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華“五七”干校遺留檔案文獻的保護修復技術探析

2021-04-06 03:31李耀華
檔案管理 2021年2期
關鍵詞:干校西華

李耀華

摘? 要:原國家計劃委員會西華“五七”干校遺留的一大批珍貴的紙質檔案材料,其中紙張出現水漬、污漬、糟朽、粘連、酸化、絮化等病害,部分字跡淡化、暈色模糊。技術人員通過分揀整理工作的開展、保存狀況的調查、病害分析及評估,對這批遺留檔案文獻的保護修復工作的實施細則及收藏利用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西華“五七”干校;紙質檔案文獻;檔案保存;檔案保護;檔案修復

Abstract: 'Xihua 57' Cadre school of the former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has left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paper Archives which were water stains, stains, decay, adhesion, acidification, flocculent and other diseases, and some of the handwriting is faded and faint. Through the sorting, preservation investigation, diseas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technical staff have carried out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rules,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ork of this batch of Archives.

Keywords: 'Xihua' cadre school; Archival documents; Archives preservation; Archives protection; Archives repair

2013年12月,河南博物院受河南省西華縣文物管理所委托,對一批館藏珍貴紙質檔案進行搶救性保護修復方案的編制工作,赴西華縣文物管理所對這批文物進行調查研究,對其制訂保護修復方案。

該所存放了萬余件紙質檔案文獻類文物藏品,主要是原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或國家經委”)及國務院辦公廳等國家多部委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開辦“五七”干校期間的重要文件、校辦簡報、會議記錄、機械圖紙、工程設計圖紙、果園規劃圖紙、各種票券、印章、財務管理的各類記錄、賬單、工資卡等,其中有原中央領導朱镕基、李嵐清等同志的簽名、發言材料、工資記錄等材料,可謂彌足珍貴。

為了更好地保護該批珍貴的歷史檔案文獻,改善其保存條件,該批檔案文獻交由西華縣文物管理所接管保存。2005年,西華縣文物管理所進行整理分揀工作,共分七大類。2010年,又派專人開展除塵、去污、封護等簡單的技術保護工作。

根據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十二五”規劃中對館藏文物的保護修復要求,西華縣文物管理所結合館藏紙質文物實際,委托河南博物院編制該批原國家計委西華“五七”干校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

2013年12月,河南博物院組織調查小組,赴西華縣文物管理所對這批文物進行調查研究,并制訂針對性的保護修復方案。

1 檔案文獻破損情況調查與評估

1.1 保存現狀調查。該批文物移交西華縣文物管理所后,因為沒有專門的庫房,一直存放于辦公場所的二樓作為臨時庫房。

調研期間,庫房一天內的溫濕度冬天最高溫度為14.7℃,最低溫度為10.6℃,最高濕度55.7%,最低濕度46.5%,按照北方冬季氣候特點,文物保存點一天內氣溫和濕度變化不大,且濕度相對合適,基本適合紙質文物保存的條件。但是,西華縣文物管理所與一處民居共處一個院落,居民居然在院內使用地鍋燒火做飯,文物安全存在極大的隱患。

1.2 文物病害調查。由于多方面原因,該批檔案文獻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紙張材料方面比較突出的有皺褶、折痕、變形、殘缺、糟朽、粘連、水漬、污漬、變色、褪色、銹蝕、鼠咬、霉變、蟲蛀、絮化、酸化等病害,寫印色料方面比較突出的有字跡脫落、褪色、字跡擴散、磨損等病害。

參照《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及《館藏紙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我們將該批紙質檔案文獻病害分為五大類19種。

第一類(單純使用物理方法、修復后的文物可基本恢復原狀)裝裱缺損、起皺、折痕。

第二類(主要使用物理方法、修復后的文物可部分恢復原狀)脫殼、絮化、斷裂、粘連、處置失當。

第三類(主要使用物理方法,特殊情況下須借助化學方法、修復后的文物可部分恢復原狀):污漬、變色、酸化。

第四類 (主要使用物理方法、修復后的文物不可恢復原狀):磨損、殘缺、盡毀、蟲蛀、鼠嚙。

第五類(主要使用物理方法,特殊情況下須借助化學方法、修復后的文物不可恢復原狀):霉變、脆化、媒體脫落;將病害破損程度級別分為四類:將第四、第五類病害面積≥20%或第二、第三類病害面積≥50%歸為瀕危;將第四、第五類病害面積10%~20%或第二、第三類病害面積30%~50%歸為重度。將第四、第五類病害面積<10%或第二、第三類病害面積10%~30%或第一類病害面積≥30%歸為中度;將第二、第三類病害面積<10%或第一類病害面積<30%歸為微損。

經現場檢測、觀察、統計,其破損率、蟲蛀率和污濁率等整體調查與評估情況見下表:

