽含著生命力,洞里的人們正聊著天、說著事?!边@里諸多的意象單挑出來看,的確很難關聯在一起,這和畢曉普詩中對“面包碎”屑堆積成“高樓大廈”的描繪是殊途同歸的,因為在視覺上,他們都是一種顛倒的結果:小拇指的世界是架空虛擬的,而我們卻透過真實世界去欣賞。同樣的,大廈是架空的,面包屑不可能是大廈,地圖不可能比地形來得真實,而影子也不會是實體,這些都幾乎需要通過顛倒進行修正。還有《愛在睡夢中》,《倒置的夢屋》等其他作品都充滿了畢曉普隱喻的關聯和視覺上顛倒的色彩,這里不再一一舉例。

“作為一名詩人,畢曉普以她精湛的詩藝而著稱”[5],畢曉普始終緊扣自己的“調子”,使得詩歌平凡中透露著新奇,意境深遠。而這種摻雜著超驗主義思想,實用主義哲學風格以及深刻隱喻的詩歌特性,也是單純的寫實派所不能企及之處。這種嫻熟的技藝表現既承襲了霍曼斯特,史蒂文斯以及迪金森的傳統精微的詩學特點,又在沉思中融合了自己個人命運特征。在這個物欲橫流,被華麗辭藻堆砌起來的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或是解析一首詩?所以,是時候反思自己的閱讀審美方式,并培養出一把能夠透過表層解讀詩人內心世界的鑰匙了。

參考文獻:

[1]李佩侖.另一種修辭:不動聲色的內心決斗——論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詩歌藝術[J].外國文學評論,2009(02):187-201.

[2]謝言枝. 行走在半夢半醒之間—伊麗莎白·畢曉普詩歌中的超現實主義特征[D].南昌大學,2010.

[3]吳遠林.伊麗莎白·畢曉普與杰拉德·霍普金斯[J].外語與翻譯,2016,23(01):63-68.

[4]高銓甫. “畢曉普關于創作的通訊”英漢翻譯實踐報告[D].福建師范大學,2018.

[5]胡英.伊麗莎白·畢曉普與瑪麗安·摩爾[J].名作欣賞,2013(33):127-129.

猜你喜歡
透視畢曉普隱喻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活的隱喻》
畢曉普 澳外長“刪涉華文字”引黨內不滿
戶外寫生課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淺析中國山水畫構圖與平面構成的關系
“透視”近視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杰克角色的演唱與情感特點透視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