由上圖示統計結果可看出,該批檔案文獻受損情況較為嚴重,亟須采取殺蟲、滅菌、清洗、加固、封護等保護修復措施。

1.3 病害原因分析。由于檔案文獻的紙張種類繁多,書寫工具及寫印色料復雜多樣,需要針對不同材質產生的病害進行科學分析,找出病害產生的原因,做好科學防治。經過統一歸類整理,造成該批檔案文獻破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老化。文獻用紙絕大多數為工業紙漿造紙,紙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成分。這些纖維成分在陽光和空氣的作用下極易發生氧化為有色物質,造成紙張泛黃、脆化,最終導致紙張物理強度降低,泛黃脆化斷裂破損。同時,工業紙漿有酸性物質殘留,加快了紙張的老化速度。

(2)微生物危害。造紙原料及紙張裝訂添加物等有機材料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基礎,該批檔案文獻長時間在潮濕環境中存放加速了微生物的繁殖,造成紙張出現霉斑、粘連等病蟲害的泛濫。

(3)保管不當。長期的雜亂無序存放,不能妥善護理,是造成紙張出現絮化、鼠害、折痕、褶皺、水漬、污漬等病害的主要原因。

1.4 分析檢測。對紙質的分析,是在紙張碎屑中篩選出不同種類的標本,使用XWY-VII型倫華智能纖維分析儀對其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簡述如下:

(1)牛皮紙纖維分析。牛皮紙除了作為包裝袋的材料外,工資、收據袋等檔案也均使用這種紙,其數量較多且病害也較為明顯,具體分析如下:從纖維分析圖看,該牛皮紙的纖維在碘氯化鋅染色顯黃色,纖維中沒有導管細胞、薄壁細胞及表皮細胞,纖維類型應屬針葉木漿;進一步分析得知纖維平均長度為2.72毫米、寬度52.9微米,根據測量的數據及纖維上紋孔等特點綜合判斷該紙的造紙原料為馬尾松。馬尾松在我國分布廣,是常見的造紙原料,常用來生產新聞紙、牛皮包裝紙等。

(2)公文紙、稿紙等纖維分析。該批文物中數量最為龐大的紙張類型為書寫紙,主要有公文紙、稿紙及大量的數據清單紙,我們對這幾種不同類型的紙張樣品分析,具體信息如下:從樣品的纖維觀察可知,這幾種紙張的纖維在碘氯化鋅染色后顏色發藍,有大量的薄壁細胞及表皮細胞(鋸齒狀),據此可判斷纖維種類為禾草類纖維;對纖維的長寬度測量可知其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寬度為10微米左右,鋸齒細胞的齒形大小均勻,染色后顏色發黃,根據這些纖維的特點初步推斷該紙張原料為酸法或中性鹽法蘆葦漿的可能性較大。從這幾種紙的纖維分析看,公文紙草漿纖維中可能摻入了木漿,其他幾種都是純草漿。

(3)火車票及報銷單等的纖維分析。該批文物中還有一小部分火車票的樣品及報銷單的一點殘片,具體信息如下:從纖維圖觀察,有纖維管胞、韌型木纖維、導管等三種細胞形態,據此可知該纖維為闊葉木漿;通過對纖維長度和寬度的初步統計,發現其平均長度為1.24毫米、寬度為30.2微米,據其導管分子及纖維形態特點初步判斷造紙原料為楊木。楊木制漿造紙性能優良,在機械紙中應用較廣。分析可知,該批文物均為機械紙,其造紙原料為闊葉木漿、針葉木漿和草漿。從紙張耐久性來講,這些造紙原料的纖維短、木素含量高、雜細胞多,同時機械造紙過程中還會添加強酸、強堿、強氧化劑等,因此這些紙張的耐久性較差,在光、水、有害污染物等作用下極易發黃、變脆、變酸,并不適合長久保存。

1.5 字跡等寫印色料成分及其耐久性分析。字跡材料(寫印色料)即檔案文獻書寫或印刷的材料。影響字跡耐久性主要由兩方面決定,色素和色素的固定方式。由于該批文獻的字跡書寫材料種類較多,每種字跡的保護處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分別對待。

這批遺留文獻的主要印刷或書寫色料主要為炭黑墨汁、藍黑墨水、純藍墨水、紅色墨水、油墨印刷、蠟印、藍色復印、印章、炭筆、鉛筆、彩色蠟筆等字跡材料。加之40余年的不當存放,部分文獻遭受水浸、發霉等損害,因此字跡材料的耐久性處理也是本次保護的關鍵?,F將主要字跡材料成分與其耐久性分析如下:

墨汁:我國使用的主要書寫材料,色素穩定性較好,耐久性強。

各色墨水:常見的有藍黑墨水、純藍墨水、紅色墨水三種,是鋼筆書寫的常見墨汁。藍黑墨水:又名鞣酸鐵墨水,字跡耐久性較高;純藍墨水和紅色墨水又稱染料墨水。它們的色素成分是染料,由于染料的化學結構在光和熱的作用下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遭到破壞,造成字跡褪色或變色,不易耐久性保存。

油墨字跡:印刷文件必須使用油墨字跡,印刷字跡的耐久性決定于油墨的質量。通常油墨有黑、藍、紅三種色相為多,黑油墨的色素成分為氧化碳黑,藍油墨為無機顏料Fe4[Fe(CN)6]3或有機顏料酞青藍,紅油墨為有機偶氮顏料金光紅、立索爾紅,其中的連結料(流體成分)有植物油、樹脂和溶劑或水等。油墨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為結膜,因此為較耐久字跡。

圓珠筆:該字跡的耐久性取決于圓珠筆油墨的質量,其油墨是一種黏性液體,一般由色素,溶劑及添加劑等成分組成。油墨的色素多為有機染料,所以圓珠筆字跡高溫下易發生暈色或滲油情況,有些圓珠筆特別是紅色圓珠筆的主要成分不耐光、不耐熱,也不耐酸堿,故耐久性差。

復寫紙字跡:字跡容易發生擴散,其色素成分含有可溶性油和蠟等有機染料,遇高溫會出現滲油或蠟的現象,造成字跡模糊無法閱讀。

鉛筆:鉛筆的字跡在紙張上既不結膜,又不被吸收,只是填充和黏附在紙上,容易被摩擦掉,因此,不論其屬于哪種色素成分均為不耐久字跡。

印泥和印臺油字跡:由于印泥的色素成分是顏料,其與紙張的結合方式有結膜和吸收兩種,基本為耐久性字跡材料。而印臺油中的色素成分是耐久性差的鹽基性染料,雖然其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為吸收,卻屬于不耐久的字跡材料。

字跡材料的耐久性雖由其色素成分和與紙張的結合方式決定,也離不開外界環境的影響,尤其紫外光、酸、堿等影響字跡材料色素成分使其褪色,水也會對墨水和油墨字跡等產生較大破壞作用。

2 保護修復工作的實施

2.1 保護修復文物的原則。首先遵守“消除隱患,搶救第一”的總體原則,保護修復過程盡量減少對文物本體的干擾,最少干預、最大限度延長文物壽命;修補材料價格經濟適用、耐老化,在必要時可以輕易去除,使用的技術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穩妥性,可逆性強。

2.2 技術路線。此次保護工作的技術路線與操作步驟,是在對文物保存現狀充分調查研究、病害評估后,結合保護工作目標,通過借鑒國內外常見紙質文物保護方法對比研究,依照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而提出的。

2.3 關鍵環節梳理

(1)氮氣消毒。使用真空氮氣消毒設備進行修復前的殺蟲滅菌處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2)除塵。使用古籍文獻除塵工作臺和毛刷手工清掃相結合的方法,徹底除去文物表面所黏附的塵灰。

(3)去除裝訂銹釘。將原來用訂書針及漿糊裝訂成冊的檔案文獻改換成舊色絲線或棉線裝冊,較少銹蝕及霉菌產生的幾率。

(4)局部污漬霉斑處理。在清理污漬時應盡量避開寫印色料。對于局部嚴重污漬使用棉簽蘸5%乙醇溶液進行清理,霉斑要用專用工具刮除后再用乙醇溶液做處理。

(5)皺褶展平。利用手動壓平機及鉛錠等重物墊紙壓平,避免上墻掙平時出現崩裂的風險。對于紙張邊緣磨損嚴重或遭鼠蟲嚙咬的文獻,酌情采用襯墊修復。

(6)保護寫印色料。該批文獻的寫印色料種類繁多,保護難度較大。印刷方面有油印版和蠟印版;手稿類有紅色墨水、藍墨水、黑色墨水,書寫工具有圓珠筆、蠟筆、鉛筆、毛筆,這些寫印色料經過受潮后存在褪色、變色、暈色等病害,采取下墊襯紙吸附的辦法予以保護,此方法可操作性強其效果顯著。對于褪色的字跡,使用LC顯色固色劑恢復藍黑、純藍墨水字跡。由于需修復的文物中還有很多鉛筆字跡先拍照記錄,然后使用炭畫固色劑進行固色處理。

(7)定制專用保護修復紙。由于紙張種類的特殊性,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紙張根本無法滿足該批文物修復用紙的特殊要求,我們結合當下造紙工藝,向常年從事造紙的廠家定做了一批與該批文物紙張pH值接近,紙張拉力適中,質地相近,色度協調等方面都較為適合的專用保護修復紙。

技術處理方面,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分別采取補、鑲、溜、襯、托、裱等方法進行修補。

(8)制作適宜的裝具。根據西華縣文物管理所暫無專門紙質文物庫房的實際情況,結合文獻資料的特點,制作一批便于收藏及保護的內外裝具,采用無酸紙或RP技術設計內層加以保護。

(作者單位: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來稿日期:2020-11-30)

猜你喜歡
干校西華
西華大學成果展示
西華大學室內設計作品選登
西華大學油畫作品選登
群星當年耀黃湖
——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干校系列傳記(之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群星當年耀黃湖
——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干校系列傳記(之五)
人大代表調解:打造西華版“楓橋經驗”
難忘老父親的干校逸事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關于做好干校人才干部培訓工作思考新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